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開拓西南

對西魏國而言,最好的結果是能收編西軍,但是現在孫可望既然已經流竄進入貴州,那高義歡也就只能接受他暫時無力剿滅西軍的事實。

明朝最大的歷史功績之一,就是開發了西南。

此前中原王朝雖然也控制過西南,但是隻是名意上的控制,並未改變西南地區的人口結構,明朝通過數次戰爭,平定土司叛亂,削弱了西南土司的力量,遷徒大批漢民進入西南,爲後來中原控制西南,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唐時,西南是南詔國,宋時是大理國,這都不是漢人的政權。

元版圖雖大,但是漢人卻並沒有走出去,相反不少地方還被蒙元帶來的色目人佔據,帶來綠教,使得漢人繼續唐晚期的向內部收縮。

漢人這種內縮,影響力退出周邊的情況,在明朝時期才逐漸扭轉,開始繼續向外擴展。

進入大航海時代,西方諸夷飛速擴張,其實明朝也改變了唐朝後期以來,中原王朝向內收縮的態勢,轉而向外擴張,開拓西南和移民遼東,就是明朝的兩大功績。

此外,因爲人口的增長,內部土地矛盾加劇,促使東南沿海百姓自發的下南洋,漢人正從三個方向,擴展着生存的空間。

看歷史,中國曆代王朝,總是陷入王朝統一,人口增長,土地兼併,矛盾激化,王朝崩潰,然後戰亂減少人口,土地矛盾減弱,新王朝再次一統的循環之中。

西方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就是向外擴張,失地的農民去海外殖民,緩解內部矛盾的同時,還能爲國家獲得更多的資源。

中國受制於地形的限制,北面的草原和沙漠不適合耕種,西面是羣山和戈壁,只有一條河西走廊與外部相連接,漢民族便被困在中原之地,所以無法將矛盾導向外部。

宋代之後,隨着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原王朝多了一條出路,但是受到中國居中,四方皆夷狄的認識束縛,歷代王朝將周遭視爲蠻荒,而不屑一顧。

明朝也沒有意識道這一點,而是繼續從內部尋求解決,人口和土地矛盾的方案,使得中原王朝錯失了海外擴張的良機。

從明朝向外擴張的三條路線,開拓西南和遷民入遼都有朝廷主導,而唯獨下南洋不受朝廷支持,就可以看出認識的區別。

西南和遼東雖是邊地,但是卻是中國,但南洋就完全是蠻荒之地了。

而南洋這些蠻荒之地,因爲遠離中國,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周邊,其生產能力和組織能力,都極端的低下,且小國林立,部落衆多,無疑很好打開局面。

西夷不遠萬里,幾百人就能控制一塊廣大的區域,要是有朝廷支持,漢人沒道理不能再南洋立足。

現在隨着明王朝的衰落,遼東早早落入滿清之手,由明朝官府主導開拓東北的方略徹底失敗,三百餘萬遼民,成了滿清的刀下亡魂,倖存者也淪爲了奴隸。

由於禁海政策,下南洋的漢人,被視爲海寇,在南洋屢遭屠戮,於呂宋死傷慘重,沒有朝廷的支持,南洋的漢人,生存也是極爲不易。

西南同樣因爲明朝的崩塌,土司再次叛亂,雲南已經脫離了中原王朝。

此時漢人的影響力,又開始收縮回來,三條道路都受到了阻礙。

現在西軍進入雲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利益漢族政權對西南的控制,保住明朝二百多年來,西南開拓的成果。

此時魏軍無力剿滅西軍,而西軍涌入雲貴後,立時就會成爲雲貴地區最強大的勢力。

孫可望擅長於打土豪,吃大戶,只要渡過最初的困難時期,便能在西南站穩腳跟,建立一個漢人割據政權。

從短期來看,西軍必會威脅四川,但從長遠來看,孫可望佔據雲貴,開發雲貴,肯定會加速雲貴的漢化,西魏今後若是佔據此地,就省去了許多麻煩,可以直接享受孫可望開發後的成果。

因此高義歡認清眼下拿孫可望沒有辦法的事實後,決定同意孫可望稱藩的條件,同孫可望結盟。

雖然這是孫可望的緩兵之計,但是高義歡相信,當他真的同意後,孫可望肯定也樂於依附於西魏國之下,藉助西魏國恢復實力。

現在西南雖然處於真空時期,但是畢竟是處於明軍和魏軍的威脅之下,西軍要有所作爲,必然要選擇通好一方。

張獻忠、李自成之流對明朝藩王,還有士紳地主打擊之重,在政治上天然與南京對立,決定了他就是熱臉貼上明朝,南京也不會理他,所以他只有選擇西魏。

這樣一來,高義歡能夠獲得雲貴的銅礦,同時也能利用孫可望來牽制南京。

以免今後西魏強,而明清弱時,南京再次走向與清聯合,避免西魏國沒有幫手的尷尬境地。

當然這樣一來,孫可望便不可避免的會做大,今後想擺脫西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現在高義歡已經奈何不了孫可望,便也就不需要去考慮孫可望是否會做大的問題,而是須要考慮眼下,是否應該各取所需。

先穩定四川,減少孫可望對四川的威脅,同時獲取雲貴的銅礦,使得魏軍有足夠的銅,來實現兵器的變革,無疑符合高義歡的利益。

出於多種考慮,高義歡決定答應孫可望的條件,只是這個條件孫可望還認不認,那就不知道了。

此時在西軍撤離川南後,魏軍迅速控制了川東和川南各地,不過像石柱、播州,以及四川西南部數個州府、宣慰司、安撫司、招討司,則依然在明軍和土司的控制之中。

高義歡並沒有立刻就去解決這些明軍和土司,因爲他們所處之地,大多在羣山之中,只能慢慢分化瓦解,很難一戰而定。

十月底,在斥候稟報,孫可望攻下貴陽,主力向西南運動後,高義歡留下王得仁鎮守重慶和川南,便讓金聲桓回師湖廣。

高義歡也帶着大軍返回成都,準備整合四川,然而他剛到城都,關中就有消息傳來。

(感謝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薦,訂閱,求支持正版)

第1077章朝鮮士族第18章有些才幹第912章圍剿劉黑子第26章半渡而擊第915章迎頭痛擊第270章難民第916章山寨激戰第162章官軍北上第306章準備就緒第177章八大王下武昌第739章國舅爺來了第179章王將軍好氣魄第56章坑爹的劉黑子第1062章軍資案第683章班師回朝第782章準備就緒第965章福江藩第859章高大王甩鍋第43章二哥的地盤第286章清軍暫退第999章雄師過江第897章攻下錦州還沒寫完遲會兒更第792章朕先退到船上第282章偷襲滎陽第704章巡視藏區第775章無恥之尤第444章馬閣部主戰第194章左良玉南走荊州第954章明軍北上第794章大同反正第622章豫南決戰(十)第785章總結再戰第323章放棄洛陽第297章韃子使者第549章奪回郾城第232章招降白文選第623章決戰豫南(十一)第81章兵發陳州第956章怪悲壯的第930章徐州易幟第628章滑不溜丟第585章整編順系第854章西域風起第844章城中內應第250章自生火銃第17章面見李巖第815章劉宗敏的騷操作第783章激烈陣地戰第122章面見李自成下第36章被模仿了第705章草原上的格桑花第251章新編神器譜第450章激烈搏殺第398章李自成要跑第591章汝南保衛戰上第960章灰飛煙滅第606章終於想起劉黑子了第100章兄弟相會第770章河東開局第350章老孫很被動第658章兵臨劍門關第360章何督憲英明啊第800章姜總兵謝謝你啊第710章援兵殺至第589章說服李定國第344章何騰蛟兵發荊州第967章明軍撤退第359章你別說話第566章卑鄙的高大帥第249章豫南備戰第679章請爲藩屬第399章堵住李自成第667章短兵相接第982章聲東擊西第483章寫深刻點第217章建立自己的手工業第628章滑不溜丟第570章夏國相慌得一逼第945章開局第426章龜孫想幹啥?第719章皇太極的遺策第651章魏王大婚上第207章虛張聲勢第495章奪取嶽州上第454章神機妙算第436章拖明朝下水第867章救援先鋒第276章栽了吧第145章兵器作坊第433章滿達海還是死了第833章梭哈第612章應對危機第257章狡猾的東虜第1098章官吏並舉第741章硬接一陣第145章兵器作坊第357章步關老二後塵了第975章孫可望的抉擇上
第1077章朝鮮士族第18章有些才幹第912章圍剿劉黑子第26章半渡而擊第915章迎頭痛擊第270章難民第916章山寨激戰第162章官軍北上第306章準備就緒第177章八大王下武昌第739章國舅爺來了第179章王將軍好氣魄第56章坑爹的劉黑子第1062章軍資案第683章班師回朝第782章準備就緒第965章福江藩第859章高大王甩鍋第43章二哥的地盤第286章清軍暫退第999章雄師過江第897章攻下錦州還沒寫完遲會兒更第792章朕先退到船上第282章偷襲滎陽第704章巡視藏區第775章無恥之尤第444章馬閣部主戰第194章左良玉南走荊州第954章明軍北上第794章大同反正第622章豫南決戰(十)第785章總結再戰第323章放棄洛陽第297章韃子使者第549章奪回郾城第232章招降白文選第623章決戰豫南(十一)第81章兵發陳州第956章怪悲壯的第930章徐州易幟第628章滑不溜丟第585章整編順系第854章西域風起第844章城中內應第250章自生火銃第17章面見李巖第815章劉宗敏的騷操作第783章激烈陣地戰第122章面見李自成下第36章被模仿了第705章草原上的格桑花第251章新編神器譜第450章激烈搏殺第398章李自成要跑第591章汝南保衛戰上第960章灰飛煙滅第606章終於想起劉黑子了第100章兄弟相會第770章河東開局第350章老孫很被動第658章兵臨劍門關第360章何督憲英明啊第800章姜總兵謝謝你啊第710章援兵殺至第589章說服李定國第344章何騰蛟兵發荊州第967章明軍撤退第359章你別說話第566章卑鄙的高大帥第249章豫南備戰第679章請爲藩屬第399章堵住李自成第667章短兵相接第982章聲東擊西第483章寫深刻點第217章建立自己的手工業第628章滑不溜丟第570章夏國相慌得一逼第945章開局第426章龜孫想幹啥?第719章皇太極的遺策第651章魏王大婚上第207章虛張聲勢第495章奪取嶽州上第454章神機妙算第436章拖明朝下水第867章救援先鋒第276章栽了吧第145章兵器作坊第433章滿達海還是死了第833章梭哈第612章應對危機第257章狡猾的東虜第1098章官吏並舉第741章硬接一陣第145章兵器作坊第357章步關老二後塵了第975章孫可望的抉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