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人都很奇怪,王九齡以前限制法國,打壓法國扶持德國,現在爲什麼突然扶持法國了,遲遲不跟德國結盟。
其實這都是國家和民族利益需要,前世希特勒是王九齡崇拜的唯一外國的偶像,可是經過時間的流逝,秦國的崛起,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的崛起,王九齡知道地球上只需要一個強大的文明,作爲華夏民族和炎黃子孫,自然是希望自己的民族可以支配這個星球了。
後世的經歷告訴他,要想後輩當中不出現那麼多腦殘,就必須這麼做,同時納粹征服世界的野心是昭然若揭,秦國和德國終究有一戰,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說華夏文明和基督文明之間有一戰或許更合適。
德國太具有攻擊性,中國和秦國必然會將蘇俄趕回歐洲,那樣蘇俄必定滅亡,沒有蘇俄牽制的德國,將會異常的強大。
同時這點蘇俄和德國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蘇俄拒絕歸還被侵佔的中國領土就證明華夏民族沒有退路了,除了用戰爭和殺戮來解決之外,在沒有別的辦法了。
蘇俄滅亡之後,王九齡需要其他的國家消耗德國的力量,這個國家自然只能是法國,除了蘇俄,歐洲大陸在沒有別的國家更適合了,其他國家不行,歐洲大陸一晚的英國到還是有一戰的實力的,至少人家的海軍夠強大,只不過英國素來是兩面派,牆頭草。
王九齡現在的計劃是英國人識相的話,就先不打他,等德國發動歐洲,秦國和中國在適當的時候夾擊蘇俄,,將蘇俄在亞洲的實力從亞洲徹底抹去,人們將不會在這裡看到斯拉夫人生存過的任何痕跡。
隨後看局勢的發展,要是英國還在抵抗德國,那麼王九齡就進攻美洲,王九齡相信,日本想拿下北美不會很快,畢竟日本用的是三八大蓋,要是他有秦軍這麼好的裝備,配上悍不畏死到很腦殘的武士道精神還說不定會把美國人唬住了。
王九齡相信依照秦國和中國的國力,還有漢族佔大多數的主體人口,佔據世界四分之一,加上東南亞的人,可以說已經控制了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了。
到時候再把蘇俄亞洲部分的斯拉夫人和被他們同化的人統統幹掉,當然不會自己幹,而是要讓當地被他們統治很久的其他民族幹,依照蘇俄人的思想要是有朝一日他們打過來絕對會殺得這些少數民族片甲不留,這樣就可以吧這些人拉到華夏民族的大旗下面來,背叛只有死路一條,王九齡相信這些人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的。
伊斯蘭世界王九齡支持他們獨立,黑人支持他們獨立,澳大利亞,新西蘭被佔領,美洲盃佔領,白人只剩下歐洲,想要翻身就難了,何況秦國一直在秘密研究核武器,要是他們敢輕舉妄動,就用核武器徹底消滅他們。
時間匆匆很快就到了1940年,中國在王九齡貸款一千億另外還有前期的數百億之後,國民經濟雖然比不上秦國,但是中國原來經濟總量就高,另外西康也給了中國,加上幾年的全力發展,現在的中國就是單獨的經濟排名也可以入得了前五了。
中國政府了開了花,有錢就是好辦事,他們十分羨慕秦國,王九齡實在太有錢了,好像王九齡的錢是花不完的。
當初他們還想不還錢,王九齡拒絕了,王九齡這麼做就是擔心國共雖然這些年合作的愉快,但是誰敢說他們真的會一笑泯恩仇呢?現在正是華夏民族最後一次征服世界的機會,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以後大家有了核彈,那就世事難料了。
所以王九齡是絕對不允許任何人來破壞這種大好的良機的,看看現在兩國的形勢多好啊!征服世界不是夢想,只要努力一下,不要亂來,完全是可以的,爲了防止王九齡擔心的事情發生,王九齡還是會時不時的想兩黨領導人灌輸各種民族主義。
當然不光光灌輸這種思想就夠的,就像不能只靠道德來約束別人,因此王九齡還有政治和經濟上的,包括軍事上的,說的不好聽,就是要脅迫他們,讓他們好好的爲民族奉獻。
中國目前鐵路已經全部修通,從象市坐火車可以直達東北和新疆,公路和鐵路網非常之發達,還有大量的機場,而中國在全國範圍內有五百萬軍隊,秦國也有五百萬軍隊,加起來就有一千萬軍隊,嚇都能嚇死對手。
在裝備方面,中、秦兩國採取統一口徑,在輕武器如突擊步槍都是採用5.6毫米口徑,等等,爲的就是將來發生戰爭就可以迅速的調動資源,秦國和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遠遠超過世界第一的美國,同時大量的猶太人加入和華人華僑,尤其是歐美的華人華僑回國,在底蘊上面雖然還差一些,但是王九齡正在迎頭趕上,何況打仗這種事情可不是經濟能夠決定的,秦國和中國有多少人,美國有多少人,巨大的差距,同時除了在造船工業美國佔據優勢,其他的軍工美國都不佔據優勢。
美國前期會有日本在哪裡耗着,說不定秦國去攻擊北美的時候,北美已經是是日本的天下了,王九齡絕對不相信小日本會乖乖的以後只吃草不吃肉了。
在他們的周圍只有北美是最容易攻擊的,大洋洲他們都不能動,王九齡已經警告過他們,而攻擊南美,美國人絕對不答應,南美一直被視爲美國的後花園,美國絕對不會坐視日本侵吞的,所以日本只能進攻美國了,除非日本人願意以後守着日本那個像蟲子一樣的島嶼過世世代代。
德國侵吞波蘭後雖然沒有動靜,但是王九齡可以感覺到地球的天空瀰漫着硝煙的味道,戰爭一旦爆發,這將是真正的世界大戰,除了國家夠強大,沒有那個有人居住的地方可以倖免,所謂的一戰跟還未到來的這場戰爭相比簡直就是小孩子過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