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備戰華北(一)

韓雲華在延安一共呆了半個多月,前一個星期他每天除了到城裡轉一轉便就不再出去了,更不去參加任何活動。後一個星期更是離譜,每天帶着自己帶來的警衛部隊在延安周邊地區轉悠,有的時候一兩天都沒個人影,延安城裡等着他出席活動會議的人終於還是忍不住了,向主席提出了意見,希望韓雲華能夠以黨業軍業爲重,不要過分迷戀於遊山玩水。

不過對於這些人提出來的請求主席只是笑了笑,並沒有任何點評。要說是韓雲華將大把時間放在了遊山玩水上主席等人是絕對不會相信的,在和韓雲華密談完之後他就知道韓雲華已經不是吳下阿蒙了,現在的韓雲華心中是有丘壑的。

韓雲華這幾天還真不是去遊山玩水去了,他既然答應了主席要振興邊區的經濟,解決眼下邊區政府所面臨的問題。在他的記憶中共產黨在1942年之後也遇到了最最艱難的發展時期,現在這點困難和1942年之後遇到的困難簡直就是小巫遇大巫,而1942年之後爲了解決遇到的嚴重困難黨中央就實施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

而大生產運動興起的地方就是延安,既然前輩們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那麼韓雲華就只能不客氣地剽竊徵用了。大生產運動的明星部隊和明星地區南泥灣也被韓雲華盯上了,所以韓雲華這幾天一沒事就到延安周邊地區勘察地形,主要是想看一看除了南泥灣之外還有沒有可以大規模墾荒的地方,畢竟一個南泥灣更本就無法滿足三個步兵旅兩萬多人部隊的開墾。

當然了南泥灣這個後世有名的塞上江南韓雲華是絕對不會放過去的,所以韓雲華墾荒大業的第一戰就準備在南泥灣打響。南泥灣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百年前,這裡人煙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產和經濟都十分繁榮。到了清明中期,清統治者挑起回漢民族糾紛,互相殘殺,使這裡變成野草叢生、荊棘遍野、人跡稀少、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

其實大生產運動也確實不是韓雲華首創的,在這個時代也一樣,早在1939年2月黨中央、毛主席就曾經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動員廣大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只不過這個時候由於還未到了最困難的時候,所以大生產運動並沒有大規模進行。

對於延安的黨政機關提出的意見韓雲華倒是不在意,現在他所幹的事情在他們看來也確實是遊山玩水,但是對於他以及整個共產黨來說確實要重要得多,所以韓雲華並沒有搭理那些人。考察完南泥灣之後韓雲華很難講所看過的那片蠻荒之地與後是哪個塞外江南所聯繫起來,對於開創了這片經濟區的359旅也是產生了發自內心的佩服。據韓雲華所知,1941年春,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纔在旅長兼政委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開進南泥灣,開始了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風餐露宿的生活。而到1942年,359旅生產自給率達到61.55;1943年,生產自給率達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開荒種地26.1萬畝,收穫糧食3.7萬石,養豬5624頭,上繳公糧1萬石,達到了“耕一餘一”。廣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彎成了“平川稻穀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而那首膾炙人口的《挑花藍》也是這個時候創作的。

而後世過來的韓雲華卻知道大生產運動和南泥灣的意義遠不止那幾萬擔糧食那麼一點點,他就是一個號召與榜樣的關係,據歷史文獻記載,在實施了大生產運動之後,陝甘寧邊區機關和部隊每年需細糧(小米)3900萬公斤,自己生產達1500萬公斤。邊區許多部隊糧食、經費達到全部自給,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目標。

農業方面,由於貫徹執行了正確的農業生產政策,使陝甘寧邊區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農田灌溉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大大提高。耕地面積由1941年的1213.2169萬畝增加到1945年的1425.6144萬畝,比1938年更是擴大了7成;全邊區1940年改旱地爲水地2.3558萬畝,1944年水地面積達4.1109萬畝。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41年爲45.586萬石,1943年達181.2215萬石,實現了自給有餘,爲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除糧食生產外,邊區的棉花產量也一年比一年增加。邊區原來不產棉花,經過大生產運動,植棉面積迅速擴大,1941年3.9082萬畝,1942年9.4405萬畝,1943年15.0287萬畝,1944年30萬畝,1945年35萬畝.棉花產量也逐年提高,1941年100萬斤(皮棉),1942年140萬斤(皮棉),,1943年173萬斤(淨花),1944年300萬斤(淨花),足夠邊區軍民穿衣之用。在糧棉增長的同時,邊區的畜牧業也有相當的發展,牛的數量從1939年的15.0892萬頭,增加到1943年哦2.0781萬頭,羊、豬等的數量也有較大的增長。

除此之外,整個延安地區以及整個邊區各行各業都有了巨大的發展,不管是農牧業生產還是工業生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經過大生產運動,到1944年則辦起了11個造紙廠、2個肥皂廠、12個被服廠、8個工具廠、4個印刷廠、3個陶瓷廠、23個紡織廠等77個公營工廠,職工達12,000多人。至1943年,邊區的棉紗、布、鐵、紙及其它很多日用品做到了基本自給。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帶來了商業的繁榮與市場的活躍。邊區政府曾先後成立了光華商店、鹽業公司、南昌公司、土產公司、永昌公司等,主要組織土產輸出,換取必需品輸入,以保證對軍民的供應,穩定邊區物價和貨幣。同時,公營商業、合作商業與私人商業組成了遍佈城鄉的商業網點,方便了軍民的生產與生活。

大生產運動使得軍隊積極參加生產,改善了物質生活,許多部隊實現了糧食、被服和其他日用品的全部或部分自給,由於軍隊努力生產,收入增加,使人民的負擔也大大減輕。 大生產運動使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勝利地度過了抗日戰爭的最困難時期,爲支持敵後長期戰爭,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數據,絕對沒有摻雜任何水分,而且這還只是很少一部分部隊創造出來的財富和經濟效果,現在韓雲華準備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將大生產運動的規模提高到歷史上無法比擬的一個程度,所以他堅信這場由中央主導的內蒙古軍區主持發展大生產運動絕對會取得比歷史上更加輝煌的勝利的。

韓雲華在延安半個多月的時間裡一直都沒有參加任何政治活動,半個月之後韓雲華又靜悄悄地返回了塞北,這次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延安之行成爲了後世歷史上很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世史學家對於韓雲華這次延安之行進行了研究,但是卻都沒有找到關於主席與韓雲華元帥之間交流的任何文字性東西只是大致可以根據之後幾年的內蒙古軍區的活動以及中央的一些方針政策判斷出他們之間的談話肯定和振興邊區經濟有關。

回到歸綏之後韓雲華給全軍所有師以上的軍政幹部開了一次會議,明確了今後一段時間軍區的任務,將部隊訓練和休整當做了今後最主要的任務來抓。其次軍區要調一部分部隊和難民團到延安參加大生產會戰,並且還要加大對邊區經濟的支援,保證大生產會戰的勝利。另外,軍區還要不惜一切代價組建新部隊,爭取在一年的時間內將軍區的部隊擴編到一百萬以上。

會後韓雲華又向黨中央以及八路軍總部發了一封請求電報,請求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能向內蒙古軍區提供一大批軍政幹部,支持內蒙古軍區的新計劃。

對於韓雲華提出的一年內內蒙古軍區兵力達到百萬的目標大家都抱有懷疑的態度,畢竟現在內蒙古軍區上報延安軍事委員會的部隊人數爲28萬,距離百萬大軍還有78萬之多,不管是毛主席還是朱總指揮都不認爲韓雲華能在一年內組建起一支百萬大軍。

但是儘管如此,然而黨中央還是答應了韓雲華的請求,將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參謀長曹裡懷、政訓處主任莫文驊、警備第三團團長閻紅彥、警備第六團團長王兆相、警備第七團團長尹國赤、國民**軍新編第四軍參謀長周子坤、第1支隊司令副司令傅秋濤、第1團副團長江渭清、第2支隊副司令粟裕、第3團團長黃火星、第3支隊司令譚震林、第4支隊司令高敬亭等125名軍政幹部調任內蒙古軍區,具體職務由內蒙古軍區黨委幹部討論決定。

接到中央的調入內蒙古軍區的幹部名單的時候韓雲華驚呆了,這次調入內蒙古軍區的軍政幹部裡面可是有一些大才,不管是曹懷裡還是粟裕再或者是譚震林都是名震後世的大將,而且見過這後這些人的軍銜都是個頂個的高,這次調入內蒙古軍區的軍政幹部後來都各有際遇,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參謀長曹裡懷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政訓處主任莫文驊55年被授予“中將”;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警備第三團團長閻紅彥55年被授予“上將”;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警備第六團團長王兆相55年被授予“少將”;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警備第七團團長尹國赤55年被授予“少將”;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傅秋濤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副團長江渭清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團長黃火星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此時內蒙古軍區真可謂是將星雲集,有了這些大才的加入,韓雲華對於接下來的戰事可謂是信心十足。

由於調動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尤其新四軍現在還在皖南,所以沒有一兩個月這些軍政幹部是無法趕到塞北的。不過現在整個內蒙古軍區也很消停,並沒有什麼大的戰事,除了大戰之前撒出去的那幾只特戰隊還在敵佔區與日軍玩躲貓貓之外,就只剩下調往東北地區的那個步兵旅還在同日軍交火,剩下的部隊和日軍損失慘重的那些步兵師團一樣窩在自己的地盤上舔傷口。

韓雲華也沒想到這一修正就是整整兩個月的時間,這難得的平靜讓韓雲華很是意外,日軍的指揮官到底是想幹些什麼,雖然說華北地區的日軍被調走了不少,但是留在華北的小鬼子也不少,就這樣和內蒙古軍區耗着也不是辦法,以多田駿那個老鬼子的性格應該早就派部隊前來了。

前一段時間是由於部隊忙於調動,日軍無暇顧及軍區,現在日軍已經完成了調動,但是雙方依然是這麼安靜,氣氛很是詭異。不過韓雲華也知道現在日軍雖然戰鬥力有所下降,但是日軍的情報部門卻比之以前要厲害的多了,前不久錢壯飛的一個情報組就在天津被日軍破獲了,損失了四名優秀的情報員,而國民政府軍統局的保定站也在一個月前被特高科摧毀了,所以除非有必要,否則的話韓雲華並不願意暴露軍區的情報人員。

既然日軍不主動來攻擊軍區,那麼韓雲華還樂得清淨,軍區經過這兩個多月的休整,各老牌部隊都已經恢復了戰鬥力,新組建的那十個步兵師也已經有六個列裝了,清一色的日製武器裝備。剩下的那四個步兵師雖然武器裝備依然相當缺乏,但是卻比八路軍一般的部隊要好一些,還是有一些戰鬥力的,另外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裡內蒙古軍區又組建了五個步兵師,到目前爲止內蒙古軍區已經有了25個步兵師和4個騎兵師,總兵力達到了60萬以上。

同時黨中央調配給內蒙古軍區的那125名軍政幹部也已經全部到位,經韓雲華以及整個軍區黨委的一致決定,將這些新調入內蒙古軍區的軍政幹部同塞北軍事指揮學院新畢業的這些學員一起編入新編的那十幾個步兵師裡面。

粟裕和譚震林等人都被韓雲華安排到了師長的職位上,但是卻沒有給他們派政治委員,用韓雲華的話說,這些大將們都是可以隻手擎天的妖孽型人才,給他們派政治委員那只是資源的浪費,以後再說吧,現在軍區都在擴編,在韓雲華有意無意的“縱容”下,不管是老部隊還是新兵部隊再或者是地方守備旅都在明裡暗裡地擴編部隊,整個塞北地區大約1600萬人口中有的是青壯年,再加上剛剛從冀西北地區遷到塞北的兩百餘萬人口中絕大多數的都是青壯年男女,所以內蒙古軍區現在最不缺乏的就是兵員。

然而兵員好解決,但是武器裝備卻不好解決,雖然上一次韓雲華在視察包頭兵工廠的時候就對兵工廠的產能提出了要求,而包頭兵工廠的負責人楊延年也卻是對兵工廠的生產進行了調整,產能也提高了不止一倍,但是也經不起韓雲華這樣折騰。包頭兵工廠就算是加班加點機器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生產也跟不上內蒙古軍區的發展,如果按照韓雲華的發展目標來看,內蒙古軍區最少還得建三個同樣規模大小的兵工廠才能滿足部隊的作戰所需。

對於這個問題韓雲華也是一籌莫展,現在外援斷絕,連德國商人也不敢再向韓雲華所部出售設備生產線了,就算是有人賣也根本就運不到塞北地區,雖然韓雲華所部幾乎拿下了整個冀東地區,有了自己的出海口,但是日軍卻派了兩艘軍艦日夜不停滴在那一帶海域遊弋,出現在這一帶的所有商船都要受到盤查。一經發現不是日本貨船一律予以擊沉,這半年來已經有十幾艘中國以及英法貨船遭了秧。這半年的時間冀東的部隊救起的船工就有十幾人,但是絕大多數的船工以及他們的老闆在貨船被擊沉之後就被日軍就地消滅了,僥倖存活的不足十分之一。

第642章 鉅變第327章 山東大風起(六)第200章 抗大分校(三)第477章 戰山東(七)第113章 冀東事變(四)第200章 抗大分校(三)第451章 延安之行(二)第426章 1940年的開年大戲(八)第83章 老蔣的打算第556章 東北人民解放軍第389章 華北會戰(三十五)第113章 冀東事變(四)第12章 大同攻略(一)第263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諜戰交易(三)第670章 揚刀躍馬入東京(四)第308章 景陽岡反掃蕩(十五)第448章 戰後總結第616章 關東軍的末日(十四)第98章 亂戰(二)第652章 破江防第114章 冀東事變(五)第二百六十二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諜戰交易一第323章 山東大風起(二)第612章 關東軍的末日(十)第170章 武漢會戰之彭澤爭奪戰(五)第610章 關東軍的末日(八)第222章 絕對震撼(三)第368章 華北會戰(十五)第364章 華北會戰(十一)第253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突如其來的裝甲部隊(四)第534章 戰德州之再佈局第1章 決戰叢林第253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突如其來的裝甲部隊(四)第555章 小小地共產黨、大大地韓雲華第542章 暗度陳倉第146章 武漢會戰之延安軍演(二)第16章 佔陽原(二)第655章 最後之決戰(一)第142章 風雲再起(三)第584章 東征之螞蟻搬家第376章 華北會戰(二十二)第418章 特戰精英鬧華北第508章 潛心發展之組建塞北銀行第48章 3月休整第334章 第三百三十五章:新的戰略佈局(一)第224章 1940年的開年大戲(六)第634章 暗流涌動第255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冀東大捷(一)第435章 第三十三師團覆滅記(二)第212章 華麗的演出(三)第171章 武漢會戰之彭澤爭奪戰(六)第586章 東征之尾聲第484章 審幹風波第574章 東征之忽悠美國佬(一)第127章 落幕(二)第301章 景陽岡反掃蕩(九)第591章 軍火交易第463章 華北無戰事(九)第567章 東征之坦克間的激烈碰撞(二)第346章 戰冀南(六)第四百四一十一章 滿月一第504章 潛心發展之別離第191章 武漢會戰之完美演講第454章 備戰華北(二)第194章 武漢會戰之撤軍北上第159章 武漢會戰之湖口攻防戰(十)第134章 戰鬥總結(一)第95章 巔峰對決(九)第330章 山東大風起(九)第134章 戰鬥總結(一)第147章 武漢會戰之延安夜談(三)第560章 有便宜不佔王八蛋第623章 發展思路第500章 會議第269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尾聲(三)第447章 張家口攻防戰第164章 武漢會戰之進佔彭澤(三)第495章 收尾第116章 冀東事變(七)第480章 戰山東(十)第351章 佈局華北(一)第490章 中央的決定第226章 爭執第605章 關東軍的末日(三)第599章 東北亂燉第440章 第三十三師團覆滅記第42章 出兵晉西北第594章 蒙古金雕vs日本山鷹第402章 中央視察第539章 戰德州之日軍的反擊第342章 戰冀南(二)第93章 巔峰對決(七)第346章 戰冀南(六)第495章 收尾第101章 柳生俊第609章 關東軍的末日(七)第587章 投桃報李第376章 華北會戰(二十二)第183章 武漢會戰之兩大師團的覆滅(九)第82章 敲詐老蔣
第642章 鉅變第327章 山東大風起(六)第200章 抗大分校(三)第477章 戰山東(七)第113章 冀東事變(四)第200章 抗大分校(三)第451章 延安之行(二)第426章 1940年的開年大戲(八)第83章 老蔣的打算第556章 東北人民解放軍第389章 華北會戰(三十五)第113章 冀東事變(四)第12章 大同攻略(一)第263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諜戰交易(三)第670章 揚刀躍馬入東京(四)第308章 景陽岡反掃蕩(十五)第448章 戰後總結第616章 關東軍的末日(十四)第98章 亂戰(二)第652章 破江防第114章 冀東事變(五)第二百六十二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諜戰交易一第323章 山東大風起(二)第612章 關東軍的末日(十)第170章 武漢會戰之彭澤爭奪戰(五)第610章 關東軍的末日(八)第222章 絕對震撼(三)第368章 華北會戰(十五)第364章 華北會戰(十一)第253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突如其來的裝甲部隊(四)第534章 戰德州之再佈局第1章 決戰叢林第253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突如其來的裝甲部隊(四)第555章 小小地共產黨、大大地韓雲華第542章 暗度陳倉第146章 武漢會戰之延安軍演(二)第16章 佔陽原(二)第655章 最後之決戰(一)第142章 風雲再起(三)第584章 東征之螞蟻搬家第376章 華北會戰(二十二)第418章 特戰精英鬧華北第508章 潛心發展之組建塞北銀行第48章 3月休整第334章 第三百三十五章:新的戰略佈局(一)第224章 1940年的開年大戲(六)第634章 暗流涌動第255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冀東大捷(一)第435章 第三十三師團覆滅記(二)第212章 華麗的演出(三)第171章 武漢會戰之彭澤爭奪戰(六)第586章 東征之尾聲第484章 審幹風波第574章 東征之忽悠美國佬(一)第127章 落幕(二)第301章 景陽岡反掃蕩(九)第591章 軍火交易第463章 華北無戰事(九)第567章 東征之坦克間的激烈碰撞(二)第346章 戰冀南(六)第四百四一十一章 滿月一第504章 潛心發展之別離第191章 武漢會戰之完美演講第454章 備戰華北(二)第194章 武漢會戰之撤軍北上第159章 武漢會戰之湖口攻防戰(十)第134章 戰鬥總結(一)第95章 巔峰對決(九)第330章 山東大風起(九)第134章 戰鬥總結(一)第147章 武漢會戰之延安夜談(三)第560章 有便宜不佔王八蛋第623章 發展思路第500章 會議第269章 第二次塞北會戰之尾聲(三)第447章 張家口攻防戰第164章 武漢會戰之進佔彭澤(三)第495章 收尾第116章 冀東事變(七)第480章 戰山東(十)第351章 佈局華北(一)第490章 中央的決定第226章 爭執第605章 關東軍的末日(三)第599章 東北亂燉第440章 第三十三師團覆滅記第42章 出兵晉西北第594章 蒙古金雕vs日本山鷹第402章 中央視察第539章 戰德州之日軍的反擊第342章 戰冀南(二)第93章 巔峰對決(七)第346章 戰冀南(六)第495章 收尾第101章 柳生俊第609章 關東軍的末日(七)第587章 投桃報李第376章 華北會戰(二十二)第183章 武漢會戰之兩大師團的覆滅(九)第82章 敲詐老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