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

陶行知紀念館

紀念館簡介

陶行知出生於1891年,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20世紀80年代,爲了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南京、上海三地都先後修建了陶行知紀念館。而被中宣部評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是位於安徽黃山歙縣的陶行知紀念館。

紀念館最早由崇一學堂改建,這裡是陶行知幼年讀書的地方,其中陳列着陶行知遺物和著名遺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紀念館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設計爲仿徽派建築。紀念館建成於1984年,由瞻仰廳、放像廳、書畫廳和5個大展廳組成。紀念館設有東西兩側大門,館名分別由胡耀邦、胡厥文(曾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題寫。1997年,陶行知紀念館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公佈爲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進入紀念館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瞻仰廳。走進廳內,面前是一扇大屏風,有陶行知親筆題寫的“愛滿天下”四個大字。屏風背面是江澤民的題詞:“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促進教育改革”。

2.6米高的陶行知雕像屹立廳堂中央,展現了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高大形象。廳堂上方是宋慶齡親筆題寫的“萬世師表”匾額。正面爲毛澤東題寫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一行鎏金大字。

繞過廳堂拾級而上是放映廳,陶行知生平事蹟錄像在放映廳中循環播放。

向北穿過側門就進入了展覽廳。全館共分5個展廳。第一個展廳在樓下,二、三展廳在樓上。3個展廳分7個時期展示陶行知光輝的一生。還有一個特殊展廳,那就是第四展廳,是陶行知在崇一學堂讀書時的宿舍。當年陶行知就是在那間宿舍的牆壁上寫下了“我是一箇中國人,要爲中國做出一些貢獻”的豪言壯語,現在這個展廳保持着當年的風貌。第五展廳爲書畫廳,陳設了陶行知的大量書籍、文稿和書畫作品等。

陶行知生平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於安徽省歙縣。當時中國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勤奮好學的陶行知自幼就立下了救國救民的大志向。

1905年,陶行知進入英國教會辦的學堂讀書,只有14歲的他在宿舍的牆上寫下了一行字“我是一箇中國人,要爲中國做出一些貢獻”。

1909年,陶行知考入南京金陵大學,見到學校中的學生都以操着一口熟練的外文爲榮,陶行知十分憤慨。爲了宣揚中華文化,他與學校裡的幾個愛國學生一起創辦了《金陵光》學報,並擔任主筆。此後,陶行知接連在《金陵光》學報上翻譯並發表了20多篇文章,每篇都飽含着憂國憂民的心情和振興中華的理想。

1911年暑假,陶行知回到家鄉,參加了辛亥革命地方起義,邁出了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步。1914年,陶行知以全校總分第一的成績從金陵大學畢業,並由學校保送,赴美國留學。

1917年,陶行知結束了在美國的學業,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在寫給妹妹的信中,陶行知這樣說道:“我本是一箇中國平民,無奈十幾年的學校生活漸漸地把我向外國的貴族方向轉移,好在我的中國性、平民性是很豐富的。我的同事都說我是一個‘最中國的’留學生。經過一番覺悟,我就像黃河絕了堤,向着那中國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來了。”

陶行知回國後,歷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教務主任,東南大學教育科主任等職。1919年,“五四”運動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陶行知立即投身到反帝愛國鬥爭的浪潮中。

5月7日,南京雞鳴寺召開全市中等以上學校代表會議,決定通電北平政府,要求立即釋放被捕學生,並組織“國恥紀念籌備會”。9日,南京各界6000人在小營演武廳召開國恥紀念大會。陶行知在會上發表演說,反對簽訂巴黎和約,要求取消21條賣國條約,他的演講激起了會上所有人的愛國熱情。

1926年,陶行知起草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32年,他創辦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學團,宣傳生活教育,提倡教、學、做合一,以及小先生制。陶行知要求教育與實際結合,爲人民大衆服務,他設想以教育爲主要手段來改善人民的生活。

1937年9月,陶行知得知,美國在一年之中運往日本的軍用材料,佔日本進口額的54.4%。1938年5月4日,陶行知在洛杉磯5000人大會上疾呼:“日本在中國殺死100萬人的時候,有54.4萬人是美國做幫兇殺死的!難道我們能袖手旁觀、熟視無睹嗎?凡不願做幫兇的人請站起來。”會場上5000人同時起立,表示禁運決心。

這場演講結束之後,美國碼頭工人紛紛罷工,拒絕把軍火運往日本,這件事最後震驚了美國國會和整個社會。

陶行知還把在加拿大演講的門票收入和華僑捐款一起寄到香港保衛中國同盟,並委託宋慶齡購買藥品,轉交給白求恩醫療隊,直接支援了根據地的抗日鬥爭。在印度,他拜訪了甘地、泰戈爾等知名人士,促進了印度各界對中國抗戰的瞭解和支持。這一愛國壯舉爲抗日救國,建立國際抗日統一戰線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二·九運動後,陶行知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幫助下,積極參加民主運動,並進一步認識到教育應爲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務。他先後創辦了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培養出不少革命人才,並曾幫助一些進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據地。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病逝,終年55歲。臨終前,他叮囑自己的家人,要把遺體運到南京安葬,但要頭朝北方,向着延安。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及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新四軍軍部舊址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位於安徽省涇縣雲嶺鄉。1962年,舊址開始進行修復重建工作,1985年9月,新四軍司令部、大會堂、修械所,以及設於大會堂後的輔助陳列同時開放展出。1987年7月,新四軍政治部、戰地服務團俱樂部及中共中央東南局三處舊址復原完成。

新四軍軍部舊址中收藏各類文物資料6200餘件。其中重要文物有軍長葉挺使用的望遠鏡,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在長征和新四軍時期使用的毛毯,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使用過的馬袋,還有葉挺送給副參謀長周子昆的懷錶。

2001年,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1990年爲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週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決定興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陵園位於涇縣城西郊1.5公里處水西山南麓的桃花臺,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

走進陵園大門,正中間是鄧小平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周圍是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烈士墓。

陵園自1991年建成開放以來,共接待參觀瞻仰者140餘萬人次,李瑞環、吳邦國、李貴鮮等十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來陵園視察,還有千餘名新四軍老戰士及烈士家屬、子女等來陵園追悼犧牲的戰友和前輩。

1996年,陵園被列爲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陵園被中宣部評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如今,這裡又被列爲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成爲社會各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

新四軍簡介

新四軍全稱“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華中抗日鬥爭的人民軍隊。

新四軍是在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形勢下,經國民黨當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地的紅軍游擊隊陸續改編而成的。新四軍軍長爲葉挺,副軍長爲項英,張雲逸、周子昆分別擔任正、副參謀長,袁國平、鄧子恢分任政治處正、副主任。

新四軍下轄4個遊擊支隊,10個團,1個特務營,共10329人。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在漢口建立軍部,1938年1月6日移駐南昌。

在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僞軍,作戰2.2萬餘次,殲滅日僞軍31萬餘人,新四軍作戰傷亡8.9萬餘人。新四軍從最初的1萬餘人,發展到擁有主力21.5萬餘人,地方武裝9.7萬餘人,計31萬餘人;另有民兵自衛隊96萬餘人。建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湘、贛七省的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贛、皖江和浙東八塊抗日根據地,面積達25.3萬平方公里,人口3420餘萬,爲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至抗戰勝利時,新四軍主力部隊與地方部隊發展到31萬餘人,成爲一支不可小視的戰略力量。

千古奇冤

1940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發動了第二次反共**,強令在長江南北和黃河以南堅持抗戰的新四軍、八路軍,在一個月內全部撤到黃河以北。中國共產黨爲了顧全抗日大局,做出讓步,決定將皖南新四軍撤到長江以北。

1941年1月4日,駐皖南的新四軍軍部、教導團和三支隊共9000多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由涇縣雲嶺起程北上。1月6日,當部隊到達茂林地區時,突然遭到國民黨7個師8萬多人的包圍襲擊。在軍長葉挺的指揮下,新四軍指戰員奮起自衛,英勇抗擊,激戰7個晝夜,終因寡不敵衆,彈盡糧絕,除約兩千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副軍長項英遭反革命分子殺害,軍長葉挺被敵人扣押。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也是國民黨掀起的第二次反共**。

“皖南事變”發生以後,周恩來懷着非常悲憤的心情,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詩句,發表在《新華日報》上,向國內外揭露蔣介石製造“皖南事變”的真相。

1941年3月,蔣介石被迫“保證”決不再有“剿共”的軍事行動。

王稼祥紀念園

紀念園簡介

王稼祥紀念園位於安徽省蕪湖市十一中校園內的獅子山上。紀念園始建於1986年,當時的國家副主席王震親自到場,爲王稼祥半身銅像揭幕。2001年,王稼祥紀念園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6年,紀念園在蕪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實施了改擴建工程。擴建後,王稼祥紀念園佔地面積1.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由生平陳列館、綜合館、藏館等組成。紀念廣場面積2000平方米,由銅像

、浮雕牆組成。

王稼祥生平陳列館設有6個展廳,分別介紹了王稼祥在中國革命各個歷史時期中的重大貢獻和豐功偉績。館內收集並陳列了王稼祥珍貴遺物110餘件,重要信件文章130件,照片200餘幅。

綜合館設有貴賓室和可容納80人的影像廳及臨時展廳。

王稼祥生平藏館再現了王稼祥辦公室及臥室,珍藏了王稼祥生前藏書共1200餘冊,及生前使用的各類遺物,前蘇聯領導人伏洛希洛夫贈給王稼祥的吉姆轎車亦珍藏於此。

關鍵的一票

1934年10月,在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錯誤指揮下,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失敗,黨中央被迫放棄根據地,開始長征。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侯補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感覺到,李德根本不瞭解中國國情,只是按照蘇聯的套路來指揮紅軍作戰。他曾氣憤地指責道:“像李德這樣指揮紅軍,哪能不打敗仗!”同時,他也對當時被排斥的毛澤東產生了憐憫和敬仰之情。

長征開始後,王稼祥與毛澤東同行,毛澤東經常向他講解自己的軍事思想。在交談的過程中,王稼祥越來越覺得毛澤東所堅持的思想和道路纔是正確的。不久,王稼祥找到自己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學張聞天,提議撤換博古和李德,改由毛澤東領導紅軍。這個提議馬上得到了張聞天的支持,於是兩人又找到周恩來、朱德等人,說出了這個提議,沒想到一呼百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1934年12月11日,紅一軍團2師5團攻佔通道縣城。次日,中央在這裡召開緊急會議,史稱“通道會議”,主要討論紅軍的去向問題。李德仍然一味堅持紅軍主力北上湘西,與賀龍領導的紅二、六軍團會合。其實這正中蔣介石的下懷,他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好口袋,等着紅軍往裡鑽。毛澤東當即站出來反對,認爲如果繼續按原計劃前往湘西,紅軍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只有西進,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纔會有出路。王稼祥、張聞天、周恩來都支持毛澤東的觀點,使毛澤東的建議獲得通過。

1934年12月14日,紅一軍團2師6團攻佔貴州黎平。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黎平召開,史稱“黎平會議”。經過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的極力爭取,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指出:“鑑於目前所形成之情況,政治局認爲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並且是不適宜的。”從而徹底否定了李德前往湘西的計劃。從此,紅軍甩開國民黨的十幾萬大軍,西進貴州,開始由被動轉入主動。

1935年1月15日,遵義會議召開。會議開始後,博古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做總結,片面強調敵強我弱等客觀因素,迴避自己在指揮方針上的錯誤。接着,周恩來做副報告,他勇敢地承擔了自己所應負的責任,與博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接下來,在張聞天發表講話後,毛澤東開始發言。他不僅對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進行了尖銳批評,更對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

王稼祥在聽完毛澤東的講話後,更加堅定了支持毛澤東的信念。他旗幟鮮明地表示贊成毛澤東的發言和張聞天的“反報告”,批評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提議應當由毛澤東出來指揮紅軍,要求取消李德、博古的軍事指揮權。

事後,毛澤東非常感激王稼祥在這次會議上的支持,稱之爲“關鍵的一票”。他常對人說:“王稼祥是最早就支持我的,遵義會議上沒有他不行,他投了關鍵的一票。”

遵義會議決定增選毛澤東爲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三人團”,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並確定了周恩來、王稼祥、毛澤東爲成員的新“三人團”。從此,中國革命的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堅定的意志

1933年4月,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中遭遇空襲,腸子被炸穿。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他忍着劇痛經歷了8個小時的手術。由於惡劣的醫療條件,王稼祥腸子裡的彈片未能取出,只好採取保守療法。

1934年1月,王稼祥當選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秋天,他腹部通着管子,坐着擔架參加了長征。過雪山草地時,他腸子流膿,甚至爬出蛔蟲,但王稼祥仍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堅持下來。到達陝北後,他因傷情惡化被中央派人秘密送往上海治療。

1937年夏,王稼祥轉赴莫斯科治傷並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翌年8月,他回到延安,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和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1944年,他因傷口惡化病倒而無法工作,1946年再度被送到蘇聯治療。1947年,王稼祥回國到達東北解放區,任東北局城工部長。

新中國成立後,王稼祥曾任新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1951年回國後,長期擔任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1956年當選中央書記處書記。由於當年的老傷留下了後遺症,王稼祥在工作時腹部總是捂着一個熱水袋。

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在北京病逝,終年68歲。

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

陵園簡介

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位於安徽淮北市濉溪縣雙堆集南面,東西長368米,南北寬292米,面積10.6萬平方米。烈士陵園修建於1976年,1981年10月落成並開放。

進入陵園大門,南北兩側各有一個面積爲1250平方米的池塘,中間是一條寬闊筆直的主幹道,直通陵園正中央的紀念碑。紀念碑南側的尖谷堆爲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也是淮海戰役雙堆集地區殲滅戰期間國共雙方激烈爭奪的制高點。

1995年12月,陵園被批准爲安徽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0年陵園被批准爲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陵園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爲全國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雙堆集戰役

雙堆集殲滅戰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也是繼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後,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的密切配合下,在雙堆集地區進行的又一次大規模殲滅戰。

在黃百韜兵團被包圍在碾莊圩時,除了邱清泉、李彌兵團被蔣介石派來增援外,還有一支精銳部隊被華東野戰軍阻擊在了碾莊圩之外,這就是國民黨第12兵團。

國民黨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江西貴溪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期,曾赴德國深造。黃維一路追隨蔣介石,反共態度十分堅決。蔣介石也視其爲心腹,將五大王牌之一的第18軍交給黃維指揮。1948年9月,蔣介石命令黃維擔任新組成的第12兵團司令官,下轄4個軍和1個快速縱隊,共12萬人。

淮海戰役初期,黃維兵團奉命駐守豫南。不久,邱清泉及李彌兵團奉命東進救援黃百韜兵團,大本營徐州空虛。權衡之下,蔣介石下令黃維急速向徐州靠近,北上增援。

黃維立即率部從河南確山出發,日夜兼程向東進軍。爲了牽制黃維的行軍速度,給予主力部隊足夠的時間部署包圍圈,中原野戰軍6縱、9縱、4縱分別在黃維進軍沿線佈置阻擊。

黃維這一路走得很辛苦,除了華野和中野的阻擊部隊外,還有無數的地方武裝不斷進行騷擾侵襲,破壞橋樑鐵路,使其機械化部隊無法快速通過。一路損兵折將之後,直至11月22日,黃百韜兵團全部被殲滅時,向宿縣前進的黃維兵團被中原野戰軍阻擊在了澮河南岸的南坪集地區,距離徐州尚有100公里。

11月24日,黃維兵團一頭扎進了早已布好的“口袋”。黃維發覺形勢不妙,立即命令各部向南收縮,準備沿澮河南岸向雙堆集、固鎮方向前進,先同李延年兵團會合,然後沿津浦路北進。

但爲時已晚,當日黃昏,中原野戰軍全線出擊。第1、第2、第3、第6縱隊分別從孫町集、五溝集、白沙集、曹市集,由西向東突擊;第11縱隊從靳縣由東向西突擊,第4、第9縱隊從伍家湖、邵瓦房由北向南突擊。至25日晨,將黃維兵團包圍在宿縣西南以雙堆集爲中心、縱橫約7.5公里的地區內。

陷入包圍的黃維驚恐萬狀,他彷彿看到了自己走上黃百韜的覆轍。11月26日,國民黨軍第85軍110師師長廖運周剛剛到達雙堆集附近,黃維就派人把他請到兵團部。

廖運周到達兵團部後,竟主動向黃維請纓,願做突圍的先頭部隊。這讓黃維既詫異又激動,他暗自發誓,如果逃過此劫,一定保這位廖師長飛黃騰達。

廖運周果然沒有讓兵團司令“失望”,很快就用自己的行動給黃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

27日清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霧瀰漫天地,能見度極差。廖運周率領110師5000餘人藉着濃霧的掩護開始了突圍。早在前一天的作戰會議上,廖運周就曾向黃維建議,應該趁解放軍的包圍圈還沒有徹底合攏,利用伏擊隊伍之間的空隙大膽穿插出去。這個看似膽大妄爲的主意獲得了黃維的支持,這個時候,除了相信那一絲虛無縹緲的運氣外,還能怎麼樣呢?

不得不說,廖運周和他的110師真的受到了幸運的眷顧,順利地從一處缺口走出瞭解放軍的包圍圈。按照約定,廖運周立即通過無線發報機向黃維報告了突圍成功的消息和突圍路線。黃維喜出望外,急忙傳令部隊按照原定計劃向廖運周指出的路線靠攏。

可是,黃維萬萬想不到的是,毫無防備的部隊遭到了解放軍猛烈的襲擊。密集的炮火很快使部隊亂成一團,在混亂中如無頭蒼蠅般撞來撞去。突如其來的襲擊讓黃維呆若木雞,他實在想不清楚,爲什麼廖運周就能一槍未放地走出包圍圈,而自己卻遭到了如此猛烈的阻擊?

原來,黃埔畢業的廖運周自1928年起,就接受中共黨組織的領導秘密從事地下兵運工作。1937年,廖運周所在的部隊開赴河南焦作,與豫北管區合併成師,當時的豫北管區的司令官張軫,北伐時曾是以程潛爲軍長、林伯渠爲黨代表的第6軍的一名師長,因此政治立場是反蔣的。廖運周迅速與黨組織取得聯繫,黨組織交給他的任務是:“在這個部隊隱蔽精幹,發展勢力,掌握兵權。”自那時起,共產黨員廖運週一直隱蔽在110師,歷任團長、旅長、副師長和師長等職。這一漫長的潛伏過程是艱辛和危險的。而110師的官兵在廖運周的影響下,早已不願爲蔣介石賣命。來到雙堆集後,廖運周迅速與黨組織取得了聯繫,聯手演了一出好戲。

黃維被這場欺騙氣得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經過一番激戰後,負責先期突圍的4個師損兵折將,丟下大批屍體狼狽地退回了雙堆集。第一次突圍失敗了。

28日,不甘心的黃維再次組織起大

規模的突圍衝鋒。這次黃維下了血本,將王牌18軍調到了前面,以3000名裝備精良的死硬分子爲先鋒,嚎叫着向解放軍的陣地發起一波波的猛烈進攻。這種盲目的自殺式衝鋒持續了兩天,黃維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試了一遍。撞得頭破血流之後,黃維終於死了心,將部隊收縮至以雙堆集爲中心,東西約13裡,南北約10裡的狹小地域內。

既然突圍無望,黃維重新調整了部署,固守待援。剩下的時間,就是接連不斷地向蔣委員長拍發求救電報了。

蔣介石知道黃維兵團被包圍後,不由得焦頭爛額。他手上僅餘的部隊別說前往救援,恐怕一個照面就會被解放軍消滅,連塞牙縫都不夠。蔣委員長只好畫了一張又一張的大餅,爲包圍圈內的黃維充飢。他派飛機向雙堆集灑下了漫天的“嘉慰令”,實在是令黃維哭笑不得,心裡暗暗痛罵之餘,嘴裡還要感謝委員長的信任和嘉獎。

雙堆集內一片愁雲慘霧,糧草供給早就斷了。國民黨士兵把雙堆集內活着的東西全部抓來果腹。百姓的雞鴨貓狗吃光了,士兵們殺軍隊的騾馬吃。包圍圈內的東西都被士兵燒光了,就連蔣介石空投的彈藥都被散扔在地上。因爲爭搶糧食而發生的火拼,每天都在上演着。凜冽的寒風中,國民黨傷員的呻吟聲格外刺耳,一個寒夜過後,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再也見不到清晨的太陽。

在中央軍委的指示下,解放軍一面加固陣地,增強防禦,一面發起了強大的政治攻勢。同時,中野及華野領導也數次對黃維勸降,無奈黃維拒不投降,揚言甘願爲“黨國盡忠”。

1948年12月5日,劉伯承司令員、陳毅司令員、鄧小平政委聯名爲全殲黃維兵團向各縱隊頒發了總攻命令。

6日16時30分,中原野戰軍全線發起攻擊。由第4、第9、第11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特縱炮兵主力及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編成的東集團,由第1、第3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及炮兵一部編成的西集團,由第6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陝南軍區第12旅編成的南集團,同時對當面之黃維兵團各軍發起突擊,戰鬥空前激烈。

激烈的戰鬥進行了7天7夜,至13日,中野將黃維兵團壓縮在東西不過1.5公里的狹長地域。劉伯承、陳毅適時發出《促黃維立即投降書》,但是黃維仍然負隅頑抗,拒絕放下武器。爲迅速解決戰鬥,中共淮海前線總前委再次調整部署,以華東野戰軍第3、第13縱隊加入南集團作戰。當日晚,解放軍發起總攻。至15日黃昏,黃維兵團全部被殲。

諷刺的是,一直叫喊着爲“黨國盡忠”的黃維並沒有隨着兵團的滅亡而奮戰到底,而是混入了俘虜中,隱姓埋名,企圖矇混過關,但終被解放軍識破。一番苦費心機,不過是徒增羞辱罷了。

雙堆集一戰,是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人民解放軍消滅國民黨軍1個兵團部4個軍11個師,共10萬餘人,其中俘虜中將兵團司令官黃維以下官兵4.6萬餘人,斃傷4.6萬餘人,起義5500餘人,投誠3300人。繳獲各種火炮870門、坦克15輛、汽車300餘輛,及其他大批武器彈藥等。

安徽省博物館

博物館簡介

安徽省博物館位於合肥市安慶路中段,佔地面積約70畝,是安徽省唯一集自然、歷史、社教爲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博物館。2001年,安徽省博物館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解放初期,合肥先後成立了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在蕪湖成立了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1953年4月23日,“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在合併上述機構的基礎上成立了。

1954年8月,建築面積達11580平方米的陳列大樓破土動工,1956年2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館正式成立,陳毅爲該館題寫了館名。

館藏文物

安徽省博物館文物庫房佔地4156平方米。館藏文物有歷代銅、陶、瓷、金、銀、玉器、貨幣、書畫、民俗、磚雕石刻、文房四寶、革命文物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物等,總計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冊,一級藏品135件。

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歷年來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如壽縣蔡侯墓出土的蓮瓣銅壺,通高80釐米,器形高大,蓋頂作鏤空的蓮瓣形,頸部有對稱的獸形雙耳,四獸作足,造型生動,爲春秋時期少見的藝術珍品。壽縣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重約400千克,形體高大,是現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僅次於1939年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後母戊大鼎。

該館珍藏的古代瓷器有1963年宿松縣北宋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與注碗,注子高20.2釐米,碗高13.9釐米,是景德鎮青白瓷中少見的佳作,也是宋瓷斷代中的珍貴標準器物。

鐵畫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種,具有立體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館藏清初鐵畫名家樑在邦的作品《蘆蟹圖》是鐵畫中的代表作。

鐵畫歷史

在安徽省博物館內陳列着許多鐵畫精品,除了樑在邦的《蘆蟹圖》以外,還有清朝湯鵬的草書鐵字聯。

鐵畫,也稱鐵花,是安徽蕪湖著名傳統工藝美術品,相傳是明末清初安徽蕪湖鐵匠湯天池所創造,以後逐漸流傳到北京和山東等地,並享譽四海。鐵畫的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形式有立體和半立體的。

蕪湖鐵畫以錘爲筆,以鐵爲墨,以砧爲紙,鍛鐵爲畫,鬼斧神工,氣韻天成,並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工藝精湛、技藝高超著稱於世。

鐵畫始於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間,由蕪湖鐵工湯天池與蕪湖畫家蕭尺木相互砥礪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曆史。蕪湖鐵畫源於國畫,具有新安畫派落筆瘦勁簡潔、風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藝術特徵,是純手工鍛技藝術。它以鐵爲原料,經紅爐冶煉後,再經鍛、鑽、擡、壓、焊、銼、鑿等技巧製成。既具有國畫的神韻又具雕塑的立體美,還表現了鋼鐵的柔韌性和延展性,是一種獨具風格的藝術。

蕪湖鐵畫曾參加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匈牙利布達佩斯造型藝術展,並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亞、沙特、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

1959年到1960年,鐵畫藝人儲炎慶和幾位弟子製作的大型鐵畫《迎客鬆》、《梅山水庫》和鐵書法《沁園春·雪》等作品佈置在人民大會堂。

蕪湖鐵畫歷經了340多年的承傳和發展,在傳統形式的尺幅小景、畫燈、屏風基礎上,又創有立體鐵畫、盆景鐵畫、瓷板鐵畫和鍍金鐵畫,形成了座屏、壁畫、書法、裝飾陳設和文化禮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個品種,以其與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魅力,在藝壇獨樹一幟。

金寨革命烈士陵園

陵園簡介

金寨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梅山鎮。陵園始建於1964年,佔地26.9萬平方米,園內先後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博物館、紅軍紀念堂、紅軍將軍墓園、金寨縣紅軍廣場等標誌性建築物。

1964年,劉伯承親自爲金寨革命烈士紀念塔題詞“燎原星火”。1982年鄧小平親筆題寫“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館名。1994年江澤民親筆爲革命烈士陵園題名“金寨縣烈士紀念館”。

2005年,金寨革命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歷史沿革

金寨縣位於鄂豫皖三省七縣二區的結合部,原名“立煌縣”,1947年改稱“金寨縣”。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金寨的進步青年蔣光慈、王明、袁漢銘、詹谷堂等人相繼入黨,並於1924年秋建立了地方黨組織。大革命中,金寨黨組織發動農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運動。

1929年5月,金寨爆發了商南起義,同年11月又爆發了六霍起義。此後,紅軍第32師、33師分別成立,豫東南、皖西兩塊革命根據地逐漸創建起來。

1930年春天,中共中央爲統一領導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根據地,在上海召開會議,決定成立鄂豫皖特區,郭述申擔任特區書記。三地武裝合編爲紅1軍,許繼慎擔任軍長、徐向前擔任副軍長。同年6月,鄂豫皖蘇維埃政府在金寨成立,甘元景任主席。至此,總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百萬的鄂豫皖蘇區正式形成。

1931年1月,紅1軍與蔡申熙率領的紅15軍合編爲紅4軍。4月,張國燾、陳昌浩、沈澤民等來鄂豫皖蘇區,先後成立了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軍委會和鄂豫皖省委、省蘇維埃政府。

1930年冬至1932年夏,紅軍在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勝利後,於1931年10月在麻埠創建了以曠繼勳爲軍長的紅25軍。11月,紅25軍又與紅4軍組成了以徐向前爲總指揮的紅四方面軍。

金寨先後建立了豫東南、皖西北兩個區和六安、霍邱、五星、赤城、赤南五個縣的各級蘇維埃政權,大力開展土地革命和經濟文化建設,使根據地不斷髮展壯大。

1932年秋,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鬥爭失利,紅四方面軍主力戰略轉移。在艱難的環境裡,紅軍又分別組建了紅27軍、紅28軍和1、2、3路遊擊師。紅25軍、28軍兩次合編也都發生在金寨。

1934年11月,合編後的紅25軍由中央派來程子華率領北上抗日。1935年至1937年,高敬亭率領的紅28軍和地方武裝在此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使革命的紅旗高高飄揚在大別山上。

抗日戰爭時期,金寨兒女響應徵召,踊躍參加新四軍四支隊,東進抗日。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區黨委、新四軍駐皖機關和中共立煌中心縣委、皖西省委均設此,由彭康、鄭位三負責,與遷駐這裡的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及第五戰區21集團軍國民黨右派勢力展開了錯綜複雜的鬥爭,領導了以金家寨爲中心的邊區抗日救亡運動。其間,新四軍葉挺、張雲逸等曾來此視察工作。

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重建根據地。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李達等中原局領導同志多次轉戰於此,領導軍民共同戰鬥,迎來了全國解放的勝利。

在數十年的革命疾風暴雨中,金寨縣10多萬英雄兒女參軍參戰,用生命和鮮血支援了革命戰爭,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已追認的革命烈士有1萬餘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健在的縣籍老紅軍有700餘人。1955年至1965年被授少將以上軍銜的有59人。因此,金寨縣被譽稱爲“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

(本章完)

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
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