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

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

位於薊縣城內西大街路北的獨樂寺和南面相距約四百米處的白塔寺,現在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薊縣城裡的獨樂寺和白塔寺,是在什麼朝代修建的?縣城裡的老人們說是“唐朝修廟,宋朝修塔”,獨樂寺是唐朝修建的,白塔寺是宋朝修建的。其實,薊縣在殘唐五代的後晉時期,屬於被石敬瑭劃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之一。在宋朝時期,薊縣先是歸遼國後來歸金國管轄,根本就不是宋朝的地盤。不過經過考古人員考證,老縣城裡傳說的唐朝修廟宋朝修塔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因爲獨樂寺確係隋唐時期修建的,白塔寺也是遼代(與宋朝同期)修建的。

在獨樂寺大門外的《獨樂寺簡介》中寫着:

獨樂寺,始建於隋,遼統和二年(984)重建,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其主體建築山門、觀音閣是我國磚木結構的代表作。寺院山門爲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廡殿頂山門,山門正中懸掛明代大學士嚴嵩手書的“獨樂寺”匾額,前兩梢間塑有兩尊金剛力士像,俗稱“哼哈二將”。後兩梢間爲清代繪製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畫。山門屋頂兩隻碩大的鴟吻獨具特色。主體建築觀音閣通高23米,是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築,觀音閣最顯著外部特徵是碩大斗拱,因其位置、功能的不同,共採用24種,爲我國古建築之最。閣上層懸掛李白手書“觀音之閣”匾額,下層檐下的“具足圓成”爲清代咸豐皇帝御筆。閣內高達16.08米的十一面觀音像是我國最高大的泥塑站像。一層四壁爲元代繪製、明代重描的十六羅漢及二明王彩色壁畫。寺內還有明清兩代建造的韋馱亭、報恩院、乾隆行宮等。行宮內珍藏着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28塊乾隆御筆碑刻。

《獨樂寺簡介》所說的始建於隋,是根據1979年修繕獨樂寺時,曾經更換部分糟朽的大梁和斗拱,被替換下來的木質大梁,經碳14檢測(動物和植物存活期間體內吸入放射性元素碳14,並保持一定的水平。動物和植物停止呼吸後,體內存留的碳14含量會逐年減少,根據其半衰期可以推斷其從停止呼吸至檢測日期所經過的時間),使用時間應爲1200餘年,故推斷應該是隋朝(公元581至617年)時期建造的。

根據《薊縣誌》的記載:

獨樂寺俗稱大佛寺,在縣城西大街北側,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關於獨樂寺的得名,說法各異。一說因觀音塑像內部支架是一棵參天而立的大杜梨樹,以“杜梨”的諧音而取名;一說佛家清心寡慾,恪守戒律,獨以普度衆生爲樂,故名獨樂寺。

獨樂寺的始建年代說法不一。古建築學家樑思成認爲:寺之創立,至遲亦在唐初。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考古專家韓嘉穀考證認爲:寺始建於唐朝。文物鑑定專家史樹青認爲:寺始建於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

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冬十月,南京留守韓匡嗣主持重修獨樂寺,再建上下兩級,東西五間,南北八架,大閣一所,重塑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遼清寧四年(公元1058年),建獨樂寺塔。

《薊縣誌》裡記載的“獨樂寺塔”,就是位於獨樂寺南面的、縣城內西南角落處的白塔寺內的白塔。可見遼統和二年重新修建獨樂寺和遼清寧四年始建白塔寺的時間是清楚的,是有歷史資料記載的。但是,關於獨樂寺的始建時間和取名原因,則都是民間傳說和專家考證,沒有當時的史料記載了。

我認爲不論獨樂寺是始建於隋,還是始建於唐,都是有可能的,因爲在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傳入我國,在獨樂寺這個院落,很可能早已建成佛家寺院,只是以前寺院的名稱不叫“獨樂寺”而已。至於寺院內的觀音閣是何時修建的,又何時改名爲“獨樂寺”的,可能就說法不一了。

關於爲什麼要修建獨樂寺,修建原因是什麼?因爲正式史料上並無記載,我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幾種傳說。

現任薊縣文聯書記劉北星編著的《名人與薊州》(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傳說: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以藩屬國高句麗的執政大臣蓋蘇文弒主虐民爲由,親帥六十萬大軍攻打高句麗。那時的漁陽郡的郡治在漁陽縣(薊縣)是唐朝遠征軍的後勤基地。進軍途中,曾因從內地調運的糧草接濟不上使唐太宗陷入困境、心中煩悶。無意中來到漁陽縣城內的獨樂寺,見寺內供奉的觀世音菩薩銅像,身高丈六栩栩如生,似笑非笑,若有言相告。唐太宗心中一動,便雙膝跪倒,向菩薩禱告:“李世民率兵東征,糧草不濟,欲借神明貴體一用。待李世民班師之日,當以十倍金身奉還。”之後命人把佛像請出來,融化成銅水鑄造錢幣,就近籌集糧草以解燃眉之急。

唐太宗東征勝利班師回朝之後,因無法籌集到那麼多的黃金來爲獨樂寺的觀音佛像塑造十倍金身,而且當時的冶煉技術也無法鑄造這樣大的銅佛像,就爲此事寢食不安。宰相魏徵上奏表說:“聖上當初許諾一旦班師,即以十倍泥塑金身奉還漁陽郡銅佛像,今當踐言,以取信於神取信於民。”唐太宗一見“十倍泥塑金身”的提示,心中大喜,於是下詔爲漁陽縣城內獨樂寺的觀音菩薩重修廟宇再造十倍泥塑金身。於是,就修建了一個十丈高的兩明一暗的三層空心樓閣(每層中間無地板,上下通高),閣內站立一尊七八丈高的大佛。這個觀世音菩薩的佛像,是用木頭做骨架,外表用黃膠泥彩繪。並且在佛像的頭頂上,又塑造了十個小頭像,以體現“十倍”之意。正由於這個泥塑大佛的佛像全國少見,所以人們都把獨樂寺俗稱爲“大佛寺”,把裡面的大佛俗稱爲“十面佛”(學名是十一面觀音)。後來,大詩人李白,聽說這個大佛是唐太宗爲了還願而建的,特意在匾牌上寫了“觀音之閣”四個大字,一直懸掛在閣樓的屋檐下。

按照這個傳說,獨樂寺應該是在唐朝以前的隋朝和南北朝時期建造的,當時只是普通的佛家寺院,寺內沒有那麼高大的觀音閣和十一面觀音塑像。是唐太宗爲“奉還十倍泥塑金身”,才修建了高大的觀音閣和裡面的大佛站像的。

這個傳說是否準確,正史中也無記載,這個傳說在薊縣也不是人所共知。

我小的時候,縣城裡的老百姓中流傳着另外的說法。

爲什麼唐朝時要修建獨樂寺,過去有兩種傳說:

第一種傳說的意思是,因高麗國蓋蘇文造反,侵佔了東北的遼東半島,唐太宗御駕親征,拜尉遲恭爲元帥,命張士貴爲先鋒,帶領十萬大軍,跨過渤海到遼東半島,去東征高麗國(朝鮮)。山西絳縣的白袍小將薛仁貴在出徵前報名參軍,開始只是先鋒營的火頭軍。薛仁貴武藝高強,在行軍途中,經過漁陽郡縣城東面的別山鎮時,收服了在別山佔山爲王的大將姜興霸和姜興本等人。之後唐朝大軍從北戴河處渡海向東,到遼東半島徵高麗。薛仁貴在戰鬥中屢立戰功,最初被張士貴的女婿何宗憲冒領,受盡委屈。後來被唐太宗李世民和元帥尉遲恭查清,處分了張士貴,並提拔薛仁貴做了唐軍的元帥。薛仁貴率軍殺死敵軍頭目蓋蘇文,消滅了反叛勢力,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但是,在這場戰爭中唐朝的軍隊也遭受次重大損失,將官和士兵也死傷大半。犧牲的士兵們馬革裹屍,都在高麗國就地掩埋了。犧牲的將官屍體裝進棺木,運回本土。老百姓傳說唐王徵東是“出去一百單八將,回來九十九口靈。”意思是雖然取得勝利,自己也遭受重大損失。在班師回朝的途中,唐太宗派軍師徐茂公爲東征犧牲的將官們選擇墓地,徐茂公就選擇了漁陽郡的山腳下。意思是讓這些將官的英靈守衛大唐的邊疆,唐太宗派尉遲恭負責這項工作。尉遲恭根據徐茂公選擇的風水墓地,把這些將官的靈柩,分別埋葬在了漁陽縣城東面的別山和縣城西面盤山附近的東後峪一帶。所以,這兩處留存下來許多古墓葬。同時,爲超度東征犧牲的將官和士兵們的亡靈,尉遲恭又根據皇帝的旨意,在郡治漁陽縣城裡修建一座大慈大悲苦度衆生的十面觀音菩薩的寺院,因佛像身高五六丈,俗稱“大佛寺”。東征將官的陵墓和觀音寺院修建好以後,唐太宗從京城派來高僧到薊縣來做法事,不少和尚唸經,唸了七七四十九天。這個寺院本來叫“護國寺”,它是大唐貞觀年間(公元627至649年)由尉遲恭奉旨修建的,李白手書的“觀音之閣”四個大字的匾額,是後來掛上去的。再後來掌握唐朝東北邊疆大權的軍閥安祿山有心造反,認爲“護國寺”的名字對他不利,就把漁陽縣的“護國寺”改名爲“獨樂寺”,意思讓觀音菩薩保護他當皇帝。這樣,後來就一直稱爲“獨樂寺”了。

第二種傳說也與安祿山有關,是說安祿山爲唐朝鎮守東北邊疆,紅極一時,曾被唐玄宗李隆基賜封“義子”,當上了“王爺”。但他還不滿足,有意造反,想求觀音菩薩保佑他實現當皇帝的願望。有的風水先生看透他的心思,對他提出建議,說漁陽縣城裡靠近西門的地方有一棵杜梨樹,樹身有五六丈高。因“杜梨”與“獨樂”諧音,若以此樹的主幹爲木胎,爲觀音菩薩塑一泥像,外面蓋上樓閣,取名獨樂寺,可保佑王爺成就大業。安祿山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就派人到漁陽縣來修建了獨樂寺。寺中的十一面觀音佛像(一個大頭塑像上面還有十個小頭塑像),就是以那棵獨樂樹的樹幹爲支撐,建造起來的。佛像高七八丈,外面建造的樓閣高十丈。並且請與他同朝爲官的翰林院大學士李白爲觀音之閣的匾額提了詞。安祿山是在唐玄宗的天寶年間(公元742至755年)擔任平盧、范陽(幽州)、河東三鎮節度使的,這就是說薊縣的獨樂寺,是在安祿山造反之前的唐天寶年間修建的,比尉遲恭修建的要晚一百年左右。

這兩種說法究竟哪種有道理呢?過去我看過章回小說《隋唐演義》,其中關於《白袍徵東》的故事,與薊縣的傳說有點相同之處,但是小說中根本也沒有提到與薊縣有何關係。後來我閱讀了二十四史中的《新唐書》之後,才知道第一種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爲唐太宗李世民,在御駕親征攻打高麗國時,沒有用尉遲恭爲元帥。據《太宗本紀》記載:貞觀十六年(公元643年)十一月,蓋蘇文殺害了高麗國王,另立國王的侄子爲王,自己獨攬軍政大權。因爲那時高麗國王是經唐朝皇帝冊封的,這個行動無疑是對皇權的背叛和挑釁。但是,爲了安定團結,唐太宗還是忍讓了,並於貞觀十七年七月,派遣使節去高麗國,冊封原國王的侄子爲新國王。這年九月位於遼東的新羅(唐朝附屬國)遣使求救,說百濟與高麗連兵,侵佔新羅四十餘城(隋朝時本是中國郡縣)。這才引起唐太宗的不滿,準備攻打高麗。到貞觀十八年十一月,唐太宗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爲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帥江、淮、嶺、硤兵四萬,洛陽募士三千,戰艦五百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衛率李世勣(徐勣——徐茂公,被唐太祖李淵賜姓李)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帥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降胡趨遼東。”這說明當時唐朝的十萬大軍,是分兵兩路,一路由張亮爲元帥,從山東萊州渡過黃海攻擊平壤。另一路由徐茂公爲元帥,途經幽州薊州出山海關攻遼東。而唐太宗的車駕走的也是遼東這條路。到貞觀十九年七月打敗高麗,八月班師回朝。回師“至營州,詔遼東戰亡士卒骸骨並集柳城東南,命有司設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臨哭甚哀。”這就是說,東征高麗陣亡將官和士卒的屍骨,都集中埋葬於遼東營州柳城東南方了,而且皇帝親自寫了悼詞,在追悼會上皇帝宣讀悼詞中痛苦流涕,非常悲傷。

通過以上記載,說明《隋唐演義:唐王徵東》的小說中所述,用尉遲恭爲徵東大元帥,全部軍隊——包括皇帝在內,都是跨海到達高麗國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薊縣人關於唐軍從北戴河跨渤海出征,班師回朝後陣亡將官葬於薊縣,並由尉遲恭建造大佛寺超度亡靈的說法,顯然是根據《隋唐演義》小說的故事杜撰出來的。而且,經國家文物專家考證,薊縣城東別山古墓葬和城西東後峪古墓葬,都是漢代古墓。這樣,關於尉遲恭東征勝利歸來後,奉旨修建獨樂寺的傳說就被徹底否定了。

第二種傳說是否有道理呢?我查閱《新唐書》《舊唐書》中關於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的記載,均未提到在薊縣(當時的漁陽縣)修建獨樂寺一事。但是在唐代安史之亂時期,河北遼東一帶,都屬安祿山管轄,也許這些土木工程的小事,沒有載入史冊。但是,如果落款“太白”的“觀音之閣”的匾額,確係大詩人李白(字太白)的手書,那就說明,薊縣獨樂寺的初建時間,應該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或者比這還早。因爲《唐書:列傳》記載,李白是天寶初年,經賀知章推薦被皇帝召見,並奉詔入翰林院的。薊縣的觀音閣匾額,請李白題詞,應該是在李白得到皇帝賞識,在全國出名以後。因爲安祿山與李白是同時期人,薊縣的獨樂寺是在安祿山管轄時修建的,還是大有可能的。也可能比這還要早些,但不會在李白去世以後,因爲新建的寺院不會請死去的名人來題詞。《薊縣誌》說“古建築學家樑思成認爲:寺之創立,至遲亦在唐初;文物鑑定學家史樹青認爲:寺始建於唐天寶十二年”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說是安祿山爲造反當皇帝而特意修建的獨樂寺,可能性不大。如果當時真有此說法,在“安史之亂”被平息後,這座寺院就應該被拆毀。怎麼會逃過“保佑反叛逆賊”“獨享其樂”的罪名,而安然無恙呢。所以,第二種傳說,也應該是後來人杜撰出來的。但是,究竟爲什麼要以“獨樂”作爲寺廟的名稱,這就令人費解了。

不論獨樂寺何時開始建造的,在史料記載的遼統和二年的“重修”獨樂寺,“再建”觀音閣,“重塑”十一面觀音像,都說明唐代的大詩人李白手書“觀音之閣”時,獨樂寺就已經是建造成功了。

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七節 遭災百姓與“南王家”舍粥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六節 城裡“南王家”的傳說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三節 關於竇家墓的傳說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十五節 薊縣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復仇運動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十五節 薊縣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復仇運動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二節 關於白塔寺的傳說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二節 關於白塔寺的傳說第四節 老縣城沒有北門的傳說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十一節 長城抗戰與抗日大暴動片段第六節 城裡“南王家”的傳說第七節 遭災百姓與“南王家”舍粥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四節 老縣城沒有北門的傳說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三節 關於竇家墓的傳說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七節 遭災百姓與“南王家”舍粥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十五節 薊縣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復仇運動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七節 遭災百姓與“南王家”舍粥第四節 老縣城沒有北門的傳說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三節 關於竇家墓的傳說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十五節 薊縣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復仇運動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三節 關於竇家墓的傳說第四節 老縣城沒有北門的傳說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四節 老縣城沒有北門的傳說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
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七節 遭災百姓與“南王家”舍粥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六節 城裡“南王家”的傳說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三節 關於竇家墓的傳說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十五節 薊縣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復仇運動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十五節 薊縣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復仇運動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二節 關於白塔寺的傳說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二節 關於白塔寺的傳說第四節 老縣城沒有北門的傳說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十一節 長城抗戰與抗日大暴動片段第六節 城裡“南王家”的傳說第七節 遭災百姓與“南王家”舍粥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四節 老縣城沒有北門的傳說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三節 關於竇家墓的傳說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七節 遭災百姓與“南王家”舍粥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十五節 薊縣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復仇運動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七節 遭災百姓與“南王家”舍粥第四節 老縣城沒有北門的傳說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五節 “過皇差”與鬧“義和團”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三節 關於竇家墓的傳說第一節 關於獨樂寺的傳說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九節 關於飛賊金三的傳說第十五節 薊縣城的二次解放和清算復仇運動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十四節 薊縣城初次解放與頑軍進攻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三節 關於竇家墓的傳說第四節 老縣城沒有北門的傳說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十節 關於山賊王三禿子的傳說第四節 老縣城沒有北門的傳說第十三節 日僞時期薊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第十二節 日本人恐怖統治下的薊縣城薊州城老城軼事序言第八節 有關“新張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