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 正黨保民

遍觀史籍,亂局盛世,一把笤帚掃天下,孤寡聖主治江山,美傳山呼不絕,從未真有其實。近賢臣、遠小人,識人善任,量才選能,大度包容,羣英畢至,雖千古明訓,卻知易行難。無論在白區或紅區,不管在革命戰爭或和平建設中,擯棄奸邪,擢拔忠良,無疑爲克難制勝之首要。而成就愈大的事業,不僅要選用愈多的人才,更要善於造就出百千萬衆之英才羣體!

新成立的中原局轄長江北、隴海線南的豫(原屬北方局)、皖、蘇、鄂廣大地域。1938年11月,劉少奇仍化名胡服,前往楊靖宇的家鄉、老紅色游擊區——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組建中原局。

當時,要打開局面,最需要的是大量幹部,更急需成熟的老幹部。父親敘述,他多次向中央要,而延安也奇缺幹部,他乾脆提出:可以把有點“問題不清”的同志全給我,在敵後抗日,他們都會是英雄好漢!

朱理治、徐海東、戴季英,因處理陝北紅軍之事在延安多有不便。1937年夏,劉少奇安排原北方局代表、陝甘晉省委書記朱理治爲河南省委書記,此時又依託河南省委建中原局,朱任委員兼組織部長;徐海東到江北的新四軍四支隊任司令,戴季英任政委。

李先念、劉瑞龍、王必成都是四方面軍的老戰將。劉少奇派李到鄂中、鄂豫挺進支隊,與陳少敏(支隊政委)開天地;派劉瑞龍到豫皖蘇,同彭雪楓闢江山;派王到粟裕部任團長,當旅長。

原紅三軍團的彭雪楓和原紅九軍團的羅炳輝在“山西特殊形式統一戰線”時,到太原八路軍辦事處(與北方局同駐地)任主任、副主任。父親又把他們要來,安排羅先在陳毅部當副職,後任江北的新四軍五支隊司令;彭先到河南任軍事部長,後任豫皖蘇的六支隊司令。以上僅列舉少數。

當時,父親恨不得把在延安能帶走的幹部全都要來,對有思想包袱的老同志,他挨個兒進行思想教育,然後分派到各地各處任要職。至於新干部,更是不拘一格、多多益善。

所列鼎鼎大名者,皆爲創造了中國歷史的風雲人物。僅舉一位陳少敏。她可謂中國共產黨人裡出類拔萃、最富傳奇、文武雙全的女幹部,是寡言堅守危難,恬靜隱於輝煌的女英雄、女將領。因少見於經傳,不爲衆所周知,故突出簡介。

1902年,陳少敏生於山東壽光的貧困家庭,其父辛亥革命時當連長,思想進步,回鄉務農教學。小女隨侍,上過幾年學,又進教會學校接觸現代科學知識。不幸天降大災,父親與妹妹餓病而斃,13歲的她流浪幾百裡,到青島日本紗廠當過兩年童工。後被美國文美中學錄取,又學知西方的民族獨立、民權民主常識,並在多家工廠當工人、搞工運,1927年入團,1928年轉黨。

中共委派原滿洲省委的任國楨,到山東任臨時省委書記,因單身租不到房子,組織安排28歲的省委秘書陳少敏配合工作,假扮夫妻,自然而然,產生感情,結爲伴侶。1930年8月,因黨組織遭到破壞,夫妻潛回壽光,12月底,兩人來到了北方局所在地天津,任國楨被任命爲北平市委書記。次年10月,任從唐山市委書記又調任山西特派員,11月被捕,壯烈犧牲於閻錫山屠刀下。在北平的陳少敏於1932年元旦,才知道丈夫犧牲和初生**夭折的消息。

1936年初,劉少奇任中共中央代表到北方局,陳少敏爲冀魯豫特委書記,創造性執行“徹底轉變”的指示,工作上取得空前的發展成就。陳少敏對劉少奇的領導,由服從、執行、贊成,到自覺擁護、欽佩、崇敬。1937年春,父親送她到延安學習,參加白區工作會議。她像很多“老白區”一樣,起初也對劉少奇講的“白區錯誤路線”和“損失百分之百”有思想牴觸——難道那麼多英勇就義的好同志都成了“錯誤路線”的犧牲品?我們一直拼死革命、鬥爭不息,怎能叫“損失百分之百”?當年,即使在老紅軍裡,類似這兩個疑問,也相當普遍。一直到數年後延安整風、《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黨的七大,才逐步解決。實踐結果驗證,使人心服口服。

父親在滿洲省委時,任國楨爲滿洲省委委員、哈爾濱市委書記,同爲白區老同志,同情同感自然天成。此時,劉少奇絕對是耐心細緻地開導說服陳少敏、黎玉(劉少奇派任山東省委書記)包括北方局書記高文華等,甚至包容體諒柯慶施。但工作上,必須按紀律和要求,堅決創造性地執行中央和上級的方針,以實效政績評議覈定。

在延安學習時,陳少敏又有一次婚姻。1937年11月結業後,丈夫塗正坤到江西省委任書記,陳隨赴當婦女部長。不久,丈夫的原配女紅軍,從死人堆裡爬出尋回。陳力勸丈夫復原,毅然分手。這段悽美婚事,動人心扉。

1938年5月,北方局書記劉少奇以語言不通,社情不適爲由,調陳少敏回洛陽特委任書記,後到河南省委(朱理治任省委書記)當常委、組織部長。1938年底中原局成立,書記劉少奇把陳少敏調來竹溝直接領導。1939年4月,委派她會合李先念,創建鄂中抗日根據地和新四軍鄂豫獨立支隊,任鄂中區委書記兼支隊政委等職。不久傳來噩耗:6月12日,江西省委書記塗正坤,在國民黨製造的**“平江慘案”中英勇犧牲。

逆境而上、風雨無阻,37歲的“陳大姐”,成爲赫赫有名的“陳大腳(未纏足、‘解放腳’)”。百姓傳頌“上馬手揮雙槍,下地赤腳作田”,帶兵的好將軍、民衆的好大姐,鬼子的真敵手、革命的女英豪!1941年,部隊改編爲新四軍五師,她任副政委兼地方黨政多職。1945年,陳少敏被中共七大選爲中央候補委員。1946年夏,“中原突圍”血戰後,父親派她赴山東老家解放區,與黎玉搭班子領導。

新中國成立後,陳少敏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全國紡織工會首任主席等職。七屆七中全會上遞補爲中央委員,1956年中共八大再度當選中央委員,八屆十中全會上增選爲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時期,陳少敏剛正不阿,捍衛真理。1966年10月中央工作會議的分組會上,她當衆走到劉少奇面前,大聲要求彙報工會的工作。父親環視衆人說:我知道同志們都擔心我。請放心,我一定會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認真地反思、檢討,生命不息,改造不已。衷心感謝大家的關心。當場,陳少敏淚流不止。

1968年八屆十二中全會,劉少奇被“永遠開除出黨”。表決當口,陳少敏低頭伏案,拒不舉手。耀邦叔叔向我敘述:康生厲色點名呵斥,坐在前排的陳大姐氣得發抖,硬是用頭壓住雙手,真是鑄鐵成鋼的豪傑啊!

“*****”結束後的1977年12月,老媽媽悄然病逝,身邊珍藏的遺物,僅一張永遠掛在臥室的任國楨相片。陳少敏媽媽,堪稱真正的捨生取義!

百折不撓、軍民公認的良將領袖,無私無畏、盛世隱名的巾幗英雄!

這裡,我們再回到1938年11月。劉少奇到達中原地區後,就提出要擴展軍隊,反對摩擦。但情勢要比華北更爲複雜:日、僞、頑、匪盤踞,日寇、汪僞、中央軍湯恩伯等、非嫡系韓德勤等,加上佔山爲王的幫會土匪,蜂擁橫行、硬擠強壓。共產黨的軍隊想要在這豺狼蠹蠍之地、犬牙蟲蛇之間插足、生存、發展,更難上加難,如赴湯蹈火。長話短說,中原局在竹溝,謀篇佈局統一思想,指揮用兵派出幹部,融於百姓培訓戰士,厲兵秣馬、蓬勃興旺,被譽爲“小延安”。

不久,父親又急回延安(朱理治代理中原局書記),完成中央託付的重任要務。周恩來意外摔傷,赴蘇聯治療。這段時間,可謂是到處、多方、諸事需要他。僅舉一件在當時遠悖功利、絕非彰顯,日後卻歷久彌新、隔世生輝的大作爲。

1939年夏,全國抗日已兩年,敵後抗戰大發展。我黨在陝甘寧、華北、中原的黨組織和人民武裝,呈幾何級數增長。羣衆運動轟轟烈烈,踊躍參軍熱情高漲。新形勢、新黨員、新青年、新官兵,對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是什麼組織,什麼宗旨,知之甚少。知識青年與工農兵怎麼結合?黨和軍隊的文化成分大提升,如何發揮?怎樣做合格的黨員和戰士?誰是楷模榜樣?缺少準繩。

毛**(45歲)、張聞天(38歲)和劉少奇(40歲)等,深感必須回答這些大問題。《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簡稱《修養》)應時而生。

在往返延安途中的河南澠池,父親手拿幾頁提綱演講,反響甚佳。

回到延安,劉少奇又豐富了思想內容。**叔叔多次對我回憶:張聞天讓他接父親到馬列學院。因聽衆越來越多,只好站在操場的一張木桌上,劉少奇生動地講了好幾天(每天三四小時),實事入情、鞭辟入裡,經典哲理、深入淺出。大家完全被吸引住,全神貫注、如飢似渴,甚至忘了記錄。**記了厚厚一大本,課後不少同志借去補記傳抄。演講轟動延安,整理出部分講稿壓縮提煉,許多精彩的實例、經典和故事不得不刪減了。精品發表,成爲那一代以至幾代共產黨員與軍人的教科書。

後世之影響,我不評價了。

只講一段從未公開披露過的故事:1961年,古巴總統多爾蒂科斯(原爲無黨派紅色律師)在天安門城樓上對劉少奇說:“多年前,我很不瞭解共產黨,菲德爾·卡斯特羅給我一本西班牙文的書,告訴我:這是共產黨人的‘聖經’,一位中國人的著作。”

三十多年後,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對中國的外交部長吳學謙也說道:被監禁32年,一本共產黨人的“聖經”,激勵我從容以待,是中國人劉少奇的著作。並且,背誦了其中的段落。

多爾蒂科斯讀《修養》時與曼德拉一樣,並非共產黨人。他們都曾有倍感迷茫的時候,但後來都被公認爲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革命家。父親的《修養》,是把一名革命者最崇高遠大的理想信念,與最現實日常的行爲操守,統一起來;把“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與要經歷的“所以動心忍性”,闡述清楚;把戰士必須從容應對的歷練考驗,必須具備的品格修養,擺出亮明,“曾(增)益其所不能”;把爲官、做事,還原成爲民、做人!而父親奮鬥畢生,親身詮釋出典型榜樣,正如朱爹爹讚揚的“修養稱楷模,黨員作範儀”。因此,《修養》才被奉爲圭臬,爲衆銘記,歷久彌新!

在華中這段時間,劉少奇還著有《作一個好黨員,建設一個好的黨》(1940年7月)、《人的階級性》(1941年6月)、《論黨內鬥爭》(1941年7月)、《民主精神與官僚主義》(1941年)、《論黨員在組織上和紀律上的修養》(1941年)、《人爲什麼犯錯誤》(1941年10月3日)等著作。與《修養》和後來在中共七大上的報告《論黨》合撰彙集,被黨內譽爲“黨書”之一。今人品讀反思,仍會倍感受教。

心力所至,神來之筆!土生於亂世山野、情真意切,勃發後盛世傳今、自在出新!

被譽爲理論家的劉少奇,可一直是文武兼備的著名實幹家。

由於國民黨的節節慘敗,共產黨的飛速擴展,父親預料到國民黨****將臨。再三催促中原局機關及所屬單位分批轉移,並做出具體安排,再次(在北方局時已提出)響亮號召“到敵人後方去”,“最困難的最前線,是共產黨應站的崗位”!至今追念呼出,口號蘊涵的膽魄與堅毅,仍令人熱血沸騰!

1939年10月下旬,劉少奇率領中原局挺進敵佔區,離河南,赴皖東。僅十多天後發生“確山慘案”,國民黨軍突襲竹溝,殺害我二百多同志。回頭千百里,“掩面救不得”;故人長決絕,“血淚相和流”——何其悲憤!

劉少奇到皖東定遠、滁縣,舉旗高呼:“東進、東進、再東進!廣泛猛烈的向東發展,到敵人後方去,不到海邊決不應停止。”而最主要的,就是建立抗日武裝,建起軍隊、游擊隊、民兵以自衛,“東進!把日寇趕進大海!”成爲劃時代的口號!同時同步,建立抗日根據地。

幾個月中,父親連續主持了三次中原局會議,深透分析敵友我情況,明確戰略方向,批判片面的“兩個一切”口號,提出堅持抗日民主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原則,放手發動羣衆、發展人民武裝、建立根據地、敢於“反摩擦”等重大方針,三次會議跨出三大步,解放幹部思想,推動工作轉變。

中原局向各級指示:“八路軍、新四軍及黨的組織,必須獨立去發展自己的力量,自立自主的去組織游擊隊、自衛軍和民衆,不必等待任何人的允許,不必與任何人商定所謂共同綱領,應完全依照我黨歷來的主張,獨立的去進行”。

之前,北方局在河南周邊的豫西(河南省委朱理治、陳少敏)、豫南(王國華)、豫皖蘇(彭雪楓、劉瑞龍),中原局在鄂豫皖(李先念、陳少敏)大張旗鼓建起根據地。而受王明片面的“兩個一切”影響,項英一直反對所謂的“招兵買馬”,不許建根據地,怕產生摩擦,刺激國民黨,導致新四軍在蘇皖的活動地域侷促,發展很難。

徐海東大將後來回憶:他同父親到中原局後,按指示組建發展新四軍四支隊,與羅炳輝的五支隊同時,很快由幾百擴充到兩三千官兵。項英卻嚴厲批評,命令實行“精兵主義”,都砍到不足千人,令徐、羅兩位司令痛心頓足,使大家的抗日情緒很受打擊。劉少奇率中原局到皖東後,放手發動羣衆,四、五支隊很快都發展到5000人,前後一年多,各自近萬指戰員,兵強馬壯。

魏文伯叔叔對我回憶:國民黨叫我們去殺敵,卻不補給槍支、糧彈、資金。我們趕走日僞,打下地盤。沒有政權,求着國民黨派縣長,好給部隊徵兵、徵糧。國民黨不僅不派,反倒百般刁難。劉少奇反覆說:這就叫“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抗日”?咱們怎麼能辦這傻事!又講起“要人要糧要槍,首先要有家”的道理,“游擊戰爭是要有根據地的,沒有根據地就不能長期堅持”。當即,委派魏文伯去當了第一個共產黨縣長,父親叮囑道:一定要建立獨立自主的政權,我們打下的地盤,國民黨派縣長咱們還不承認呢!就這樣,在蘇皖敵後地區建立了第一個由共產黨委派掌控的縣(定遠)政權。

之後,劉少奇通電:“派遣最好的幹部去做縣長、區長”,又陸續任命了幾百名,確立起小片根據地,再連成幾大塊。

游擊戰爭,前提是人民被“逼上梁山”;核心是捍衛人民權利、保護羣衆切身利益;本質是人民的戰爭。就戰爭的本體定義、屬性和規律,與各種戰爭無異,區別就在於人民性。沒有民心民力,想打也打不久,打不贏,打不了。游擊戰爭——人民戰爭中,軍隊和武裝力量當然不可或缺,但決定性的,無疑是領導指揮者——黨和政權,能否植根人民爲人民,能否得到人民全力支持,能否取得人民的信任託付!正如父親所說:“只要有數百萬羣衆積極性的發動,並善於去組織與運用這種積極性的時候,我們的黨與數百萬羣衆建立了密切聯繫的時候,我們就能成爲不可戰勝的力量,一切困難均可克服”。戰爭的最終勝敗,取決於民力民心!

根據地是政權:我黨武裝人民,就是要奪取政權、執掌政權。

那時,共產黨的地方幹部,無工資,吃軍糧、穿軍衣、同軍籍,而軍人地方徵召,傷殘軍烈屬地方優撫,軍糧軍費軍衣軍鞋地方籌集。無家哪來的兵?無國哪來國防?無民事哪有軍事?誰說地方黨政與軍隊無關?那是營盤那是根哪!

根據地是政權:我黨奪權執政爲何?就是爲人民服務。

那時,共產黨人捨身拼命,不就是爲了報國保種救百姓嘛!中原局建起根據地,沒忘這個根本宗旨。打奸除霸反封建,解救民衆保民權,尊重勞動倡民主,救濟難民利民生,組織羣衆生產生活、查田均賦減租減息,擁軍愛民轟轟烈烈,村鎮一派欣欣向榮!陰晦華夏,晴空一方!

父親說:“只有民衆積極起來保護其本身利益的時候,民衆纔會或纔可能以同樣的積極性來保衛國家民族。未有對本身利益尚不知或不敢起來保護的民衆,而能起來積極保護國家民族的利益。所以我們今天發動民衆積極的適當的保護其本身利益,也就是直接的發動民衆起來積極的保衛國家民族的利益,而走上抗日的戰場”。著名老歷史學家呂振羽當年留詩爲證:“心懷人民轉乾坤……春風盪漾大江天”。

舉一樁湮沒無聞、不見經傳的舉動,在幾十年後多次應時創造了中國歷史:

新四軍政治部主任鄧子恢,首推“包產到戶”。在皖東、淮南、淮北,軍地開荒平坡、羣衆擁護,分給無地農民、取信於民,種公田繳軍糧、足兵足食,餘糧自家全留、成效顯著。農民生產生活比敵佔區和“國統區”都溫飽紅火。劉少奇擊節讚賞,加以推廣。

追根溯源,“包產到戶”打根兒上就是“紅色基因”。鄧子恢,這位曾留學日本軍校卻“土得掉渣”、作爲閩西紅軍創始人的“老軍頭”,20世紀60年代國家處於“非常時期”,最堅定強烈地呼籲“包產到戶”。父親又再次鼎力支持。後來,鄧老被稱爲“中共頭號農村工作專家”,或許就此可找到淵源?

“包產到戶”,對今日之中國意味着什麼?中國人民可還記得首創的那些人們和功績!是否想知道他們的遭際命運?

登高望烽火炊煙、千古江山,荒草埋將士村婦、英雄無覓。劉少奇和鄧子恢都曾經說過:那是人民羣衆的創造!

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路線是非決定國運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逐鹿中原 正黨保民實踐真知 故地新生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路線是非決定國運逐鹿中原 正黨保民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戰友佳話 歷史選擇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白區春秋游擊戰爭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衆望所歸 乾坤翻轉獨闖白區 掀天揭地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路線是非決定國運路線是非決定國運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衛黃保華 武裝工農路線是非決定國運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獨闖白區 掀天揭地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挺身而出 拼死抗爭左右生死 力挽狂瀾營救戰友 建功華北衛黃保華 武裝工農實踐真知 故地新生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逐鹿中原 正黨保民挺身而出 拼死抗爭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左右生死 力挽狂瀾挺身而出 拼死抗爭衛黃保華 武裝工農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衆望所歸 乾坤翻轉白區春秋游擊戰爭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挺身而出 拼死抗爭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衆望所歸 乾坤翻轉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逐鹿中原 正黨保民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衆望所歸 乾坤翻轉營救戰友 建功華北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挺身而出 拼死抗爭獨闖白區 掀天揭地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營救戰友 建功華北營救戰友 建功華北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路線是非決定國運獨闖白區 掀天揭地戰友佳話 歷史選擇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戰友佳話 歷史選擇獨闖白區 掀天揭地左右生死 力挽狂瀾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路線是非決定國運路線是非決定國運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衛黃保華 武裝工農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戰友佳話 歷史選擇路線是非決定國運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左右生死 力挽狂瀾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
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路線是非決定國運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逐鹿中原 正黨保民實踐真知 故地新生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路線是非決定國運逐鹿中原 正黨保民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戰友佳話 歷史選擇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白區春秋游擊戰爭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衆望所歸 乾坤翻轉獨闖白區 掀天揭地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路線是非決定國運路線是非決定國運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衛黃保華 武裝工農路線是非決定國運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獨闖白區 掀天揭地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挺身而出 拼死抗爭左右生死 力挽狂瀾營救戰友 建功華北衛黃保華 武裝工農實踐真知 故地新生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逐鹿中原 正黨保民挺身而出 拼死抗爭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左右生死 力挽狂瀾挺身而出 拼死抗爭衛黃保華 武裝工農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衆望所歸 乾坤翻轉白區春秋游擊戰爭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挺身而出 拼死抗爭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衆望所歸 乾坤翻轉蓋世奇勳 遍世英雄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逐鹿中原 正黨保民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衆望所歸 乾坤翻轉營救戰友 建功華北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挺身而出 拼死抗爭獨闖白區 掀天揭地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營救戰友 建功華北營救戰友 建功華北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路線是非決定國運獨闖白區 掀天揭地戰友佳話 歷史選擇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戰友佳話 歷史選擇獨闖白區 掀天揭地左右生死 力挽狂瀾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路線是非決定國運路線是非決定國運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衛黃保華 武裝工農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低潮撐持 忍辱負重全程長征 絕地逢生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戰友佳話 歷史選擇路線是非決定國運橫掃千軍 人民天下左右生死 力挽狂瀾衛我國防 傾世之力開闢蘇北 揮師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