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兵力使用上,日軍麻痹輕敵,在戰役之初,日軍在南太平洋是攻佔莫爾茲比港與奪回瓜島雙管齊下,甚至在最初的階段,還將莫爾茲比港方向作爲主要作戰方向,以致於在瓜島方向的日軍缺乏足夠的兵力、兵器與彈藥,也就沒有足夠的力量突破美軍的防線。
而且對美軍在瓜島的兵力判斷一直有誤,最初認爲美軍人數不會超過2000人,實際上美軍在瓜島有1餘萬人,在附近的圖拉吉島有6000人,共16000人。因此日軍認爲奪回瓜島易如反掌,第一次上島僅一木支隊的先頭部隊1000人,初戰失利後,再增兵上島,第二次上島約1500人,再戰失利之後,第三次增兵約3500人,形成逐次添兵的“加油”戰術,以致兵力分散而攻擊一再失利。到10月下旬,日軍判斷瓜島美軍約7500人,實際上美軍高達23000人,雖然投入了第2師團主力2萬人,但因兵力不佔優勢,火力則遠遠不及美軍而失利。直到戰役結束,日軍仍未能正確查明美軍的實力,這對日軍的兵力使用有着極大的負面影響。
反觀美軍一開始就投入了第1陸戰師整師,登陸一舉奏效,並迅速佔領機場,奠定了戰役勝利的基礎。隨後又以優勢海空軍掩護組織了幾次較大規模的增援,加強了瓜島地面部隊的實力,最高峰時達到6萬人,又有重裝備支援,充足的彈藥與補給供應,既能守住至關重要的機場,又有足夠的力量發動進攻。這與日軍的兵力使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五戰術設置上,日軍只重視對美軍軍事目標的攻擊,對美軍的後勤補給運輸工具和物資幾乎是不屑一顧。要知道,瓜島戰役是一場登陸戰,而登陸戰中運輸船隊對作戰的勝負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這樣的一個人煙稀少、距離大後方遠的小島上作戰,失去運輸船隊的支援,即使部隊登上島嶼也會因後援不繼而失敗,日軍對這一點近乎無知,只注重對美軍飛機、軍艦的打擊,最說明問題的是8月8日的薩沃島海戰中,日軍沉重打擊了美軍的運輸船隊的護航兵力,卻對運輸船隻和海灘上堆積如山的物資視而不見,就揚長而去。另一方面,美軍自此場海戰後就極力打擊日本的後勤補給線,使日本有重型火炮送不上來,火力的不夠對日軍作戰造成極大影響。更爲重要的是,日軍的後勤補給基本被切斷,只能用小潛艇晝伏夜出(也就是”東京快車“)送大米和一部分頭藥品,連鹽都送不上來!這更直接導致了日軍戰鬥力的大大減弱。在日軍減員中,有至少1.3萬人是非戰鬥減員,這也是太平洋戰爭中極高的比例。這場戰役發展成爲對日軍極爲不利的消耗戰,雙方飛機對飛機,軍艦對軍艦拼消耗,日軍這是以自己的短處與美軍的長處相比拼,美軍的損失憑藉其巨大的工業能力能夠迅速彌補,而日軍幾乎沒有能力來補充損失,不僅失去了瓜島,還對以後的作戰產生了深遠影響。
就以航母爲例,戰役開始時,美軍在太平洋上有4艘航母,日軍有6艘航母。在戰役中美軍損失了2艘航母,日軍雖無航母被擊沉,但有4艘受到重創,也只剩下2艘可以作戰。但到了1943年底,美軍在太平洋上已經有十多艘航母,而日軍直到1944年3月纔有一艘航母服役,從航母的此消彼長的變化中就可看出日軍拼消耗的戰術是多麼愚蠢!
評估失誤
第六,日軍低估了美軍的制海制空能力。美軍佔領機場後,完全控制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日軍每次增援都失效也是這個原因。日軍第三次增援是很魯莽的,大型運輸船直接卸貨不做炮火準備,結果成了美軍的靶子,一噸給養也沒有卸下來,而且1000噸給養和12000日軍都葬身魚腹了。從此日軍“學尖”了,不敢帶大量的重武器,結果被美國105毫米炮和轟炸機一次次打退。日軍應加強掩護火力,強行運重武器上岸,或許還不會輸這麼慘。
隨着瓜島戰役的失敗,日軍損失的不僅僅是瓜島,艦艇和飛機的慘重損失,大大削弱了日軍的戰略防禦力量,對戰爭的發展進程有着巨大的影響。正如山本在日記中寫得:“我們最初的作戰是何其輝煌!自中途島以來我們的作戰是多麼糟糕!”
關於對未來東亞佔據的想法,山下奉文認爲,日本不應該四處作戰,山下奉文有兩個想法。
第一就是目前支持緬甸方面軍,先奪取緬甸全境,將中國和英國分開,中國得不到物資,就不可能有大的動作,比如反攻,給日軍造成大的被動,日軍就算一時半會沒辦打垮中國軍隊,迫使中國投降,那麼也不需要被牽制太多的人力物力。
而奪取緬甸之後,日本應該集中力量奪取澳大利亞,因爲澳大利亞的戰略位置實在太重要了,美國支持中國和蘇俄的物資,特別是中國的物資就是從這邊轉手的,只要打掉澳大利亞,那麼以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爲中心的海域就將成爲日軍的內海,只要多造飛機,基本上可以確保萬無一失,之所以不說早軍艦,是因爲造軍艦的時間太久了,另外訓練飛行員也比訓練艦員要容易的多。
等到拿下澳大利亞,穩定之後,就可以集中力量進攻中國,迫使中國投降,另外還可以進攻印度,獲得這裡廣袤的市場,甚至和德軍在中東會師。
如果這些都能按照計劃完成的話,那麼日本就能實現大東亞共榮圈。
第二還是要奪取緬甸,將緬甸打造爲對抗盟軍的前沿堡壘,特離別時沒有拿下澳洲的時候,很容易收到來自印度的攻擊,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攻擊,另外中國肯定更不容易投降,還會被中國牽制這,甚至反攻,而蘇俄說不定必要的時候也會進攻,因此日本實際上處在一個巨大的包圍圈中,因此控制戰略要地是保證勝利果實的前提。
另外迫降中國是最好的,和其他國家都有的談,但是和中國沒有,其他國家損失的是一點點殖民地,但是中國損失的是本土。
而爲了保證多年的努力不白費,所以還是得走第一條路,澳大利亞必須拿下來,有了這個太平洋最大的島嶼,其廣闊的縱身,豐富的資源,稀少的人口會成爲日本最堅固的堡壘,甚至必要的時候可以將皇室和政府遷居澳大利亞,因爲那裡比日本本土更加的安全。
山下奉文將自己的建議傳給國內之後,他不知道國內能不能聽的下去,他只能寄希望于軍部的大佬們能夠聽的下去。
而日本軍部對於馬來之虎的報告還是很上心的,而看過之後,他們又十分的氣憤,山下奉文在分析瓜島失敗的時候,明顯是指責他們野心太大,能力不足。
不過日本天皇也看了山下奉文的報告,他並不這麼認爲,裕仁覺得山下奉文分析的很有道理。其實日本現在面臨的問題跟德國一樣,三線作戰,日本的工業能力實在太薄弱了,單單對付一個幾乎沒有工業能力的中國打到現在還打不下來,面對人口比日本多,工業力量幾乎是日本的十倍,能調動的資源甚至是日本的百倍的的美國,裕仁也是心驚膽戰,去年雖然內心同意山本五十六的說法,但是裕仁還是冒着賭博的風險去試試看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是美國不對日本禁運,卡住能源來遏制日本,日本也沒必要在中國沒有投降之前跟美國翻臉,可是美國卡住了日本的能源物資,日本打了五年民生凋敝,已經沒有太多的物資去攻打崇山峻嶺的中國政府,何況美國還暗中支持了中國,又是貸款,又是送物資,還賣給很多軍火給中國。特別是後期,總是讓中國和日本相互消耗。
裕仁比他的老爹可是有野心多了,稱霸世界或許還不是時候,但是稱霸東亞和西太平洋是他一直的夢想,而美國要日本放棄五年幾百萬日軍浴血奮戰的果實,就算他答應,下面的人也絕對不答應,何況沒有那個日本人會答應,當然也包括他自己。因此戰爭是唯一解決爭端的途徑了。
裕仁再一次看了一下山下奉文的報告,他覺得或許是時候改變戰略了,語氣在緬甸切斷中國的物資來源,還不如從澳大利亞切斷,在加上緬甸切斷,中國恐怕獲得不了什麼物資了,投降是遲早的事情,自己甚至可以把首都遷移到那個曾經的世界中心北京去。
想起自己能夠征服引領世界五千年的那個天朝,並且把那裡的人當作奴隸一樣的驅使,裕仁感到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