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孔子老子面對面

第十一章 孔子老子面對面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老子和孔子的會面過程。孔子專門帶着弟子們去拜訪老子,雖然老子不喜歡被人打擾,但是還是很熱情的接待了孔子。由於老子比孔子年長,所以孔子面對他的時候一直彬彬有禮,這讓隨性自然的老子十分的不適應。

關於兩人這次會面究竟談了些什麼,司馬遷並沒有詳細記載。據猜測,應該是一次非常精彩的思想碰撞;而不可能最終因爲道不同而不歡而散,因爲兩人畢竟都是十分有涵養的人。

除了司馬遷的說法以外,關於兩人會面的情況還有更多的描述。

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是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因此在三十歲的時候,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爲師。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裡,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着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着長袍,頭髮鬍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

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老人見這位風塵撲僕僕的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有些納悶。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爲什麼還要拜我爲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慷慨地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學習,於是帶着顏回、子路等幾個弟子到了洛陽。他們等了好幾天,終於見到了老子。

見面之後,老子便把孔子師徒幾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後,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來意:我久慕先生威名,這次帶愚徒幾人特來拜謁。請問先生近來修道進展如何?

孔子幾人正準備洗耳恭聽,不想老子卻張嘴大笑道:“你們看我這些牙齒如何?”孔子師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齒——七零八落,早已參差不全了。於是,他們搖了搖頭,誰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圖。這時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頭問:“那麼,我這舌頭呢?”孔子師徒又仔細看了看老子的舌頭,這時孔子眼前靈光乍現,微笑着答道:“先生學識淵博果然名不虛傳!”

老子這時說:“想必先生已經清楚我修道幾成了吧?”孔子會心地點了點頭說:“如醍醐灌頂,方纔大悟呀!”

午後,師徒幾人便辭別老子,起身返回魯國。途中,孔子如獲至寶,面若桃花。弟子子路卻疑雲重重,不得釋然。顏回問其何故,子路說:“我們大老遠跑到洛陽,原本想求學於老子,沒想到他什麼也不肯教給我們,只讓看了看他的嘴巴,這也太無禮了吧?”

孔子聽後大笑不止。對顏回答道:“我們這次來不枉此行,老子先生傳授了我們別處學不來的大智慧。他張開嘴讓我們看他牙齒,意在告訴我們:牙齒雖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難免殘缺不全;他又讓我們看他舌頭,意思是說:舌頭雖軟,但能以柔克剛,所以至今完整無缺。”子路聽後恍然大悟。

顏回繼續道:“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雖然柔軟,但面對擋道的山石,它卻能穿山破石,最終把山石都拋在身後;穿行的風雖然虛無,但它發起脾氣來,也能撼倒大樹,把它連根拔起……”

孔子聽後大讚:“顏回果然窺一斑而知全豹,聞一言而通萬里呀!”

故事到此並沒有完結。

孔子與老子相別之後,轉眼便是十七八年,孔子到了五十一歲,仍感覺自己未學得大道。聞老子回到宋國沛地隱居,特再次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子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子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遊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爲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爲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子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閒自在。

老子接着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佈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

孔子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爲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讚歎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

老子見孔子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

孔子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閒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衆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爲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爲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迴歸原本,如遊子迴歸故鄉,故生不以爲喜,死不以爲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爲一條,生爲安樂,死爲安息;視是非爲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爲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爲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爲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孔子聞之,覺已爲鵲,飛於枝頭;覺己爲魚,遊於江湖:覺己爲蜂,採蜜花叢;覺已爲人,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爲何物矣!造我爲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爲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爲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爲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遊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別。

孔子問禮、老子授經的故事還有其他說法。

老子居週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

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子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子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子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子向老子辭行。老子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爲人之子,勿以己爲高;爲人之臣,勿以己爲上,望汝切記。”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其後,老子執意再送一程。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子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子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子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爲於民之感嘆矣。”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爲之也,何勞人爲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子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爲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爲之益也。”

孔子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衆人處上,水獨處下;衆人處易,水獨處險;衆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爲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爲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爲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羣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爲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子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衆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全文完)

作者科海鷹(筆名)的聯繫郵箱(新浪):fuyh1945@sina.com

QQ:675137353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
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