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

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

孔子廟,即孔廟,又稱作文廟,是紀念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傳統的中國城市都有文廟,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爲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廟、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並稱爲中國四大文廟。

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分佈着2000多座孔廟,其中中國國內有1600多座,而國內保存較好的孔廟只有300餘座,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1座。

由於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於維護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廟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其數量之多、規制之高,建築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爲突出的一種,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以下孔廟概述引自君友會王愛君文獻孔廟篇,孔廟,祭祀孔子的廟,稱爲孔廟或孔子廟,又稱先聖廟、宣尼廟、宣聖廟、文宣王廟、聖廟、聖堂、文廟、大成殿等。

最早的孔廟,是孔子逝世於公元前479年的第二年,魯哀公於孔子舊宅立廟,是爲孔廟之始,也是今日山東曲阜闕里孔廟的由來。

唐以前,所謂先聖,或指周公或指孔子;唐以後,則專指孔子,所以孔廟又有先聖廟之稱。漢平帝時,追諡孔子爲宣尼公,所以孔廟又稱爲宣尼廟,南樑以後,又有宣聖廟之稱。唐玄宗時,追諡爲文宣王,又稱爲文宣王廟。至明永樂以後,又稱爲文廟。民國三年,改稱爲孔子廟。

從史記可知曲阜孔廟收藏有孔子衣冠琴車書等遺物,後漢桓帝時置官管理。其後,歷代修補擴建,到宋真宗時,已有三百六十間。今日所見的孔廟,大部分是雍正年間的建築物,東西150米,南北630米,是中國最大的廟宇建築。其規模包括大成殿、杏壇、寢殿、聖蹟殿、后土祠、神庖、瘞所、神廚、崇聖祠、家廟、詩禮堂、啓聖祠、金絲堂、樂器庫、奎文閣、東西直房、齋宿所、璧水橋、仰高門、櫺星門等。

中央官學之內建置孔廟,始於北魏孝文帝之際。在此之前,如前漢之際,祀孔未出闕里,後漢以後,雖已在太學舉行對孔子的釋奠之禮,但無廟宇的建築。地方官學之內建置孔廟,始於北齊文宣帝時代。但是從中央到地方官學普建孔廟,則要到唐太宗以後。

唐太宗對官學內的孔子廟制,有幾項重要建制:一是確立孔子爲先聖的地位;二是建立從祀制。在此之前,若以孔子爲先聖,祇以顏淵爲先師配享;從太宗以後,再擇左丘明以下二十二先儒從祀廟庭。玄宗時從祀者增爲十哲、七十二子、二十一賢。宋以後到明清,從祀制定爲配位(有四配)、哲位、先賢、先儒;哲位以下的人數,隨時代而遞增,分列東西。自唐以後,從祀孔廟之制,遂成爲文人學者最高的榮譽。從祀的標準,依清代的規定是:“闡明聖學,傳授道統。”這是傳統中國文化很重要的特質。

從唐代以後,除曲阜孔廟以外,孔廟不但成爲學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學校的中心地;釋奠之禮是國家大典,屬於中祀;教師的地位,透過孔子廟制而神聖化;教育理想也透過孔子廟制而具體化。

因此,孔廟的存在,教育意義重於政治或宗教意義。學校孔廟的建築屬於宮殿式,廟宇朝南,基本上仿自曲阜孔廟,可分爲南北兩類:南方式建築,以木材爲主,裝飾複雜,屋脊兩端翹起;北方式建築較爲樸素,水平式屋脊,枓栱變化少。主要的建築物,包括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廡、明倫堂、櫺星門、泮池等。

這種孔廟制也影響到東亞諸國。今日韓國、日本、越南等地所見的孔廟,就是昔日官學的面目。

在歷史的長河中,各地各級的孔廟逐漸的分爲禮制性廟宇和非禮制性廟宇。凡列入國家祭典的孔廟都是禮制廟宇;孔子後代的家廟、孔子活動過的地方所建的紀念性廟宇、以及書院內的祭祀廟宇等都是非禮制廟宇。

所謂禮制廟宇,就是由國家的力量予以倡導和推行,它的建築模式、體量、色調以及祭祀的內容、等級等等,都必須遵循國家認可的規範和準則。

在孔廟系列中,太學國廟和曲阜祖廟處於最高等級,而府之廟學又高於縣之廟學,但同爲孔廟,無論級別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築構成和祭祀活動上大體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則。

從祭祀的角度說,孔廟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歷代先賢先儒、各地鄉賢名宦等。

孔廟祭祀儀式也因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但唐宋以後逐漸形成一套專用於孔廟的祭禮“釋奠禮”。這種祭儀規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丁日舉行,屆時孔廟供奉的歷代聖賢大儒都會與孔子一起受到祭祀。

歷史上的孔廟有兩千多所,根據其性質或類別可以分爲三種類型,一是孔氏家廟,二是國廟,三是學廟。

歷史上有兩座孔氏家廟。最早的孔氏家廟,就是稱之爲“國廟”的曲阜孔廟。孔子卒於公元前479年,次年他的弟子將其居住的三間小屋改造成廟堂,由孔氏族人供奉之,其間經歷了283年的家廟歷史。公元前195年漢高祖親臨曲阜孔廟祭孔後,家廟開始向國廟過渡。第二座孔氏家廟就是宋室南渡後,在浙江衢州建立的孔氏南宗家廟。孔氏家廟分南宗和北宗,南廟和北廟。南宗南廟指孔子後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率族人遷至浙江衢州而建立的衙州家廟。北宗指留在曲阜的孔氏族人孔瑤襲封衍聖公,稱北宗。

作爲國廟性質的孔廟,全國只有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它們與“學校”沒有任何關係,是專爲封建帝王、地方官員祭祀孔子的專用廟宇。曲阜孔廟是中國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孔廟,北京孔廟是專爲清代帝王祭孔的專用廟宇。國廟重在“國”字上,曲阜孔廟由中央**委派孔氏衍聖公(朝廷命官)來管理,並由國家出資維修的專爲祭祀孔子的國家級禮制性廟宇。北京孔廟也由朝廷命官來管理,祭祀人員往往是皇帝本人或**主要官員。在古代中國,作爲國廟性質的孔廟是國家的一種精神象徵。

學廟或稱廟學,在古代中國就是以辦學爲宗旨的將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與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廟”宇相結合的國家行政教育場所和祭孔場所。它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直接管理。學廟重在“學”字。除作爲國廟的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現曲阜孔府內家廟、衢州家廟這四座孔廟外,中國其他的孔廟都屬學廟性質。包括歷朝歷代的京師太學或國子監。作爲學廟的孔廟,它是一座古代儒學教育的殿堂。中國古代的正統官學是儒學。儒學是古代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的支柱。具體表現爲三大支柱:一是朝廷的治國理論;二是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三是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文廟學宮。三者互爲聯繫,互爲因果。

在年代久遠和分佈範圍等方面,老子廟可能不及孔子廟,但其規模和聲勢等等也是相當顯赫的,某些方面甚至超過孔子廟。

老子廟,始建於東漢。自漢桓帝后,唐、宋、金、元、清等歷朝代典籍都有皇帝親謁或派大臣拜竭的記載,唐朝帝王對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稱老子後裔,尊老子爲聖祖,在這裡大興土木,擴修老子廟爲老君廟,後又下詔改老君廟爲太清宮。唐高祖年間,太清宮“宮闕如帝者居”。有宮殿600餘間,佔地872畝。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趙恆率百官親臨太清宮,並且重修太清、洞霄二宮,廟貌比唐時有加。

據史志記載,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漢桓帝劉志派中常侍管霸前來創建,始名老子廟。

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淵爲了便於對天下的統治,擡高家族地位,就聽從吉善行的建議,認老子爲祖宗,派人在漢老子廟的基礎上予以擴建,規模如京城王宮,做爲皇室家廟。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並增建“紫極宮”、“太清樓”,改廟名爲“玄元廟”。

到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冊封老子母爲“先天太后”,在漢李母廟的基礎上,擴建成洞霄宮,位置在太清宮北一里。

至玄宗李隆基時,太清宮又有增建,規模達到鼎盛,佔地8頃72畝,周圍40裡,宮內建築排列有序,瓊樓玉宇,金碧輝煌。

太清宮稱前宮,洞霄宮稱後宮。前宮祀老子,後宮祀李母。兩宮中隔一河,河上有橋。河名“金水”,橋稱“會仙”。

又據《後漢書》和《鹿邑縣誌》記載,老子廟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渦陽朝拜老子建老子祠,並立老子祠碑。

酈道元《水經注》載:渦水又北,適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文。碑北有雙石闕,甚整肅是也。

到了宋末,靖康之亂給老子廟(太清宮)帶來了滅頂之災,很多建築都毀於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氣大傷。

元朝統一後,重視道教,朝廷頒佈保護老子廟(太清宮)的令旨,明確規定太清宮、洞霄宮屬國家保護,規定在太清宮方圓四十里內的土地、樹木及一切財產屬太清宮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宮一帶屢患水災,大部分建築被毀。直至清康熙年間,纔在原址上重建太極殿,但規模已遠不如昔日。

老子廟現存文物名勝古蹟衆多:太清宮太極殿、望月井、銘碑、古柏、隱山遺址、先天太后之贊碑、洞霄宮、聖母殿、娃娃殿、賴鄉溝等二十餘處。太清宮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紀念建築。

“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對道德經的釋文,爲文物之珍品。該碑位於太極殿前神道東側,立於唐天寶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寬1.2米,厚0.36米,隸書字體,碑文內容爲唐玄宗李隆基對《道德經》的釋文。

該碑是現存同類碑刻中最早的。從東漢桓帝時大臣邊韶來拜謁老子立碑時算起,距今已近1300年了。

該碑是皇帝對《道德經》的註釋文,是後世認識唐玄宗與老子《道德經》,唐朝與老子及道教關係的好教材。在我國曆史上,皇帝註釋《道德經》者有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幾位,但以立碑和親筆註釋兩種形式註解《道德經》的只有唐玄宗一人。

該碑還是瞭解老子廟(太清宮)地方地質地貌的好教材。到了近代,該碑在地面以上僅露碑頭尺許,碑頭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而該碑初建時應建在地上,也就是說,1300年來,太清宮這個地方,地面整體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爲研究這個地方的地質地貌和河流水患史提供了一個佐證。

該唐碑歷經1300年的風風雨雨,風雨剝蝕嚴重,碑文已有一半模糊而不可辨認了。即便如此,仍是文物中之珍品,從純書法的角度講,正文的隸書字體,也有極高的書法價值。

老子廟(太清宮)建祠1800餘年來,歷朝歷代都在老子廟(太清宮)立有碑刻,除現存20通外。其它雖然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不存在了,但所幸鹿邑古縣誌尚錄存有其它30餘通碑刻的碑文。同地上現存碑刻相對應,是研究太清宮興衰史和道家、道教在歷朝歷代地位彌足珍貴的文獻或實物。

“先天太后之贊碑”,該碑由宋真宗親自撰文、親自書寫碑名。其形體高大,氣勢恢弘,高8米,寬2米,厚0.67米,重50多噸。碑冠刻成盤龍狀,碑座爲贔屓(bixi),翹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邊飾陽刻菊花圖案。碑文楷書21行,內容是歌頌老子母親的功德。該碑石質極堅,雖歷經千年,至今保存完好,僅蝕數字。2000年,中國考古學會原會長徐蘋芳在實地考察過這通石碑後,對其綜合價值,留下“河南第一,全國罕見”八個字的評價。

1980年,日本歷史學界在名古屋召開中國宋史研討會,專門派人來鹿邑對這塊宋碑搞了拓片回國後進行了認真研究。該碑拓片仍存於日本。

該碑不但爲太清宮歷代諸多碑刻中最重要的碑刻之一,而且它的內容價值、歷史價值及書法價值都非常之高,可以同前宮唐朝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媲美。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和北宋先天太后之贊碑,雖然都是皇帝所立的,但這兩塊碑也有不同,那就是這兩塊碑的基礎高度不一樣,宋碑比唐碑要高。因爲唐王朝時,太清宮這個地方地勢還比較低,北面的黃河每次氾濫時都攜帶大量的泥沙,造成太清官這個地方地表越來越高,所以到北宋時真宗建的先天太后之贊碑比唐碑要高了。所以說,最早的老子祠在最下面,中間是唐時的太清宮,再上面是宋時太清宮,再上面纔是明清時的太清宮,和今天河南省的開封地下疊壓着不同朝代的開封城一樣,今天太清宮的地下疊壓着不同朝代的太清宮。1997年,由國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局挖掘的太清宮考古就在今天太清宮、洞霄宮地表以下發現了唐宋時期完整的太清宮基址。

老子廟(太清宮)太極殿前的兩株古柏,就是有名的丹桂古柏。古縣誌記載:舊傳有八檜,八株相對,每二株共一名,爲老子所植。其中二株最靠近太極殿,應爲丹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因爲是老子親手所植,而老子又是李氏唐王朝的祖先,這八棵檜樹又生長在李氏唐王朝的祖庭中,歷朝歷代官僚士紳和文人雅士在遊覽太清宮後,留下的詩詞賦章中,對這八棵檜樹多有記述。唐玄宗時毫州太守以檜樹的葉製成片到京城進貢。

丹桂古柏,西瘦東粗,旋轉方向與陰陽魚旋轉方向相同,歷來受到遊客讚歎與神思,被稱爲太清宮重要景觀之一。玄宗皇帝爲此專門下詔:“瑞木表靈,奇文自現。用彰大慶,以福洪圖。配五德於易經,迎萬葉於休運。宣城告謝,仍付史官。其檜片藏於內庫,兼賜諸王宰輔及道衆。”在此詔書中,玄宗稱祖庭這幾棵檜樹爲“瑞木”,下令將檜片在皇宮內庫收藏。

這兩株丹桂古柏又叫檜柏,當過亳州太守的歐陽修曾“於熙寧元年(1068)二月十九日,率僚屬謁太清宮,周視八檜之異,窺九井禹步之奇,酌其水以烹茶而歸”。可見歐陽修來時有八株。南宋陸游在遊過太清宮後,在《老學庵筆記》一書中記道,鹿邑“太清宮多檜樹,檜花開時,蜜蜂飛集其問,不可勝數。作蜜極香,而味微帶苦。謂之檜花蜜。”《唐書》、《宋史》等正史,及地方史志中對古柏記載更多,這些記載足以證明此柏樹之古老。

關於這兩棵古柏,鹿邑民間還流傳着這樣的傳說,老子講求道,講求陰陽的和諧與統一,兩株古柏一株爲陰,一株爲陽,而且這兩棵樹旋的方向是八卦圖中陰陽兩魚旋轉的方向。西面這株爲陰,窈窕淑女,楊柳細腰,嫋娜多姿,低着頭正害羞呢!東面那株膀大腰圓的爲陽,虎背雄腰,孔武有力。兩株樹是一對夫妻,互相吸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年同月同日生,當然願意相偕到老了。

老子講求陰陽,這院子中氣場很重,連這兩株古柏也受這種氣場的作用。這兩株一大一小的古柏是老子對立統一思想的體現,而在每株樹上,甚至每一樹枝上,他的思想體系都能得到印證。

樹枝上的年輪極像陰陽魚,而陰陽魚魚頭又像鳥頭,魚身又像鳥身,當地老百姓又形象地稱這兩棵古柏爲“鳥柏”。這兩株古柏同太清宮一樣古老,是太清宮滄桑歷史的見證。

老子廟鐵柱,羣衆俗稱爲趕山鞭。鹿邑縣有兩根這樣的鐵柱,一根在老子廟,還有一根在另一座紀念老子的遺蹟老君臺上。實際上,太清宮的鐵柱與老君臺上的鐵柱一樣,沒有什麼區別,也並非羣衆傳說的趕山之鞭,而是紀念老子之物。據《光緒鹿邑縣誌》記載:“這根鐵柱高八尺,圍尺有八寸,舊志謂爲唐時舊物。”經測量,鐵柱地上高度爲4.3尺,周圍0.8尺,與古縣誌記載完全一致。老子當時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而守藏史的任務是替周朝管理圖書,並負責記述周天子上朝時頒發的旨令和處理國家公務的情況。按照規矩,羣臣上朝拜賀,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議事時,大臣們是不能坐着的。作爲記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長時間的站着書寫文字的確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內樹個鐵柱子,讓老子倚在上面寫字。這樣既減輕了老子記述的勞累,又表示了對史官的尊重。天子上朝議事,老子倚柱記錄,鐵柱成了老子專用之物。當然,這裡面大約也含有蒼天厚土,定於一柱之意。所以後人就稱擔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爲柱下史官。

鹿邑太清宮有鐵柱,老君臺有鐵柱,國內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宮觀都有鐵柱。鐵柱已成爲紀念老子的標誌。

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道教,奉老子爲教祖,對老子頂禮膜拜,就把柱下史之柱縮小爲髮簪,插在髮髻上,以示尊重。道士的髮簪與這根鐵柱的形狀十分相仿,只是一個大一個小而已。

這根高8尺的鐵柱,地上約4.3尺,但無論人們怎樣晃動,很多人往外拉也拉不出來,終於有一天,人們挖這根鐵柱,發現鐵柱下端有一個孔,孔內插有一根長長的橫鐵柱,難怪人們晃不動拔不出了。

如所周知,龍乃天子皇帝,龍袍乃皇帝衣物,龍冠乃皇帝之帽子,一切龍的飾品都只有在重要地方纔有,即龍是中國最神聖吉祥飾物,可在太清宮卻有許多東西被飾以龍,可以說太清宮被龍包圍着,由此可見老子至高無上之地位和太清宮無與倫比之威嚴。

太極殿是老子廟(太清宮)古建築羣留下的最爲重要的建築,太極殿是老子誕生之處,也是天下道教之源。

現存太極殿重建於1912年。是漢、唐、宋、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築材料構築成的混合性建築。它的根基最早有漢朝的,斗拱多是宋朝的,檁子是明朝的,整個太極殿可以形象地概括爲漢唐礎、宋拱、明檁條。一次次改朝換代的戰爭把輝煌盛大的太清宮徹底破壞焚燬,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燒不毀的石雕磉石和豪華沉重的建築構件,在下一個朝代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時,都會留用一兩塊上次修建時的建築材料,作爲前一朝代的時代精髓保留其中,

值得一提的還有老子廟會。

老子廟會起源於漢代。據《後漢書•桓帝本紀》記載,漢桓帝派大臣到老子出生地鹿邑朝拜老子並建老子祠,從而形成了以祭祀老子爲中心的廟會活動。老子廟會興盛於唐。

農曆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後人爲紀念老子,在鹿邑縣老君臺、太清宮興起廟會進行祭拜,唐朝時達到鼎盛,後因歷史原因,曾一度中斷,但民間自發的小規模祭祀活動從未停止過,並延續至今。鹿邑縣委、縣**爲弘揚老子文化,擴大對外交流,推動招商引資,爲遊客尋根拜祖提供便利,決定從2006年起在兩個景區同時恢復老子廟會,會期一個月。老子廟會以“弘揚老子文化,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爲主題。廟會活動精彩紛呈,重點突出“增靈氣,聚人氣,生財氣”,實現“一年比一年規模大、規模高、質量精、效果好”。充分展示老子文化魅力,樹立老子故里形象,提升老子故里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鹿邑老子廟會的主要內容有:宣傳老君傳說、老子打鐵舞、老君戲、老君聖歌、老君拳、老君刀、老君棒等;順應而生出種類繁多的商貿產品如老君麻花、老君麻片、李耳石磨香油、老君帽、老君媽糊以及各種各樣的老君社、老君會,與各種相關老子祭祀拜祀的禮儀、禁忌、祖先崇拜等具體生動的民俗生活內容。尤爲熱鬧的是進入農曆二月,屆時,晉、冀、豫、魯、蘇、皖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數百萬香客遊人紛紛朝拜,形成規模盛大的古廟會。

老子長生不死、成仙得道的傳說是人們欽佩敬仰老子心境的反映,相傳老子在孔子來苦問禮之後,即在縣城東北隅飛昇。一氣化三清,飛昇三十三層天,居住恨天兜率宮,主宰三界道務,成爲道教始祖、歷代帝王的老師,每次家鄉大劫,老子都降臨鹿邑消災祛難。

“廟會一開,八方來拜,敬神上香,祈願還家。”這是圍繞老子廟會展開的活動,是傳統廟會的主題。其中的祈子活動,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這是由中國農業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的生存環境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子孫後代的繁衍成爲千百年來的頭等大事。所以,祈子這種遠古的形式,在老子廟會太清宮後宮“娃娃殿”展現出來,以一根繩拴住祈子的性別,寄託無限美好的願望。

老子廟會祭祀活動中最爲人注目的當數老子打鐵舞。打鐵舞起源於五代、北宋年間,是勞動人民安居樂業的產物,體現了老子在人們心目中的神聖地位,所有在鹿邑境內的打鐵人對老子都有一種特殊的敬重之意。相傳該舞是老子在抗擊外寇造爐打鐵時形成的,後來當地羣衆就當時打鐵的動作創作了該舞,經過歷代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民間舞蹈,舞蹈的主體動作突出了 “打”,雙手做的是拍打動作。“一打鐵,二打鋼,三打抹鐮四打槍;五生火,六篩炭,七打錘,八打箭;九打一個月牙斧, 十打一個金剛鑽。” 口裡唱的是打鐵歌謠,形象地表現了傳說中老子制爐打鐵爲民造福的景象和人們的崇敬之情。此舞粗獷詼諧風趣,滑稽而不庸俗。晚上,人們在曠野上點燃火把,進行悠火把活動,悠一圈代表一個太平年,表達人們祈盼老君爺能給家鄉帶來平安的美好願望。

早期老子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老子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同時又增加了娛樂性活動。市有坐商、行商及流動小販,白天開市,不做夜市生意。與買賣相應的,則有文化娛樂表演。廟會規劃有節目匯演區、特色小吃區、產品展示區、祭拜用品區、小商品區、兒童玩具商品區、老學研究區、兒童遊樂專區、伐貨區、農用商品區、土特產區、家禽交易區。分別在廟會四頭唱四臺大戲,另安排有套閣、搖彩、飛車、馴獸、雜技、魔術等民間絕活絕技;有觀相的、搖卦的、牽駱駝的、鳥叨卦的、 勸世義的民間習俗;盤鼓、腰鼓、舞龍、舞獅、二仙盤道、打鐵舞、擔經挑、高蹺、戲曲、琴書、墜子書等民間藝術表演把廟會聲勢推向一個又一個髙潮。地方小吃香氣撲鼻,有包子、燒餅、 雜燴湯、糊辣湯、肉餃、豆沫、豌豆餡、糟魚、滷雞、滷肉、鴨蛋、麻花、油條、油茶、散子、涼粉、涼皮等,不一而足,風味各異,非常誘人。

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
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