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

第八章《論語》和《道德經》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其它著作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孔子的主要著作有:《詩》、《書》、《禮》、《易》、《樂》、《春秋》。其中部分是孔子根據原有資料和線索,進行了採集、搜索、整理、修正。孔子的詩歌有《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等。

其中《去魯歌》原文: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優哉遊哉。維以卒歲。翻譯:那些婦人的口啊,可以把大臣趕走;親近那些婦人啊,可以使國破家亡。好悠閒啊好悠閒,我只有這樣安度歲月。

《論語》,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儒家著作,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範圍內最著名的傳世寶典之一,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各方面有識之士的廣泛關注。

《論語》的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

《論語》、《孟子》、《中庸》合爲“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甚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今本《論語》是西漢末年張禹以《魯論》爲主,結合《齊論》編成,共20篇,約1萬2千字,字數是《道德經》的兩倍多。

在道德思想上,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爲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爲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爲“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孔子一生遊歷豐富。他從漫長的旅遊生涯中悟出精闢的人生哲理,並形成對旅遊的獨特見解。孔子的思想文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成爲許多人終身學習的榜樣。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孔子的中庸觀念是在“一分爲三”的基礎上提出的。

“一分爲三”的觀點古已有之。其中最早、最著名的是中國苗族的“一分爲三”。從歷史文獻得知,幾千年前的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視其發出的三光爲純潔之至。此外,苗族先民認爲組成宇宙萬物的原生物質爲雷、龍、夔三種(意譯爲水、火、氣),記爲“三專”。據說(具體年代已不可考),苗族先

哲提出一分爲三(陽、陰、不陽不陰)的觀點。

毛**說:“孔子的中庸觀念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範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毛**書信選集》147頁)。

中庸之道追求的所謂“中”的位置,是優化選擇決定的第三種位置,也就是坐落在過頭和不及之間的“無過無不及”的“臨界位置”。無論左偏右離,都不如這個中間位置的效果最好。

還需要指出的是,有人根據孔子對於增修《易經》做出過重大貢獻而認爲《論語》只討論陰陽(正反)兩種情況,其實不然,《論語》也包含部分正、反及中性的三種情況。前面已經說過“中庸之道”就是最好的範例。另外,在《論語》第二篇中子貢提出“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自大”的正反兩個方面,而孔子又提出更好的第三方面第四方面:“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不過,在某些情況下,《論語》並沒有談到正、反及中性的三種情況或狀態,有時只談到正的情況,有時只談到正和反的兩種情況。這種狀況是在所難免的。

老子的著作則少得可憐。

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等原因,老子存世的作品只有《老子》一書。《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爲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爲《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爲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憑藉僅僅5000餘言的《道德經》,老子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爲全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思想的主要範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爲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爲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爲而無不爲,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準則。儒家以天、地、人爲“三才”老子則以道、天、地、人爲“四大”。“四大”在“三才”之上增加了道,就給中國文化思想的架構,打開了一個極其高遠、極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間。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貫穿中,不給天與帝這類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餘地。天道自然無爲是《老子》一書的主旨。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從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論的基礎上的一個偉大的發明。

道作爲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與本體,締造、成就了天地萬物。但道成就天地萬物,並非有意作爲,而完全出於無意作爲。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對道之狀態與作爲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實體的自然。道雖然成就了萬物,但道並不是有意要成就萬物;道成就萬物並不是爲了達到什麼目的,而完全是自然而然,完全是自然無爲的。“生而不有,爲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順其自然,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無爲,但正是這種無爲,成就了有爲;正是因爲無爲,才成就了一切。這種現象,被老子加以哲學的高度概括,就是“無爲而無不爲”。“無爲而無不爲”,不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時也是支配天地萬物之最根本規律,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則,是所謂“道理”。“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這是天地萬物之理:“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就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無爲而無不爲”,不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時亦是“道術”,是侯王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當以道爲法,“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老子認爲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纔有彼,有是纔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於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爲“大巧若拙”,讚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古樸、稚拙作爲一種美的形態,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讚頌,與此對立的華豔輕浮,歷來爲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古樸、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認爲“恬淡爲上,勝而不美”。平淡之美,也爲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爲一種審美風尚。

老子“有無相生”以及“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的思想,對中國傳統美學及傳統藝術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繪畫中國戲曲一貫強調虛實結合,強調“計白當黑”,強調“空靈”,這些理論源頭,正是老子“有無相生”的理論。老子還提出“味無味”。“味無味”本來是講體道的,因爲道無形無味,所以對於道,不能靠感知來認識,只能靠體味纔可以覺察。中國古代審美理論很早就認爲審美非認識而體驗,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老子講“滌除玄鑑”,這一理論本來是講觀道的,而審美也必須滌除物慾之心,所以這一理論就爲後代美學家所繼承,成爲中國美學審美觀照的理論。

老子的著作和思想已成爲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性、修辭學諸學科,而且涉及醫藥、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築、園藝等衆多領域。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單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種版本。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爲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有人認爲《道德經》只討論陰陽(正反)兩種情況,其實不然,《道德經》也包含部分正、反及中性的三種情況。例如,老子在第四十一章提到:人們對自然法則有三種態度:盡力遵循、嗤之以鼻以及其中間狀態:半信半疑。

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
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