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帶清世有兩顯學

bookmark

其實以洪景來一個鐵直男的水平,給人送禮物真是一件太令他煩躁的事情了。

如果不是不會送禮物,前世裡也不至於二十五六歲了,連個對象都沒有,還巴望着家裡的婆婆媽媽介紹相親。

就算長成渣男臉有什麼用啊!

你還要會哄,要會送,是個狗屁日子都要想着給驚喜,這玩個錘子!

不過到了帶清朝,這年頭就好辦多了,洪景來早就摸透了。九成的人全部可以用銀子打發,而且人家還會十分喜歡,誇你懂事,知道規矩。

剩下的一成,那屬於大佬中的大佬,他們已經不差錢或者不在乎錢了。銀子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數字,只是一個符號,僅僅對銀子而言,算得上超脫物外了。

這類人只能投其所好,摸清楚他的脾性,對準他的胃口,纔有可能把人哄得服服帖帖,高高興興,最後答應你幫你把事辦了。

而滿清的文人,有一個極爲普遍的愛好,這一點洪景來知道的清清楚楚。

愛好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不妨來說一下滿清的某些情況。衆所周知的,滿清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對文化思想鉗制最爲殘酷和嚴厲的朝代,動輒發起XX獄,等閒牽連而死者數百衆,死於文字者以萬而計。

不僅如此,滿清統治者對於歷史文化和風俗的毀滅也是相當的恐怖。這直接導致了一個很明顯的後果,但凡有些“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的文人,全部都被殺絕。

而且這個“絕”是系統性的,從基因層面上滅絕。每次興獄幾乎都是“瓜蔓抄”,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俱死者不在少數。

保準讓所有的反抗種子全部消失!

文化上的毀滅性破壞這就不去提了,是個人都知道了,多說了也沒必要。只說這種情況下,導致了滿清成爲歷史上兩門學問最興盛的朝代。

一門叫考據學,乃是一種治學方法,又稱爲考證學或樸學,主要的工作是對古籍加以整理、校勘、註疏、輯佚等。

對於考據學,梁啓超在“概論”中有幾句扼要的話:其治學之根本方法,在“實事求是”,“無證不信”。其研究範圍,以經學爲中心,而衍及小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輯佚,等等。

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必要性和存在的意義,但在更廣大的層面上就實際上造就了某種牽強附會、咬文嚼字,硬顯擺自己摳字眼的本事。到現代這種東西甚至還成了有些人玩文字遊戲,號稱陶冶情操的一種“高大上”的手段。

出一點似是而非的問題,什麼他出身於相對富裕的地主家庭,從小受到當時較好的教育,曾在公立教育機構擔任職務。後來接受了外來的新思潮,改變了自己既有的信仰,爲了人民的幸福,領導百姓發起葛明,在外國勢力的幫助下,最後成功建立了新的共和國。

共和國建立之初實行大規模的土地改革,整理戰時混亂的金融體系,設法發行統一的貨幣。但是還是有數十萬百姓抗拒他的統治,寧肯放棄家鄉的一切,也要跟隨着舊統治者逃亡他鄉。

諸位看完心裡應該有數是哪位吧!

誒!

不對!

你沒文化了吧!

你水平太次了吧!

這是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明天換兩條他就是半島大太陽,後天換兩條他就是東南亞某位,大後天換兩條就是歐洲某位了。

真真就如孔乙己那個“回”字有幾種寫法是一路貨色!

這也就不提了,畢竟這還算得上“遊戲”的一種,這年頭喜歡啥都不過分,新社會了嘛。兼容幷包,百家爭鳴。再說另外一門清代興盛的學科吧,說起來更加有名。

金石學!

通俗一點的講叫玩古董,科學的解釋則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爲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偏重於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這門學問在乾嘉時期極爲興盛,乾隆年間曾據清宮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鑑》等書,推動了金石研究的復興。其後有《考工創物小記》、《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捃古錄金文》、《齋集古錄》、《綴遺齋彝器款識考識》、《寰宇訪碑錄》、《金石萃編》、《古泉匯》、《金石索》等書,均爲有成就的金石學著作。

幾乎是個有追求,或者說有“品位”的文人士大夫,就能算是金石學者!

因爲寫詩詞可能要砍頭,寫小說可能要砍頭,但凡落在紙上,甚至入了他人耳中的言語都會導致被砍頭。

那咱們這些高雅的士大夫怎麼顯示出自己高人一等的比格呢?

搞金石學!

首先沒文化的玩不了這個,其次窮鬼也玩不了這個,多棒啊!這直接就讓絕大多數人被屏蔽在這個圈子之外,能完美的體現圈子內的“高水準!高修養!”,兩全其美。

洪景來來燕京前就知道這趟差事有的忙,所以除了最簡單的和金祖淳申領帶清善後專款之外,還很是認真的考慮了一下怎麼迎合燕京各路大佬的喜好。

按照洪景來的理解和推斷,要能夠滿足絕大多數大佬的喜好,又能獨出新意,且是稀有罕見,乃至於世上僅此一件的寶物,纔有可能打動燕京的大佬們。

和富貴人家出身的小趙聊了聊,小趙第一個反應就是搞那些金石古董啊!

這一點洪景來也想到了,但燕京那可是兩朝帝都,連塊磚頭都可能有三五百年的歷史。這地方的人見古董和見大白菜一樣,琉璃廠那點東西根本不可能入別人的眼。

至於李朝自己的那點東西?拉倒吧!你還不如隔壁那日本呢。

韓國國寶一號是啥?南大門唄!

思來想去,洪景來想到了一件東西,一件絕對獨一無二,且世所罕見,以前都沒有過記載的寶物。這件寶物甚至直接關聯到大半個東亞的歷史事件,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

21.八大胡同找樂子3.夜中有人求請來43.驚聞荷蘭大消息20.商量鑄幣機等項23.奉天倡義大元帥19.江華道令李公子31.過往從無新生意36.只聞一句大不好16.無人可得自由生32.榮寶齋內談盜寶27.孃舅猛打老岳父2.洪妙妊一語得中4.咱們景來到東萊8.錢囊空空赴義州3.保舉漢陽進士科34.朝會痛哭哀思悼44.鷹山公可資借鑑32.江戶盛景好畫卷18.且讓貴秭做我姐14.還是合作免紛爭2.金進士頗有盤算8.怎苦我一郡百姓25.先擒後放通消息2.鐵山有人伸手來21.毫無反對之聲浪32.上邦贈爾恭悼王17.韓丞教我取任賄9.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19.野店外槍林叢叢11.島津何物不敢售35.賢表戚里堪行重24.一網兜盡漢陽兵4.何必定要服六孫22.甲第高門盡血沒5.當年揀擇有情由28.還請洪妃速納吉1.揀選誰家好女兒10.所謂繼統不繼嗣36.生活就是互相借15.竟敢甩鍋給乾隆34.裹挾民壯謀瑞興22.沉迷自我做明君11.實則閣郎頗不同15.竟爲盜賊所欺騙35.舍科夫的一日夜46.扶持新辦造船場26.主上可願決死戰7.不意前三之人選8.教導兵嚴陣以待17.柳大房裡通外國21.一場謀劃似成空18.三足鼎立最安穩28.命做夷船三十條18.異變陡生宮門外15.疑心軍中有內鬼1.揀選誰家好女兒13.磨坊產業大升級21.所謂臉面價十兩7.先生教我莫輕動56.寸步難行真無力16.撿起一座慶興城14.大災之年豐收年11.九人蒸汽機小組13.鄭進煥乾坤一擲14.卻把桔梗做山參10.延攬吉州契兄弟30.王大妃撤簾歸政14.還要振奮思前路7.鐘匠說打發條簧21.八大胡同找樂子14.咱也算是大舅哥38.國立仁川北學校35.幸好嘉慶隨意問54.所謂議會不當開32.走馬上任常平司16.一封辯折值五千22.性命操於股掌間16.以禮相交得小友11.誰叫小說掙錢多35.被指惡逆非道孫27.財政還需再整頓10.辛酉大戲波折多25.揀辨飄民甚輕易55.無有準備事難行40.且隨我宮門領賞18.半路殺出程咬金20.世道不靖香教興8.錢囊空空赴義州27.唯有世兄大氣魄26.清核書院牽連大27.漢陽喪鐘已敲響17.天平一朝換傾倒5.李球承襲南延君29.京仁鐵路始通車33.沈西平舉郡來投18.三足鼎立最安穩6.曹允大告老還鄉2.滿院飄香一百兩16.不止懈怠還魯莽
21.八大胡同找樂子3.夜中有人求請來43.驚聞荷蘭大消息20.商量鑄幣機等項23.奉天倡義大元帥19.江華道令李公子31.過往從無新生意36.只聞一句大不好16.無人可得自由生32.榮寶齋內談盜寶27.孃舅猛打老岳父2.洪妙妊一語得中4.咱們景來到東萊8.錢囊空空赴義州3.保舉漢陽進士科34.朝會痛哭哀思悼44.鷹山公可資借鑑32.江戶盛景好畫卷18.且讓貴秭做我姐14.還是合作免紛爭2.金進士頗有盤算8.怎苦我一郡百姓25.先擒後放通消息2.鐵山有人伸手來21.毫無反對之聲浪32.上邦贈爾恭悼王17.韓丞教我取任賄9.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19.野店外槍林叢叢11.島津何物不敢售35.賢表戚里堪行重24.一網兜盡漢陽兵4.何必定要服六孫22.甲第高門盡血沒5.當年揀擇有情由28.還請洪妃速納吉1.揀選誰家好女兒10.所謂繼統不繼嗣36.生活就是互相借15.竟敢甩鍋給乾隆34.裹挾民壯謀瑞興22.沉迷自我做明君11.實則閣郎頗不同15.竟爲盜賊所欺騙35.舍科夫的一日夜46.扶持新辦造船場26.主上可願決死戰7.不意前三之人選8.教導兵嚴陣以待17.柳大房裡通外國21.一場謀劃似成空18.三足鼎立最安穩28.命做夷船三十條18.異變陡生宮門外15.疑心軍中有內鬼1.揀選誰家好女兒13.磨坊產業大升級21.所謂臉面價十兩7.先生教我莫輕動56.寸步難行真無力16.撿起一座慶興城14.大災之年豐收年11.九人蒸汽機小組13.鄭進煥乾坤一擲14.卻把桔梗做山參10.延攬吉州契兄弟30.王大妃撤簾歸政14.還要振奮思前路7.鐘匠說打發條簧21.八大胡同找樂子14.咱也算是大舅哥38.國立仁川北學校35.幸好嘉慶隨意問54.所謂議會不當開32.走馬上任常平司16.一封辯折值五千22.性命操於股掌間16.以禮相交得小友11.誰叫小說掙錢多35.被指惡逆非道孫27.財政還需再整頓10.辛酉大戲波折多25.揀辨飄民甚輕易55.無有準備事難行40.且隨我宮門領賞18.半路殺出程咬金20.世道不靖香教興8.錢囊空空赴義州27.唯有世兄大氣魄26.清核書院牽連大27.漢陽喪鐘已敲響17.天平一朝換傾倒5.李球承襲南延君29.京仁鐵路始通車33.沈西平舉郡來投18.三足鼎立最安穩6.曹允大告老還鄉2.滿院飄香一百兩16.不止懈怠還魯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