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單破殺手的刀法

安市老百姓親眼看見了日軍對工人們的幾次鎮壓,正在壓抑憤怒的時候,遇到了剛經歷了一場戰鬥的同學們。

老百姓們終於看到了英勇抗日的隊伍,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武器的捐武器,很多人得知消息主動找上門來請求參加抗日,學生團飛快的擴張了起來。

在王洪結婚的那天,學生團就拉出了幾十號人,這還都是學生團成員身邊的同學和親戚中的年青人。

到了夜裡,就有同學帶着幾個工人代表找到李辰,連夜商談工人怎麼加入學生團抗日的事情。

學生團的發展出乎了大家的意料,李辰一大早就把大家叫了過來,商量下一步的計劃。

有了工人們的加入,再叫學生團就不大合適了,看到其他地方的抗日隊伍個個都叫義勇軍,這讓大家一致決定,把抗日學生團改爲抗日義勇軍。

隊伍的名字合適了,可多數的人員都得訓練。

所以第二個決定就是練兵。

練兵的同時,尋找合適的日軍目標。

王洪讓李帥找人,準備設場教刀的事情,李辰是知道的。雖然他更希望王洪只教義勇軍的人,可也知道,義勇軍頂多能管飯,王洪沒辦法養媳婦,肯定得找個經濟來源。

於是,李辰親自制定了綱領,槍法由他跟古小良帶人到山裡面去教,剌刀術和大刀由王洪負責。

李辰也知道,軍隊主要的還是開槍這塊。戰場上用的剌刀與大刀就那麼幾下子,想多學些,那就要學武藝了。長槍短槍必須得拉出去訓練,可剌刀大刀卻可以躲在家裡練習。他準備在安市找幾個拳房,由王洪在城裡教義勇軍的人快速殺敵的東西。

如果誰覺得學的太少,想專門深造,那就轉到王洪的暗場去學武藝吧。

他問了下王洪的暗場教什麼,王洪早就琢磨過這些。他說:“我在咱們義勇軍裡,教的是要拼命的幾個招式,除了上戰場,私下裡可用不得。你們都練過剌刀術,在我這種真正練武人眼裡,每招每式都有破綻,可在戰場上,主要看誰更快、誰更猛、誰更不要命。我在暗場教的是武藝,琢磨的是刀法怎麼練、有多少種用法、怎麼練合適自己,磨鍊技藝是主要的,殺人反成了次要的”。

王洪怕大家不明白,就講的更詳細了些:“這樣說吧,我見過日本兵練剌刀術。要是不開槍也不偷襲的話,我練了十多年,面對一個日本兵,幾下就能幹掉他,可兩個日本兵站在一起,我得用各種花招拖來拖去找機會,要三個抱團兒,我也得跑開等他們分開追的機會。這是用武藝的方式”。

“軍隊就不一樣了,面對幾個,都得衝上去拼命,碰上一個還可以看誰的剌刀術好,碰上兩個三個自認倒黴吧。一羣人都在拼剌刀,也沒有耍花招的機會。你想,我讓了下位置,日本兵上幾步,你就變成一對二了,大家都倒下了,我也跑不掉啊。所以啊,軍隊裡只能往前衝,只能一命換一命。你讓我在軍隊裡剌刀,我跟兩個還能支擋一會,遇到三個也夠嗆”。

這道理一講出來,大家都低頭深思起來。

他們不光想的是剌刀術,更想到了與日本人作戰的流血犧牲。這一次夜裡偷襲沒有傷亡,可以後免不了正面攻擊、正面拼剌刀。

李辰想了半天,悶頭說了句:“抗日就是提着腦袋殺日本人,不敢拼命不行。王洪,你就使勁操練這些人吧,就那幾招,要練到死也得拉一個墊背的”。

何京說:“別光他們練,咱們幾個也得背後下些功夫,可別到時咱們幾個丟了人”。

古小良卻說:“你們纔想到啊?我現在每天都練上幾百下再睡覺,有時間我也去王洪的場子學”。

其他人也都嘿嘿笑着,原來大家早就私底下下功夫了。

王洪教暗場的事就這麼過了明面兒。

這樣分配下來,他既保證了義勇軍抗日的本事,也能分出一些愛好武藝的人來暗場深造,起碼有了養家的收入。

會議開了一上午,到了中午,王洪才讓古小良出去幫着買些吃的,帶回家去吃。

這才分開半天,趙婧之早就望眼欲穿的等着他了。

看着她初爲人婦,那扭捏含羞的樣子,王洪飯都不想吃了,就想上炕,嚇的趙婧之趕緊哄他:“晚上晚上”。

兩人嬉鬧着吃完了午飯。王洪這纔想起要給家人寫信的事情,就準備去李帥家裡寫信。趙婧之想跟着去,可走路總有點不利索,便撅着嘴讓王洪早點回來。

李帥早給王洪找到了十餘個要學刀的人,多是他的師兄弟和這些人引薦的親戚朋友,見到王洪,這個武癡就讓王洪現在開始教人。

他連學費幫着王洪定了下來,直接把他師父教內房徒弟的價碼搬了過來。

想到這些人是掏真金白錢學刀的,王洪只能答應今天先教上一場。

在李帥出去叫人的時候,他就開始給父母寫信。

王洪把加入義勇軍的事情隱了起來,只寫娶趙婧之的前前後後,又說他現在躲起來教拳養家,等路通了就帶趙婧之回山東,又替岳父這邊問候了下。

寫好後,留下了李帥的聯繫地址。

等人來的差不多了,他開始了第一次正式教學。

王洪只是拿出一套刀,而不是收徒弟,所以他沒有讓這些人叫他師父。

武術圈裡,師徒相稱是有一套規矩的,這中間分三個時期。

中華文化中,天地君親師,是五倫。

明清交替時,文人統稱師者爲先生。武術方面,師父一詞,還是事師如事父的尊稱,這個職業的正式稱呼還是教師、教頭,學者口稱師傅。

到了清朝中期,江湖中出現了內外三親的說法。內三親爲父母、兄弟、子女,外三親是岳父、義父、師父。師父這兩個字一叫,便成了與岳父義父同等的外親,這說法明顯高擡了師父的地位,一下讓原本叫師傅的授道解惑之師,應該象尊敬父親那樣去尊重的老師,變成了與父母有等同權力的長輩。文人之外的行業,包括武術界,馬上都轉用師就是父的師父二字。

很多行業的拜師貼就是賣身契,爲學某門手藝,數年內盡從吩咐、打罵隨意、生死勿論等等字樣就寫在那貼子上。各種作坊式的行當從此封鎖自閉起來。“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的說法是從這時發展壯大的。

這一時期的武術界拜師儀式上,香案上供着武聖關公或者本門祖師爺,要行遞貼叩拜之禮。

紅色的拜師貼,寬四長七,寫着徒弟的姓名、出生年月、於何時拜於師父門下,還得註明所學門派、師祖師爺的姓名,以及薦師(引薦人)、保師(見證人)姓名,行三跪九叩大禮。

進入民國時代,有武學大家不覺得武術僅是門手藝,把武術當做一門學問來研究,就按照學問界的方式,便把師父這種偏離本質的名稱改成了老師。

再到抗戰後期,武術家們受時代的影響,收徒時都取消了三叩九拜,改爲鞠躬和合影留念的方式。

三叩九拜,也是清朝開始氾濫亂用的禮節。之前只用這個頂級禮節拜祭天、地和祖先,到了滿清,從上到下開始不要臉起來,不但皇帝敢接這個禮,民間活着的長輩也敢接了,再然後,底層的手工作坊業集體不要臉。這是題外話了。

由此,王洪先把規矩說清楚了,立這暗場只跟大家交流一套刀法,大家不是師徒關係,而是學校那種師生關係。他會毫無保留的把刀法托盤而出,收取學費只是讓他能夠生活,僅此。

說是王洪這是在賣套刀,也有些像,可更多的,卻像學校一樣在傳播學問。

王洪先讓所有人練那個跑山練刀的方法,這個辦法,可以快速提高體力,身法也在其中,也能適應手腕與刀的結合。

就這一個簡單的基本功,就把學刀的十來個人練的死去活來,這還是場地小,一次只能有兩三個人跑上一小會。說來說去,還是他們平時學的練的都是花刀,沒那麼激烈的動作。

在中間休息時,王洪演示了這刀法的實戰。

他讓李帥拿幾根木棍,放慢了動作,讓大家都看到不成樣子的刀法,如何在實戰中起到作用。

王洪示範起來十分銳利,這些學刀的人才知道,這辦法不是隨便拿出來糊弄人的。

找王洪學實戰刀法的,也都是識貨的,問清了王洪練到什麼程度才能進行下一步後,就咬着牙練了下來。

王洪也沒藏私,在這些人掌握了這個基礎動作後,開始講些刀的知識、如何開刃、養刀和一些練刀的雜法。

選自己用的刀,捧刀齊耳的長度比較合適,重量二三市斤,多數人拿着不累的平衡點(刀的重心)在護手(也叫刀盤)前一寸二三。這個不是絕對,還要在刀法有成後,再根據自己的身材和喜好去調整,沒有一把什麼人都合適的寶刀。

實戰的刀並不是整個刀刃全部開刃,而是根據自己刀法的風格和控制刀的能力,自行開刃,但多數都只開到一半,很多用刀的好手,就只在刀頭開上半尺多的刃口。

用刀的人不能怕刀,所以有人沒事就給刀上油盯着刀看,有人把刀吊起來回鑽行,那都是在練習不怕刀。

有很多門派擅刀,他們爲了把刀法練的更精細,想出了很多土辦法。用木頭畫出人體的各個部位,練習各種刀法的快準。

練習劈砍力量的方法更多,但力量並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在能砍斷胳膊粗的幹樹枝時,同樣的一刀動作越小威力越大。

練單手刀的高手,會右手刀的,也必然練左手刀。平時是爲讓身體平衡。到了用的時候,可以在持刀手受傷時換手,也可以出奇不意的換手換位。

這些零碎的東西,都不是一般老師知道的,大家聽的十分新奇,很多人想着回去就試一下。

最後,王洪把他教的這趟刀法特點說了出來:破單殺手。

見到這些人都聽不懂,王洪就用白話解釋了下:

長槍是兵器之王,練任何兵器,琢磨最多的,就是如何卻破長槍。

刀是短兵,必須近身才有威脅,面對丈八長槍在懷裡一抽一紮就能變勢的,劣勢十分明顯,這就是常說的短不接長。

現在練長槍的不多見了,那就拿街上日本人端着的那三八大蓋步槍來說,加上剌刀一米六的長度,原地不動都能輕鬆的控制着身前一米到兩米多的距離,長不足米的刀很難靠近。把一胳膊長加到刀上,也不過控制到一米五,兩者的攻擊的距離差了近一米。

他講到這裡,所有學刀的人眼睛都瞪大了。現在想學能殺人的刀,心裡的假想敵多半都改成了那日本兵手中的長槍剌刀。聽王洪下一步要講破法,一個個振奮起來。

王洪下了結論:

所以,使刀的人,先要能跑能跳,讓身法速捷。閃得開,攻得進,這纔是短兵的根本。

再就是選用合適的策略,破單殺手是其中一種,以打掉猛虎之爪爲破突點。

握槍的人,前手會探出來半米。

破單殺手就是利用這一點,利用距離近,更容易發動身法,不斷的向對方的前手攻擊。

等對方手受傷,或者藏手時讓開了中門,纔開始近身。

第三章 英雄救美第129章 雙翼飛機第五章 死同穴第196章 炮彈雷第四十六章 被拍花了第四十二章 老滿人的武藝第194章 換第五十五章 誰置誰的死地而後生?第68章 豆餅第95章 拜師第三十七章 官府土匪與猛虎餓狼共存第119章 往回走第155章 反狙擊第十九章 那算誰贏了?第75章 示範第179章 一劍第五十六章 拎包的偷兒第120章 青島國術館第三十三章 嘚兒、駕、喔、籲、稍第71章 嶄露頭角第四十二章 老滿人的武藝第174章 劍術學校第149章 潰兵第103章 天津衛第一國術館第二十章 花郎道第164章 我的拳,我的劍第208章 傳說第199章 衝出去第83章 師父有了第150章 截湯第192章 專業狙擊第89章 小報記者第三十二章 武藝再高,一槍撂倒!第123章 編排第十三章 戶山流番外1第三十三章 嘚兒、駕、喔、籲、稍第145章 大刀術第五十六章 拎包的偷兒第111章 馬車行第四十三章 菸袋鍋子抽賊筯第172章 初爲人父第196章 炮彈雷第85章 編教案第147章 監軍第三十四章 匣子槍與武藝第140章 滅寨第152章 命令第八章 有家難回第二十六章 女人不蹲馬步第125章 點穴第198章 被狙第十八章 日本武士的挑戰第117章 內鬥第130章 殺炮兵第112章 黑店第88章 四劍一鞭第165章 東西方劍術一第146章 熱河開打第138章 黑風寨第五十七章 我缺錢,不缺德第五十二章 練槍第100章 收穫也大第122章 何守泰安第十四章 跑山刀第143章 河北太極拳第148章 槍殺逃兵第116章 到家第105章 江湖有大坑第185章 強身健體番外3第177章 唯一國術第111章 馬車行第三十八章 有經驗的好處第二十章 花郎道第166章 東西方劍術二第103章 天津衛第一國術館第八章 有家難回第200章 反狙第184章 太極對泰拳第六十章 練國術好找工作第148章 槍殺逃兵第149章 潰兵第120章 青島國術館第80章 戰陣與遊場第五十七章 我缺錢,不缺德第93章 國術的黃金時代第121章 毒針第十二章 設暗場第五十三 見血與繼嗣第68章 豆餅第二十一章 三種架子第170章 東西方劍術終番外3第130章 殺炮兵第174章 劍術學校第三十九章 江湖尋仇第113章 再殺第106章 尚雲祥第137章 勁力交錯
第三章 英雄救美第129章 雙翼飛機第五章 死同穴第196章 炮彈雷第四十六章 被拍花了第四十二章 老滿人的武藝第194章 換第五十五章 誰置誰的死地而後生?第68章 豆餅第95章 拜師第三十七章 官府土匪與猛虎餓狼共存第119章 往回走第155章 反狙擊第十九章 那算誰贏了?第75章 示範第179章 一劍第五十六章 拎包的偷兒第120章 青島國術館第三十三章 嘚兒、駕、喔、籲、稍第71章 嶄露頭角第四十二章 老滿人的武藝第174章 劍術學校第149章 潰兵第103章 天津衛第一國術館第二十章 花郎道第164章 我的拳,我的劍第208章 傳說第199章 衝出去第83章 師父有了第150章 截湯第192章 專業狙擊第89章 小報記者第三十二章 武藝再高,一槍撂倒!第123章 編排第十三章 戶山流番外1第三十三章 嘚兒、駕、喔、籲、稍第145章 大刀術第五十六章 拎包的偷兒第111章 馬車行第四十三章 菸袋鍋子抽賊筯第172章 初爲人父第196章 炮彈雷第85章 編教案第147章 監軍第三十四章 匣子槍與武藝第140章 滅寨第152章 命令第八章 有家難回第二十六章 女人不蹲馬步第125章 點穴第198章 被狙第十八章 日本武士的挑戰第117章 內鬥第130章 殺炮兵第112章 黑店第88章 四劍一鞭第165章 東西方劍術一第146章 熱河開打第138章 黑風寨第五十七章 我缺錢,不缺德第五十二章 練槍第100章 收穫也大第122章 何守泰安第十四章 跑山刀第143章 河北太極拳第148章 槍殺逃兵第116章 到家第105章 江湖有大坑第185章 強身健體番外3第177章 唯一國術第111章 馬車行第三十八章 有經驗的好處第二十章 花郎道第166章 東西方劍術二第103章 天津衛第一國術館第八章 有家難回第200章 反狙第184章 太極對泰拳第六十章 練國術好找工作第148章 槍殺逃兵第149章 潰兵第120章 青島國術館第80章 戰陣與遊場第五十七章 我缺錢,不缺德第93章 國術的黃金時代第121章 毒針第十二章 設暗場第五十三 見血與繼嗣第68章 豆餅第二十一章 三種架子第170章 東西方劍術終番外3第130章 殺炮兵第174章 劍術學校第三十九章 江湖尋仇第113章 再殺第106章 尚雲祥第137章 勁力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