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王上在讀海東紀

不過很可惜,絕大多數是隻給內務府包衣奴才去做的,類似這年頭第一等的肥缺粵海關監督,崇文門稅務監督,江寧織造,淮安清江浦內務府坐辦郎中,全都是內務府派員。

漢官們想都不要想,剩下的也肯定先委旗員,再委信臣。

李朝的肥缺,譬如鹽田,全部都被打包交給宗親府管轄。又譬如宣惠廳提調,那是外戚樸宗慶把持的。

倒是有一個肥缺,洪景來不僅十分合適,而且十分想當———柵門團練使。

柵門就在義州過XX江後不遠,從名字上就能知道這是柵欄中的一道門的意思。

地址就在如今的鳳凰城外(現在已無任何遺址),滿清入關後在遼東地區劃定柳條邊,邊外乃是滿清所謂的龍興之地,不允許人民遷移進入。

這條邊牆被李朝人稱之爲邊柵,而在邊外建設起來的集鎮,就被時人稱之爲柵門。

此處乃是朝鮮商人與清國商人進行邊境貿易的重要地點。在朝鮮一般稱之爲“後市”,實際上就是黑市的意思。

兩國商人在此大搞走私貿易,甚至連金銀、銅錢、鐵器都不加掩飾。

時人樸趾源有極爲生動的描寫,(《熱河日記》)左右市釐連互輝耀,皆雕窗旖戶,畫棟朱欄,碧榜金匾,所居物皆內地奇貨。邊門僻奧之地,乃有精鑑雅識也。

到了十八世紀,由於屢禁不止,加上貿易量的巨大。李朝政府居然就不管了,索性在此設立團練使,監管整頓貿易,另外就是開徵商業稅。

李朝在這種問題上倒是真的看的很開,只要能弄來錢,而且來錢快,那麼摸着鵝卵過河也不是不可以嘛。

當然清李之間不止這麼一處後市,還有什麼中江後市之類的,但那裡離鐵山太遠,不符合洪景來的要求。

背靠清李第一貿易口岸義州,完全可以大展拳腳,幹嘛跑遠路去。

至於所謂的柵門團練使,原本是臨時的差遣,只是奉命從鳳凰城接回出使清國的使團的統兵官員的代稱。

因爲李朝使團跑的太勤快了,每年不停的調派官員去接送使團,來回奔波。加上柵門這一城鎮的興盛和繁榮,於是團練使成爲定職。

從原本臨時調派的護送專員,變成了常駐柵門的經制官吏。

職務性質也從完全的軍事性質,變成了主要民政,附帶軍事的性質。

這也是洪景來最看重的!

柵門團練使主管柵門的各類邊境貿易,同時還負責收稅!

別人看重他能撈錢,洪景來看重他能執掌邊關商貿。

另外有一說一,這時候的滿清還有點“祖宗之地”不可輕棄的意識。在李朝在此派駐官員,設立衙門之後,意識到了李朝似乎在實行蠶食鯨吞的策略。

乾隆於是派了(一說康熙)一員分得撥什庫,率領甲兵五十員在此駐守,也不管收稅民政什麼的,就是駐守當地,宣示主權。

後來這些甲兵基本都成了大車店老闆,酒店老闆,或者牛羊成羣的大農場主。

有記載的就有鄂(蒙古旗員,鄂爾嘉氏)、張(滿旗員,赫舍里氏)、黑、關等姓氏。

李朝自然不敢明目張膽侵佔清國的領地,柵門自始至終最高官員都是滿清的分得撥什庫。李朝的團練使要跪地相迎,也始終只能號稱是來迎接使團回國,而不是管理貿易徵收商稅的。

洪景來到是不介意給人下跪磕頭,封建時代裝什麼傲骨呢?

只要能給洪景來幹上兩任柵門團練使,保準弄來幾十上百萬的銀子,這點本事都沒有的話,洪景來也別混了。

說幹就幹!

咱們不是有弘文館大提學曹允大老師嘛!

他選的洪景來進士,自然和洪景來就是師生啦。官場上同族同鄉是一種,同年同誼更是緊密。

何況咱們曹老師還給純宗大王上課,人家是真有學問,三六九日講經筵。那是日常上殿見君,能見天顏的人。

想了想,設法去弄了一套明刻《左傳》,以送書的名義去曹允大府上。

讓咱們曹老師去探聽一下純宗大王的口風,總比洪景來自己擱這兒瞎着急來的實在。

到了曹府,送上帖子,遞了門包,不肖五分鐘,下人就把洪景來迎了進去。

“恩師在上,昨日尋得《左傳》一部,想恩師久在館閣,必是喜歡,特此送來。”洪景來結結實實的下跪行禮,天地君親師,世人所重,跪拜之禮不可輕忽。

“你倒是少見,自你選了成均館後,怎麼就還鄉了?”曹允大確實喜歡那套明刻,翻閱起來。

“奉祀先王,並不在京,是故還鄉。”總不能說怕被報復吧,這位王大妃可不是寬宏的人。

“最近可有讀書?”

“俗務纏身,又被點入招討幕府,少讀了。”

“學問一事不可放下,鬆懈了可就失卻了!”曹允大教誨道。

“是故來請教老師。”洪景來又低頭受教,行了一禮。

“近來,今上除開經文外,甚爲喜愛閱讀前領相申氏之《海東諸國紀》。”【注1】

“海東?日本?”洪景來有些莫名。

“是咯。”

“謝過老師。”

純宗大王索要五品以下官吏的官闕名單,又看了《海東諸國紀》,如果他在考慮洪景來的任官去向,那絕對和這兩者有關。

可是李朝根本沒有設置什麼外交部門,那怎麼會有配套的外交官吏,而且還是五品以下的?

嗯!明天用成均館儒生的身份,跑奎章閣去偷偷翻一遍《經國大典》。

【注1】:《海東諸國紀》(?????)是朝鮮王朝領議政申叔舟編寫的漢文書籍。記載15世紀日本和琉球各種情事。1471年(成宗2年)問世。申叔舟在1443年(世宗25年)以朝鮮對日使臣書信官的身份訪問日本後、由於成宗的命令紀錄日本地名、國情、交聘往來沿革、日本使臣接待方法等。

26.主上可願決死戰20.屹立四朝之洪妃19.夤夜浪戰不得脫32.爲鄭神師所裹挾23.半推半就入廂房28.協濟上官得美評49.區區己身不足惜23.可獻韃酋於宗廟5.當年揀擇有情由9.李氏如願得中標1.東萊巡海備倭判20.屹立四朝之洪妃10.今年貢差大操辦5.漢陽喚京亦如何26.小趙明眼洞時局21.李尚憲剋期會師8.朱珪常明齊下力6.不約而同趨安州11.燕行之路不輕鬆4.丁若鏞承辦輪船31.男人的苦誰都懂33.沈西平舉郡來投10.訓練營至大同江1.洪妃鬆口聯姻事15.鳴炮升堂理政事5.趙萬永不可小覷38.一字避諱生煩惱13.金斗吉精明會算6.拯天救命大神師12.開足馬力磨細面13.想宮中如何應對10.敲定來年進士科31.日本招待頗豐盛2.巧遇故人選吏曹8.教導兵嚴陣以待36.營外南面起煙塵11.教導兵出動驅離6.出發吉州尋在朝10.彩繪天地和春圖30.王大妃撤簾歸政31.細究景來錯三連12.對半來投小聰明29.洪妃問我私囊豐14.大災之年豐收年16.李禧著揚帆漢水35.行前天下第一關23.東西兩廂難聯絡20.洪氏旌表爲節婦26.金斗吉尋得出路16.無人可得自由生22.無師自通打茶圍17.天欲亡我訓練營20.世道不靖香教興29.此夷船非彼夷船3.書院七百遍八道12.方面兼顧不遺漏22.水營戰船借商人28.前路艱難孤身行2.滿院飄香一百兩33.本官奉命發餉俸17.盤算時日業已近13.豆板倭銀新出爐37.沈煥改判敦寧府24.戶牌雖失事卻濟21.我與小趙論行止35.大赦八道官奴婢17.韓丞教我取任賄22.水營戰船借商人10.協查綁架勒索案6.君恩厚重教旨到14.還要振奮思前路4.巧言變色金家奴35.大赦八道官奴婢12.對半來投小聰明6.閔廷爀任請安使28.協濟上官得美評26.唯獨百姓不能食28.日本國王作大君13.洪弼周難耐酷刑30.原來清宮有巧匠29.紅頂皇商富貴傳21.婚姻豈能同兒戲2.李玜問我年何歲34.讚歎楓皋得賢才(爲愛吃油燜大蝦加更)35.大赦八道官奴婢24.嘉慶問話似平常21.只需請來今帝師21.一場謀劃似成空38.三輪火銃全軍潰36.兄弟狀元世上無42.守得雲開見月明(爲HappyM82加更)34.我與尚沃論財計4.巧言變色金家奴31.修羅場裡有活人13.豆板倭銀新出爐12.方面兼顧不遺漏19.林尚沃居中斡旋1.宮內家中齊有喜2.韓五石利誘威逼24.嘉慶問話似平常
26.主上可願決死戰20.屹立四朝之洪妃19.夤夜浪戰不得脫32.爲鄭神師所裹挾23.半推半就入廂房28.協濟上官得美評49.區區己身不足惜23.可獻韃酋於宗廟5.當年揀擇有情由9.李氏如願得中標1.東萊巡海備倭判20.屹立四朝之洪妃10.今年貢差大操辦5.漢陽喚京亦如何26.小趙明眼洞時局21.李尚憲剋期會師8.朱珪常明齊下力6.不約而同趨安州11.燕行之路不輕鬆4.丁若鏞承辦輪船31.男人的苦誰都懂33.沈西平舉郡來投10.訓練營至大同江1.洪妃鬆口聯姻事15.鳴炮升堂理政事5.趙萬永不可小覷38.一字避諱生煩惱13.金斗吉精明會算6.拯天救命大神師12.開足馬力磨細面13.想宮中如何應對10.敲定來年進士科31.日本招待頗豐盛2.巧遇故人選吏曹8.教導兵嚴陣以待36.營外南面起煙塵11.教導兵出動驅離6.出發吉州尋在朝10.彩繪天地和春圖30.王大妃撤簾歸政31.細究景來錯三連12.對半來投小聰明29.洪妃問我私囊豐14.大災之年豐收年16.李禧著揚帆漢水35.行前天下第一關23.東西兩廂難聯絡20.洪氏旌表爲節婦26.金斗吉尋得出路16.無人可得自由生22.無師自通打茶圍17.天欲亡我訓練營20.世道不靖香教興29.此夷船非彼夷船3.書院七百遍八道12.方面兼顧不遺漏22.水營戰船借商人28.前路艱難孤身行2.滿院飄香一百兩33.本官奉命發餉俸17.盤算時日業已近13.豆板倭銀新出爐37.沈煥改判敦寧府24.戶牌雖失事卻濟21.我與小趙論行止35.大赦八道官奴婢17.韓丞教我取任賄22.水營戰船借商人10.協查綁架勒索案6.君恩厚重教旨到14.還要振奮思前路4.巧言變色金家奴35.大赦八道官奴婢12.對半來投小聰明6.閔廷爀任請安使28.協濟上官得美評26.唯獨百姓不能食28.日本國王作大君13.洪弼周難耐酷刑30.原來清宮有巧匠29.紅頂皇商富貴傳21.婚姻豈能同兒戲2.李玜問我年何歲34.讚歎楓皋得賢才(爲愛吃油燜大蝦加更)35.大赦八道官奴婢24.嘉慶問話似平常21.只需請來今帝師21.一場謀劃似成空38.三輪火銃全軍潰36.兄弟狀元世上無42.守得雲開見月明(爲HappyM82加更)34.我與尚沃論財計4.巧言變色金家奴31.修羅場裡有活人13.豆板倭銀新出爐12.方面兼顧不遺漏19.林尚沃居中斡旋1.宮內家中齊有喜2.韓五石利誘威逼24.嘉慶問話似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