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_東固革命根據地舊址羣

東固革命根據地舊址羣

概況

東固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最早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之一。它是以東固爲中心,形成的吉安、吉水、永豐、泰和、興國五縣交界地區的工農武裝割據,被毛澤東譽爲“李文林式”的赤色割據,被陳毅譽爲“東井岡”。

從1927年9月到1929年11月,東固革命根據地經歷了創建、鞏固、發展三個階段,全盛時期面積達2200平方公里,人口15萬。1930年3月,贛西臨時蘇維埃政府成立後,東固開始融入贛西南革命根據地。1931年11月,東固成爲中央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是贛西南蘇區的核心區域和中央蘇區的重要戰略基地。

東固革命根據地舊址羣包括東固平民銀行舊址、革命烈士紀念塔、毛澤東舊居、朱德舊居、軍民誓師大會會場舊址、紅一方面軍無線電培訓班舊址和紅4軍與紅2、4團會師舊址。

2009年,東固革命根據地舊址羣被中宣部公佈爲第四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東固革命根據地博物館位於東固畲族鄉中心,原名爲《第二次反“圍剿”陳列館》。館址原爲東固林業站辦公樓,1977年改作爲陳列館。

2005年在原館基礎上重新裝修布展,館內陳列着國家級重要革命文物200餘件,其中珍貴文物23件。博物館集中、系統地反映了東固革命根據的創建和發展歷程,展現了東固、贛西南蘇區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現了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東固、贛西南人民的豐功偉績。

200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批覆將“東固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改擴建爲“東固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新館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正氣路,總投資3100萬元,總建設規模爲4000平方米。

創建歷程

東固是吉安縣的一個大鎮,下轄幾十個大小山村,四周羣山環抱,由於離市區路途遙遠,因此反動勢力鞭長莫及。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這裡有很多青年知識分子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後他們積極發展當地農民組織,鎮壓地主惡霸,使得東固形成了良好的革命基礎。

1926年6月,共產黨員鄢日新、陳奇涵等陸續回到江西做黨的工作。

1927年,在北伐革命影響和吉安黨組織的領導下,吉安農民運動蓬勃發展,2月,賴經邦在東固澗東書院成立了第一個黨小組領導開展革命運動,並先後成立了九區農協和農民自衛隊來開展革命活動,從此揭開了東固地區革命鬥爭的序幕。

這年冬天,由賴經邦、段起鳳率領這支壯大起來的革命武裝,開始打土豪、分田地,並把沒收來的財物分發給當地羣衆。受東固革命勢力的影響,興國、吉安、永豐、泰和的工農羣衆也紛紛起來開展武裝鬥爭。

1928年2月,東固成立了江西工農革命軍第3師7縱隊,不久又成立了江西工農革命軍第7師9縱隊。同年9月,7、9縱隊合併爲江西工農紅軍獨立第2團。紅2團的成立,標誌着江西第一支地方工農紅軍主力部隊的誕生。自紅2團成立後,贛西特委運用這支主力部隊,進一步擴大了活動範圍。

1928年12月20日,紅2團與15縱隊會合,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先從敵人的內部做工作,等到時機成熟,主力部隊便以隱蔽迅猛的動作壓倒敵人,一舉攻克了興國縣城。

雖然興國縣城第一次被攻破後,中國共產黨並沒有在這裡建立政權,但經此一役,興國革命已經由秘密轉向公開。反動派看到城內羣情激奮,恐慌不已,紛紛逃到贛州,並且不敢貿然回師,這對於興國革命鬥爭的展開十分有利。

1929年1月,紅4軍主力在朱德、毛澤東、陳毅率領下,離開井岡山出擊贛南。當時紅4軍人生地不熟,國民黨軍又在後面緊追不捨,地方土豪劣紳也有武裝部隊,一步走錯便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於是,毛澤東決定將部隊帶到東固,進行休整。

2月13日,紅4軍主力進佔寧都縣城,17日抵達東固,與江西紅軍獨立第2團、第4團會合。

2月22日,紅2、4團與紅4軍在東固螺坑石古丘河壩上舉行了會師大會。當時紅4軍兩個團三個營,約三千人。紅2團三個營,千餘人,紅4團四個連又一特務連,七八百人,還有地方武裝。

會師大會後,紅4軍在東固休整了七八天,恢復了士氣,彈藥得到了補給。4軍在東固休息一週後,在根據地軍民幫助配合下,向南進一步開闢新區,並向東進軍閩西,同地方紅軍會合,進一步擴大與鞏固閩西蘇區。紅2、4團根據前委意見,一面配合紅4軍戰略出擊,前往

興國茶嶺東村活動,牽制敵人,一面鞏固和保衛東固革命根據地。同時,紅2、4團教導隊也先後成立,加強了部隊的政治軍事訓練。這段期間,中國共產黨爲增添新鮮血液,又吸收了一批優秀分子入黨。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碑)

紀念館(碑)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碑)位於江西省懷玉山,佔地面積1.36萬平方米。2009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碑)被中宣部公佈爲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主體建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碑,紀念碑爲花崗岩結構,碑高12.75米、長68米、寬39.8米。紀念碑主體結構是根據當年紅十軍團在懷玉山突圍,戰鬥過的線路而設計的,紀念碑爲“八角帽”造型,寓意紅十軍團的800餘名英雄烈士像一個巨人長眠在巍峨崔嵬的懷玉山上,讓人們緬懷方誌敏領導的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

紀念館布展面積2600平方米,場景陳列主要展示了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7月從瑞金出發後,在福州、羅源、竹口、分水關、譚家橋、懷玉山等地的戰鬥場面。物品陳列主要是先遣隊將士槍、望遠鏡、銅茶壺、衣物等作戰生活用品。人物介紹主要展示了方誌敏、尋淮洲、粟裕、樂少華、劉英、劉疇西等人率領部隊同國民黨軍進行殊死搏鬥的事蹟及行軍路線圖等等。

千里浴血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開始大規模入侵中國領土。1934年,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大對華北的侵略。而此時,國民黨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依然堅持內戰,集結重兵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大規模“圍剿”。

在此形勢下,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以紅7軍團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立即向閩、浙、皖、贛邊區出動,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推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同時調動與牽制國民黨軍“圍剿”中央蘇區的兵力,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下轄3個師,共6000餘人。1934年7月7日,北上抗日先遣隊由瑞金出發,經福建長汀、大田、尤溪,一路打到福州近郊。此後,這支部隊相繼轉戰於閩東、閩北、浙江和皖贛邊,曾一度攻佔羅源、穆陽、慶元等城鎮,起到了宣傳抗日主張,擴大紅軍影響的作用。

11月4日,抗日先遣隊與紅10軍合編爲紅10軍團,由方誌敏統一領導。由於國民黨軍“圍剿”閩浙贛蘇區的步伐不斷加緊,11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讓紅10軍團率第20師、第21師轉到外線作戰,會同第19師在開化、遂安、衢縣、常山地區活動,創建浙皖邊根據地。

12月10日,紅10軍團主力在皖南湯口地區與先期到達的19師會合。此時,國民黨軍兩個多旅的兵力分南、北兩路向湯口進逼。14日,紅10軍團在譚家橋伏擊戰中失利,第19師師長尋淮洲犧牲。

1935年1月中旬,紅10軍團繼續向閩浙贛蘇區轉移。途中遭國民黨軍絕對優勢兵力襲擊,部隊被截成兩段,2000人的主力部隊被合圍在懷玉山地區。懷玉山地區主峰高達1538米,山勢陡峭,食物奇缺,當時又是數九寒天,部隊的處境十分險惡。

紅10軍團連日翻山越嶺,許多人甚至幾天粒米未進,飢寒交迫的現狀,使得戰士們的身體極度疲乏。但當懷玉山戰鬥開始後,戰士們仍然頑強地擊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被敵軍分割開的紅21師,在王龍山一帶被敵人包圍,由於子彈奇缺,抵擋不住密集的火力,許多戰士英勇犧牲,師長鬍天桃身負重傷,與部分指揮員一同被俘。除在西側山上擔任警衛的5連突出重圍、重返蘇區之外,21師幾乎全軍覆沒。

紅19師、20師被圍在懷玉山西北山地和北部的玉峰、馬山一帶。19日,紅軍準備在天黑後突圍,結果被敵軍21旅的一個營發覺,他們集中火力封鎖了龍潭山口,紅軍突圍未成。

第二天,紅軍佔據龍潭山坡,居高臨下,數次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國民黨49師、補充1旅、獨立43旅等紛紛壓來,包圍圈日益縮小,紅軍部隊不斷被分割、衝散,傷亡慘重。24日,紅19師師長王如癡指揮數百戰士乘黑夜突圍,遭敵軍阻擊,部隊再次被打散。

次日,方誌敏命部下將集攏起來的指戰員重組一個團,退向山頂,一面頑強抵抗,一面繼續尋路突圍,然而,這支部隊又被打散。敵人開始進行密集的搜山行動,分散隱蔽在深山密林中的紅軍指戰員,除少數突圍進入贛東北蘇區和皖南遊擊區外,其他不是犧牲就是被俘。

29日,方誌敏在玉山和德

興兩縣交界處的隴首村封鎖線附近的高山上被捕,抗日先遣隊自此全軍覆沒。

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縱橫數千裡,轉戰四個省,沉重地打擊了敵人,同時也付出了血的代價,這支隊伍的歷史功績理應被世世代代所銘記。

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羣

舊址羣簡介

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又稱贛東北)舊址羣位於江西省橫峰縣葛源鎮,這裡是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全國著名的六大革命根據地之一。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閩浙贛省蘇維埃舊址、省軍區司令部舊址、紅軍五分校舊址、紅色列寧公園等一大批革命舊址分佈在葛源鎮的各個村落裡。方誌敏等革命先烈在這裡創建了紅色政權,開創了“兩條半槍鬧革命”的歷史,毛澤東稱其爲“方誌敏式”的革命根據地和“模範的閩浙贛省”。2009年,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羣被中宣部公佈爲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舊址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大門兩邊的對聯:“堅決執行黨的進攻路線,徹底粉碎敵人五次圍攻”爲紅軍當年所寫,如今仍然清晰可見。大門內是一個小院,院內一排平房,1931年,方誌敏任省委書記時就住在這裡,其中設有省委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婦女部和白區工作部等機構。方誌敏當年的辦公室兼臥室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甚至連陳設都絲毫未變。屋內有方誌敏睡過的四輪架子牀,牆壁上還糊着《工農報》和《紅色東北報》。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原稱中共贛東北省委,它的舊址同樣位於葛源村,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爲土木結構樓房。1930年10月,當時的贛東北特委及特區蘇維埃政府由弋陽芳家墩遷到此地,1931年3月正式成立贛東北蘇維埃政府,1932年改稱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並遷址楓林。

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舊址在葛源村楊氏宗祠,佔地1200平方米,室內有門廳、用房及兩排對稱的6個教室。學校的前身爲彭楊軍政學校,該校成立於1929年春,1932年按照中央統一編號,定名爲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該校自創辦起至紅軍離開根據地北上抗日,共辦了8期,培養紅軍骨幹1500餘人,方誌敏是這所學校的創辦人。

根據地概況

1931年2月,以方誌敏爲首的贛東北特區黨、政、軍、羣領導機關從弋陽遷駐葛源,同年9月成立贛東北省委、贛東北蘇維埃政府。

1932年11月,中共閩浙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革命先輩在此領導了艱苦卓絕的閩、浙、贛、皖四省邊界革命鬥爭,爲中國革命譜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根據地的10年鬥爭中,黨組織領導邊區人民進行了創造性的工作,積累了創建和建設革命根據地的經驗。

蘇維埃政府內部設有適應需要的各個工作部門,有軍事、土地、財政(銀行)、勞動、經濟、糧食、工農檢查、內務、裁判、文化、衛生等部門,具體處理政府各項工作,同時還建立了工會、共青團、貧農團、婦女會、兒童團、互濟會、反帝大同盟等羣衆團體。軍隊建設形成了正規紅軍、地方紅軍、羣衆武裝三位一體的人民武裝體系。

在經濟建設中,根據地依靠自力更生髮展工業,建有兵工廠、織布廠、織襪廠、造紙廠、硝鹽廠,同時開設工農商店,設立外貿機構,增加財政收入,保障軍費開支。蘇區還有許多發明創造,如贛東北蘇區發明的地雷戰、中國共產黨最早創辦的衛生學校、最早生產的大炮、最早產生的軍樂隊等等。

文化建設主要是依託紅色俱樂部進行羣衆性娛樂活動,紅軍部隊則以連隊爲單位設立列寧室。方誌敏親自創辦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人民自己的公園“列寧公園”,還出版了多種多樣的報刊。

教育方面,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實行全民義務教育和普及教育,列寧小學村村都有,還創辦了列寧師範、紅色醫務學校,女子職業學校等。自1927年至1937年長達10年的革命鬥爭歲月中,根據地留下革命舊址上百餘處,而葛源鎮留存的革命舊址就達50餘處。

方誌敏還在此創辦了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培養紅軍軍政幹部和基層指揮骨幹1500餘人,汪東興、饒守坤、吳克華等從紅五分校走出,成爲紅軍將領、共和國將軍、黨的領導人。

1996年11月20日,閩浙贛省委機關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從1998年開始,紅軍烈士紀念亭、四部一會、列寧公園、紅軍第五分校、共青團閩浙贛省委、贛東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等舊址全部得到了修繕。

(本章完)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
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江西省_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_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吉鴻昌將軍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省_方誌敏紀念館安徽省_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安徽省_陶行知紀念館河南省_鎮平彭雪楓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河南省_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河南省_林州紅旗渠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