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美國宣戰

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在1796年卸任時,曾對公衆表白:“我們與外國交往的重大原則是:在擴大與他們的商業關係中儘可能少有政治聯繫……用一些人爲的聯繫將我們自己捲入歐洲經常的政治興衰或經常的敵友捭闔中去,肯定是不明智的。”約翰·亞當斯就直言不諱:“我們應該將其作爲首要的原則而決不能忘記:在未來歐洲所有的戰爭中保持中立。”美國開國領袖們定下的外交基調被稱爲孤立主義。

因此,1914年一戰爆發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就宣佈美國中立,並要求美國“不僅必須在名義上,而且必須在事實上保持中立”。他在給駐交戰國使節的電文中還諄諄囑託:“不要表現出任何非中立的感情,語言文字都不行。”

自美國獨立以來,實際上處於歐洲強國英、法、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圍中,時刻要警惕外國勢力的干涉,與所有的歐洲強國保持距離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大西洋的天塹也幫助美國脫身於歐洲的紛爭。保持中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國國力相對弱小,需要韜光養晦,謀求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一心一意謀發展,增強自身實力。

1898年美西戰爭前夕,美國軍隊還不到3萬人,放眼全世界,還不如保加利亞。考慮到美國陸地的面積,這個人數少得可憐,海軍力量上更是微不足道。另外,美國是移民國家,歐洲移民佔據重要地位,過度捲入歐戰,還有可能會引發國內不同歐洲族裔因效忠自己的來源國而陷入分裂。保持中立,坐山觀虎鬥,則可以從歐洲紛爭中獲利。

戰爭會製造出大量的後勤需求,這都是美國企業的機會,所以美國不但自己中立,甚至還盼望別的國家“讓子彈飛”。整個19世紀,美國利用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自東向西開疆拓土,拼命擴充自己的實力。

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州,1819年迫使西班牙放棄佛羅里達,1845年兼併墨西哥北部成爲得克薩斯州,1846年與英國簽訂條約而獲得俄勒岡,1848年從墨西哥兼併領土成立新墨西哥州及上加利福尼亞,1867年從沙俄購得阿拉斯加。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美國的“鍍金時代”,社會正在進步的道路上狂飆突進。硬實力指標是,189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已經是世界第一,到190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爲1330萬噸,大約是英德兩國之和。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相對份額在1900年超過了英國,爲23.6%,而英國爲18.5%。相對工業總潛力也在1900年超過了英國四分之一。

美國的人口在1783年只有三百萬人,1860年爲3200萬人,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的人口迅速增加,主要是大量的東南歐移民開始涌入美國。從1870年的3900萬人增加到1890年的6300萬人。

從1898年起美國軍隊發展也異常迅速,到1900年增到十萬人,其中一萬人駐古巴,六萬人在菲律賓作戰。1884年美國海軍也躍居世界第12。

1914年美國人口9800萬,137億美元的國民收入是英國10億美元的13倍多,人均收入377美元也遠高於英國的244美元。包括俄國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國民收入總和與美國旗鼓相當。美國海軍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德兩國。此時,舊世界即使最無知的人也能感受到美國肌肉的力量並努力適應,當然這也包括美國自己。

如果說僅僅因爲肌肉發達就判定美國必然會放棄孤立主義,並不客觀。一項重大外交國策的轉變必然包含着核心利益受到挑戰。細究美國的孤立主義並不僅僅是保持中立。

它是“特指美國與歐洲的關係,不適用於世界的其他地區,同時特指政治、軍事,而不包括經濟與文化。”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美國只是不捲入歐洲的軍政紛爭,歐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則不見得要中立,特別是美洲。

1823年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在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諮文中表明瞭孤立主義的紅線:“我們對歐洲國家將其制度擴張到西半球任何地區的所有企圖,都視之爲對我們的和平與安全的危害。我們不曾也不會干涉任何歐洲國家的現存殖民地或屬地,但是對那些已經宣佈獨立的國家,任何歐洲國家爲了壓迫它們而進行的任何干涉,我們都將視之爲對美國不友好的表現。”

也就是說列強在歐洲搞事美國不管,在美洲搞事就屬於美國的核心利益了。第二層意思是,孤立主義只是軍事、政治的不介入,但在經濟、文化上卻要求必須機會均等。即使在你們的殖民地也要門戶開放、利益均沾,在公海則要求海上航行自由,這個原則透着一股後進強國的蠻勁,與門羅主義有着相同的底氣,都是在說美國的孤立主義是有條件、有底線的。總之,孤立主義是爲經濟服務的,利益纔是王道。

一戰爆發後,交戰雙方海量的、高價的軍需訂單塞滿了美國商人的口袋。1914年8月,法國把大批黃金運到美國摩根公司的保險櫃裡,換來1億美元的貸款。1915年10月,摩根又貸給英法兩國5億美元,這些錢只能買美國貨。供應俄國的貸款和軍需也有4.7億多。一戰中,美國對德國等同盟國的貿易也來者不拒。

但是英國的海上力量太強大,封鎖了對德貿易。英軍的海上優勢使美國的中立貿易快速演變成了事實上的向協約國輸血的通道,英美海上貿易成爲德國人的心頭恨,美德矛盾開始加劇。

1915年2月4日,德國海軍部開啓無限制潛艇戰,對英國諸島劃出封鎖區,所有通行的水面船隻,無論軍民,都將在不經警告的情況下予以攻擊。航運自由被限制,美國人沒法做生意了。

1915年3月28日,美國郵輪“法拉巴”號被擊沉,一名美國人死亡。5周後,一艘英國大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在南愛爾蘭海面被擊沉,一千餘人死亡,其中128名是美國人。盧西塔尼亞號事件造成平民傷亡,在美國社會掀起軒然大波。當德國人歡呼“我們以歡樂的自豪,注視着我國海軍的這一最近功績”時,在美國公衆中則形成了德國人窮兇極惡不尊重基本人權的輿論。

威爾遜總統爲此連發措辭極爲強硬、語帶威脅的外交照會。因不滿這個可能導致外交走火釀成戰爭的照會,時任美國國務卿、和平主義者布賴恩憤然辭職。其實,威爾遜當時的最大政治目標是在1916年連任,在競選中他打出了“他讓我們遠離了戰爭”的口號,標榜自己使美國在不參戰的情況下延續貿易。

南方出身的威爾遜極需要在戰爭貿易中獲益最大的東北部和五大湖地區的選票,讓這些選民繼續從戰爭中獲利。不爲戰爭買單是威爾遜能否連任的前提。好在這以後,德國的潛艇戰有些收斂,但是1916年3月24日,又發生了“沙塞克斯號”事件。德國潛艇在英吉利海峽無預警擊沉了法國客輪“沙塞克斯號”,80名乘客重傷或溺死,其中有4個美國人。這件事雖然並不嚴重,但對本已惡化的美德關係無異於火上澆油。

1916年美國的貿易順差“由4.3億多美元增至20餘億美元,即增加了3.7倍”。一戰的戰爭財使美國加速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工農業特別是軍工業發展極快,金融上也贏得了主動權,從債務國一躍變爲債權國。對比美國分別與協約國和同盟國的交易額就會發現,美國與協約國在經濟上捆綁得更緊,美國輸出到德國的資本僅佔美國輸出資本總額的2%。而如果協約國戰敗,美國的鉅額投資將化爲烏有,這顯然不是美國人願意看到的。

德國人在經濟戰、宣傳戰上全面處於下風。美國政府對德國發出斷交的最後通牒,德國不得不宣佈將停止不經警告即對未加抵抗的商船予以擊沉的行爲,即“沙塞克斯保證”。

隨着戰爭局勢的變化,1917年2月1日德國再次恢復其最有效的海戰王牌——無限制潛艇戰,並將潛艇技術推向高峰。德國判斷美國即使參戰,美軍也需要一年半才能組建並運到歐洲,而且在德軍潛艇封鎖下能不能運到歐洲還是另一回事,德國只需在美國人來之前結束戰爭。德國人在考慮敵我的戰爭能力時總是過分自信,不惜戰略冒險。

2月25日,威爾遜收到了駐英大使佩奇的一封密電,裡面附有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1月19日給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的絕密電報。

齊默爾曼在電報中寫道:“我們擬於2月1日開始無限制潛艇戰,與此同時,我們將竭力使美國保持中立,如果我們不能做到這一點,則擬同墨西哥在下述基礎上建立聯盟:協同作戰、締結和約、慷慨的財政援助,我方默認墨西哥收復得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失地,細節由你們安排,我們料想會同美國開戰。閣下應立即秘密轉告墨西哥總統,並請他主動邀請日本參戰並調節日本和我們的關係。請轉告總統,無限制潛艇戰將迫使英國在數月內媾和。接電請復。——齊默爾曼”。

這條電文不僅承認要同美國作戰,還將手伸到美國視爲後花園的墨西哥,其作用無疑是爆炸性的,英國人讓它上了《泰晤士報》頭條。

看到被激怒的美國民衆,威爾遜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3月12日,威爾遜越過國會授權國務院宣佈武裝在戰區內行駛的商船,商船可對德國潛艇開火。

幾天後又有三艘船“孟菲斯市”、“伊利諾伊斯”、“維吉蘭斯亞”被擊沉,人貨俱損,要求參戰的呼聲越來越高。隨後在3月15到18日,美國議會投票決定了對同盟國宣戰,口號就是爲捍衛民主、自由而戰(還有美國的錢)。

埃德爾在收到美國宣戰的情報後,最多看了十秒,現在對他來講美國對羅馬尼亞沒有直接影響。因爲現在俄國發生的一件事對羅馬尼亞有最直接的影響。

第655章 訪問(上)第159章 戰爭花銷第372章 基爾水兵起義第484章 啤酒館與校長第554章 羅蘇局部戰爭(七)第455章騎兵大戰坦克(下)第388章 羅匈≠合併第696章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第138章保加利亞的突襲第521章 土地改革(三)第548章 羅蘇局部戰爭(一)第177章 夢想(上)第172章 新編部隊第711章 愛琴海大飆車(上)第二十四章 柴油機第212章 1915初的歐戰局勢第390章 莫諾爾決戰(中)第192章 石油爭奪戰(中)第373章 流感爆發第168章 新式裝甲車第460章 佈列特斯攻防戰(下)第782章 貝魯特(上)第254章 後續影響第650章 劫船(下)第243章 安第齊·丹東(中)二合一第320章 保加利亞戰役(一)第630章 丘吉爾上臺第171章 裝甲試驗營第475章 發現(下)第七十五章 鋼鐵廠新領導第712章 愛琴海大飆車(下)第486章 訪問波蘭第188章 被影響的羅馬尼亞第782章 貝魯特(上)第614章 希特勒總理上臺第215章 塞爾維亞被佔領第654章 罷工第171章 裝甲試驗營第171章 裝甲試驗營第131章 羅馬尼亞的計劃(求訂閱)第167章 重卡遇冷第521章 土地改革(三)第533章 羅馬尼亞新政(二)第186章 最後通牒第409章 羅烏合並(下)第175章 1914年的到來第212章 1915初的歐戰局勢第三十一章 金融動盪 上第656章 訪問(中)第559章 霍夫曼暢想的新裝備第680章 捷克終結第789章 空軍第12維京聯隊第四十二章 波黑問題第168章 新式裝甲車第746章 克里特戰役(二)第220章 裝甲營演練第474章 發現(上)第六十章 危機結束第397章 伊斯坦布爾?第十四章 問題轉移第708章 空襲(下)第507章 外來勞工的問題(上)第265章 羅馬尼亞的條件第725章 英國災難日第674章 不一樣的慕尼黑會議(下)第187章 一戰開幕第408章 羅烏合並(中)第422章 潰敗(上)第429章 威廉港的寒冬(上)第478章 進軍羅馬第641章 1935年編制(上)第721章 第二波第727章 墨索里尼的決定第221章 隱形整編(下)第304章 德瓦保衛戰(五)第253章 俄國臨時政府的難題第417章 羅蘇衝突(九)第264章 加速進程第十四章 問題轉移第266章 科爾尼洛夫叛亂第535章 羅馬尼亞新政(四)第665章 元首的羅馬尼亞行(二)第796章 突尼斯角海戰(下)第453章 坦克騎兵會戰(上)第四十五章 土耳其的應對第360章 爆發的民族獨立第407章 羅烏合並(上)第650章 進軍萊茵第376章 被救濟的德國第六十八章橡膠危機 三第480章 1913年的財政安排第五十三章 電力供應第652章 交戰(上)第八章 軍隊整編 中第八十三章 艦長人選第510章 米爾恰級戰列艦第646章 西班牙黃金(一)第346章 喀山黃金(九)
第655章 訪問(上)第159章 戰爭花銷第372章 基爾水兵起義第484章 啤酒館與校長第554章 羅蘇局部戰爭(七)第455章騎兵大戰坦克(下)第388章 羅匈≠合併第696章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第138章保加利亞的突襲第521章 土地改革(三)第548章 羅蘇局部戰爭(一)第177章 夢想(上)第172章 新編部隊第711章 愛琴海大飆車(上)第二十四章 柴油機第212章 1915初的歐戰局勢第390章 莫諾爾決戰(中)第192章 石油爭奪戰(中)第373章 流感爆發第168章 新式裝甲車第460章 佈列特斯攻防戰(下)第782章 貝魯特(上)第254章 後續影響第650章 劫船(下)第243章 安第齊·丹東(中)二合一第320章 保加利亞戰役(一)第630章 丘吉爾上臺第171章 裝甲試驗營第475章 發現(下)第七十五章 鋼鐵廠新領導第712章 愛琴海大飆車(下)第486章 訪問波蘭第188章 被影響的羅馬尼亞第782章 貝魯特(上)第614章 希特勒總理上臺第215章 塞爾維亞被佔領第654章 罷工第171章 裝甲試驗營第171章 裝甲試驗營第131章 羅馬尼亞的計劃(求訂閱)第167章 重卡遇冷第521章 土地改革(三)第533章 羅馬尼亞新政(二)第186章 最後通牒第409章 羅烏合並(下)第175章 1914年的到來第212章 1915初的歐戰局勢第三十一章 金融動盪 上第656章 訪問(中)第559章 霍夫曼暢想的新裝備第680章 捷克終結第789章 空軍第12維京聯隊第四十二章 波黑問題第168章 新式裝甲車第746章 克里特戰役(二)第220章 裝甲營演練第474章 發現(上)第六十章 危機結束第397章 伊斯坦布爾?第十四章 問題轉移第708章 空襲(下)第507章 外來勞工的問題(上)第265章 羅馬尼亞的條件第725章 英國災難日第674章 不一樣的慕尼黑會議(下)第187章 一戰開幕第408章 羅烏合並(中)第422章 潰敗(上)第429章 威廉港的寒冬(上)第478章 進軍羅馬第641章 1935年編制(上)第721章 第二波第727章 墨索里尼的決定第221章 隱形整編(下)第304章 德瓦保衛戰(五)第253章 俄國臨時政府的難題第417章 羅蘇衝突(九)第264章 加速進程第十四章 問題轉移第266章 科爾尼洛夫叛亂第535章 羅馬尼亞新政(四)第665章 元首的羅馬尼亞行(二)第796章 突尼斯角海戰(下)第453章 坦克騎兵會戰(上)第四十五章 土耳其的應對第360章 爆發的民族獨立第407章 羅烏合並(上)第650章 進軍萊茵第376章 被救濟的德國第六十八章橡膠危機 三第480章 1913年的財政安排第五十三章 電力供應第652章 交戰(上)第八章 軍隊整編 中第八十三章 艦長人選第510章 米爾恰級戰列艦第646章 西班牙黃金(一)第346章 喀山黃金(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