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朝古都洛陽的背部,是一座黃土山嶺,叫做邙山。這個邙山在古代非常有名,據說是風水極好,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說法。建造有世界唯一的古墓博物館。洛陽邙山上有一座上清宮。廟不大,上下兩層,下層完全是土石壘成的,就像平底堆起來的窯洞一樣冬暖夏涼,據說曾經是武則天的避暑行宮。
洛陽上清宮歷史上頗有名氣,現在觀中只剩下一個叫做玄明子的道士。周圍屬於上清宮田產的十幾畝地,老道士自食其力的種一些糧食來維持生存。
上清宮雖然看起來破敗,但是由於建造在最高處,在洛陽城裡遠遠看過去,卻能感到高屋建瓴,很有氣勢。於是就會有一些好奇的人前來探訪,不過,聞名不如見面,見面不如不見。訪客走到跟前,看見鼎鼎大名的上清宮剩下這樣破敗的房舍,往往都會失望而歸。道士對於來訪者卻很熱情。每當有好奇者進來參觀,道士都會肅衣迓出,導引隨喜。當然,那個年代,在人們的觀念中道士不受待見,隨喜一般是沒有的。道士帶人上下的參觀,免費爲人講解。每次都會指着一張合影照片介紹,這是某一次全國道協大會上與國家副主席的合影,指着邊上一位道袍說:那就是我。言語間頗爲自豪。
這一年的臘月二十八這天夜裡,祖師給道士託夢,說本門的傳承弟子已經降生在附近村子裡,要他抓緊時間找到,好好的培養。
道士夢中驚醒,於是披上衣服出來夜觀天象,發現附近李家村裡隱隱的有一道紫氣衝入雲霄。紫氣,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是貴人的象徵,比如伊喜夜觀天象看見紫氣東來,於是攔截下了老子,這纔有了道德經傳世。
老道士不敢怠慢,第二天天不亮,就離開上清宮,往村裡趕。準備在村裡巡迴祈福,順便爲自己弄點過年的年貨。
上清宮距離上坡村很近,只有二里多路。老道士很快來到村口的土丘上,這個時候天色正處於黎明前的黑暗。道士向紫氣發生的位置看過去,忽然看見一道黑影正坐在發出紫氣的屋頂,正在吸收紫氣。道士不及思索,縱步跳上去,桃木劍直指過去,大喝道:
“呔!你是哪裡來的妖怪,竟敢來這裡害人!”
黑影聞聲轉過身來,看見道士,就不屑一顧的說:“你個多管閒事的道士。關你屁事兒!”
道士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隻狐狸精。
在傳說中,狐狸是充滿智慧的。在國外,有一本書專門寫了一個叫做列那的狐狸,對狐狸的智慧大加褒賞。國內的傳說中對狐狸的評價,則是譭譽參半。最早的是封神演義中的妲己,被人們認爲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狐狸精這個詞至今人還被人們用來罵人,特別是在女人之間。但是在聊齋志異中,狐狸精卻又得到誇獎,以至於很多地方稱之爲狐仙兒。不過,經過多年的掃除封建迷信運動,解放後動物不準成精,在人們的認知中,狐狸就是一種犬科動物,跟關在動物園裡的狐狸沒兩樣。
道士聞言大怒:“這是我道家弟子!你還不快滾!”
只見狐狸精嗤笑道:“我就是不走,你能把我如何?就憑你那把破木頭?”說完它不理道士,繼續吞吸紫氣。
道士伸出劍指在桃木劍一抹,手指割破,口裡唸唸有詞:“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斬!”擡手就是一道白光,從桃木劍射出,就聽見吱呀一聲慘叫,狐狸精大叫道:“你敢傷我!給我等着!”跳起來落到圍牆上,再一個跳躍,就跑得不見蹤影了。老道士定睛一看,這家人家的圍牆外面地上有一條毛茸茸的狐狸尾巴。
道士收起,再次擡頭看天,天色亮了,紫氣已經不見蹤影。
道士慶幸祖師提醒的及時。很明顯,新出生的嬰兒天賦異稟,所以會有紫氣相伴。紫氣,普通人是看不到的,類似於人們常說的運氣,或者福氣。據說只有修行的人和一些妖魔鬼怪能夠看到。
對於紫氣,修行人是不會去搶奪的,妖魔鬼怪卻不管三七二十一,遇到就搶,吃相難看。就像這隻狐狸,不是一個老老實實的狐狸,它會修行,而且還懂得吸取他人的運氣。普通人懵懂無知,對此毫無防範,因此受害也是常事。不過今天運氣不好,碰到了道士。在道士看來,這個運氣是本門弟子的,豈容他人染指。狐狸精不聽勸,被道士打斷尾巴,不知道多少年的修行都付之東流,也算是得不償失了。
道士也不回去了,就坐在村口等候。
太陽升起,村裡開始人聲鼎沸起來,做早飯的,下地幹活的,餵雞鴨豬狗的,都開始了忙忙碌碌。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就是凡人的生活啊。道士這才進村。道士知道那個嬰兒就在出現狐精的這戶人家。一打聽,那戶人家,今天正好在辦滿月。於是就直接來到李大山家祈福,一眼就看見這個剛滿月的嬰兒,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額頭隱隱有紫光流轉,確定了這就是自己要找的弟子。
父親李大山正在爲給兒子起名字發愁,周圍的人七嘴八舌,將許多好聽的名字都羅列出來了。有人提議用眼下時興的國慶,紅旗,建國,建業,躍進,也有老一輩族長用有福、安平、金貴、寶來,也有人提出用大柱等農家名字。說起來都是好名字,可是隻能選一個,這就爲難了。
家人正在爲難,就聽見外面一聲“無量天尊!”,這是道士在高聲祈福。於是趕緊請進家裡。妻子淑芬靈機一動,求道長給孩子賜名。道士正爲此來,於是也不謙遜,裝模作樣的掐指一算,開口說:
“嗯,應該叫天賜,是上天送給你們的。不過,”道士沉思片刻,“天賜這個名字,可能會被人認爲迷信,引起一些麻煩。那就叫天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