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紀念館簡介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原名瑞金革命紀念館,地處江西東南部,坐落於瑞金市區象湖鎮。瑞金是舉世聞名的紅色故都,素有“共和國搖籃”之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了以瑞金爲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並定都瑞金,故稱爲“紅都”。

1953年,爲紀念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第一方面軍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歷史,瑞金革命紀念館開始籌建。1958年,瑞金革命紀念館正式開館,1995年,改爲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1997年,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該館佔地面積8084平方米,建築面積1827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爲陳列展廳,佔地2124平方米。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收藏文物10265件,其中一級藏品45件,二級藏品90件,史料10220份,圖書、雜誌2000多冊。這些文物資料,反映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革命活動的事蹟,記載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紅一方面軍的鬥爭歷史。

紀念館中建有一座輔助陳列館,面積約1828平方米,曾經舉辦過“中央革命根據地文物展覽”,展品800多件,被列爲文物的有602件。

定都瑞金

1930年10月,國民黨針對紅軍在贛南閩西地區建立的紅色政權,調集軍隊展開大規模的“圍剿”行動。此類“圍剿”相繼進行了三次,全部以紅軍的勝利而告終,敵人的三次“圍剿”非但沒有達到剿滅紅軍的目的,反而促成贛南、閩西紅色政權連成一片。而中共中央也將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計劃正式提上了日程。

既然要建國,就要先確定“首都”設在哪裡。關於這個問題,蘇區中央已經研究許久。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紅一方面軍總部於9月23日發佈了《開往福建工作籌款的命令》,將紅軍的集中點定在長汀,同時也有意願在長汀召開“一蘇大”,這也就意味着準備將紅色首都定爲長汀。不過,這一打算在毛澤東、朱德等人抵達瑞金葉萍後,發生了改變。

10月3日,以毛澤東爲代理書記的蘇區中央局給上海黨中央發去的一份長電的末尾有這樣一段話:

“紅軍目前急須休息,須訓練,須補充,須籌款,須佈置新戰場,創造根據。又因11月7日開全蘇大會,中央局不能遠離,遂於紅軍主力分佈於石城、長汀、於都、會昌四縣工作,總部及中央局在瑞金中居中指揮。”

這段話所表達出的意思是,考慮將瑞金作爲“一蘇大”召開的地點,也就是定都瑞金。這不只是毛澤東一個人的想法,中央代表團及朱德、項英也都將目光放在了瑞金。

從“長汀”改爲“瑞金”的這個目標變化是有原因的。瑞金位於江西省東南端,遠離中心城市,又地處贛、閩、粵三省接壤要地,東出八十華里便至福建長汀,往南西可由於都通往贛州,當地物產也極爲豐富,糧食作物自給自足。除了地理等外在優勢外,瑞金當地的革命基礎也很深厚。早在1927年8月,南昌起義部隊曾經過此地,在當地建立了中共瑞金支部。該支部這幾年來不斷髮展壯大,建立了地方紅軍第24縱隊。1931年,更是實現了全縣赤化。後因鄧小平擔任了瑞金縣委書記一職,瑞金的土地分配、農業生產、地方武裝等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績,全縣政局穩定,形勢喜人。以此來看,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的最佳選擇。

經過中央的商討、研究,最終決定定都瑞金,並將瑞金更名爲“瑞京”。

“開國大典”於1931年11月7月晚上6時半舉行。之所以選在夜晚進行,是爲了防止國民黨的空軍轟炸。雖然大典舉行得隱蔽,卻因羣衆的積極參與佈置,也別有一番特色。

葉坪廣場上燈火通明,毛澤東、朱德、項英、任弼時等大會主席團成員登上閱兵式檢閱臺坐定後,由大會執行主席朱德站到臺前高聲宣佈:“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現在開始。我宣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今天正式成立了!”

話音一落,廣場上的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驟起,聲音直衝雲霄。在這一片喜慶的氣氛中,毛澤東代表臨時中央政府指揮升旗。5面代表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紅旗,在人們的注視下,冉冉升起,迎風飄揚。

永久的紀念

在瑞金沙洲壩村子的附近,有一口井,被當地人稱爲“紅井”,它記錄着一段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密切聯繫羣衆的歷史故事。

沙洲壩是個乾旱缺水的村莊,當時這個地方有“挖井會破壞當地的風水”的迷信說法,因此沒有哪家村民敢擅自開挖,羣衆平時要到幾公里外的小河裡挑水飲用,農忙季節只能挑村前的髒塘水。村外的人都說:“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壩。”

1933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搬到了沙洲壩。毛澤東總是看到村裡人挑着渾濁的河水往家裡去,就派謝覺哉去了解情況。原來,當地人想過挖井,改善水質,但聽風水先生說如果挖了井,十里八鄉都要遭殃。而且因爲窮,也沒有挖井的財力和物力。毛澤東聽完說:“過去辦不到的事,我們今天要辦到,而且要辦好。”

毛澤東召集了全村的人開了一次解決飲水困難的村民大會。大會上許多羣衆說:“這個地方不能挖井,挖井會受到報應,就是挖也不一定能挖出水來,這個地方是旱龍。”毛澤東聽了,笑着對大家說:“迷信不可信,這井我來挖。”

9月的一天,毛澤東帶領幾個紅軍戰士在村前幾十米的地方進行了水源的勘探,並破土動工,羣衆見毛澤東親自在開挖井水,也紛紛帶着工具一起動手。在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泉水噴涌而起。毛澤東還讓人從乾涸的河牀上挑來了鵝卵石,用三合土壘砌了井壁,並且在井底鋪設了過濾泉水的石礫和木炭,井水常年不幹,清涼甘甜。從此,沙洲壩羣衆結束了飲用塘水的歷史。此後,其他沙洲壩的村民也紛紛開挖井,村民們的吃水問題終於解決了。

“紅井”如同紅軍一樣,也歷經了許多坎坷。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離開瑞金後,國民黨反動派捲土重來。爲了消除紅軍和毛澤東對蘇區人民的影響,國民黨反動派多次填掉這口井,當地羣衆就同敵人展開鬥爭。敵人白天填井,羣衆夜晚又把井挖開。就這樣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覆好幾次,沙洲壩人民終於取得了勝利。

飲水思源的沙洲壩人民將毛澤東帶領軍民開挖的這口水井進行了全面整修,並把這口井取名爲“紅井”,同時在井旁立了一塊木牌,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14個赤金大字,以後又將木牌改爲石碑。1961年3月4日,該井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秋收起義紀念地

紀念地簡介

萍鄉是秋收起義策源地。1927年初,毛澤東在安源主持召開秋收起義軍事會議,並於9月9日親自發動和領導了震撼全國的秋收起義,第一次高舉起工農革命軍的旗幟。2001年,秋收起義紀念地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秋收起義紀念碑如今矗立在秋收起義廣場的正中央,廣場位於萍鄉城北新區,緊臨城市主幹道,佔地300多畝。秋收起義紀念碑碑高30.9米,佔地面積151平方米。

紀念碑由“9”字、浮雕、題詞、長城、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徽標、碑柱、火炬、五角星、碑文、紅旗、山川、稻穗等圖案組成。長城堡連碑柱27米,基座27級臺階、高3.9米,碑柱頂部正面與背面造型爲兩個“9”字,連綴起來表明秋收起義的時間爲1927年9月9日。長城牆上的火炬和基座側邊的火焰,表示秋收起義之火燃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與刻在基座兩側的毛澤東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吻合。

紀念碑基座正面爲碑文,其他三面按順時鐘方向鑲嵌三幅用花崗岩精心鏤刻的浮雕,依次爲《張家灣的紅燈》、《霹靂一聲暴動》和《轉戰上井岡》,展示了秋收起義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碑柱正面和背面分別鐫刻江澤民題寫的碑名:“秋收起義紀念碑”和毛澤東《西江月·秋收起義》全詞。碑身有線刻的獵獵戰旗和崇山峻嶺,表示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工農兵聯合的武裝鬥爭。

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位於江西省銅鼓縣城西門肖家祠之旁。1977年8月16日,紀念館正式陳列開放,全館陳列文物127件,照片114張,圖表39張。

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建築面積3300多平方米,高18.6米,分前後3棟,爲鋼筋水泥磚木混合結構。紀念館前後門過道各有兩根大理石,外牆各有一條5米多寬的大理石貼牆。房內有寬闊明亮的序廳、展廳,接待室、會議室。

全館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軍旗獵獵”,主要介紹銅鼓成爲湘贛邊秋收起義策源地之一的歷史背景;第二部分:“沙洲閱兵”,主要介紹毛澤東同志親自領導3團和銅鼓人民舉行秋收起義的光輝歷程;第三部分:“排埠思索”,主要介紹起義受挫後毛澤東同志率3團回師銅鼓排埠,在這裡思索部隊前進的方向;第四部分:“引兵井岡”,主要介紹工農革命軍第1、2、3團在瀏陽文家市勝利會師,毛澤東同志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指明瞭中國革命的航程;第五部分:“星火燎原”,主要介紹了這支由毛澤東同志從秋收起義中帶出來的經三灣改編後的革命軍隊,參加了中國革命武裝鬥爭的全過程,爲中國人民的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的不朽功勳。

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坐落於江西省修水縣城鳳凰山路136號,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始建於1977年。館標由當年秋收起義的師部參謀、工農革命軍軍旗設計者之一、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何長工設計並題寫。

進入秋收起義修

水紀念館一樓序廳,迎面是一座高達3.07米的大理石基座組合雕塑。兩側的牆面上雕刻着毛澤東的兩篇詩詞,西牆爲《菩薩蠻·黃鶴樓》,東牆爲《西江月·秋收暴動》。

二樓包含三個展廳,展覽分爲八個部分,包括:一、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慘痛失敗;二、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三、灰色旗號下的紅色武裝;四、毛澤東主張在秋收起義中要鮮明打出共產黨的旗幟;五、光耀人寰的工農革命軍軍旗;六、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日子;七、果斷的轉兵——會師文家市;八、偉大的進軍——開創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紀念館採用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以時空爲序,以基本事實爲依據,系統地展現了有關歷史人物、革命舊址及戰鬥遺址。館內共擺置了68只玻璃展櫃,展出275幅圖片,展示106件館藏文物及有關物品。

秋收起義

在南昌起義前,秋收起義已在醞釀之中,但直到1927年8月3日,中共中央才正式決定在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廣東、江西四省發動秋收起義,開展土地革命。

8月18日,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來到長沙召開會議。他在會上指出:秋收起義的發展是要奪取政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經過一番討論,代表們決定先奪取國民黨反動派防守最爲薄弱的長沙,再組織領導湖南全省的秋收起義。

然而,秋收暴動的計劃實行起來卻並不順利。8月下旬時,長沙的白色恐怖日趨嚴重。城內四處都是國民黨反動派團防局的人,見到陌生人就上前盤問。這些人多是招募來的地痞流氓,經常亂抓人敲詐錢財。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組織起起義軍隊。天無絕人之路,中國共產黨所掌握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和平瀏工農義勇隊因未趕上參加南昌起義退至贛西西北修水、銅鼓地區,安源已經組織了部分工農武裝。據此,湖南省委決定集中力量,首先在以長沙爲中心,包括湘潭、寧鄉、醴陵、岳陽、瀏陽、平江和江西安源在內的七個縣鎮發動起義;成立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和行動委員會,毛澤東任前委書記,易禮容任行委書記,以中國共產黨的名義領導起義。

9月初,毛澤東先後趕往安源和銅鼓召開秋收起義軍事準備會議。會上,毛澤東向兩地的縣委和武裝部隊傳達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央對湖南秋收起義的指示及省委的起義計劃,並決定將湘贛邊界武裝力量統一變成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正式組成以各路負責人爲委員、毛澤東任書記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起義行動。之後,前委又任命原警衛團團長盧德銘爲工農革命軍總指揮。

9月8日,中共湖南省委發佈了《關於奪取長沙的命令》,要求“各地趕緊動員,限於陽曆9月16日會師長沙,奪取省城,建立中國革命委員會湖南分會”。

第二日,長沙市郊部分農軍和鐵路工人爲了響應湖南省委的命令,破壞了長沙至岳陽、長沙至株洲兩段鐵路,切斷了國民黨軍的交通運輸。就這樣,一場以武裝鬥爭爲主要形式,以工農革命軍爲主要力量,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有廣大人民羣衆參加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在湘贛邊界拉開了序幕。

9月11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按計劃爆發。但工農革命軍各團在向長沙推進時情況百出,進軍形勢非常糟糕。各個團的軍官幹部下達命令不及時,甚至有許多去向不明,致使事先定好的起義計劃無法有效實行。毛澤東見此情形,當機立斷,命令各部立即撤出戰鬥,轉到瀏陽文家市集中。9月19日,各路起義部隊到達湖南省瀏陽縣文家市。當晚,前敵委員會召開了會議,根據實際情況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劃,決定保存實力,前往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堅持武裝鬥爭,發展革命力量。

工農革命軍第二日就起程南下。9月25日,在江西萍鄉蘆溪遭到國民黨軍襲擊,部隊受到嚴重打擊,總指揮盧德銘犧牲。當工農革命軍於29日到達永新三灣村的時候,全軍已經不足千人。

秋收起義的失敗給工農革命軍造成了極大的打擊,軍中人心渙散,部隊內官多兵少,管理混亂,各種新舊問題通通暴露出來。毛澤東將這一切看在了眼裡,立即決定在三灣主持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對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永新三灣改編舊址

舊址簡介

永新三灣改編舊址位於江西省永新縣西部的三灣村。2001年,永新三灣改編舊址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三灣是個人煙稀少的偏僻小山村,但它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歷史上,卻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舊址包括楓樹坪舊址、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士兵委員會舊址、毛澤東舊居、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團部舊址等。

楓樹坪是三灣村村口前並肩聳立的4棵紅楓古樟樹,樟樹至今仍枝繁葉茂,一尊毛澤東半身像佇立在樹下。士兵委員會舊址是一棟土牆瓦房。而毛澤東舊居則是1967年復建的,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正是在這裡召開了決定三灣改編的前敵委員會會議。

爲了紀念三灣改編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永新縣還在楓樹坪東側建造了三灣改編紀念館。紀念館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一樓包括三灣改編史蹟陳列、影視廳、休息室,二樓包括賀子珍和永新籍將軍展兩個附屬陳列、文物庫房、辦公室等。

三灣改編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三灣村,進行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三灣改編”。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的開端,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爲從組織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設一支全新型的人民軍隊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三灣處在湘贛邊區的九隴山區,是茶陵、蓮花、永新、寧岡四縣交界的地方,由陳家、鍾家、上李家、下李家和三灣街組成,有50多戶人家,在山區是較大的村莊。

秋收起義後,毛澤東做出了向井岡山進軍的決策。經過長途跋涉,艱苦轉戰,部隊於1927年9月29日到達永新境內的三灣村。

由於連續作戰和疲勞、飢餓、疾病的襲擾,起義部隊到達三灣時已不足千人。隊伍中出現了官多兵少,槍多人少的情況,十分不利於作戰。在部隊成員中,多數是經過戰鬥鍛鍊和考驗的黨、團員和工農運動的骨幹。但也有少數未經改造的舊知識分子和舊軍官出身的人,在戰鬥失利、環境艱苦面前悲觀動搖。很顯然,不改變部隊這種狀況,不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不僅難以適應艱苦的環境,而且無法完成艱鉅的革命任務。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毛澤東在到達三灣的當天晚上就召開了前敵委會議,並最終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

9月30日清晨,一聲嘹亮的軍號聲打破了這個小山村的寧靜。楓樹坪的廣場上,熙熙攘攘地站滿了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戰士。

毛澤東站在楓樹下的一塊大石頭上,穿戴整齊,滿面笑容,顯得精神十足。他清了清嗓子,示意大家安靜下來,然後用渾厚的湖南口音說:同志們,自從秋收起義遭受挫折後,我們一路奔波,傷亡十分慘重。爲了保存革命的實力,也爲了未來革命能有好的發展,前委決定,對剩餘部隊進行整編。軍隊改編時,大家自願決定去留。離開的,我們發放路費,並希望大家將來繼續參加革命,我們隨時歡迎;留下的,我們要改變過去隨便打罵士兵的壞習慣,軍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官兵平等,言論自由。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將不足一千人的部隊,縮編爲一個團。以後,支部建立在連上,由黨統一指揮,共同進退。

接着,毛澤東又宣佈了三項決定:第一,整編部隊,把原來的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縮編爲一個團,下轄兩個營十個連,稱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第二,黨組織建立在連上,設立黨代表制度,排有黨小組,班有黨員;營、團以上有黨委,從而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第三,連隊建立士兵委員會的民主制度,實行官兵平等,經濟公平,破除舊軍僱傭關係;並初步醞釀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隨即,部隊開始整編。

三灣改編,最成功之處就在於“將支部建在連上”,即在連以上設立黨代表,負責連以上的政治思想工作。從這一點來說,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一次偉大嘗試和成功探索。

興國革命歷史紀念地

紀念地簡介

江西興國是現代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將軍縣”。在土地革命時期,總人口23萬人的興國縣,有8萬多人蔘加了紅軍。許許多多從興國走出來的革命兒女,經過艱苦卓絕的戰爭磨鍊,最終成長爲新中國的優秀將領。

1955年,在新中國的授銜典禮上,54名從興國走出來的革命兒女被授予將軍軍銜,將軍數量之多,位居江西之首,全國第二。

興國革命歷史紀念地包括興國革命紀念館和興國革命烈士陵園。2001年,興國革命歷史紀念地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興國革命紀念館位於江西省興國縣五福廣場旁,內有紀念亭、英名碑、悼念廣場、陳列館、水蓮池等建築羣。陳列館始建於1950年,1968年正式對外開放,佔地1442.2平方米,擁有文物資料6000餘件。紀念館下轄蘇區興國革命鬥爭史陳列館、毛澤東長岡鄉調查紀念館、中國人民解放軍興國籍將軍紀念館等。

紀念館中主要陳列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在興國的革命活動和蘇區興國人民爲革命貢獻的模範工作的歷史資料,重點陳列130餘名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著名革命烈士史蹟與珍貴文物,並建有著名的馬前託孤、寧死不屈、洗衣隊員、江善忠跳崖、過雪山等雕塑。

興國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50年,由紀念館、英名碑、紀念亭、英烈雕像和紀念廣場組成。其中,革命烈士紀念館1957年始建於雞心嶺,1977年遷建於瑤岡腦寶長山烈士陵園內。

紀念館爲磚木結構,由門廳、靈堂和展室組成,佔地面積1401平方米。陳列室分五

個部分,分別展出了歷次革命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犧牲的興國籍烈士照片、塑像、遺物和事蹟。

在紀念館正對面約50米處,屹立着革命烈士紀念塔,塔身爲磚木結構,三級四面、高18米,四周均有浮雕和碑文,塔頂有高2米的立體紅角星。英名碑由100餘米長的石碑環形走廊構成,正面鐫刻着全縣2.3萬餘烈士的英名。

“娃娃司令”肖華將軍

說到從興國走出來的共和國將軍,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娃娃司令”肖華。1916年,肖華出生於江西省興國縣一戶貧苦的農民家庭。他自幼聰穎好學,被當地人譽爲“神童”。

1927年春天,還在高等小學堂讀書的肖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青年組織“贛南青年幹社”,開始進行革命活動。

1928年冬天,肖華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了興國暴動。他把紅軍便衣隊引進城,帶着幾個夥伴用木炭在全城反動分子家的門上畫了標記,暴動隊伍按記號把反動分子一網打盡。

1929年2月,年僅13歲的肖華進入興國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學習。不久,興國建立了共青團縣委,肖華被推選爲興國共青團縣委書記。

1930年3月,毛澤東來到興國,肖華向他彙報了青年團的工作。毛澤東發現這個孩子思路清晰而且組織能力很強,便把他調到紅4軍軍部工作。毛澤東把肖華交給紅4軍政委羅榮桓的時候說:“這娃娃日後會有大出息。”

肖華在紅4軍軍部工作僅一個多月,就利用戰鬥間隙,把全軍青年組織建立起來。以後他又擔任了連、營、團政委。1933年夏,他在全軍青年工作會議上,提出創建“少共國際師”的建議。不久,在中共蘇區的擴紅熱潮中,組建了一支由共青團組成的“少共國際師”,不滿18歲的肖華擔任了這支年輕的部隊的政委,他率部投入反“圍剿”戰鬥和北上抗日。

長征剛開始時,肖華率領“少共國際師”屢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完成了掩護軍委的任務。1935年1月,肖華調任紅1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在“四渡赤水”戰役中,他隨紅2師4團等部隊參加戰鬥,之後又率領工作團協助劉伯承同彝民首領小葉丹歃血結盟,使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在十七勇士搶渡大渡河時,肖華在河岸邊親自吹起衝鋒號鼓舞勇士們勝利地渡過天險。在飛奪瀘定橋的戰鬥中,他隨右縱隊沿大渡河東岸向北疾進,並帶領突擊連,一舉攻下鐵絲溝險關,有力地配合了左縱隊勝利搶橋。

抗日戰爭爆發後,肖華任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關戰鬥。1938年8月,肖華任八路軍東進抗日推進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率部挺進冀魯邊。此後,他一面調整領導力量,擴大邊區武裝部隊,廣泛開展游擊戰爭,迅速打開局面,一面對反共頑固派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瓦解“冀魯聯防”,打擊反動民團,使冀魯邊抗日根據地得到迅速鞏固和發展。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第二個月,肖華率4個師經海路搶佔遼東半島,任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46年四五月,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指揮5個師,向駐守本溪的肖華部隊進攻。肖華放棄本溪,收攏兵力,在鞍山反戈一擊,殲敵184師主力,迫使其師長潘朔手下2700餘人起義。毛澤東致電稱讚道:“鞍山戰鬥打得好!”同年10月,杜聿明集中8個師,再次同肖華較量,肖華選擇杜聿明起家的老本,號稱“千里駒”的整編25師開刀,主動放棄安東城,誘敵孤軍冒進,設伏新開嶺,將敵25師一舉全殲,俘虜敵師長以下8500餘人,首創東北民主聯軍一次殲敵一個整編師的先例。

新中國成立後,肖華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從興國的“赤崽”成長爲少共國際師政委;從冀魯邊區的“娃娃司令”錘鍊成共和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1965年,當肖華譜寫出《長征組歌》的時候,人們又見到了他作爲詩人的一面。

1985年8月12日,肖華病逝於北京,享年69歲。

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簡介

上饒集中營烈士陵園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南郊茅家嶺,總面積爲2平方公里。上饒集中營烈士陵園包括5個參觀區,分別爲革命烈士陵園、茅家嶺監獄舊址、周田監獄舊址、李村監獄舊址和七峰巖監獄舊址。2001年,上饒集中營烈士陵園被列爲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進入陵園大門,正中央是革命烈士紀念碑,它位於茅家嶺雷公山腰,1956年建成,碑高28.5米,呈正方形,其中碑座高7米,長寬各20米,正面刻有周恩來題寫的“革命烈士們永垂不朽”九個鎏金大字,碑身後方刻有劉少奇、朱德題詞,南北兩側分別刻有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委員會題文,碑底座刻有烈士紀念碑碑文,整座碑爲花崗石砌成,給人莊嚴壯觀之感。

向紀念碑正北方前行,首先看到的是十五烈士被秘密殺害處,之後繞着紀念碑順時針參觀,將依次看到烈士公墓、子芳亭、施奇烈士塑像,最後是集中營茅家嶺監獄舊址及擺着各種刑具的審訊室。

茅家嶺監獄舊址位於茅家嶺鄉周村境內,這裡原是一座“葛仙”廟,1939年夏改爲三戰區特務機關政治部專員室關押政治犯的秘密監獄,人稱“獄中之獄”。聞名全國的茅家嶺暴動就發生在這裡。

周田監獄舊址同樣位於周村,監獄設立於1941年3月,國民黨在此地囚禁了皖南事變中被俘的新四軍排以上幹部和從東南各省地方上搜捕來的共產黨員、愛國進步人士,共700餘人。

李村監獄舊址位於上饒縣皁頭鎮李村,原爲三戰區長官部副縣官處招待所,後爲囚禁“皖南事變”中下山談判被扣的新四軍軍長葉挺的地方。

七峰巖監獄舊址位於上饒縣黃市鄉七峰村境內,是由七座山峰和一個巖洞組成,當年國民黨特務人員,將原廟宇廂房及山洞用木柵隔成數小間成爲囚室,新四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張正坤,教育總隊副總隊長兼教育長馮達飛、第三縱隊五團團長徐錦樹等多人被囚於此。

相關史實

聞名於世的上饒集中營,是國民黨1941年1月發動皖南事變之後,同年3月在江西上饒周田、茅家嶺、李村、七峰巖等地設立的一座規模龐大的人間地獄。

1941年3月,國民黨反動派將皖南事變突圍未成的新四軍幹部600餘人,以及在東南五省抓捕的共產黨員、抗日青年和愛國人士80餘人囚禁在茅家嶺的七峰巖、周田、李村等處,建立了規模龐大的上饒集中營。新四軍軍長葉挺關在七峰巖的禁閉室。

集中營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所謂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訓練總隊軍官大隊,下分五個中隊,共600多人,都是新四軍排以上幹部。另一部分是所謂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特別訓練班,下設一個“學員”中隊,共100餘人,多是從地方抓來的革命人士,也有少數新四軍被捕幹部。

當時監獄四周構築了圍牆、設起了鐵絲網,崗哨林立、警戒森嚴,並在周圍30裡以內設置了內層警戒圈。除了由軍統特務負責管理監獄以外,國民黨還從第三戰區特務團調遣了一個加強排擔任看守,監獄門外有荷槍實彈的衛兵日夜站崗。

從1941年3月至1942年6月,在一年又四個月的時間裡,便有近200名新四軍幹部和愛國人士英勇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下,佔了集中營成立時700餘名“囚徒”的三分之一。

但是,被關押的革命志士依然誓死不屈,在獄中秘密黨組織的領導下,他們先後舉行過三次絕食鬥爭,要求回到新四軍大部隊中繼續抗日。

1942年5月25日,被關押的愛國志士舉行了茅家嶺暴動。6月,當日軍侵佔上饒時,集中營遷往福建,17日,在途經福建崇安赤石鎮時,中共秘密支部又領導百餘名新四軍幹部和其他愛國人士舉行暴動,結果有40餘人衝出敵人包圍,與武夷山區游擊隊會合,史稱赤石暴動。

赤石暴動

在上饒集中營這座黑獄中,國民黨憲兵、特務軟硬兼施,對被俘新四軍官兵進行了極其野蠻殘酷的精神和肉體的迫害、摧殘。被囚的共產黨員、新四軍官兵和其他抗日愛國進步人士同國民黨憲兵、特務進行了艱苦卓絕、英勇悲壯的鬥爭。

1941年9月前,敵人對被俘人員主要採取“懷柔政策”,他們詆譭共產黨,誘使被俘人員變節叛變,但被囚禁的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毫不動搖。“懷柔政策”失敗後,國民黨便指示反動軍警對被俘人員進行嚴刑拷打,妄圖迫使革命志士屈膝就範,但獄中的同志在對敵鬥爭中表現得堅定和頑強。他們還秘密成立了黨支部,堅持在獄中進行對敵鬥爭。

1942年5月,浙贛鐵路沿線相繼被日軍侵佔,上饒岌岌可危。此時,國民黨第三戰區的軍政機關一片混亂。上饒集中營的黨支部立即決定,趁機舉行大規模越獄暴動,暴動的時機就選在集中營撤往閩北的時候。

5月25日下午,上饒集中營茅家嶺監獄秘密黨組織的暴動委員會,發現當天部分看守衛兵外出,當機立斷,舉行暴動。他們奪取了衛兵的武器後,呼喊着衝出囚室,砸開平時封死的西側門,除兩位同志負傷被敵殺害外,24位同志衝出了虎口。

1942年6月15日,集中營裡的其餘同志被押往閩北。17日下午,集中營6箇中隊到達赤石鎮崇溪河,休息一陣後開始渡河。第一、二、三、五中隊渡河後,很快便繼續上路。

此時天色已晚,第六中隊剛剛渡河,而押送他們的憲兵還未到岸,正是逃跑的最佳時機!

不遠處正是山高林密的武夷山,是紅軍的老根據地,只要衝進山裡,便可以尋求羣衆的幫助。此時不跑,更待何時?第六中隊的秘密黨支部果斷決定進行暴動,暴動指揮員王羲亭從隊伍中站起來,他先是哼了一段《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提醒大家做好暴動準備,接着大喊一聲:“同志們,衝啊!”

一聲令下,近百名同志一躍而起,奔向武夷山。此次暴動,除11人犧牲和部分失散外,大多突出重圍,陸續找到了地方黨組織,投入了新的戰鬥。

(本章完)

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