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鐵嶺衛和咸興府

大明中興七年六月,在朱慈踉的命令下,大量糧草軍事物資等被調運到了遼東和廣西一代,各軍也早已完成調動,大明逐漸完成了準備進攻朝鮮和安南的所有事宜。

朱慈踉打算先拿朝鮮開刀。

六月十五日,朱慈踉給朝鮮國王李浚送去了一份國書。

國書的內容很簡單,限朝鮮國於十日之內交還原屬於大明的鐵嶺衛,咸興府兩地,否則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朝鮮國自負!

鐵嶺衛和咸興府原屬於元朝雙城總管府管轄。

自唐朝開始便一直是漢人的領土,五代十國,漢人因幽雲十六州,相繼失去了遼東等地的管轄,不過鐵嶺衛和咸興府仍在遼朝的管轄之下。

遼朝末年,女真崛起,女真滅遼後,建立大金國,仍統轄鐵嶺衛和咸興府。

金朝末年,蒙古人崛起,金朝滅亡,蒙古人建立元朝,鐵嶺衛和咸興府在元朝接管,元朝皇帝設立雙城總管府統轄。

可以說自唐朝開始,鐵嶺衛和咸興府便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傳統疆域。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反元,元朝內憂外患,無暇東顧,當時的高麗王朝趁機出兵,在元朝滅亡之前佔領了咸興府,所以在大明建立之後,原本鴨綠江東岸的雙城總管府便只剩下了鐵嶺衛。太祖皇帝朱元璋有感於高麗出兵夾擊元朝,不好意思提起咸興府,所以便默認了高麗佔領咸興府之事。

得到咸興府之後,高麗並沒有滿足,一直窺視鴨綠江東岸剩下的鐵嶺衛一地。

洪武二十五年,當時的高麗國王曾派李成桂領兵去進攻鐵嶺衛,並渡過鴨綠江進攻大明朝的遼東等地,李成桂手握兵權,不僅沒有按照高麗國王的命令去攻打鐵嶺衛和進攻大明,反而發動了兵變,又請求洪武皇帝賜國名,自此,李氏朝鮮王國建立。

建立了朝鮮王國後,李成桂雖然便面上恭敬大明,實則從不曾放棄窺視大明領土,不過當時大明剛剛開國不到三十年,內外皆定,極爲強盛,朝鮮知道沒有機會,所以一直不曾動彈。

然而,白眼狼就是白眼狼,一有機會,總是會撲上來咬上一口的。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爲藉口,發動靖難之役,大明由此進入了長達四年的混亂與動盪,朝鮮的機會來了,朝鮮毫不猶豫的派兵佔領了鐵嶺衛,將朝鮮的疆域成功推進到了鴨綠江邊。

原本,朝鮮還想繼續進攻遼東的,只不過靖難之役過去三年之後,局勢漸漸明朗,燕王勝局已定,建文四年末,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登基爲帝,改元永樂,大明朝重新恢復穩定,朝鮮人明白,穩定的大明朝,他們是絕對沒有機會的,只有等大明朝再次發生動亂的時候,他們纔有機會。

永樂年間,大明朝國力日益強盛,漸漸達到巔峰,朝鮮人這才徹底熄了繼續窺視漢人領土的野心。

不過,這個‘熄’並沒永遠放棄,只是等待時機罷了。

英宗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大明五十萬精銳大軍被瓦刺擊敗,損失殆盡。

皇帝被俘,精銳大軍損失大半,十月,瓦刺大軍兵臨北京城下進攻北京城,大明看上去似乎又到了可能滅國的時刻。

還是那句話,白眼狼就是白眼狼,一旦有機會,總是會撲上來咬一口的。趁着大明保衛京師之際,朝鮮大量徵兵,準備在大明京城被瓦刺攻破之後,集全國之力,發兵三十萬攻打遼東。

很可惜,大明最後,成功保住了北京城,擊退了瓦刺大軍。

那個時候的大明雖然傷了元氣,但根本還在,又有于謙,石亨等能臣輔佐朝堂,大明再一次漸漸恢復穩定,穩定的大明朝不是朝鮮敢窺視了,朝鮮人在無比可惜之下,偃旗息兵,不得不放棄趁火打劫攻打大明遼東的念頭。

朝鮮兩次趁中原內亂,先後取得了咸興府和鐵嶺衛的控制權,緊接着,趁英宗被俘還想出兵攻打遼東。

對於朝鮮這樣名面上恭敬,一副忠心耿耿做大明附屬國的樣子,卻暗地裡扮演着白眼狼角色的存在,朱慈踉早就看不順眼了。

原本,朱慈踉只是提了鐵嶺衛,不過鐵嶺衛僅僅只有三縣十二鎮和一些荒山野嶺之地,朱慈踉擔憂朝鮮人會選擇妥協,讓大明沒有了進攻的藉口。而咸興府是鐵嶺衛的四倍大,人口又比鐵嶺衛稠密得多,鐵嶺衛和咸興府加起來,幾乎佔據朝鮮的五分之一領土,料想朝鮮斷然不會輕易妥協。

所以,朱慈踉不僅提了鐵嶺衛,更提咸興府,反正原本就是中原王朝的領土,不應該被朝鮮屢次趁火打劫而竊取了。朝鮮若是聰明,反應足夠快,妥協得足夠快,不給朱慈踉有藉口也就罷了,不過朱慈踉料想,朝鮮人屬於那種不見棺材不掉淚,絕對不會輕易妥協的。想想後世就知道了,自大而又自卑的朝鮮人,什麼都說是自己的,恨不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怎麼可能那麼輕易把他們認爲是他們自己的東西吐出來。

果然,朝鮮國王一接到朱慈踉的國書,立刻氣得臉色青白交加。

“荒唐,荒唐啊!大明怎麼能這麼做!”一名朝鮮官員拿着傳閱到他手中的大明國書,氣得雙手發抖:“我朝鮮歷來尊大明爲上邦王朝,年年進貢,對大明忠心耿耿,大明兩年多以前私自斷絕與我朝鮮的藩屬關係也就罷了,怎麼還能夠窺視我朝鮮領土呢,實在是不可理喻,荒唐啊,真是荒唐啊!”

這名官員說得理直氣壯,他似乎忘了,鐵嶺衛和咸興府本就是他們朝鮮竊取得來的,如今大明又打算要回來了,有什麼不可以的。

“不僅是鐵嶺衛和咸興府,遼東等地本也是我們朝鮮人的,通通是我們朝鮮人的,只不過唐朝的時候才被漢人佔了去,大明應該歸還我們遼東等地纔是!”另一名朝鮮官員說道。

這名朝鮮官員說的是唐初高句麗王朝時期,當時高句麗王朝雄踞遼東,後來才被唐朝滅亡。

這名朝鮮官員也忘了,高句麗本就是遼東本地的少數民族,扶余人所建立,雖然佔據了小半個遼東,但建都仍是在鴨綠江北岸,隸屬於遼東地區,是實實在在的東北本土王朝,壓根就沒有朝鮮人什麼事。

第729章 ‘洪荒’出世(二)第251章 軍制革新第35章 戰況第896章 屍橫遍野的莫臥兒帝國(五)第106章 製造戰前輿論(上)第169章 李自成敗入山中第814章 神權與王權(二)第255章 鐵血鋤奸隊第69章 暴風雨前夕(中)第210章 撤退之路上的血戰(三)第296章 遍佈整片大地的火焰第71章 契機(上)第222章 徐州城下(一)第151章 回到京城第680章 庫爾要塞第875章 強勢撲滅第130章 驚險襲營(上)第717章 多爾袞的野心和謀劃第1055章 多爾袞的後手?第38章 壯士周曹第287章 山雨欲來第104章 準備御駕親征第172章 知己知彼第982章 奧斯曼帝國的慘敗(五)第319章 提倡經商(一)第287章 山雨欲來第788章 統一四國(二)第489章 決戰燕碭山(六)第576章 勢如破竹第659章 殺戮第902章 夏威夷跳板(二)第743章 易服前夕(二)第6章 城破第129章 泰安血戰(下)第118章 左良玉敗亡第1030章 強大的壓力第397章 誘惑第796章 全殲西班牙軍隊(一)第670章 殲滅沙俄大軍(二)第396章 清軍入成都第510章 勢如破竹第404章 李定國的迷茫第474章 攻打瀋陽第380章 炮擊成都(二)第969章 清奧十年之戰第72章 契機(下)第107章 製造戰前輿論(下)第138章 對峙第125章 將計就計第954章 孟加拉灣大海戰(二)第516章 四方皆定第891章 歐洲的驚駭與瘋狂(二)第107章 製造戰前輿論(下)第1070章 君士坦丁堡之戰第501章 血洗蒙古草原(三)第797章 全殲西班牙軍隊(二)第183章 棄守泰安(上)第73章 雷霆(上)第254章 推行革新第233章 雨夜驚變(二)第709章 滿人的憤怒與妥協(一)第343章 收復臺灣(四)第581章 求助倭寇第387章 炮彈被毀第870章 馬六甲大海戰(八)第745章 反抗軍第57章 閻應元的機遇第412章 張獻忠退守成都第500章 血洗蒙古草原(二)第636章 倭國滅亡第362章 多爾袞的命令第556章 改造蒙古(四)第620章 一路清洗第786章 暹羅國投降(二)第1023章 罷戰與狼狽爲奸第545章 中興七年第178章 決戰開啓前的平靜(三)第44章 朝政第580章 朝鮮人的恐懼第908章 完全碾壓(一)第526章 恢復北方經濟第111章 御駕親征第837章 攻佔西伯利亞(一)第800章 進攻澳洲第422章 滿人版的‘應龍軍’(二)第404章 李定國的迷茫第732章 極盡羞辱(一)第622章 進攻四國島第181章 絞殺滿清死士(下)第1006章 進攻巴黎(三)第422章 滿人版的‘應龍軍’(二)第10章 固安之戰第944章 鐵甲艦初顯威(一)第789章 統一四國(三)第582章 倭寇出兵第1014章 攻入君士坦丁堡第783章 進攻暹羅國第1055章 多爾袞的後手?第39章 回到南京第482章 決戰燕碭山
第729章 ‘洪荒’出世(二)第251章 軍制革新第35章 戰況第896章 屍橫遍野的莫臥兒帝國(五)第106章 製造戰前輿論(上)第169章 李自成敗入山中第814章 神權與王權(二)第255章 鐵血鋤奸隊第69章 暴風雨前夕(中)第210章 撤退之路上的血戰(三)第296章 遍佈整片大地的火焰第71章 契機(上)第222章 徐州城下(一)第151章 回到京城第680章 庫爾要塞第875章 強勢撲滅第130章 驚險襲營(上)第717章 多爾袞的野心和謀劃第1055章 多爾袞的後手?第38章 壯士周曹第287章 山雨欲來第104章 準備御駕親征第172章 知己知彼第982章 奧斯曼帝國的慘敗(五)第319章 提倡經商(一)第287章 山雨欲來第788章 統一四國(二)第489章 決戰燕碭山(六)第576章 勢如破竹第659章 殺戮第902章 夏威夷跳板(二)第743章 易服前夕(二)第6章 城破第129章 泰安血戰(下)第118章 左良玉敗亡第1030章 強大的壓力第397章 誘惑第796章 全殲西班牙軍隊(一)第670章 殲滅沙俄大軍(二)第396章 清軍入成都第510章 勢如破竹第404章 李定國的迷茫第474章 攻打瀋陽第380章 炮擊成都(二)第969章 清奧十年之戰第72章 契機(下)第107章 製造戰前輿論(下)第138章 對峙第125章 將計就計第954章 孟加拉灣大海戰(二)第516章 四方皆定第891章 歐洲的驚駭與瘋狂(二)第107章 製造戰前輿論(下)第1070章 君士坦丁堡之戰第501章 血洗蒙古草原(三)第797章 全殲西班牙軍隊(二)第183章 棄守泰安(上)第73章 雷霆(上)第254章 推行革新第233章 雨夜驚變(二)第709章 滿人的憤怒與妥協(一)第343章 收復臺灣(四)第581章 求助倭寇第387章 炮彈被毀第870章 馬六甲大海戰(八)第745章 反抗軍第57章 閻應元的機遇第412章 張獻忠退守成都第500章 血洗蒙古草原(二)第636章 倭國滅亡第362章 多爾袞的命令第556章 改造蒙古(四)第620章 一路清洗第786章 暹羅國投降(二)第1023章 罷戰與狼狽爲奸第545章 中興七年第178章 決戰開啓前的平靜(三)第44章 朝政第580章 朝鮮人的恐懼第908章 完全碾壓(一)第526章 恢復北方經濟第111章 御駕親征第837章 攻佔西伯利亞(一)第800章 進攻澳洲第422章 滿人版的‘應龍軍’(二)第404章 李定國的迷茫第732章 極盡羞辱(一)第622章 進攻四國島第181章 絞殺滿清死士(下)第1006章 進攻巴黎(三)第422章 滿人版的‘應龍軍’(二)第10章 固安之戰第944章 鐵甲艦初顯威(一)第789章 統一四國(三)第582章 倭寇出兵第1014章 攻入君士坦丁堡第783章 進攻暹羅國第1055章 多爾袞的後手?第39章 回到南京第482章 決戰燕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