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概況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位於豐臺區宛平城城內街,屬社會科學類專題歷史紀念館,是爲紀念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而建,於1987年7月6日對外開放,其二期工程也於1997年抗戰60週年前夕建成並開放。1997年7月,它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展出了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抗戰勝利這14年間的珍貴歷史文物和照片達5000餘件,以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有關遺物和文稿爲主,輔助館藏抗日戰爭時期重要文獻、書刊、檔案、資料數千件,採用聲光結合立體畫面再現了日軍在盧溝橋的侵華罪行和中國軍民奮起抗戰的壯烈情景。
紀念館佔地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2萬平方米,展覽面積6000平方米。紀念館前的一進臺基有8級臺階,象徵全國人民8年抗戰,二進臺基有14階臺階,象徵東北人民14年的抗戰。館名由鄧小平題寫。紀念館由序廳、展廳、半景畫館三部分組成。
進入序廳,迎面是一座長18米、高5米的大型鑄銅浮雕“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左右兩側牆壁上,分別鑲着《義勇軍進行曲》和《八路軍進行曲》的曲譜。頂部由15個方形藻井組成,懸掛着14口方形古鐘,象徵着14年抗戰,蘊含着中國人民抵禦侵略的警鐘長鳴。
展廳分爲“綜合廳”、“日軍暴行廳”、“人民戰爭廳”和“抗日英烈廳”四部分。陳列形式採用巨幅照片、形象圖表及現場復原等形式,利用文物及塑型結合的方法組成立體空間,使觀衆產生強烈印象,如“地雷戰景觀”、“地道戰景觀”、“水上游擊隊”等立體模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綜合廳展示了全國抗日戰爭全過程。
日軍暴行廳展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其中有日本關東軍“七三一”細菌部隊和南京大屠殺的現場復原陳列。
人民戰爭廳展示了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日救亡運動和浴血奮戰場景,其中有臺兒莊、平型關、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的介紹。
抗日英烈廳展示了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趙一曼、左權、彭雪楓、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等人的英雄事蹟。廳中的主題雕塑更達到了震撼心靈的效果——戰士倒下了,親吻着祖國的大地,但手中的槍刺直指晴天,寓意英烈不屈的精神。
半景畫館的陳列採用聲光變景技術,使半景畫的陳列藝術達到當前的先進水平,再現了“七七事變”的戰鬥場面。
國民黨的正面戰場
中國抗日戰爭是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條件下進行的,是在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統一戰略目標下形成的正面與敵後兩個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戰場。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日軍展開戰略進攻、中國軍隊進行戰略防禦的階段。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企圖3個月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
“七七”事變後,國民黨蔣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決”,致使丟失大片領土。和平解決的希望破滅後,國民黨政府逐漸採取了對日強硬的態度。
1937年10月,日軍對太原展開進攻。在八路軍配合下,第二戰區集中16個師爲保衛太原打響了忻口戰役。第9軍軍長郝夢齡及54師師長劉家騏在戰鬥中英勇殉國。郝夢齡在陣前這樣說:“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一天不死,抗日的責任一天就不算完。”郝、劉二人在中彈後彌留之際,仍力呼殺敵報國。
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調集江南各省精銳與敵軍展開激烈戰鬥,雙方傷亡慘重。11月12日上海失陷。12月13日,日本佔領南京,實行了滅絕人寰的大屠殺。在短短的六週內,就有30多萬同胞被殺害。
1938年6月,日軍對武漢和廣州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在武漢外圍進行了英勇抵抗。在保衛武漢戰役中,中山艦被日軍擊沉,艦上官兵全部殉國。艦長薩師俊曾說:“強國莫急於海防,忠勇莫大於衛國”,立志獻身祖國海防。他在雙腿被炸斷、臂部受重傷的情況下堅持與中山艦共存亡,沉着指揮,後來遭到敵機掃射,壯烈殉國。
從七七事變到武漢失守,歷時1年零4個月,國民黨軍共斃傷俘日軍25萬餘人,牽制日軍70萬人以上,但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其正規軍損失達104.4萬餘人。在這一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廣大官兵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爲粉碎日本帝國主義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做出了重大貢獻,且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拉長,爲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客觀上也爲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挺進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1941年至1943年,中國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敵後戰場開始獨立承擔抗擊日軍的重任,成爲抗日主戰場。正面戰場逐步下降到次要地位。
1941年至1943年,正面戰場進行的主要作戰有豫南戰役、上高戰役、中條山戰役、第二次長沙戰役、第三次長沙戰役、浙贛會戰、鄂西戰役和常德戰役。這幾次戰役是日軍爲配合東南亞方面作戰,切斷中國東南交通線,摧毀美軍在中國的空軍基地,防止中國軍隊南下支援香港、緬甸的英軍而發動的局部進攻。雖然上高會戰殲敵1.5萬餘人,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敵0.6萬餘人,取得較好戰績,但沒有一次是主動對日作戰,只是在對日軍“避戰”無果的情況下,才進行有限抵抗。
1943年11月至1945年3月,國民黨先後以8個軍共22個師的兵力,在滇西、緬北地區與美軍共同對日作戰,殲滅了日軍第18、第56兩個師團大部,擊潰另兩個師團各一部,斃傷日軍4.8萬餘人,打通了中印和滇緬公路。這是正面戰場在此階段中唯一引以爲榮、揚威異域的作戰行動。
整個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先後進行大規模戰役22次,重要戰鬥3117次,小戰鬥3.9萬次,斃傷日軍85.9萬餘人,
自己付出了322萬人的重大傷亡。
共產黨的敵後戰場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後,因戰線延長、兵力不足,停止了戰略進攻。八路軍也需積蓄力量,以待反攻,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於1938年9月至11月,在延安召開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繼續抗戰的基本方針和任務。
1939年,中國共產黨在紀念抗戰兩週年對時局的宣言中,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政治主張,爲中華民族抗戰指明瞭方向。
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共產黨領導軍民廣泛展開反“掃蕩”、反“圍攻”的作戰。在華北地區,八路軍積極根據中共中央“鞏固華北”的方針,廣泛開展游擊戰。1939年4月,在河北齊會戰鬥中,八路軍120師主力冒着毒氣與敵軍作戰,經三晝夜,殲敵700餘人;11月,晉察冀軍區、120師一部,在河北黃土嶺戰鬥中,殲敵900餘人,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在華中地區,新四軍在長江兩岸廣泛開展了游擊戰爭,開創了華中敵後戰場新局面。在華南,東江縱隊、瓊崖縱隊等人民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開闢了華南敵後戰場。
1940年8月,爲打破敵人的“囚籠政策”,配合正面戰場作戰,八路軍以105個團的兵力發動了“百團大戰”,殲敵1.3萬人,俘虜日僞1400多人,大獲全勝。這次勝利沉重打擊了日寇,對華北敵後根據地的發展和全國抗戰的堅持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在敵後戰場,日軍進行了殘酷的毀滅戰和連續掃蕩,實行了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日軍還大量製造“無人區”,將村莊全部燒燬,強迫羣衆集中在“人圈”內居住。“人圈”四周築有高牆、崗樓,監視村民活動。同時,日軍還不顧國際法,公然在中國東北建立了代號“731”、“100”的細菌工廠,用中國人作活體細菌實驗。
1941年起,國民黨停發八路軍、新四軍軍餉,並對抗日根據地進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加上日軍掃蕩,造成了根據地軍民的嚴重困難。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對敵鬥爭、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發展生產、整頓三風、審查幹部、時事教育、三三制政權、減租減息政策及開展大生產運動,使根據地渡過了難關。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毛澤東思想指導下,敵後抗日根據地羣衆性的游擊戰爭廣泛開展。在反“掃蕩”、反“蠶食”、反“清鄉”鬥爭中,涌現出諸如“狼牙山五壯士”等許多感人事蹟,譜寫了一曲曲人民戰爭的凱歌。
從1944年開始,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敵後戰場進入局部反攻,收復了衆多城市。由於八路軍的英勇戰鬥,局部反攻取得了重大勝利,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壯大。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抗爭,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