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出兵朝鮮

不管是否情願,戰爭還在繼續,劉鈞也不得不調動更多的兵馬入遼。一支支的兵馬越長江,跨遼海,登旅順,駐鎮海。

金州已經成爲了朝廷反攻遼東的橋頭堡,湖廣來的楚軍,山東來的商販,遼東撤下來的百姓,這裡一片繁忙,熱鬧無比。

每天都有大量的士兵登陸,每天也有無數的百姓坐船前往臺灣,還有來來往往的許多商旅船隻。有了金州要塞,金州運河,使得南面的一百三十里地,成了一個大島。一個安全的大島,安全加上大量的人流,讓這裡充滿商機,商人們聞訊而來。

新的一天,劉鈞雞鳴而起。回到金州後,劉鈞的生活又恢復了以往的規律。每天雞鳴而起,練一趟劍,射一會耙,然後騎着馬出去沿着運河岸邊跑上一圈,最後跳到海里遊一會泳。這些做完後,天也已經大亮,劉鈞回到金州城中的提督府衝了個澡,換上乾淨的衣服,他的將軍、參謀、顧問們便都到了。

清軍還在包圍錦州。

不過因爲劉鈞已經在遼南徹底的穩固了這個橋頭堡,使得黃臺吉一面派了孔有德等四將率鑲黑旗漢軍南下,一面也不得●●,不駐守遼陽,還將許多兵馬布置在遼陽和周邊,並沒有敢如歷史上一樣,全軍彙集錦州圍城。

正因此,最先喊着要摧毀義州的洪承疇,在寧遠已經集結了十八萬兵馬,可卻依然沒有立即增援錦州,相距着百里之地,他一直按兵不動。

錦州呈現一片奇異的戰場形勢。

祖大壽率兵堅守錦州,被清軍四面包圍。而黃臺吉因爲錦州百里外寧遠有洪隨疇十八萬大軍,遼陽之南半島南端的金州又有劉鈞數萬大軍。兼之此時渤海已經完全爲明軍水師控制,因此雖圍困了錦州,可卻猶豫不決,並不敢率大軍強攻錦州。

而明軍方面,洪承疇雖握有大兵,卻也並不想馬上和清軍在錦州決戰。至於劉鈞。更不想卻錦州甚至是在遼東和清軍硬碰礙。

猶如三隻猛虎叢林相遇,相互吼叫連連,擺出攻擊態勢,可卻誰也不敢貿然出手。

關外的局勢就這樣詭異,極爲反常的寧靜。

崇禎幾次派內使到金州,向劉鈞詢問,能否出兵進攻遼陽,或者從海上增援錦州。明軍精銳盡集於關外,崇禎認爲明軍有二十餘萬大軍。又新裝備了大量的火炮,應當有能力擊敗清軍。

但他需要洪承疇和劉鈞這東西兩位前線大帥的支持,面對皇帝的急切,劉鈞每一次都毫不更改的回報說決戰時候未到。

劉鈞反對決戰,依然堅持要對清軍採取積極防禦策略,一面固守錦州,同時屯駐金州,兩面牽制清軍。然後再一步步的採取襲擾之策,打擊清軍的經濟。讓其流血而死。

爲了安皇帝之心,劉鈞也再次向皇帝上奏,他即將發兵入朝鮮,迫朝鮮重向大明,也斷清軍一臂,絕其從朝鮮獲得糧草兵員相助。進一步削弱他們的實力。

出於穩妥考慮,劉鈞是堅決反對現在去和清軍進行戰略決戰的。

傅山曾經問過九頭鳥許多高級軍官都想要問的一個問題,憑着寧錦二十萬大軍,加上楚軍的十萬兵馬,大明的實力遠勝於清軍。此時和清軍決戰,當是大好機會。爲何劉鈞卻一力反對決戰,根本不願意呢?

劉鈞對他提起了二十二年前的薩爾滸之戰,當時十多萬明軍進攻,結果全軍大敗,戰死五萬餘人馬。十八年前的廣寧之戰,廣寧光有十四五萬大軍,結果卻是韃子攻佔廣寧,奪取遼西四十餘城。

廣寧之敗,朝廷不但徹底失去遼東,也丟失了屯積廣寧等城中的數十萬糧食以及大量的軍械鎧甲,正是這些錢糧讓韃虜度過了最嚴重的一段危機時刻。

打仗,從來不是靠兵多兵少來取勝的。朝廷和建虜之間大小百戰,有哪一次是靠兵多就得勝的?相反,越是兵多,越是主動進攻,反而會敗的越慘。

因爲兵多後勤糧餉供給就越困難,兵越多,統一的指揮調動就越難。

而劉鈞雖不清楚明末關外的戰事過程,卻是知道正因爲大明把朝廷最後的精銳都葬送在了關外,才導致了中原流匪無人可制,中原大亂,又使得朝廷徹底的失去了重整旗鼓再防守關外的能力,最終北京被李自成先攻破,隨後清軍入關竊取天下。

劉鈞已經不是剛來大明那會了,他很清楚大明軍隊的真實情況,文臣統兵,太監監軍,底下士兵也是良莠不齊,甚至督撫總兵們還很難有一致的配合,朝廷各部還總要扯後腿,皇帝還要瞎指揮,這樣的軍隊別說是二十萬,就是再多個二十萬,都不一定打的過此時上下效率極強的清軍。

相比起清軍,明軍缺的正是效率,缺少的是協調,明軍是盤散沙,清軍卻能凝聚起來。明軍如果依城而守,還好,若主動進攻,那就是自尋死路。如果只是防守,那劉鈞駐守金州,無疑更加合適,不會增加寧錦負擔,也能分開牽制敵人。

如果是要去進攻,那劉鈞認爲根本不到時機,不論怎麼說,劉鈞都不認爲明軍此時就對清軍有多大的優勢。

劉鈞決定出兵朝鮮。

不少將領說劉鈞欺軟怕硬,劉鈞告訴他們這叫柿子揀軟的捏,避實擊虛,這也是兵法上策。非要去硬碰硬,那只是愚蠢而不代表勇氣。

崇禎最終還是放棄了強令劉鈞前往錦州,或者攻打遼陽。因爲劉鈞堅決反對,同時也因爲洪承疇也反對此時立即跟清軍決戰。

雖然當初洪承疇力主集結兵馬摧毀義州,可現在洪承疇卻完全又是一個態度。洪承疇說如今局勢正在變化,楚軍佔據金州,掃蕩遼南後,給清軍沉重打擊,現在騎虎難下的是清軍。因此他力主不變應萬變。只要清軍敢有任何異動,出兵攻擊錦州或金州任何一路,那麼朝廷大軍就可以後發制人,來一個反包圍,或者趁機反攻。

當然,實際上。洪承疇考慮更多的則是劉鈞全力反對此時決戰,而沒有劉鈞的支持,洪承疇雖握着二十萬大軍,卻並沒多少信心和黃臺吉決戰。現在的局勢,兩軍對峙,洪承疇立於不敗之地,而且不論是遼西的軍將還是朝廷方面,都對他是有求必應。而一旦開戰,沒有劉鈞的支持。要是打敗了,哪怕是失利,他都肯定會被彈劾,甚至被降職免官。既然如此,那爲何還要打?

反正現在黃臺吉大軍也還駐在遼陽,靠錦州外的這些清軍,一時半會也根本破不了錦州城。

不過當初洪承疇力主出兵,如今朝廷調了兵。又不打,這不免讓皇帝惱怒。爲此。洪承疇與關寧總監高起潛、新任遼東巡撫丘民仰以及援遼的總督孫傳庭,以及秦良玉、吳三桂等十三鎮總兵官一起商議。

“今日籌遼非徒言守,必守而兼戰,然後可以成其守。而戰又非浪戰,必正而出之以奇,然後可以守其戰。”

洪承疇這番話。既是表明他不是不敢戰,而是認爲眼下更適合守勢。但他也不是隻打算一味守,而要守戰兼顧。不過表明自己敢戰態度後,他又強度,雖須戰但不能總是一味要正面交鋒。還要如楚國公一樣,採取多種靈活作戰方式,如奇襲,伏擊等,才能既避免正面交鋒,與敵決戰,落入清軍盼望這中,又能打擊消耗敵人。

洪承疇的話一落,寧遠總兵官吳三桂立即接話,向他請戰。吳三桂是錦州被圍的總兵祖大壽外甥,同時也是洪承疇的學生,還是總監高起潛的義子。如今關寧設山海關、寧遠、錦州三鎮,吳三桂這個寧遠總兵是極得洪高信任的,而祖吳兩家又是遼西將門,在關寧軍中地位超然,許多軍將都是他們的子弟門生。

何況吳三桂還以忠孝名聞天下,還深得皇上的看重,被人稱爲當今與楚國公並論的年輕名將。

吳三桂主動請戰,願意率兵去襲擊錦州外圍的清軍。自從湖北迴來後,吳三桂信心大增,他從湖北運回飛龍銃萬支,紅夷炮百門,另各種小炮數百。吳三桂將批軍火大半裝備給了自己的寧遠軍,如今他麾下的寧遠鎮兵馬,是遼西集結各路兵馬中火器最多最強的一支,其次當屬四川總兵秦良玉。

有了這些火器,吳三桂大爲自信,加之錦州城中圍的是他舅父,他迫不急待的要發兵進攻,一試厲害。

洪承疇對吳三桂的主動請戰很是滿意。

“吳總兵勇氣可嘉,本官允你請求,命你率本部兵馬進駐錦州南面之松山。”

秦良玉這時也主動請戰,“請督臣允許老身率川兵出戰,向建虜討回血債。”

“夫人巾幗不讓鬚眉,本官佩服,本官也允你請求,命你率本部兵馬進駐松山之南杏山。”

“謝督臣成全!”秦良玉起身領命。

隨後,洪承疇又請孫傳庭率陝軍守塔山,而令遼東副總兵劉肇基守筆架閣,並將筆架閣設爲從山東海運來的糧草屯積之地,以轉運供給松山、杏山、塔山各軍所用。而洪承疇率領十萬大軍,繼續駐守寧遠。

洪承疇的佈局依然是兩城三山的防禦,兩城爲錦州寧遠,三山則是兩城之間沿海三座山,上面駐有城池堡壘。這兩城三山緊緊把住狹窄的遼西走廊。而且由於渤海由朝廷水師控制,因此兩城三山還可以得到來自於海上的水師支援。

吳三桂磨拳擦掌,準備用自己新得到的火銃大炮痛揍清軍,救援舅父祖大壽,同時也打出他的威風,贏利功名。

秦良玉也在準備着,她要向清軍討回血債,當年瀋陽之戰,數千白杆子弟兵血戰渾河,全軍覆沒。

金州,朝陽升起之時,劉鈞也在新建成的金州要塞裡,召開軍議。

出兵朝鮮已經得到皇帝批准,現在要討論的是如何打的問題。

“我的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出兵鴨綠江,把我們上次摧毀的鎮江重新佔領,並派工匠修築成一個要塞堡壘,同時出兵將鴨綠江南南岸,與鎮江隔岸不遠的朝鮮義州城奪取,在義州也修建一個堡壘。另外,穩固鴨綠江口南面沿海的鐵山建立一座堡壘。”

劉鈞的用意很明顯,在清軍與朝鮮之間,鴨綠江兩岸和南邊沿海和島上,建立三座堡壘,徹底的砍斷朝鮮與清軍的聯繫。

“自今日起,駐廟島的北洋第三艦隊移駐皮島。以皮島、身彌島爲基地,配合第三師的第四五六三協築鎮江、義州、鐵山三城,並鎮守三城。”

“第五第六兩師六個協金州,第二艦隊駐守青泥港。”劉鈞手指在作戰室的沙盤上指點,“我將親率第二和第四兩個師及第一艦隊,直接從海上出兵朝鮮漢城。”

崇禎十年,清軍進攻朝鮮,圍住國王李倧,迫使朝鮮處死主戰派,改向清朝稱臣納貢,並開放互市。隨後,清軍撤回遼東。

此時的朝鮮境內,並沒有清國駐守。

不過朝鮮撮爾小國,在清朝和明朝的夾縫中生存,原來還感激大明當年出兵朝鮮幫他們驅趕倭寇復國,可被朝鮮直接打上門兩次後,便也只能倒向清朝。向清朝開放互設,還提供糧草,甚至派出朝鮮兵攻打明朝。

劉鈞很重視朝鮮,雖然朝鮮實力很弱,可其人口不少。如果放任清軍控制朝鮮,那麼清朝能從朝鮮得到大量的人口和糧草物資的支持。

但對於這次出兵朝鮮,劉鈞也很樂觀。朝鮮並沒有什麼實力,境內也無清軍駐守。劉鈞甚至不需要千里迢迢從陸上趕去,直接海上抵達漢城附近登陸,然後兵臨城下,到時只要讓朝鮮君臣見識一下九頭鳥的實力,他們自然知道該如何選擇。

其實若不是清軍實力強勁,朝鮮其實還是一向心向大明的,他們可是自稱小中華的,視大明爲宗主。

第152章 選兵選將第208章 劉家軍第127章 授受不親第345章 笑的不能太早第601章 遼陽城下第76章 外室第112章 張網以待第719章 豬仔第600章 鉅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第146章 復社的邀請第612章 妻女待客第706章 內閣和議院第378章 真流氓第261章 海軍陸戰隊第344章 莫要認賊作父第660章 黑龍島新溫州第173章 秦良玉第89章 虎頭堡第667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60章 血色驚變第23章 居然敢搶我的女人第447章 平西伯第308章 跟風第286章 諜影重重第84章 火器大師第54章 白花花的賞銀第718章 流放第37章 九頭鳥旗幟第353章 藥店碧蓮第184章 揮軍再戰第285章 鎮筸苗兵VS白杆土兵第759章 渾水好摸魚第671章 屁股大好生養第633章 九頭蛇第146章 復社的邀請第33章 買買買第736章 棄卒保車第299章 楚黨第393章 弒君第489章 東方伊甸第266章 軍團炮第729章 還我血汗錢第83章 流民羣集第242章 皇帝義子第517章 大戶跌倒 劉鈞吃飽第440章 晉位次輔第1章 崇禎十二年第415章 八大總督第245章 史上第五大豔后第754章 下海潮第353章 藥店碧蓮第597章 名利雙收第738章 戰場抗命第595章 落毛鳳凰不如雞第47章 亂槍打死老流賊第200章 我們的紅夷大炮第579章 總裁第403章 反將一軍第181章 敗了 敗了第550章 漠北三打手第108章 細作第338章 背後捅刀第27章 同去第95章 名妓第526章 竄天猴第180章 隔岸觀火第720章 怒海爭鋒第282章 太子南京監國第575章 賜自盡第781章 破關第462章 君臨天下第29章 僧兵第505章 選秀第112章 張網以待第410章 吞併京軍第576章 殖民教育第531章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第709章 炮灰先上第25章 天罡百龍會第199章 收房第611章 崑崙第166章 砍瓜切菜第380章 我大清第112章 張網以待第585章 日本人的挑釁第564章 騎士第274章 妄自稱王第195章 凱旋第672章 臨江第196章 搶糧第730章 管的還真寬第773章 山南第645章 八萬旗本第351章 劍斬黃龍第152章 選兵選將第429章 借糧第368章 太玉兒第383章 天理昭昭,報應不爽第183章 聖心獨斷第85章 得來全不費功夫
第152章 選兵選將第208章 劉家軍第127章 授受不親第345章 笑的不能太早第601章 遼陽城下第76章 外室第112章 張網以待第719章 豬仔第600章 鉅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第146章 復社的邀請第612章 妻女待客第706章 內閣和議院第378章 真流氓第261章 海軍陸戰隊第344章 莫要認賊作父第660章 黑龍島新溫州第173章 秦良玉第89章 虎頭堡第667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60章 血色驚變第23章 居然敢搶我的女人第447章 平西伯第308章 跟風第286章 諜影重重第84章 火器大師第54章 白花花的賞銀第718章 流放第37章 九頭鳥旗幟第353章 藥店碧蓮第184章 揮軍再戰第285章 鎮筸苗兵VS白杆土兵第759章 渾水好摸魚第671章 屁股大好生養第633章 九頭蛇第146章 復社的邀請第33章 買買買第736章 棄卒保車第299章 楚黨第393章 弒君第489章 東方伊甸第266章 軍團炮第729章 還我血汗錢第83章 流民羣集第242章 皇帝義子第517章 大戶跌倒 劉鈞吃飽第440章 晉位次輔第1章 崇禎十二年第415章 八大總督第245章 史上第五大豔后第754章 下海潮第353章 藥店碧蓮第597章 名利雙收第738章 戰場抗命第595章 落毛鳳凰不如雞第47章 亂槍打死老流賊第200章 我們的紅夷大炮第579章 總裁第403章 反將一軍第181章 敗了 敗了第550章 漠北三打手第108章 細作第338章 背後捅刀第27章 同去第95章 名妓第526章 竄天猴第180章 隔岸觀火第720章 怒海爭鋒第282章 太子南京監國第575章 賜自盡第781章 破關第462章 君臨天下第29章 僧兵第505章 選秀第112章 張網以待第410章 吞併京軍第576章 殖民教育第531章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第709章 炮灰先上第25章 天罡百龍會第199章 收房第611章 崑崙第166章 砍瓜切菜第380章 我大清第112章 張網以待第585章 日本人的挑釁第564章 騎士第274章 妄自稱王第195章 凱旋第672章 臨江第196章 搶糧第730章 管的還真寬第773章 山南第645章 八萬旗本第351章 劍斬黃龍第152章 選兵選將第429章 借糧第368章 太玉兒第383章 天理昭昭,報應不爽第183章 聖心獨斷第85章 得來全不費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