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遼西無底洞”,是張璟自己總結的詞語,裡面包含遼餉、給遼西附近胡人的安撫買邊境平安的費用,還有修築遼西的軍事建築的等一系列費用。
反正,遼西那裡無底洞般的花錢,卻一直沒多少成效,甚至到了崇禎朝財政崩潰沒錢時,張璟記得,“遼西無底洞”佔了大明朝廷的半數開支還不算,大明朝廷竟然還差了“遼西無底洞”不少的錢,這難道還不算是無底洞嗎?
某些時候,張璟覺得王象乾就和他那個因爲一隻雞,就把孔有德的遼東兵逼反,釀出“吳橋兵變”的堂兄弟王象春一樣,對大明都是個坑。
想到“吳橋兵變”,最終造成抵禦後金的總預備隊登州軍全軍覆滅,地處前線的十餘萬東江軍民,帶着大明花費重金打造的火炮部隊盡數倒戈投降建奴逆賊,使得大明面對建奴的唯一優勢,就此蕩然無存,張璟就覺得這兩個王家人,可真是個坑貨家族,王家一門十四進士又如何?還不是專坑大明嗎?
說起來,張璟厭惡痛恨“遼西無底洞”的原因,並不是因爲它花了大明朝廷那麼多錢,而是因爲這些錢,花了卻根本沒見到多少成效,完全無限接近於打水漂。
張璟一直認爲政府在保家衛國方面,必須不能吝嗇,該花的錢必須要到位,畢竟,這事關國家安危,不能摳門,而對於那些敢貪污國家軍費的人,那就是必須要嚴重處理才行。
言歸正傳,“遼西無底洞”投了那麼多錢,大明在關外的局面一直沒得到改變,可以說,大明已經做了它在關外所有該做的了,該給的支持也全都給了,但依然沒效果,所以,這罪自然應該是“遼西無底洞”來擔罪。
而作爲“遼西無底洞”的元老創始人,王象乾難辭其咎,張璟不厭惡他,那才奇怪了。
縱觀王象乾再次接掌薊遼總督後,在對外上面,似乎就變得軟弱了起來。
真實歷史上,當廣寧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貞放棄遼西全境,退守山海關後,朵顏賴暈大、蟒金兒、煖太束不的朗素等三十六家及哈剌慎罕孛羅勢伯彥、黃臺吉等諸部蒙古人,乘着大明又在關外失敗的功夫,便露出獠牙,一改之前的受招安姿態,反咬了一口大明。
遼左之地,素來富饒,而大明放棄了遼西,逃難回關內的大明百姓自然是會把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帶走逃難。
窮困的蒙古人見了那些財富當然眼紅,然後就肆意劫掠搶奪沿路逃難的百姓,滿足自己的需求。
不過,這些蒙古人搶了東西還十分無恥,大概也是他們忌憚大明,畢竟,明軍雖然對陣建奴屢屢戰敗,但他們的實力也不是吃素的。
況且,不只是明軍,自努爾哈赤率領建奴崛起後,蒙古人對付建奴,也沒打過多少勝仗,自然也沒有對明軍進攻,存在太多優勢。
爲了給自己留後路,這些蒙古人竟然無恥的冠冕堂皇的說他們是見大明兵敗,主動帶兵前來邊塞,爲大明朝廷守邊的。
明眼人見此,一看就知道這些本就是大明花了不少代價安撫的蒙古人,是故意這麼說的,他們根本不是真心爲大明朝廷守邊的。
按理來說,遇到這種情況,哪怕大明剛剛戰敗,兵力沒多少,但爲了震懾那些蒙古人,大明也該打一仗,好讓那些蒙古人知道大明並不是好惹的。
可是,王象乾接到戰報消息,卻並沒有教訓蒙古人,而是要一力安撫他們,並給了他們這些一些器物、粟米,重新商討設誓,完全的一昧縱容他。
這件事情,實在是非常讓張璟氣憤,或許,王象乾之所以不攻,反而給蒙古人錢的策略,真的是按他說的因爲遼東的建奴逆賊猖獗,大明朝廷不可能兩線作戰,既對付遼東的建奴逆賊,又對付遼西的蒙古人,所以只能無條件的滿足那些蒙古人的所有要求,極力安撫他們。
雖然不知道王象乾認爲這種安撫是對是錯,反正張璟覺得這絕對是錯的,因爲,這種明顯縱容的伯父,實在是在助長他們再來劫掠的氣焰。
這不,真實歷史上,還沒過多留,插漢虎墩兔、炒花、小歹青等部落,又一起到邊塞附近索賞,一點兒也不尊重他們的誓言,而王象乾卻依舊無條件支持前來劫掠的蒙古,只要他們不再劫掠,那就要什麼給什麼。
很快,那些蒙古部落的月餉及新舊額賞,就被王象乾安排好了,歲約百萬,諸部蒙古人知道了,就都款如朵顏。
想到一年要給蒙古部落一百萬銀子的安撫費,張璟心裡就暗笑,也不知道大明已故的那些皇帝,見到王象乾竟然花一百萬安撫費和餉銀,但去安撫蒙古人,會不會直接從棺材裡直接跳出來。
畢竟,這一百萬雖然說是安撫費和那些蒙古人的餉銀,但在張璟看來,這其實已經和納款沒區別了,幸好王象乾沒有地的權利讓他割,否則天知道這位薊遼總督又會幹出什麼安撫的事情來了。
反正,要想這位薊遼總督出兵打蒙古,難得很!
張璟記得,就是一向愛面子,從來不輕易議款的崇禎,後來想打弱小的蒙古部落,建立威信,都被王象乾阻止,說得崇禎最後屈服,只能答應議款之事。
真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怕得多了,王象乾再次當了薊遼總督,就完全沒有以前的殺伐了,真是有些不可思議。
言歸正傳,給遼西胡人錢,求安撫,其實爺只是遼西無底洞的一個方面,當然,也是最少的方面,畢竟,給蒙古人買邊境平安的那些錢,還不如另外的項目多。
不過,後來無論是增加遼餉,還是增加軍事建築的費用,開始可都是有王象乾的參與,這也不怪張璟有些厭惡他了。
雖然不知道王象乾在這裡面撈沒撈,但是就算他沒撈,那也改變不了這遼西無底洞是個填不完,還得不到回報的大坑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