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文化制度狀況考五

學點兒歷史 中國早期文化制度狀況考(五)

中國早期文化制度狀況考(四)——宗法制度

四,宗法制度:

西周春秋間的宗法制度不僅是貴族的組織制度,還與政權機構結合在一起。按照這種制度,周王自稱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稱爲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貴族的最高族長,又是政治上最高的領導。天子的衆子被封爲諸侯,君位同樣由嫡長子繼承,相對於天子是小宗,而在本國內則爲大宗,是國內同姓貴族的最高族長,又是本國的最高領導諸侯的衆子被封爲卿大夫,也由嫡長子繼承,對國君爲小宗,在本家則爲大宗,統治着自己的封邑。卿大夫或還可再分出“側室”或“貳宗”,大宗小宗原理同上。

可以大致看出來,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血緣關係,並在此之上,在同一家族內部分出不同的等級。

(一)宗廟制度:

宗廟制度源於祖先崇拜,我們對祖先崇拜當不陌生,而在農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供有祖先的牌位,“供奉先遠三代宗親之神位”,每逢重要節日,都會對祖先敬拜祭祀一番。在這樣一種祖先崇拜的傳統之下,中國人十分重視血緣關係,於是儒家有一種觀念,即中國人是不必怕死的,他們認爲,自己的生命雖然終結了,但同時也在血緣的流傳中傳承了下來,並因此獲得一種情感上的滿足。因對這種生息繁育的重視,所以有我們現在還能聽到這樣的一句俗話:“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現在我們大概可以瞭解中國的計劃生育爲什麼在農村難以開展,這種觀念應該就是原因之一。當然還有就是養兒防老在起作用,這一點就不繞舌了。上面提到說儒家的不怕死,終歸是一種情感,如果作爲比照,基督教是不主張崇拜祖先的,在基督教看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命之魂,要對自己負責,基督教雖然要求愛父母,但認爲永生的權柄存在於造物主那裡,這也是基督徒不應該拜祖先的理由。

正因爲這種祖先崇拜,所以周族要不但要建造宮室供自己居住,而且也建造宗廟供他們的祖先與死去的親人居住。現在傳統的中國人不再建造專門的宗廟了,但由於有祖先的牌位在家裡,也可以認爲自己的家同時也是祖先的靈安居之所。《左傳-昭十八年》有“廟在道南,寢在道北”之說,雖然這是春秋時期的描述,也可以大致推論出周人的廟與寢是建在一起的,並且廟在寢的前面,頗附合族類前赴後繼的樣子。

傳統儒家很重視孝,還有專門的《孝經》,《左傳-哀十五年》有“事死如事生,禮也”,《論語》也有“慎終追遠,民德歸重矣”,雖然後者強調民德,但這種德行也是以孝親爲先的。要孝嘛,就要供給最基本的居所和飲食,古人認爲鬼神和活人一樣需要飲食,而祭祀就是供給鬼神飲食。崇拜祖先,是因爲他們覺得祖先能保佑後人,所以經常在做某事之前要向祖先請示報告,叫做“告廟”,如果事成,也要告廟,如邲之戰(公元前597年),楚國勝利,楚文王就在前線“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這是楚文王帶着先君的廟主爭戰,並在戰後建造臨時的宗廟來告捷。這種告廟可能不會大小事都告,估計是有大事的時候才告廟,這與基督徒禱告是有區別的。

如果宗族滅亡,宗廟也就絕祀,被認爲是最大的不孝,《左傳定公四年》有“滅宗廢祀,非孝也”。《公羊傳》莊三年經“秋,紀季以酅入於齊”,傳有“紀季者何?紀侯之弟也。何以不名?賢也。何賢乎紀季?服罪也。其服罪奈何?魯子曰:‘請後五廟以存姑姊妹。’”得到齊桓公的許可,桓公推己及人,在情理之中。

宗廟內都有神主(牌位),有多少個主,要看宗主的等級地位,《禮記-王制》說:“天子七廟,三昭三穆(1)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也有說天子五廟的,但具體情形不得而知,大體情形當不錯。

從我們的先民的宗廟制度,不難發現,我們有尊敬祖先的傳統,那爲什麼要尊敬祖先呢?

這很可能是因爲人們是想得到祖先的保佑,人們早就認識到未來的無常,需要一種神秘的力量來保守。另外,我們可以用社會學來分析:由於大家的利益一致,宗廟制度的確在客觀上鞏固了宗族的團結,當每個人都有加強了祖先的觀念,並維繫在同一個祖先的脈絡裡時,那種力量應該是相當強大的。也就是說,尊敬祖先可以認爲是一種統治手段。

(二)姓氏名字制度:

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姓是出生於同一遠祖的血緣集團的名稱。“姓”原作“生”,“百姓”在周初金文中就叫做“百生”,另外,《說文解字》中說:“姓,人之所生也,因生以爲姓。”而氏則是姓的分支。天子、諸侯分封土地,就必須新立一個“宗”,所謂“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個名稱,就是氏。《左傳-隱公八年》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宗廟祭祀時用的肉)之土而命之氏”之說。即是說,天子、諸侯分封土地給臣下,要“命之氏”。這種命氏的方法有三種:一是“以字爲氏”,就是以祖父的“字”作爲“氏”;二是以官爲氏,就是以祖先的官名作爲“氏”;三是以邑爲氏,就是以分封的邑名作爲“氏”。

可見,同一姓可有不同的氏,而同一氏只能是同一姓的。

鄭樵(2)《通志-氏族略序》說:“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氏是當時貴族所特有。而將祖父的字,官名、邑名爲氏,無非就是表明其身份和地位。

西周春秋時的貴族,每人都有兩個名字,即幼年時所取的名和成年取的字。幼年的名由父親題取,成年的字是在舉行“冠禮(3)”或“笄禮(4)”時由來賓題取的。字的題取,需要在字義上和名有聯繫,使人們可以由名而推想字,由字而推想到名。成年婦女因爲要服從夫權,並作爲夫家的成員,故其字應在許嫁而舉行“笄禮”時題取。

當時貴族男子的字,全稱有三個字,第一字是長幼行輩的稱呼如伯、仲、叔、季之類,第二字是和名相聯的字,末一字是父字。如伯吉父,如加上氏可以是四個字,如兮伯吉父。女子取字的方式和男子相類,只是末一字是“母”或“女”,在行輩以下要標出姓,如連同氏來稱呼,可以多到五個字,如“虢孟姬良母”。這樣的稱呼,包含有姓氏、長幼行輩、本人的字,男女性別等部分。所以要標出行輩,是因爲當時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很重視長幼長輩的區別,標性別是因爲當時男尊女卑,地位不同。而標氏,則是因爲氏是貴族的標識。女子還要特別標明姓,因爲當時同姓不婚,對女子的姓看得相當重要。

全稱的字因爲多,在實際使用時有簡稱的辦法。如男子有“子某”,子是對男子的美稱。而女子都只以姓和伯仲相配,如孟姬、孟姜等,舉例“孟姜女”,“孟”乃“伯”也,用孟指偏房所生,正房所生都用“伯”。出嫁女子,有冠以自己國家或氏的名稱的,如“齊姜”;有冠以配偶(別國國君)的國名的,如“秦姬”;有冠以配偶(別國卿大夫)的氏名或邑名的,如“孔姬”;有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諡號(帝王等死後依事蹟所給予的稱號)的,如“武姜”。以後我們看到有關古代的人的稱呼時,就要考慮到這些東西,不能拿現在的姓名規則來解讀古人。

(三)族外婚制和貴族的等級內婚制:

周初是同姓不婚的,《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茂盛繁多)”的說法,《左傳-昭公元年》有“其生不殖,美先盡矣,則相生疾”這說。猶如現在的近親不婚,這在自然界也可以看到。而在《國語-晉語》裡面還有一種說法,是爲了防止族內淫亂,說到“同姓……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黷則生怨,怨亂毓(育)災,災毓滅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還有人認爲異姓相婚可以結好外姓,《禮記-坊記》說:“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這是把婚姻當作結外援的方法。

《論語-述而》有: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偏袒),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爲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可見,同姓不婚在春秋時已成爲一種禮法。

當時貴族一方面實行同姓不婚之制,如《左傳-昭公元年》所說“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另一方面爲了保持貴族的等級地位,實行貴族的等級內婚制。也就是說,諸侯、卿大夫都要在相同的等級內迎娶異姓女子。所謂門當戶對,天子找不到相同的等級,只能求婚於諸侯,王姬也多下嫁於諸侯。國君的正妻叫“夫人”,或稱“元妃”,大致是從異姓之國娶來。當時的貴族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嫁女有一種叫媵(陪嫁)的制度,“媵”一般是正妻的姊妹和侄女,有時是正妻的同姓的友好國家的陪嫁。他們遵守的是同姓不婚的制度,只要不是同姓,世代上是可以輕忽的,如侄女可以同姑母同嫁一夫,這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卿大夫的正妻叫“內子”,多數迎娶於異姓卿大夫和別國卿大夫,卿大夫也實行多妻制。

(四)嫡長子繼承製:

在宗法制度下,繼承宗嗣的,必須是嫡夫人所生的長子。《公羊傳-隱公元年》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就是說,立嫡夫人之子應選取其長者,如果嫡夫人無子,立其它子要選貴者,先右媵,後左媵。(何休注說:“適,謂適夫人之子,尊無與敵,故以齒。子,謂左右媵及姪娣之子,位有貴賤,又防其同時而生,故以貴也。禮,嫡夫人無子,立右媵;右媵無子,立左媵;左媵無子,立嫡姪娣;嫡姪娣無子,立右媵姪娣;右媵姪娣無子,立左媵姪娣。質家親親,先立娣;文家尊尊,先立姪。嫡子有孫而死,質家親親,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孫。其雙生也,質家據見立先生,文家據本意立後生,皆所以防愛爭。”)

例如隱桓之禍。惠公的第一夫人是孟子。孟子去世後,娶了聲子,生隱公。當時宋武公生了仲子,仲子生下來就有文字在她手掌上,說她要“爲魯夫人”,所以仲子嫁給了惠公,生了桓公。其時隱長又賢,諸大夫欲立隱,隱想要讓於桓,但不知桓是否一定能立,而且,假如立了桓,也不知諸大夫能否擁戴。所以隱公得立,但他是爲桓公立的,想以後再將君位讓給桓。《公羊傳》此時問了一句:“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又自己回答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後來,有一個叫羽父的請隱公殺桓,想以此做大官,但隱公說本來就要讓位給桓,自己只要有一個養老的地方就行了。羽父很怕這事給桓知道,所以就勾結桓公殺了隱公。唐徐彥說過春秋有七缺,隱桓之禍是爲夫之道缺,認爲是惠公妃匹不正,才導致的兄弟相殘。

(五)族長主管制:

在西周、春秋間的貴族中的大小宗族,都設有宗子或宗主作爲族長,掌有主管全族的一切權力。這種管理,主要就是土地和人民。《禮記-禮運》說:“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隨着土地的層層分封,大小宗族的分立,土地和人民是按着貴族的等級而層層佔有的。天子爲“天下”的大宗,是天下的共主,是天下所有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詩經》有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諸侯則是本國的大宗,爲本國的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卿大夫則是采邑的土地和人民的所有者。

其中大的宗,下面又可分爲家或族,再其下又可分出室。宗主可以支配下一級的財產。如一個國君可以有公室,國君的公室包括一個國家的軍隊和軍賦等國有的東西,但不包括卿大夫所掌握的東西,雖然可以爲其所用,但卿大夫的采邑已是分出的宗族了。所以魯桓公的後裔“三桓”,季孫、叔孫、孟孫在文公之後強大起來,後來竟然三分公室。

另外,當時各級貴族都有其宗族成員和私屬人員所組成的軍隊。這些軍隊同國家的軍隊一起被國君調遣。後來由於卿大夫勢力增強,加上在戰爭中他們也往往是國家軍隊的指揮者,所以導致了國君的大權下落。

宗主不但掌握財權、兵權,也掌握神權,在宗廟祭祀中,他們也往往也是主祭者。

再者,宗主對本族成員還有處分和庇護之權力和職責。卿大夫在國家擔任官職的目的之一就是庇護宗族。所謂“守其官職,保族宜家”。但如果一個宗主在國家事務中有了過犯,其整個宗族的人就會倒黴。(5)要麼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個傳統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如傳統社會科舉如果成功,那將是光宗耀祖的事,光宗耀祖即與宗族有關。如馮友蘭先生的母親吳清芝不懂新式教育,當馮先生考到唐河縣立高小的時候,她就覺得與舉人、進士不遠了。求取功名,是傳統社會讀書人的主要目的,所謂“學而優則仕”。

(六)家臣制度:

在西周、春秋間的貴族中,各國的卿大夫是個比較重要的階層。他們世襲着卿大夫的等級地位,世襲着封土和采邑,世代任各種重要官職,操縱着國家的兵權和政權。在自己的封土內,立有宗廟,築有城邑,設有軍隊。有一套以宗族組織爲基礎的統治機構。

宗主被稱爲主或宗,是一家之主,手下有宗親和家臣幫助進行統治,形成一套家臣制度。

家臣也是有等級的,地位高的也居然可以稱爲“大夫”,不過不是卿大夫,而是家大夫,呵呵。而有些權力大的家臣,也會有自己的宗族和封土或封邑,同時也有一套臣屬,可謂是家臣的家臣。

卿大夫的家臣依其工作性質,可以分爲幾類:

1,幫助宗子掌管宗族內部事物的家臣,叫做“室老”或“宗老”。其工作是掌管各種禮儀,如夫人、宗主繼立的禮儀,婚禮、祭禮等等。

2,幫助卿大夫統治人民的家臣,叫做“宰”,宰有家宰和邑宰兩種,家宰掌管全家的政務,而邑宰只是掌管某個邑的政務,包括財政和軍政。家宰的權力相當大,如果此時家宰所屬的卿大夫掌握了某國的國政,而家宰又掌握了此卿大夫的家政,實際上是此家宰掌握着國政,所謂“陪臣執國命”。相傳孔子的弟子子路就當過魯國季孫氏的家宰。(6)

3,專爲卿大夫生活上服務的家臣,如司宮,掌管宮中雜務的官。饔(熟食,早飯)人,掌管飲食的官。車或差車,主車的官。御騶(給貴族養馬的人),掌馬兼掌駕車的官。工,即樂工等。

家臣必須效忠於主上,不得有二心,當時的家臣的確如此,(7)家臣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國。在這樣的家臣制度下,名個宗族的統治機構,首先保護的,是其本家的利益,當然各個宗族之間免不了有利益上的衝突,其家臣就是維護本家利益的中堅力量。

總之,西周春秋間的貴族統治,就是以周天子爲首的姬姓貴族爲主,聯合其它異姓貴族的統治。周天子分封同姓諸侯之時,又封異姓諸侯,諸侯也分封同姓和異姓卿大夫。由於實行同姓不婚制和貴族的等級內婚制,異姓貴族都成爲姬姓貴族的姻親。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爲伯父、叔父,稱異姓諸侯爲伯舅、叔舅,諸侯也稱異姓卿大夫爲舅。周天子與諸侯,諸侯與卿大夫,固然有着政治上的組織關係,同時也存在着宗法和姻親關係,以加強彼此間的團結和聯合。這恐怕也是西周強大的一個原因,至於春秋後期到戰國時期,王綱解紐,禮崩樂壞,宗族與姻親關係的疏離是一個重要表徵。

註解:

(1)左昭右穆,太祖之後父昭子穆。而且宗族成員在參加祭祀活動時,也是按左昭右穆的位置排列。

(2)鄭樵,字漁仲,南宋時期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著名史學家,也是美食家。他不慕功名,不應科舉,刻苦攻讀幾十年,通曉天文地理與草木蟲魚等知識。他生平著書有八十多種,現存《爾雅注》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3)男子成年儀式,講親朋慶賀,並要拜祖先和父母,其時有規定的服飾,以示成人,能進入公共的社會生活了,並且因此具備了擇偶成婚的資格。朱子說,男子年十六到二十皆可冠。

(4)成年女子所行之笄禮,時間或在十五六歲時,或於訂婚以後出嫁之前,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歲時也要行笄(簪子)禮。

(5)如邲之戰中的先谷,因失敗,晉人歸罪於他,不但殺了先谷,還“盡滅其族”,也可見宗主的責任何其重大。

(6)春秋後期,魯國的卿大夫三桓的權力也下移到了家臣的手中,而且發動叛亂,孔子五十四歲時,就任魯國的大司寇,就想“正名”恢復原來的秩序,實際上是想使權力集中在魯定公那裡,實現他的王道理想。於是他讓子路出任季氏宰來“墮三都”(三都是三桓的三個封邑,三桓的家臣曾據邑叛亂),三家對孔子的建議都表示支持,因爲三桓也是受害者。季氏的費邑和叔氏的郈邑都毀了以後,由於孟氏的家宰公斂處父對孟孫氏不錯,他看出了孔子的主張是強公室弱三家,就說服了孟孫氏據成邑抵抗,魯定公親自帥師圍成邑,結果無功而返,孔子計劃失敗。而此時齊國擔心魯國有孔子而強大,所以送了許多良馬、美女給季氏和定公,以至於不理朝政,沉於酒色。孔子看到自己不再得到信任,也就開始辭官周遊列國了。

(7)據說,孔子弟子子路爲人較粗魯,但很忠實可靠、坦率耿直,後來他在衛國執政的孔文子家爲宰。孔文子死後,其子孔悝繼續執政。魯哀公十五年,被逐在外的衛太子發動政變,搶奪君位,緊急關頭,子路衝進宮去,企圖救被圍困的孔悝,結果被人把帽子的纓帶砍斷,帽子落地。子路臨危不忘老師的教導,說:“君子死,冠不免”,戴好帽子,纓帶結上,然後被打死,並被砍爲肉醬,其時六十三歲。

第16章 窺伺(四)第18章 特別部隊(上)第16章 窺伺(三)第44章 夜襲(一)第7章 脫逃(上)第8章 能量湮滅(上)第3章 激揚吐塊壘,初登仙界(一)第25章 深層秘密第46章 魔劫(完)第37章 瘋狂副組長第42章 溼婆犯天威 修爲大進(上)第2章 小戰星海間,苦心遊說(三)第54章 預言(完)大秦軍團無敵軍團四第9章 心燈顯神威 妙手再造(完)第28章 戰屍(三)第41章 黑龍解圍第21章 鏖戰(三)第45章 破敵(三)第20章 遭襲(三)第4章 特別臨工(上)第46章 魔劫(一)向英雄致敬一場不可思議的戰爭第39章 陰謀(一)第11章 會面(下)第47章 深入虎穴第23章 追索(完)第36章 風波(一)到東京去我們要血洗這座城市七大秦軍團無敵軍團三第25章 丹成(三)第44章 夜襲(三)中國早期文化制度狀況考一中國紅軍讓世界不可思議zt中土英雄冉閔第10章 測評(三)第33章 - 華風吹世界 借屍還魂(一)第27章 鬥鬼(完)第18章 神器(三)第60章 創功(完)第13章 零點二號(上)第52章 殘殺何大急 血魔再現(上)第53章 再鬥殭屍王 遁甲夕殤(下)漢語的優越性七七事變六十八週年祭zt第22章 脫困(三)第57章 立威(完)第27章 佛心亦掛礙 盤古異變(完)第24章 一子解雙徵 奇峰突起(二)第7章 錯救中山狼 恩將仇報(完)第46章 崑崙遭大劫 以怨報德第34章 - 驚魂太空中 棄暗投明(一)第5章 萌芽(上)zt崖山之後已經沒有傳統中國了第40章 營救(二)第31章 破門(三)第45章 自在今何在 梵天失天(上)第26章 隻身擋佛兵 大戰須彌(完)第51章 復活(二)中國和西方文化劣根的比較轉載一篇被禁6年的狂文第45章 破敵(三)第27章 佛心亦掛礙 盤古異變(完)第49章 惡戰(完)大秦軍團無敵軍團五第40章 營救(完)第48章 迴歸(三)第55章 遁甲何方遁 天魔成空(上)第3章 天心之妙(下)第18章 神器(完)第60章 創功(三)第51章 復活(三)第35章 佈陣(續三)第30章 間諜(一)第11章 會面(下)第17章 保鏢(三)日本做好隨時跟中國打仗的準備我們呢第31章 破門(一)第9章 北斗(二)第8章 密探古神社 捨身脫困(完)第45章 破敵(完)第18章 隔空滅強虜 零點狂飆(二)第40章 營救(一)第57章 立威(完)古代蒙古人的所謂生產圖第三部風暴前夜第五十終四章 殭屍終灰飛劍指天魔下中國早期文化制度狀況考五第30章 間諜(一)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十六第17章 保鏢(一)第31章 暗夜潛逃第25章 丹成(完)第34章 - 驚魂太空中 棄暗投明(二)第12章 暗中悄佈局 驚獲秘聞(二)第7章 脫逃(下)第7章 錯救中山狼 恩將仇報(三)第40章 再見石菡第51章 因果(一)第12章 情心初動(上)第48章 迴歸(二)
第16章 窺伺(四)第18章 特別部隊(上)第16章 窺伺(三)第44章 夜襲(一)第7章 脫逃(上)第8章 能量湮滅(上)第3章 激揚吐塊壘,初登仙界(一)第25章 深層秘密第46章 魔劫(完)第37章 瘋狂副組長第42章 溼婆犯天威 修爲大進(上)第2章 小戰星海間,苦心遊說(三)第54章 預言(完)大秦軍團無敵軍團四第9章 心燈顯神威 妙手再造(完)第28章 戰屍(三)第41章 黑龍解圍第21章 鏖戰(三)第45章 破敵(三)第20章 遭襲(三)第4章 特別臨工(上)第46章 魔劫(一)向英雄致敬一場不可思議的戰爭第39章 陰謀(一)第11章 會面(下)第47章 深入虎穴第23章 追索(完)第36章 風波(一)到東京去我們要血洗這座城市七大秦軍團無敵軍團三第25章 丹成(三)第44章 夜襲(三)中國早期文化制度狀況考一中國紅軍讓世界不可思議zt中土英雄冉閔第10章 測評(三)第33章 - 華風吹世界 借屍還魂(一)第27章 鬥鬼(完)第18章 神器(三)第60章 創功(完)第13章 零點二號(上)第52章 殘殺何大急 血魔再現(上)第53章 再鬥殭屍王 遁甲夕殤(下)漢語的優越性七七事變六十八週年祭zt第22章 脫困(三)第57章 立威(完)第27章 佛心亦掛礙 盤古異變(完)第24章 一子解雙徵 奇峰突起(二)第7章 錯救中山狼 恩將仇報(完)第46章 崑崙遭大劫 以怨報德第34章 - 驚魂太空中 棄暗投明(一)第5章 萌芽(上)zt崖山之後已經沒有傳統中國了第40章 營救(二)第31章 破門(三)第45章 自在今何在 梵天失天(上)第26章 隻身擋佛兵 大戰須彌(完)第51章 復活(二)中國和西方文化劣根的比較轉載一篇被禁6年的狂文第45章 破敵(三)第27章 佛心亦掛礙 盤古異變(完)第49章 惡戰(完)大秦軍團無敵軍團五第40章 營救(完)第48章 迴歸(三)第55章 遁甲何方遁 天魔成空(上)第3章 天心之妙(下)第18章 神器(完)第60章 創功(三)第51章 復活(三)第35章 佈陣(續三)第30章 間諜(一)第11章 會面(下)第17章 保鏢(三)日本做好隨時跟中國打仗的準備我們呢第31章 破門(一)第9章 北斗(二)第8章 密探古神社 捨身脫困(完)第45章 破敵(完)第18章 隔空滅強虜 零點狂飆(二)第40章 營救(一)第57章 立威(完)古代蒙古人的所謂生產圖第三部風暴前夜第五十終四章 殭屍終灰飛劍指天魔下中國早期文化制度狀況考五第30章 間諜(一)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十六第17章 保鏢(一)第31章 暗夜潛逃第25章 丹成(完)第34章 - 驚魂太空中 棄暗投明(二)第12章 暗中悄佈局 驚獲秘聞(二)第7章 脫逃(下)第7章 錯救中山狼 恩將仇報(三)第40章 再見石菡第51章 因果(一)第12章 情心初動(上)第48章 迴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