父親的經歷

藍生家房子是爺爺和他哥哥分家時分到的,有前後兩進一共15間房子。前院院子比較大有東西房各三間,北房四間,後院有北房5間。父親當年在縣城上高中,爺爺想讓他考上大學給家裡增光。父親說他當年面對亂局沒多少心思讀書,也沒有考上大學。回村裡第二年結婚時間不長解放軍就來了,父親參軍當了一名文書。1949年5月姐姐出生時父親在戰鬥中負傷,炮彈皮打傷右腿。在醫院裡接到母親來信他非常高興,馬上寫了一封回信。首長說你是部隊裡文化最高秀才,要是在戰鬥中犧牲太可惜,從醫院出來後調他到供給部當會計。當時供給部多數人文化水平不高,父親去了還要兼職當文化教員。部隊戰鬥頻繁在每個地方停留時間都很短,年底纔到一個小城市駐紮下來。師供給部薛部長讓父親帶着人先查看剛接收幾家庫房,清理繳獲來各類物資,建立起正規賬目。父親所在部門負責保管和發放各類物資,住在一個原當地糧商倉庫裡。直接上級包科長文化水平不高,也根本不懂財務記賬方法。父親也沒當過會計,經當地市委領導幫忙,在當地找到市**財政局一位老地下黨齊會計教他記賬方法。每週1,3,5晚上到師傅家去上課,跟齊會計學習半年基本掌握了記賬辦法。1950年供給部改爲後勤部,年底突然有一天師張政委和薛部長一起過來召開全科人員開會,張政委宣佈包科長因貪污公款,用公款吃喝給自己家裡人買東西,被撤銷職務移交上級軍事法院處理。史副科長改任科長,從三團調一位叢指導員來任副科長。

叢副科長已經來到庫房立刻上任,父親說他以前從未見過叢副科長。後來聽其他老同志說這位副科長1943年參軍,1946年在戰鬥中負傷後,被送到後方一個幹部培訓學校學習半年。畢業回來後提幹,當過副指導員。叢副科長個子不高,因爲戰鬥中負傷走路有點踮腳。不過他口才很好,時間不長就把各類賬目都弄清楚了,實際上負擔起全師各類物資收發管理工作。1951年4月部隊接到命令入朝參戰,張政委批准父親可以馬上回家探親一次,然後去安東(今天丹東)去與部隊匯合。父親回家第一次見到姐姐,母親和爺爺奶奶都很高興,爺爺給父親一塊新英格手錶,全家一起去縣城照相館合影留念。部隊供給制沒有津貼,只給了父親火車票錢。父親在家裡住了5天后收到史科長髮來電報,告訴他去天津西站去找部隊供應站,在那裡等待部隊專列。父親在家裡又住了兩天,爺爺給他一些錢讓他在城裡給戰友們買些禮物帶上。父親在北京城裡買了10斤紅蝦酥糖,還買了三瓶菊花白酒,三瓶上義牌紅葡萄酒(今天龍徽葡萄酒前身),五斤玫瑰餅。這次探家讓母親懷上藍生哥哥,他於1952年1月出生。

父親中午到天津西站找到供應站,出示證件後人家說你們那個師所乘軍列明天夜裡路過。我們這裡有客房可以提供食宿,你辦完登記手續後給你一個牀位。不過記住不許外出,因爲列車達到時間有時會有變動,每趟車到達前我們都會來通知客房裡各位去上車。第二天父親一天沒敢出門,在屋裡讀一本新買的艾思奇《大衆哲學》,有時候和同屋人聊天。住在一個屋裡是一位姓田其他部隊副營長,那個人看他手裡拿的書就問你什麼文化程度?父親回答高中畢業,戰鬥中受傷後因行動不便改當會計。田副營長說他小學都沒上完很羨慕你們這些文化人,他是回靜海探家,他們那支部隊專列明天上午到。吃晚飯時有人通知:父親部隊軍列將在後半夜到達,讓父親收拾行李提前到站臺等待。夜裡一過12點父親就帶上行李到指定站臺等候,軍列剛過一點時提前到達。從車上下來二團董政委和後勤於科長,他們二位說藍會計你就跟着我們一起走吧,師部那趟車估計明天也就是今天中午才能到。父親跟着他們上了一節客車車廂,車廂里人很多沒地方坐董政委讓他坐在一個裝子彈箱子上。

於科長說這節車廂裡是團部人員和剛給派來的電臺和電話班,還有一個醫院和從駐地突擊參軍的醫生護士。雖然人多沒座位,客車比戰士們悶罐車廂好,你帶的大包是什麼東西?聽完父親回答董政委說待會兒你拿出點來給大家嚐嚐,父親回答給你們二斤糖和兩瓶酒。軍列要換機車停留15分鐘,車上大部分人都下車到站臺上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供應站在站臺上給戰士們供應開水和一些食品。站臺上電鈴響起後大家趕緊上車,列車開動後於科長說藍會計要給大家發糖和酒。車廂裡超過100人,二斤糖和玫瑰餅一下子就分光了。車廂裡只有父親一個北京人,其他人都沒吃過紅蝦酥糖,吃完後大家反應都不錯。董政委說酒明天中午再喝,你深色這是什麼酒?旁邊有個人山東人說是紅葡萄酒,我們山東有這種酒,你這是什麼牌子酒?父親回答說是上義牌,這是教堂法國神父開辦酒廠,當然現在被**接管了。在車上父親繼續開課,教幾位文化水平不高幹部如何看地圖,什麼叫地圖比例。根據上級發下來材料和報紙上刊登內容,講解什麼是噴氣式飛機,蘇聯米格15和美國F86、F84、B29都是什麼用途飛機。部隊到朝鮮前線下車後立即開赴戰場,董政委讓父親先在後邊組織修路和裝卸彈藥物資。前線附近村鎮全被美軍摧毀一片廢墟,白天美軍飛機不斷轟炸只能隱蔽夜間行動。

兩天後師部全體到達父親歸隊,8斤紅蝦酥糖拿出來分給大家,酒先拿出兩瓶大家分了,另外兩瓶部隊向南越過三八線後舉行慶功宴時給大家分了。後勤部白天隱藏在坑道里,天一黑就出去修路迎接送貨汽車,卸車後父親多次帶人揹着彈藥箱和食品送往前線,送傷員後撤,也曾經拆卸美國飛機扔下定時**和未爆炸**。供給部也有傷亡,但比前線要少得多。一次夜裡向前線送彈藥和食物時,美國飛機在頭頂投下照明彈,另一架美國飛機隨即俯衝投彈掃射。史科長不幸被子彈擊中受重傷,父親放下箱子趕緊背起史科長把他送到後方衛生科。史科長立即被送回國內做手術,出院後留下殘疾轉業回原籍工作,上級從國內調來一位南科長接替。南科長是朝鮮族人到這裡語言不成問題,與當地民衆和朝鮮人民軍打交道都由他出面。後來聽別人說南科長原在縣**任職,參加過抗聯所以他一參軍就是營級幹部。部隊先向南進攻然後又向後退,6月份前線戰鬥暫時減少,但美軍飛機對後方道路和路上汽車轟炸沒有減少,後勤部門每天都有傷亡。很快父親被調到二團在於科長手下負責全團彈藥和其他物資發放,一有時間就幫一些文化水平不高官兵寫家信,附帶收發信件,幫胡團長董政委寫各類報告。收到母親來信知道她二次懷孕父親非常高興,馬上寫信回家要她保胎把第二個孩子順利生下來。

戰鬥最激烈時父親也上過前線,當過機槍手,給無後坐力炮裝填炮彈。他說無後坐力炮可以擊穿M4,M24輕型坦克,但無法擊穿M26和它的改進型M46坦克。部隊在朝鮮作戰一年多,1952年7月輪換回國。父親調到軍部財務科當會計,頭一個任務是清理搬到新駐地後部隊財務家底,爲建設新營房和軍官家屬宿舍做準備,然後是爲由供給制改薪金制,編制工資和津貼發放清單上報軍區後勤部。第一次發工資父親定爲排級,拿到錢之後父親把其中一半寄給母親,做他們母子三人生活費。1955年初父親從部隊復員回來。村裡成立合作社,藍家土地交給合作社,父親高中文化算是村裡文化水平最高年輕人當上會計。1956年6月藍生出生,父親1957年2月到鄉**當會計,成立人民公社後父親繼續當會計,1965年春天四清(農村是:清工分,清賬目,清倉庫,清財物)說他經手賬目有問題,讓父親回村當農民。9月經縣財政局派人來查賬證明父親經手賬目沒有問題,給父親恢復名譽,調縣財政局讓他接替該退休房會計工作。父親說房會計1928年畢業於一所會計學校,先在市區一家工廠當會計,後到**機關工作當過科長。1949年2月被免職,1951年底因爲他老婆娘家在縣城,他被調到縣**財務科(後來才改叫縣財政局)。

一次開會時遇上縣武裝部老葛,藍生叫他葛叔叔。老葛也是本縣人和父親同時參軍,父親到供給部以後他跟着去領東西見面相識成了朋友。1950年初老葛曾找父親幫他補習文化,通過文化考覈後老葛被送到武漢學習8個月,回來後到師部無線電臺工作。他和父親一起去朝鮮前線,後來他說要不是在電臺工作,恐怕很難從朝鮮回來。1964年他在政治學院進修學習畢業後,自己申請回鄉到縣武裝部工作。1968年4月老葛調到市區衛戍區司令部上班,1973年調到軍區通訊總站,1991年在北京軍區辦理離休手續。1971年底老葛幫藍生哥哥參軍,當時父親感覺去二炮(今天火箭軍)能學技術,沒想到後來二炮不在裁軍範圍內。1974年哥哥上軍校,1978年畢業後分配到駐西南二炮一個旅。1998年哥哥以上校軍銜調到北京機關,嫂子柳呈燕帶着侄女新虹來北京。一開始住在家裡老房子裡,新虹在附近上小學。2000年哥哥在清河軍營分了房子,他們一家搬走。2002年哥哥在北醫三院附近買個二手三居室,他一家還住在清河,那個房子用於出租。2008年侄女新虹結婚,把那個三居室收回裝修後小兩口住在裡面,哥嫂還住在清河軍營裡。

1965年姐姐初中畢業考上市區一所部隊衛生學校,穿上軍裝父母都非常高興,後來姐姐說考這所學校也是爲給父母省點學費錢。姐姐1969年畢業分配到市郊一家部隊醫院當護士,1973年7月和一位部隊軍官楚松江結婚。這位姐夫他爹也是軍人,1955年授上校軍銜後晉升大校軍銜。他家原住在公主墳西邊部隊大院裡,1966年從八一中學高中畢業年底參軍。1968年秋天楚家離開北京搬到西寧,1972年底她公公又調回北京,搬到另一個部隊大院裡。結婚時姐夫正在軍校學習,利用學校放暑假時間結婚。婚宴在部隊大院食堂舉辦,藍生跟着父母一起頭一回走進部隊大院,到姐夫家7間一套房子裡看了看,乘部隊一輛灰色華沙回家,這也是藍生第一次乘小轎車。結婚第二天早飯後姐姐跟着姐夫和公婆,乘部隊一輛藍色伏爾加轎車,回河北玉田縣姐夫老家去見楚家還在村裡和縣城那些親戚,中午在縣城一家飯莊請楚家親戚吃飯。在村裡住了兩天第三天早飯後姐姐和公公一起坐車回北京上班,婆婆和姐夫在村裡多住幾天。

姐姐說第一次坐小車跑遠路,那輛伏爾加清晨上路在京郊公路上時速達到了120公里,她第一次坐跑這麼快小車。伏爾加送姐姐去醫院上班,然後送她公公回部隊大院上班。結婚後姐姐從醫院宿舍搬到婆家,距離不遠每天騎一輛小輪自行車上班。懷孕後爲保胎不敢騎車改坐公交車,偶爾步行回家,1974年5月生個女孩兒,1977年生個男孩兒。1978年姐姐考上軍醫大學,她說當時拼命複習功課準備考試,軍醫大學畢業才能在部隊醫院幹到退休。1983年姐姐軍醫大學畢業回北京到另一家部隊醫院,第二年考上在職碩士研究生,1987年畢業。姐夫1975年大學畢業分配到西北一個部隊條件非常艱苦,1981年他考上軍事科學院研究生回來上學,1984年畢業後分配到天津一所軍校任教。後來他說要沒考上軍事科學院研究生肯定要復員脫軍裝,到軍校任教就可以幹到退休,而且天津也不遠可以每星期回一次家。姐姐公公1985年64歲才離休,1992年婆婆因病去世,三個兒女把他送回老家一個公墓。以後姐姐家搬進北四環邊上一個幹休所,用兒子名字在離幹休所不遠小區裡買了一個新房三居室給兒子結婚用,當時每平米還不到5000元。後來哥哥姐姐都說沒想到房價飛漲,比買房時漲價超過10倍。

1956年藍生出生時正趕上農村好時候,農業生產逐年增長,雖然父母都是農民但家裡有爺爺退休金,第二年父親到鄉**上班也有了工資。當時他家門窗上刷了油漆,全家人都有皮鞋和毛料衣服,家裡有縫紉機和自行車、收音機、檯燈。母親在村裡幹農活,爺爺負責自留地奶奶在家做飯照顧三個小孩兒,有時候爺爺在家裡給別人家孩子補習功課。***對這個村影響不大,糧食沒有減產自留地蔬菜也夠家裡人吃。1963年9月藍生開始在村裡上小學,當時村裡小學有300多位學生。一年級兩個班每班30多位學生。藍生分在二班班主任姓賽家住縣城,騎一輛幾乎看不出油漆顏色破舊自行車來學校。賽老師年齡較大有不少白頭髮,教他們這個班兩年,三年級時才換成苗老師一位年輕女老師。每天放學回家由爺爺管着不許出去亂跑,一定要先把功課做完,而且爺爺要經常進行檢查,所以從一到三年級藍生一直是班裡好學生。1966年暑假前學校停課,沒有舉行期末考試學生們就都回家了,哥哥也不用去縣城上中學。得知學校停課兄弟二人回家沒有學上,爺爺是連聲嘆氣。“你們的姐姐上軍校不能回家多少還有點正經事幹,你們回家來幹什麼?都自己說說。”

哥哥說先等一段時間,要是學校還不開學就去生產隊幹活,藍生說不知道該幹什麼。爺爺說你們兩個每天上午幫我去收拾自留地,回來看書學習,中午幫奶奶做飯,下午繼續看書學習,晚飯後可以出去玩兒。哥哥說有時候還要去學校看看,爺爺說也對要常去看看有沒有該咱們去幹事情。運動很快擴展到縣城,哥哥偶爾騎車回中學一趟去參加運動,父母都告誡他不許動手打人,你和那些城裡人家孩子不一樣,沒有人家那麼好條件也沒有值得驕傲資本。秋天爺爺帶着哥哥各騎一輛自行車,到離家幾十裡外一座古廟前銀杏樹林裡去拾銀杏。到爺爺上班那個小鎮附近山上去摘還沒有開放野菊花,把那些野菊花裝在**袋裡運回來。院子裡用板凳支起一塊牀板,把野菊花放在上面曬乾冬天沖水喝,也給鄰居家送些曬乾野菊花。爺爺後來在遺囑中說退休前他就在小鎮山上,當地村民公墓邊上選好了地方,並且取得了村幹部同意。他曾帶着父親和哥哥到那裡去看過,藍生當時小沒去過。從1967年春天起哥哥開始在生產隊裡幹活,藍生年紀小隻在自家自留地裡幫爺爺種菜,爺爺每天給他指定學習任務,還讓他看家裡存的那些舊書。

1967年11月學校重新開學,班主任換成女老師邱成雁。藍生因爲有爺爺監督他學習沒落下功課,學習成績首次在班裡成爲第一名。邱老師教他們這個班一直到1969年小學畢業,畢業後分配到縣城二中上學。當時縣城有三所中學,二中離家4裡地算是最近的,平時都是步行去學校,偶爾騎家裡自行車去上學。中學這個班裡超過一半是農民家孩子,第一次期末考試藍生成績班裡第二,農民家孩子裡第一名,全年級4個班裡第5名。班主任雷老師十分驚訝,特意到家裡來家訪一次。事後他對藍生說雖然你媽是農民住在村裡,可你爺爺是退休教師,你爸是機關幹部,你不能算是完全的農家子弟。不過你有這樣好成績也值得祝賀,希望你以後繼續努力。1970年秋天爺爺在睡夢中去世,那天藍生上學晚到兩個小時。早晨奶奶發現爺爺已經走了以後在屋門外喊父母趕緊過來,藍生到後院爺爺奶奶房間時,母親已經把奶奶送到前院。父親和哥哥正在給爺爺穿事先準備好的毛料衣服,爺爺嘴張着還沒有合上,父親說快去請西院你大哥他們來幫下忙。藍生趕緊跑到西院近親大爺家,他們也還沒吃早飯。聽藍生說明情況,這家大哥二哥一起過來。母親站在房門口讓他們去東房南邊一間屋裡,把事先準備好上面有黃字水泥棺材蓋子打開。

藍生跟着他們一起進去,屋子裡地上並排放着兩口水泥棺材,上面都刷了黑漆。爺爺那個兩頭有一個黃色油漆符號,奶奶那個是粉紅色。藍生搞不懂那是個什麼字,爺爺說以後你就明白了。村裡還有幾戶買了水泥棺材預備給老人用,有兩家就擺在院子裡,爺爺說那樣很不好。當初剛有水泥棺材時爺爺很高興,說這東西埋在地下能長期不爛,就讓父親去縣城買回兩個存在屋子裡。買回來後奶奶嫌水泥棺材外觀不好看,讓父親帶着哥哥給刷上黑漆。這回藍生跟着兩位堂兄把棺材蓋子擡下來放到一邊,回到院子裡鄰居大爺大媽已經來到院子裡。藍生帶他們到後院房間內,父親把蓋在爺爺臉上牀單打開讓他們看一下,然後用牀單把爺爺包起來,父親和哥哥把爺爺擡出去。大爺讓藍生把爺爺用的被褥捲起來拿過去,褥子鋪在棺材裡,把爺爺放進去蓋上被子蓋上棺材蓋子。父親讓藍生去院子裡牆角搬幾塊磚在院子裡擺好,父子三人和大爺家父子三人一起,把這個重量很大水泥棺材擡到院子裡,四角墊上磚頭放好。父親對大爺家人來幫忙表示感謝,從廚房拿來一瓶竹葉青酒給他們。院子裡收拾好大爺家父子三人離開,大媽先留下幫着照看奶奶。

父親讓藍生晚一會兒去上學,藍家親屬和鄰居等會兒會前來弔唁讓他幫忙接待。很快家族裡幾位長輩帶着孩子們前來弔唁,隊幹部也來了。接待完最早幾批客人,父親看下錶說趕緊吃飯,飯後你帶上錢騎車去縣城郵電局,給你姑姑發個電報,給你大爺打電話讓他們回來一趟。吃完早飯繼續接待半個小時客人,藍生背上書包拿着父親給的地址和電話號碼騎車去縣城。發電報很容易填好電報內容交完錢就行,給大爺打電話比較麻煩。那個時候縣城到市區屬於長途電話很難接通,等了很長時間才把電話打通。接電話那個人說藍老師正在上課,藍生說您幫忙記一下我名字,等下課時告訴他我爺爺沒了,讓他趕緊回來辦理後事。打完電話藍生去學校上學。下午放學回家大爺大媽帶着大姐二姐來了,還來了一位叫他三叔藍家遠親。大媽說是這位遠親叔叔開一輛米黃色華沙送他們回來,他們家大哥在外地出差回不來。

晚飯由大姐二姐幫母親來做,吃過晚飯大爺家人離開,藍生跟着父母送到村外,看他們上了那輛華沙小轎車開走。哥哥問到他家要多長時間?父親回答兩個多小時,你們姑姑來電報明天坐飛機回來。要科長才有資格坐飛機,她當過小學校長,區教育局副局長也夠資格了。藍生問姑父回來嗎?“回不來,他被送到礦山幹活接受監督改造。本應下放農村可是工地需要翻譯和技術指導,他把工地活幹完又讓他回礦山去幹活。”第二天下午姑姑到家,還帶來她家日本尼康單反相機,給大家照相留念。讓她看過爺爺遺容後才把棺材蓋子用水泥封好,等水泥稍幹後抹上黑漆。送葬那天上午還是那輛華沙把大爺家人送過來,父親還花錢租來兩輛卡車,父親和大爺等人把水泥棺材擡到一輛躍進卡車上,藍生跟着哥哥姐姐也上了這輛車,讓姑姑去坐華沙。其他人上了一輛灰色帶帆布車棚小伊髮卡車(1950年代原東德產品)。車到小鎮沿着一條土路開到山坡一塊空地上,村裡幾位爺爺教過學生也來參加葬禮,並且已經幫忙把坑挖好。水泥棺材放下去藍生參加埋土很快葬禮結束,天上下起小雨。父親給前來送老師那幾位爺爺學生,男學生每人一瓶白酒,女學生送他們雪花膏和洗髮膏以表示感謝。他說墓碑和下面基座已經去定作,等做好後再來安放。

葬禮結束大家上車回村,姐姐跟車回縣城去坐火車回部隊。中午由母親和大媽大姐做飯,請親友們在院子裡吃飯。吃完飯大爺大媽坐華沙回城,姑姑留下給奶奶作伴住幾天。吃晚飯時奶奶說要擱過去應該去請隆慶寺和尚來念經超度,如今廟成了居民院也沒了和尚。藍生問什麼是超度?奶奶回答就是超越生死,讓逝者不會落入地獄和苦海。姑姑說地獄和苦海並不存在,明天她騎自行車出去,和嫁到附近村裡姐妹們見一面,十多年沒回來過十分想念。奶奶說去吧,你和那幾個姐妹小時候在一起關係都不錯。晚上姑姑仔細詢問了兄弟二人學習和在生產隊幹活情況,要求藍生一定要努力學習,效仿藍家先人中那些成功者,不說光耀門庭至少要衣食無憂。姑姑在家住了5天,由父親花錢租來一輛灰色勝利20(蘇聯造小轎車)送她去北京火車站,坐火車回蘭州。過了兩個星期父親又租了那輛躍進卡車,拉上家裡人和一些親友,先去離家30裡外一個小村取做好墓碑和基座,然後去墓地挖坑把灰色石頭墓碑立起來,基座周圍填上碎石用水泥抹好。事情結束父親拿出一個小銅香爐在裡面燃起一把香,等香燒完把香爐用水衝一下裝進一個麻袋裡,大家上車回家。

過了幾天晚上鄰居莫二叔來串門時問父親,你爹爲什麼選那麼遠一個地方?“我爹在那個村教書幾十年一直到退休,他早就選好身後放那個鎮山上公墓,並且經公社和大隊同意定好地方。他說那地方風水好,你放在這平地以後公社爲擴大耕地面積肯定要把祖墳全平了。”“可不嘛,咱村祖墳已經爲擴大耕地平了一部分,你爹看的還真長遠。”爺爺走後奶奶有幾天很少出門也不說話,半個月後恢復正常。她說人都有最後一天,佛門並不講究長生不老,就像我過去送走公婆和自己爹孃,送走藍家各位長輩一樣。一定把自己日子過好,不給兒女找麻煩。天冷後奶奶說想換個地方,父親寫信和大爺商量後委託縣**司機老裴,進城送領導開會時順便把奶奶送到大爺家。年底前大爺來信說奶奶準備在他家長住,暫時不回村裡。1971年春節大年初一早飯後父親帶全家進城給奶奶和大爺一家拜年,先走到縣城長途汽車站,乘長途汽車進城再上無軌電車,又換一次公共汽車到大爺家住的白芝麻胡同附近下車。走進衚衕時藍生特意仔細看了看衚衕口路牌和那些四合院大門上門牌,他第一次記住了大爺傢俱體位置。

走到那個院子門前父親走上臺階去按門鈴,很快大哥打開大門從裡面出來。“叔叔嬸你們來了快請進。”到北屋裡奶奶見到小兒子一家很高興,挨個問你們在家裡都幹些什麼?要藍生好好學習將來最好能有個正式工作。大爺仔細問了問藍生學校情況,他說不管外邊情況如何都要努力學習,沒文化將來不會有好結果。咱們和有背景有特殊才能那些人不一樣,不自己努力奮鬥啥都得不到。中午由大媽帶着兩個姐姐做飯,吃午飯時大爺拿出一瓶白蘭地一瓶櫻桃酒讓大家都喝一點。藍生在村裡只喝過白酒頭一次喝這兩種酒,一樣一小杯喝下去感覺臉有點發熱不難喝。飯後姐姐離開回部隊醫院,大哥帶着藍生在衚衕裡走走,到外面大街上看看,他說市區大批人離開現在商店裡比過去明顯減少。回到大爺家父母已經在南屋上牀休息,藍生躺一會兒睡不着,起來後一家四口去一個過節不休息澡堂洗澡,父親順便理髮刮臉。從澡堂出來一家四口先去一家規模不大商場,父親看櫃檯上擺着女式皮靴就給母親買了一雙。“我穿着合適嗎?會不會在村裡太顯眼。”“穿雙皮鞋有啥不合適,男皮鞋沒有,要有我們三個也應該每人買一雙,就先每人買一雙布鞋然後去買布買牛奶糖和糕點,明天好去你家拜年。”

買完東西回到大爺家裡由母親和哥哥去幫忙做飯,大爺讓藍生去他房間裡讀書。晚飯後到北屋看一個小時電視,當時市場上看不到電視機,大爺家這臺上海牌電視機是在1965年底買的。電視節目開始前先出現一堵牆,上面掛着一塊電鐘(過去使用220V電源一種掛鐘),到7點後節目開始。藍生看了不到一個小時就去看書,9點多洗漱後去南屋睡覺。初二在大爺家吃過早飯不到7點出來坐公共汽車,換一次車到長途車站。車到縣城後下車加快腳步趕回家,父親騎一輛車帶着母親,哥哥騎一輛車帶着藍生,帶上買的禮物去姥姥家。姥姥家在相距16裡一個公社所在地,她家是前後院一共9間房子。姥爺十幾歲時由家族近親資助到市區上藥學講習所,這所學校後來改叫衛生學校屬於中專。姥爺說當時農村學校條件太差,以他學過那點東西根本考不上大學,家裡也負擔不起學費。畢業回村後姥爺一邊種地同時行醫,拜師學習中醫。1952年進鄉衛生所,以後衛生所改成衛生院,不過家裡其他人都還是農民。姥爺1960年退休有退休金成了家裡一寶,兩個舅舅家有兩個表哥一個表姐考上中專進城上學,各項費用都由姥爺退休金裡出。

進姥姥家門脫下大衣後母親說姐姐過節值班沒時間,等春天她自己過來看你們。把帶來禮物放到桌子上之後,姥爺拿起聽診器說你們四個都過來我給你們檢查一下,檢查之後他說母親肺有問題需要吃藥,父親身體不錯,你們兩個小孩要注意保護好眼睛,爭取不用戴近視眼鏡。母親和哥哥去幫忙做飯之後,姥爺讓藍生坐在他旁邊,問他過去一年都讀過哪些書,在學校裡成績如何,與同學們都如何相處。聽完回答他說你應該都幾本古醫書,學學醫古文。“我從沒想過要去當醫生。”“是個問題呀,你兩個舅舅都沒出去上學,但是都跟我學習過也去山上採藥。只有你二姨考進我上的那所中專,現在在市區一家大醫院上班。你表哥表姐和你姐上的也是中專,我就希望晚輩裡能有人考上大學爲家門增光。”快到中午時二姨一家5口也來了,中午三家在一起吃飯,喝下三瓶紅葡萄酒一瓶西鳳酒。飯後藍生跟着母親去廚房收拾刷碗,休息一會兒一家四口出門去村裡姥爺家三戶近親家裡去拜年,每家送一瓶竹葉青酒,一斤牛奶糖一斤紅蝦酥糖。他們都提了很多問題,還要父親幫他們辦事,父親回答我不是科長處長無法滿足你們要求,你們家裡孩子努力學習爭取考出去纔是正路。回到姥爺家母親去和二姨聊天,吃過晚飯一家四口騎車回家,二姨一家住一宿明天回城裡。

1971年暑假前期末考試藍生排名全年級第五名,暑假期間大部分時間在家裡做飯收拾自留地,有時候去地裡幫母親幹活。秋季開學後9月13號發生一件影響深遠大事,當時嚴格保密報紙上一個字都沒提。大爺估計是從身居高位學生家長那裡得到消息,19號給父親來信通報了這件事,還叮囑他在報紙沒有公開前一定保密。藍生看過這封信之後感覺有些難以理解,父親說你記住嚴格保密不許外傳就行。底哥哥參軍後,平時家裡只有藍生在家,有時候姐姐回家來看父母和奶奶。1972年7月藍生初中畢業回村幹活,

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從工廠退休父親的經歷婚姻合同到期登記結婚婚後生活婚姻合同到期登記結婚婚後生活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去浙江海寧買房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婚姻合同到期登記結婚合同制婚姻父親的經歷婚後生活父親的經歷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合同制婚姻從工廠退休爺爺的哥哥一家爺爺的哥哥一家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從工廠退休父親的經歷藍生的大爺和姑姑藍生從村裡招工進廠當工人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父親的經歷去浙江海寧買房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從工廠退休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父親的經歷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藍生的大爺和姑姑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疫情前後父親的經歷合同制婚姻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疫情前後去浙江海寧買房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藍生的大爺和姑姑父親的經歷婚後生活婚後生活父親的經歷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婚姻合同到期登記結婚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從工廠退休疫情前後去浙江海寧買房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藍生從村裡招工進廠當工人藍生從村裡招工進廠當工人父親的經歷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藍生的大爺和姑姑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婚後生活去浙江海寧買房去浙江海寧買房藍生的大爺和姑姑婚後生活婚後生活婚後生活合同制婚姻爺爺的哥哥一家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藍生從村裡招工進廠當工人從工廠退休婚姻合同到期登記結婚婚後生活藍生從村裡招工進廠當工人從工廠退休
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從工廠退休父親的經歷婚姻合同到期登記結婚婚後生活婚姻合同到期登記結婚婚後生活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去浙江海寧買房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婚姻合同到期登記結婚合同制婚姻父親的經歷婚後生活父親的經歷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合同制婚姻從工廠退休爺爺的哥哥一家爺爺的哥哥一家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從工廠退休父親的經歷藍生的大爺和姑姑藍生從村裡招工進廠當工人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父親的經歷去浙江海寧買房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從工廠退休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父親的經歷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藍生的大爺和姑姑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疫情前後父親的經歷合同制婚姻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拆遷上樓前妻老簡去世疫情前後去浙江海寧買房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藍生的大爺和姑姑父親的經歷婚後生活婚後生活父親的經歷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婚姻合同到期登記結婚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從工廠退休疫情前後去浙江海寧買房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藍生從村裡招工進廠當工人藍生從村裡招工進廠當工人父親的經歷藍生應聘去發揮餘熱藍生的大爺和姑姑先祖從江南搬到北京婚後生活去浙江海寧買房去浙江海寧買房藍生的大爺和姑姑婚後生活婚後生活婚後生活合同制婚姻爺爺的哥哥一家羅氏來北京照看孫子藝林藍生從村裡招工進廠當工人從工廠退休婚姻合同到期登記結婚婚後生活藍生從村裡招工進廠當工人從工廠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