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盤算時日業已近

“閣郎,你可沒見着他們什麼模樣。”韓三石一坐下,就開始繪聲繪色的描述起來。

以爲洪景來準備趁着災年大發一筆橫財的原州上下,現在的態度自然開始大幅度轉變。

到底是咱們的兩班青天大老爺!

怎麼會不爲了咱們兩班做主呢!那些起來哄聚的亂民,咱們弄不住,現在來弄這些老弱病殘還沒辦法了?既然被強借走的糧食大概率是要不回來了,那麼從還是“順民”的老百姓手裡再刮回來也是一樣的,反正都是刮,沒差別。

而韓三石也秉承洪景來的意志,和他們“坦誠”。洪景來那是要背罵名和黑鍋的,所以獅子大開口,利潤的百分之六十,全部都要進口袋。而且理由也充分得很,這錢回了漢陽,一半要打點給金祖淳、樸宗慶等一干大佬。不然洪景來的位置肯定保不住,還有可能論罪呢。

不怕你價碼高,只怕你不開價!

原州的鄉班鄉吏們一聽,洪景來真“心狠手辣”,對老百姓狠,對他們這些鄉下兩班也狠。果真是符合京華士族高高在上的品性風格,一點兒沒錯。

還挺高興!

談吧,孔尚炫等人又是叫屈又是哭窮,說什麼城外的產業都被禹君則給弄走了,就城內這些店鋪糧米,每家都有幾百口子等米下鍋,大家都過得難。

大監您高擡貴手,要不拿四成吧。另外還有一份單獨的薄禮,不用開帳,只當是我們這些鄉班送的土特產。

你來我往,好一陣掰扯,最後說是洪景來拿走利潤的四成五。韓三石當然是一副讓你們佔了大便宜的樣子,而孔尚炫他們也是大出血的心情,但是到底算是坐上了一條船,關係一下子就緊密了起來。

糧食這東西,本來就只是他們從佃戶和百姓那裡收來的租子,如果拋開土地這一固定財產的因素,他們的米根本就是一分錢沒花。而城內米店收購的糧米,也不是五百錢一石收購來的,往年秋收收糧,是什麼光景大家都知道。

…………

葉聖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裡面描寫的極爲傳神且現實。

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櫃檯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糙米五塊,谷三塊,”米行裡的先生有氣沒力地回答他們。

“什麼!”舊氈帽朋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滿的希望突然一沉,一會兒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裡,你們不是賣十三塊麼?”

“十五塊也賣過,不要說十三塊。”

“哪裡有跌得這樣厲害的!”

“現在是什麼時候,你們不知道麼?各處的米像潮水一般涌來,過幾天還要跌呢!”

……………

這些店主鄉班收米的時候,一石用不到二百錢,往昔賣五百錢一石已經是一倍半的利潤,現在要是真賣三千錢一石,那真是他們夢裡都要笑醒的天價。

糧食控制在官府和鄉班地主手中,就是要倒逼窮苦百姓把所有的身家掏盡,來尋一個活路。不說浮財,衣裳、傢俱、農具、耕牛,哪個不值錢?

這些賣完了還能有草房、田地等固定財產可以出售的嘛,等到最後,老婆孩子什麼的不也是一件商品。

老鄉自己也可以賣一份錢嘛!

整個原州上下摩拳擦掌,都準備合起夥來大幹一場。原本藏的嚴嚴實實的各處私倉糧米,以及一直關門的米店,全部都像青春期小男孩臉上的痘一樣,一夜之間,噗噗噗噗的全都歡快的爆了出來,盡被洪景來看在眼裡。

哼哼……

跟我玩停糴那一套,把糧食偷偷摸摸藏的嚴嚴實實,想要逼咱洪景來就範,幫你們這幫鄉班地主追殺借糧的災民,魚肉地方的百姓。

想桃子!

老爺的後招還沒開始出手呢!

不肖三四日,賑災米幾乎耗盡,只剩下城外的粥廠,還勉強每日供應一碗稀粥給災民吊命。置於城內的平價賑災米已經全部發賣一空,想要活命吃飯,就要掏大錢買米。

按照洪景來的吩咐,官倉和米店全部歇業,小民逢災無旦日之積蓄,很快就四處碰壁,呼號哀轉。而鄉班們原本對於停業還十分不解和不滿,這麼好的刮錢機會幹嘛不做。

等到百姓無米可買四日之後,洪景來允許發賣糧米,市面上盡是飢餓的百姓。他們先見官倉出售官衙米,不僅裡面摻砂石,而且一斗米居然要三百錢時,幾乎難以置信。

一開始那個青天大老爺一樣的欽差大人怎麼了?難道不顧惜他們這些百姓了嗎?

可是洪景來早就避入行署,鎮撫營兵嚴陣以待。求告無門的百姓只能轉去鄉班們的米店,令他們驚奇的是,鄉班米店裡的米一斗只要二百五十錢,居然比官倉還便宜。

雖然同樣昂貴,但是腹中飢餓的百姓還是被迫接受了這個價格,紛紛涌到各處米店去購買口糧,求一個活路。

孔尚炫等人這才明白,洪景來真是高見啊!先餓百姓幾天,等他們存糧徹底耗盡,滿腦子都是吃一口熱飯的時候,纔開店營業,那真就是日進斗金。

而洪景來還高風亮節,這掙得錢我先不要,先發給原州當地的官吏們分潤,畢竟這些賣掉的米有部分都是他們的俸祿。

洪景來是欽差,過幾個月就要走的,而這些衙門的下級官吏和差役等等,有些是要在本地幹一輩子的。既然洪景來暫時不要分潤,店主們自然願意先把錢給這些官吏差役。

都是原州店面上混的,以後有的是要打交道的日子,既然洪景來願意做好人,那麼他們更加沒話說了。

而這些官吏差役拿了錢,那也是歡喜非常,刮窮鬼的錢他們毫無心理負擔,還遇上洪景來這麼一個好說話的欽差大臣,那真是頓生效命之感。

一連三日,米店糧鋪顧客盈門,原州鄉班鄉吏日夜分錢,大發橫財。

洪景來則掰着指頭,賑災米敷衍了四天,自己強行拖了四天,鄉班地主們狂歡魚肉了三天。

日子快了!

10.彩繪天地和春圖26.唯獨百姓不能食7.初議人選復着難5.江原被災亂事起30.廢墟中別有隱情25.走馬上任無波瀾20.繼位禮成大業定6.鮁魚只准京人買33.世所共識要變法14.爲官清廉金常明8.一場造化在眼前27.孃舅猛打老岳父18.敵來我往爭勝機42.於寡人有何益哉3.一因一果總難逃16.原州鄉班大誇贊23.奉天倡義大元帥9.得手白銀一千九29.禮曹門前衆生急8.朱珪常明齊下力2.天下第一關與官23.廣開土王大碑拓38.綏嬪樸氏不簡單27.財政還需再整頓12.迂迴擇議宮莊田14.似乎有個大烏龍(爲不一樣的純潔加更)8.東闕不幸遭祝融15.終究再世何爲人3.明修棧道 暗度陳倉5.李球承襲南延君28.古邑誠然真大勝14.金昌始縱火拒捕14.四處林林請託來3.行前放牌要驗看15.疑心軍中有內鬼37.宮門外羣龍無首26.一哭能解萬般難26.清核書院牽連大23.雙腳踏上清國土12.楓皋說我老實人29.洪妃問我私囊豐6.鮁魚只准京人買23.可獻韃酋於宗廟26.再裹行囊向漢陽51.抽絲剝繭細甄別9.原來小趙亦國戚8.曠野傳道洪先知10.殿上爭鋒憑口舌6.黎民士庶皆可應24.可會造夾板大船19.華夷變態赫赫名50.東洋市場尚可爲31.李喜命一案情由24.樸臺插手賑災事6.出發吉州尋在朝11.燕行之路不輕鬆12.父言神廟不可動47.無名一張大揭帖7.對日貿易體量豐41.兵臨昌慶弘化門17.永平地龍大翻身45.調虎離山拆僻派31.細究景來錯三連2.先行發現多砂金14.四處林林請託來31.日本招待頗豐盛6.議政府學習行走7.洪母教子論時僻26.唯獨百姓不能食28.日本國王作大君5.漢陽喚京亦如何13.論理你我是叔侄34.爾朝鮮可有逆教18.三足鼎立最安穩2.李玜問我年何歲11.不做清官做循吏36.不意峰迴又路轉6.曹允大告老還鄉18.半路殺出程咬金8.朱珪常明齊下力4.年輕人還需努力15.疑心軍中有內鬼23.廣開土王大碑拓15.聚田莊謀改田制8.漳州口似可輕取11.不做清官做循吏20.繼位禮成大業定7.不意前三之人選3.鄭日煥憂懼而亡(爲THEBIRD加更)35.幕府尚有有識士8.教導兵嚴陣以待6.洪大守再回漢陽13.左右風向忽不定20.雲川裡決戰開場27.漢陽喪鐘已敲響39.鯛魚穩固兩邦交22.龍川飄民出送來6.洪大守再回漢陽2.韓五石衣錦還鄉
10.彩繪天地和春圖26.唯獨百姓不能食7.初議人選復着難5.江原被災亂事起30.廢墟中別有隱情25.走馬上任無波瀾20.繼位禮成大業定6.鮁魚只准京人買33.世所共識要變法14.爲官清廉金常明8.一場造化在眼前27.孃舅猛打老岳父18.敵來我往爭勝機42.於寡人有何益哉3.一因一果總難逃16.原州鄉班大誇贊23.奉天倡義大元帥9.得手白銀一千九29.禮曹門前衆生急8.朱珪常明齊下力2.天下第一關與官23.廣開土王大碑拓38.綏嬪樸氏不簡單27.財政還需再整頓12.迂迴擇議宮莊田14.似乎有個大烏龍(爲不一樣的純潔加更)8.東闕不幸遭祝融15.終究再世何爲人3.明修棧道 暗度陳倉5.李球承襲南延君28.古邑誠然真大勝14.金昌始縱火拒捕14.四處林林請託來3.行前放牌要驗看15.疑心軍中有內鬼37.宮門外羣龍無首26.一哭能解萬般難26.清核書院牽連大23.雙腳踏上清國土12.楓皋說我老實人29.洪妃問我私囊豐6.鮁魚只准京人買23.可獻韃酋於宗廟26.再裹行囊向漢陽51.抽絲剝繭細甄別9.原來小趙亦國戚8.曠野傳道洪先知10.殿上爭鋒憑口舌6.黎民士庶皆可應24.可會造夾板大船19.華夷變態赫赫名50.東洋市場尚可爲31.李喜命一案情由24.樸臺插手賑災事6.出發吉州尋在朝11.燕行之路不輕鬆12.父言神廟不可動47.無名一張大揭帖7.對日貿易體量豐41.兵臨昌慶弘化門17.永平地龍大翻身45.調虎離山拆僻派31.細究景來錯三連2.先行發現多砂金14.四處林林請託來31.日本招待頗豐盛6.議政府學習行走7.洪母教子論時僻26.唯獨百姓不能食28.日本國王作大君5.漢陽喚京亦如何13.論理你我是叔侄34.爾朝鮮可有逆教18.三足鼎立最安穩2.李玜問我年何歲11.不做清官做循吏36.不意峰迴又路轉6.曹允大告老還鄉18.半路殺出程咬金8.朱珪常明齊下力4.年輕人還需努力15.疑心軍中有內鬼23.廣開土王大碑拓15.聚田莊謀改田制8.漳州口似可輕取11.不做清官做循吏20.繼位禮成大業定7.不意前三之人選3.鄭日煥憂懼而亡(爲THEBIRD加更)35.幕府尚有有識士8.教導兵嚴陣以待6.洪大守再回漢陽13.左右風向忽不定20.雲川裡決戰開場27.漢陽喪鐘已敲響39.鯛魚穩固兩邦交22.龍川飄民出送來6.洪大守再回漢陽2.韓五石衣錦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