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大魏土崩

治則合,亂則分。歷史治亂更替,天下大勢也隨之分合變遷。

自萬昌朝進行變法開始算起,僅僅一年時間,天下便已大亂,由治入亂的速度如此之快,歷史上前所未有,甚至比當年秦國還要崩塌得快。但大魏崩塌之後的結果,卻與秦國不同。

見過林堅之後的雲錚終於在兩日之後接受了林堅的投誠,輕易得到了洛陽最後的天險虎牢關。其後以林堅麾下主力爲兩翼,分奪洛陽周邊各要隘,親率主力大軍進軍洛陽。

雲逸大軍自山東南下黃淮,順利攻佔整個蘇北。洛陽外圍天險虎牢關失守、皇叔祖林堅投誠靖安帝林曦的消息傳到皖北,皖北的僞朝中央軍立即向分兵前來的雲逸投降。

至此,雲家的北疆軍佔領整個中原、山東和黃淮平原,以長江爲界,與青龍教隔江相對。

關中周光帥的大軍則一路勢如破竹,擊敗早已筋疲力盡的冷家和西川叛軍,與林晟率領的龍翔衛和冷家殘存的軍隊決戰成都。冷家戰敗之後,竟然毫無骨氣地投降周曄,此事實讓天下譁然。周家從此獨佔關中、蜀中,稱霸華西。

雲錚攻破洛陽之日,僞帝林旭自焚與太和殿。太和殿這座象徵皇權的金鑾殿,數月間兩度被焚,大魏末日氣象顯露無疑。

得到中原的雲錚遂親率大軍南下,與林曦合圍擊潰張劍淵的亂軍,而後便留下部分軍隊繼續清剿叛軍,自己卻帶着林曦回到洛陽正式登基。

只是,回到洛陽的林曦悲哀的發現,此時的洛陽,再不是林家的洛陽了。至於他這個皇帝,也早沒了號令天下的能力。

其實歷史治亂分合的演變有其自身的邏輯,地理環境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統—首先必須以社會政治方面的凝聚力、向心力爲基礎,其次纔是地理上的經營措置;分裂也首先是社會政治方面出現離心力,然後地理上的離心力才顯現出來。

若單從地理因素來看,中國的地理環境的特點是整體的統一性和局部的獨立性並存,既存在有利於統一的因素,也存在着離心的因素。

中國現有版圖所包括的這片地域基本上是中國歷史展開的舞臺。由於地形地勢的緣故,這片地域的東、南二面都是浩瀚的海洋,西南、西北都是險峻的山脈,北面是大漠。地理環境相對封閉,相對獨立,自成一統。秦和西漢相繼建立起了大一統的帝國,併爲確保帝國的安全而進行了積極的拓邊,帝國的疆域基本上達於這片地域的天然極限。統一的觀念隨着統一帝國的建立而逐漸深入人心,併成爲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即使是在天下紛亂之際,逐鹿的羣雄也大多懷着重新統一天下的抱負。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中,統一的大局基本上得以維繫,這種跟中國地理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廣泛深入人心的統一的觀念乃是一個最基本的因素。

另一方面,中國的版圖如此遼闊,境內的山河分佈縱橫交錯,又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區域,各地域之間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社會風俗等諸方面的差異很大,要實現真正的統一,必須對上述各方面進行一種深度的整合,否則,上述諸方面的差異在一定的條件下便可能表現爲潛在的離心力,在特定的情況下就有可能被誘發出來。

在中國版圖內的各區域之間,既存在促進彼此聯繫的有利條件,也有將彼此相對隔絕的天然屏障。如長江和黃河這樣的大江大河,在東、西部之間就是一種聯繫的重要紐帶,在南、北方之間卻是一種天然的限隔。像太行山、秦嶺、大別山等大的山脈,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的確就是一種天然的限隔;但這些山脈的斷層地帶或河流穿切而形成的河谷低地卻又提供了可供穿行的交通孔道。

至於地理因素究竟是發揮出促進聯繫的積極作用,還是發揮出離心的消極作用,則視當時社會、政治的整合程度和中央政權經營措置上的得當與否而定。

當一個王朝強盛的時候,它的統治者往往能夠以一種王者包容天下的寬廣胸懷,推行比較積極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和文化政策,而且,所推行的政策也往往能收到比較積極的效果,從而將中國地理中有利於統一的積極因素發揮出來,將潛在的離心力降至最低,使其並不發揮實際的消極作用,統一的局面因此得以維繫。

而王朝衰弱,往往積弊太深。它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下許多的矛盾和問題。在積弊中醞釀着廣泛的矛盾,在積弊中滋長着各方面的離心力。隨着社會上廣泛的矛盾和離心力的滋長,地理上的離心力也開始顯現出來。這種離心力增長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破壞統一,形成分裂的局面。

在治與亂的更迭、統一與分裂的交替過程中,地理因素是在社會、政治等其它更爲根本性的因素起作用的前提之下才發揮出來的。

治亂更替,統一和分裂也隨着交替變遷。王朝衰弱,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通常普遍而且廣泛;當其積弊難返之時,矛盾和問題往往就集中在某幾個主要的尖銳的問題上。這時候,稍有契機,矛盾便迅速地激化,而形成燎原之勢。這種契機在歷史上通常表現爲週期性出現的嚴重的自然災害、窮兵黷武不能自拔的對外戰爭、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等等。一旦出現這種局面,統治秩序便隨之迅速崩潰,統一的局面也迅速解體,而出現羣雄逐鹿的局面。

在舊的統治秩序和統一局面解體之後,歷史常常藉分裂和動盪而醞釀新的統治秩序和新的統一局面。中國歷史上經歷了三次比較長時期的分裂。三次長時期的分裂是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及宋夏遼金先後並存的時期。在這三次長時期的分裂之後,分別完成了三次大一統的局面。這三次大一統分別爲秦漢、隋唐、元明清。在每次大一統期間,又都經歷過短暫的震盪。從秦到西漢、從西漢到東漢、從隋到唐及元、明、清的嬗代,改朝換代的過程都經歷過短暫的震盪。每一次大分裂之後的統一都比以前的統—更深刻、更廣泛,社會的整合程度也更高。

舊的統治秩序解體通常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社會矛盾激化,社會離心力滋長,統一的中央集權遭到削弱,各地域的獨立性突出出來,地理上的離心力也開始顯現山來,從而使天下呈現出分裂的局面。

要重建新的統治秩序,重建新的統一局面,就必須先整合各種社會矛盾,消弭各種政治上的離心力,纔有可能消除地理上的離心力,結束分裂,重建統一。只要社會上廣泛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政治上的離心力並未消除,地理上的離心力就會繼續存在,統一局面的重建便很困難。

王夫之曾論及王朝衰亡的兩種形式:一種是土崩,一種是瓦解。他說:“土崩、瓦解,其亡也均,而勢以異。瓦解者,無以施其補葺,而坐視其盡;土崩者,或欲支之而不能也。秦非土崩也,一夫呼而天下蜂起,不數年而社稷夷、宗枝斬,亡不以漸,蓋瓦解也。棟本不固,榱本不安,東西南北分裂以墜,俄頃分潰而更無餘瓦,天下視其亡而無有爲之救者;蓋當其瓦合之時,已無有相浹而相維之勢矣。隋、元亦猶是也。周之日削,而三川之地始入於秦;漢之屢危,而後受篡於魏;唐之京師三陷,天子四出,而後見奪於樑;宋之一汴、二杭、三閩、四廣,而後終沉於海。此則土崩也。或支庶猶起於遐方,或孤臣猶守其邱隴,城陷而野有可避之寧宇,社移而下有逃祿之遺忠;蓋所以立固結之基者雖極深厚,而齧蝕亦歷日月而深,無可如何也。土崩者,必數百年而繼以瓦解,瓦解已盡而天下始寧。”

王夫之描述了兩種王朝衰亡形式所表現出的特徵。大體說來,瓦解意味着全面的混亂和無序,持續的時間通常比較短,重建新的統治秩序通常也比較快;土崩則意味着在整體的秩序崩潰之後尚有局部的秩序保存,其衰亡往往要持續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新的統治秩序和新的統一局面的重建也往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秦、新、隋和元的滅亡便屬於瓦解,東漢、西晉、唐和宋的衰亡則屬於土崩。

至於爲什麼會出現這兩種不同的形式,原因當然是複雜的。

一般說來,那種專制程度比較高的朝代在統治秩序解體之後,容易出現瓦解的局面。這種朝代高度專制的統治往往製造了一個權力結構單一的社會,在最高統治層與最下層民衆之間,缺少與皇權分享權力的中間勢力。其暴虐的統治遂在最高統治層與最下層民衆之間造成了最直接的矛盾。徐樂在上漢武帝書中說:“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說的實際上就是這種最高層與最下層之間最直接的矛盾。因爲缺少與皇權分享利益的社會階層,也就缺少可以緩衝和分散矛盾的中間力量,一旦它的統治因某種原因而削弱,稍有導火線,即可導致矛盾的普遍爆發,結果其皇權遭到的是普遍的反對。所以,它在整體的秩序解體之後,連局部的秩序也沒法維持,因而出現王夫之稱之爲瓦解的那種普遍的動盪和混亂。

秦、新、隋和元在這方面比較典型。這些朝代大多統治暴虐,高度專制,橫徵暴斂,輕用民力。這樣的王朝在皇權削弱後,逐鹿的羣雄往往大大小小數以十計。但在經歷了時間並不長的一段動盪和混亂後,大多灰飛煙滅,天下重歸一統。

而那種專制程度不高、或是其專制因某種原因受到削弱的王朝,在其統治秩序解體之後,容易出現土崩的局面。這種朝代的統治秩序中存在與皇權分享權力的中間勢力,這種中間勢力既是削弱皇權的力量,也是維繫皇權的力量。在皇權受到挑戰時,這種中間勢力可以起到緩衝和分散矛盾的作用。這樣的朝代,即令整體的秩序解體了,但那些中間勢力尚可維持或建立局部的秩序。這種勢力作爲政治上的離心力,若與地理上的離心力結合起來,往往導致分裂割據的局面。

東漢、西晉和唐的衰亡就屬於這種情況。東漢的皇權本已受到宦官和外戚的削弱,在經歷黃巾大起義的衝擊之後,權移州牧、刺史。後來割據四方的軍閥大多便是這些州牧、刺史。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最終演變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晉懲曹魏之亡而重用宗室,重行分封制。“八王之亂”中,導致西晉衰亂的是這些宗室藩王,“永嘉之亂”中,負責維持地方秩序的也是這些藩王,重建司馬氏社稷、保有江南半壁江山的司馬睿也是藩王出身。在西晉的統一“土崩”之後,出現的是東晉南朝與十六國北朝長期對峙的局面。

唐經“安史之亂”後,權移藩鎮,漸漸演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導致唐室衰弱的是這些藩鎮,最終取唐而代之的是藩鎮;但在唐最終滅亡之前,負責維持地方秩序、使唐的統治在“安史之亂”後衰而不亡又得以維繫了百餘年的也是這些藩鎮。唐亡之後,五代十國的建立者們實際上也是這種勢力的演變。

作爲王朝衰亡的兩種形式,瓦解是全面的混亂和無序,無跡可尋;而土崩尚存局部的秩序,有跡可尋。

大魏,便是亡於土崩。

如今之大魏早已名存實亡。

華北、中原、黃淮和江漢皆被雲家掌控,此天下第一大勢力。

關中、蜀中爲周家把持,此天下第二大勢力。

東南的蘇南、皖南、浙江、福建、江西爲青龍教佔據,此天下第三大勢力。

唯一安寧未變的,唯有江家兩廣,而江家卻趁機佔據了雲家沒有來得及佔領的湖南。此爲天下第四大勢力。

四分天下,至此開始。

本書終。

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切記分享越多更新就越快哦!!!

小提示: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60章 二仙子,雲夫人第42章 訪問日本第49章 攝政關白第4章 何必問老子?第50章 巡撫之爭(一)第27章 雷霆手段(四)第6章 王府之戰(一)第4章 河北巡撫第9章 丹青妙筆,月舞雲袖第128章 西山密議(一)第10章 你真是太壞了第53章 天兵十萬下洛陽(五)第56章 有女無晴(二)第121章 是陷阱,你能不跳麼?第151章 願者上鉤第137章 不練步騎練水師第1章 天下大亂,少帥歸國第132章 初識江湖(中)第24章 初次掌兵(上)第121章 乳虎嘯谷第22章 淮安命案(一)第32章 新式主力戰艦第124章 燕京的動向第111章 內力大突破(四)第78章 聖旨到了第72章 突破第七重!第36章 林曦出兵第78章 聖旨到了第47章 請安坐小飲第29章 洛陽殤,天下亂(三)第9章 少帥巡邊(一)第16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97章 我的簽名很值錢?第44章 誰犯的錯更多?第16章 皇帝也有難事第48章 摸摸無雪的小手第25章 初次掌兵(中)第51章 誰的鳥大?第48章 成都之戰(二)第37章 西川驚雷(二)第12章 據點(一)第67章 戰青樓(上)第44章 誰犯的錯更多?第69章 賜你一跪第53章 少帥值多少第106章 遠洋貿易第19章 大約在冬季第61章 洞房花燭夜第153章 淮安公主第21章 重逢第25章 初次掌兵(中)第12章 文武雙全(中)第32章 陣演(一)第37章 洛陽殤,天下亂(十一)第3章 沙盤、望遠鏡第38章 湘陰之戰第59章 天府之戰(二)第18章 科技力量(一)第42章 對關中的戰略(上)第39章 鷹揚南下第21章 淮南宴第8章 王府之戰(三)第151章 願者上鉤第99章 青龍教的破綻第40章 再到射陽第22章 淮安命案(一)第44章 唐門和西閣第20章 北山劍閣(上)第58章 山帥雲嵐第25章 雷霆手段(二)第63章 解語花兒香第91章 雲錚上殿(上)第11章 風雲涌(五)第122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第90章 銅牆鐵壁無雙帥,金樑玉柱此一人第113章 做人要大氣第70章 雲少帥練兵(二)第40章 少帥兼少俠第36章 林曦出兵第50章 日本兵變(上)第39章 差點成了毒神第88章 遼軍的大手筆!第133章 初識江湖(下)第88章 各有心思第42章 對關中的戰略(上)第13章 雲錚VS耶律平成(一)第153章 淮安公主第17章 南下(三)第8章 唱一首雙飛第12章 著書立說第101章 五百兩銀子啥概念?第144章 江南危矣(一)第78章 聖旨到了第123章 聖旨到!第61章 洞房花燭夜第13章 雲錚VS耶律平成(一)第27章 六軍大演習(一)第35章 聯手再戰(二)第91章 雲錚上殿(上)第89章 公主的初夜
第60章 二仙子,雲夫人第42章 訪問日本第49章 攝政關白第4章 何必問老子?第50章 巡撫之爭(一)第27章 雷霆手段(四)第6章 王府之戰(一)第4章 河北巡撫第9章 丹青妙筆,月舞雲袖第128章 西山密議(一)第10章 你真是太壞了第53章 天兵十萬下洛陽(五)第56章 有女無晴(二)第121章 是陷阱,你能不跳麼?第151章 願者上鉤第137章 不練步騎練水師第1章 天下大亂,少帥歸國第132章 初識江湖(中)第24章 初次掌兵(上)第121章 乳虎嘯谷第22章 淮安命案(一)第32章 新式主力戰艦第124章 燕京的動向第111章 內力大突破(四)第78章 聖旨到了第72章 突破第七重!第36章 林曦出兵第78章 聖旨到了第47章 請安坐小飲第29章 洛陽殤,天下亂(三)第9章 少帥巡邊(一)第16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97章 我的簽名很值錢?第44章 誰犯的錯更多?第16章 皇帝也有難事第48章 摸摸無雪的小手第25章 初次掌兵(中)第51章 誰的鳥大?第48章 成都之戰(二)第37章 西川驚雷(二)第12章 據點(一)第67章 戰青樓(上)第44章 誰犯的錯更多?第69章 賜你一跪第53章 少帥值多少第106章 遠洋貿易第19章 大約在冬季第61章 洞房花燭夜第153章 淮安公主第21章 重逢第25章 初次掌兵(中)第12章 文武雙全(中)第32章 陣演(一)第37章 洛陽殤,天下亂(十一)第3章 沙盤、望遠鏡第38章 湘陰之戰第59章 天府之戰(二)第18章 科技力量(一)第42章 對關中的戰略(上)第39章 鷹揚南下第21章 淮南宴第8章 王府之戰(三)第151章 願者上鉤第99章 青龍教的破綻第40章 再到射陽第22章 淮安命案(一)第44章 唐門和西閣第20章 北山劍閣(上)第58章 山帥雲嵐第25章 雷霆手段(二)第63章 解語花兒香第91章 雲錚上殿(上)第11章 風雲涌(五)第122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第90章 銅牆鐵壁無雙帥,金樑玉柱此一人第113章 做人要大氣第70章 雲少帥練兵(二)第40章 少帥兼少俠第36章 林曦出兵第50章 日本兵變(上)第39章 差點成了毒神第88章 遼軍的大手筆!第133章 初識江湖(下)第88章 各有心思第42章 對關中的戰略(上)第13章 雲錚VS耶律平成(一)第153章 淮安公主第17章 南下(三)第8章 唱一首雙飛第12章 著書立說第101章 五百兩銀子啥概念?第144章 江南危矣(一)第78章 聖旨到了第123章 聖旨到!第61章 洞房花燭夜第13章 雲錚VS耶律平成(一)第27章 六軍大演習(一)第35章 聯手再戰(二)第91章 雲錚上殿(上)第89章 公主的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