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沒法子了,只得拿着馮五爺的信物帶着孩子去了馮家認祖歸宗。
彼時馮浦老大人已然過世,馮五爺上頭的幾個哥哥對馮五爺也盡是不滿,便是收留了她們母女也動輒欺壓。
馮珏才十二三歲,她的伯母便要將她做人情給個老頭子做填房,真真將馮家的臉面都丟盡了。
馮珏和母親一氣之下同馮府斷絕了關係,什麼都沒帶便回了曾經的老房子。
好在馮五爺還給母女倆留了後路,馮珏在自家後院翻地種菜時竟挖出一罈金子,憑這些置辦了些商鋪和地產,日子倒也過得下去。
只去歲,馮珏的母親也過世了,家裡便只馮珏並兩個老僕。
九爺在江南得罪不少人,受傷躲在鄉下,恰借住馮珏的房子,一來二去便生了感情。
臨來前馮珏才知九爺的身份,若非一心喜歡,也不會鼓起勇氣跟來了。
馮浦老大人可是教大康熙爺的人,亦做過前廢太子和幾位皇子的老師,康熙爺對馮家自然是看重至極的。
然馮家下頭的小輩卻都資質平平,坐着不大不小的官,也說不上是什麼能人,唯獨馮五爺是個好的,打小看着就機靈。
康熙爺當年有些擡舉馮五爺,誰道他得急病去世,得知消息還叫人爲他好生扼腕。
誰道這中間還有這樣一段未爲人知的故事。
康熙爺連忙讓人請了馮珏來,一細問,果真是馮五爺的孩子。
馮五爺讀書是個好的,便是做生意了也沒叫孩子荒廢了馮家的家學,馮珏一手字寫的極好,頗有乃父風骨。
且不必再細細看什麼性情,馮珏一介女子能自撐門戶,將父母的後事、外頭的生意都打理得明明白白,便是打着燈籠給小九找都找不着這樣好的。
康熙爺再無什麼不滿,還琢磨着擡舉了馮珏的身份再給兩個孩子賜婚。
待讓人將馮珏給送回去,小九磨蹭着進了永和宮,給阿瑪額娘賠着不是。
“不是兒臣不想跟阿瑪額娘說馮姑娘的身世,兒臣確也是今兒才聽說的。也不怪她瞞着,是兒臣瞞她在先,話說回來,我們也是真心傾心對方,故什麼身份都可拋了。”
康熙爺看着小九,仍覺得頭痛,不過他倒是個眼光好的:“你倒是會挑,出門一趟不僅替你四哥辦了差事,還解決了自個兒的婚姻大事,了不得!”
小九聽出來皇阿瑪的陰陽怪氣了,他理虧沒敢接這話,只是忍不住問。
“阿瑪,難不成這身份規矩就這樣重要不成,若是馮姑娘她並非馮浦的嫡孫女,不知阿瑪又該如何爲兒子決斷?”
康熙爺見小九難得困擾也是稀奇,小孩兒素來心頭敞亮,遇着事兒了看得極透,可偏放在自個兒身上卻糊塗了。
康熙爺不吝解釋:“真要依着規矩,阿瑪不該叫你額娘做皇貴妃,也不該叫你四哥繼位,阿瑪就是再氣你罰你,不也早早叫你起了身沒見馮姑娘之前就心軟了嗎。” “一味依着規矩人就不是人了,歸根結底阿瑪也只是想你能過得好,八旗的格格們你看不上,嫌她們無趣,可這些格格們你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能放心叫她執掌中饋、教育子女的。”
“得虧馮姑娘是個好的,不輸了旁的格格們,若你真帶回來個不三不四的阿瑪若還由着你,便是害了你,許你還不明白,然一旦你作爲阿瑪去看待孩子的婚娶大事,便不會輕易決定了。”
小九明白了,規規矩矩謝了他阿瑪又賠了不是,這纔打算歡歡喜喜的回去。
然臨走時康熙爺和玉琭又少不得囑咐,男未婚女未嫁的住在一個院子裡到底不妥,沒成婚前還是叫兩個孩子多剋制爲好。
着內務府給小九修葺了新的貝勒府,年後六月裡估摸着能收拾利索。
在此之前小九最好住在宮中,暫不和馮珏相見。
小九頗有些不情願,求阿瑪額娘叫他今兒再見馮珏一面,說說話去,落鑰前就回來,康熙爺和玉琭這才恩准。
賜婚的事兒不急,康熙爺得先讓馮珏過了明路去,馮家是不必回了,康熙爺看來看去,同玉琭商議着,乾脆叫馮珏做了福成的乾女兒。
作爲烏雅氏的女孩出嫁,也算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玉琭給家裡透露了康熙爺的意思,很快福成就高調的將馮珏認回了家中,也不再住小九自個兒置辦的園子。
京中衆人還沒鬧明白福成此舉的用意,緊接着烏雅家便接了一封賜婚聖旨,這會子各高門纔回過味兒來,這是給九貝勒爺的福晉擡門檻兒呢。
馮家知馮珏正是馮五爺的女兒,頓時後悔不迭,可這時候哪敢再巴巴湊上去攀親戚,不叫公里的主子們記恨已然是最好不過了。
不少人家都笑話馮家慧眼不識珠,叫烏雅家白撿了便宜,這風聲也傳到了馮珏的耳朵裡。
可這姑娘實在是穩重,既沒有揚眉吐氣的姿態,也沒有專門去馮家耀武揚威,她每天就跟着嬤嬤學規矩,好好孝敬着幹阿瑪幹額娘,偶爾伴駕皇貴妃娘娘,當真忍不住叫人高看一眼去。
便是見了九貝勒爺她也規矩得很,至多多看幾眼,可給九爺急得猴似的上躥下跳,也不能私底下和馮珏親近半分。
然並非馮珏不喜歡九爺,她是愛極了,生怕傷着認一點兒羽毛,私底下又是給九爺做衣服又是納鞋子,光開春便給九爺做了八套新衣。
玉琭偶瞧着這姑娘一板一眼的樣子都心疼,忍不住時不時將她和小九叫到自個兒宮裡,讓兩個孩子暫解一解相思。
九月裡,二人總算成了親搬去宮外住。
故城中人多能看見這對兒神仙眷侶,或是一道挽手散步,或是騎馬去京郊玩耍,二人眼裡再容不下旁人。
一年後,馮珏有了身孕,先是得了個格格,兩年後又得了個阿哥,小九也總算有了阿瑪的樣子,偏他的孩子像足了他,每日在康熙爺和玉琭跟前兒玩鬧不斷,幾乎要管不住兩個潑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