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太子先手出面,隨後便又更多大臣出言附和。
此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若稍加借用,必然能打壓打壓新上位的禮部尚書。
而且這事情的背後牽涉到前都察院首座,那可是個得罪了整個朝廷的公敵。
工部尚書本以爲由自己牽頭,既能打壓年輕官員又能爲之前的事情出氣,一舉兩得,這朝堂之中許多和他站在同一陣線的官員會很積極地配合自己。
誰知兩三句話後朝堂官員居然達成了共識,認爲這件事雖有不妥,但不算過錯。
工部尚書自然不會認爲此爲丞相和太子故意爭對自己,以他現在的年紀,早就到頭了,如今所求不過是在位置上多留個一兩年,兩位朝廷大勢力根本犯不着跟他計較。
看到這樣的局面,工部尚書先是愣了愣,隨後明白自己哪裡出錯了。
今日的朝堂上站着一個倭國人,在倭國人面前,大華朝堂的官員如果不團結,不僅是會被外人看了笑話,更會把本國的矛盾暴露在外人面前,說不定在以後就會成爲外部勢力滲透朝廷的潛在危險。
而因爲外國人的進言而怪責自家官員,無疑也是個愚蠢的決定,不僅容易給人討好他國的印象,傳出去了,民間風評自然不好。
朝廷的官員都是朝廷自己的孩子,自家孩子跟別家孩子鬧了矛盾,當父母的自然要包庇護短才行。
所以,先不管倭國人說的是真是假,站在大華的角度自然要能保則保。
向工部尚書這般,一上來就借題發揮,把本國的政治鬥爭擺在了他國使節面前,自然是犯了大忌諱。
等到工部尚書緩緩回過味兒來,心頭不禁一顫,再看周圍同朝官員時,似乎每一雙眼睛看着自己都不同了。
有嚴肅,有責備,有嘲笑,有輕視……
工部尚書臉色暗淡,暗道自己果然是老了,居然在如此事情上沒有找準關鍵,以他工部尚書的職位和品級,想來朝廷也不會容忍這樣的錯誤,他這個工
部尚書估計也就在今天到頭了。
想着,工部尚書苦笑一聲,默默地退到了隊伍之中。
而剛纔衆多官員的態度也給倭國使節證明了一件事,就是倭國使團想要藉機來給夏商找麻煩是不可能了。
但倭國使節藉此入朝的目的顯然不是爲了讓朝廷處罰夏商那麼簡單,他們也清楚大華朝廷對這個接待大臣是很看重的,不會爲了這樣的事情作出任何表示。
此刻,倭國使節反問道:“既然大華認爲這是一件小事,那不知大華當有什麼辦法來保證類似的事情不會再發生呢?”
丞相付餘率先提出這個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的時候,偏頭看着董國近,畢竟他纔是太子婚禮的主要負責人,情況他最是清楚。
董國近接到付餘的目光,趕緊開口:“對此事,下官已有所瞭解,昨日之所以時間稍晚,主要之過在於負責交接的禮部侍郎有所怠慢,下官已對其進行過處罰。如今已經換上了更得力之人,相信類似的情況絕不會再次發生。”
倭國使節道:“只是換一個人?難道那麼接待大臣就沒有一點責任?因爲昨日之事,我們的公主、皇子,以及使團統領都對這個接待大臣十分不滿。使團認爲,大華朝廷應該更換一位新的接待大臣來,否則大華朝廷這般不作爲,很難讓我們公主安心。”
換接待大臣……
沒想到倭國使團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照理說,這不算什麼要求,就算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倭國使團都有權利要求朝廷更換接待大臣。
只是對方竟然爲了如此簡單的一個要求而找了一個看似很嚴重的藉口,如此只能證明倭國使團的決心,這無疑是告訴大華朝廷,這個接待大臣必須換掉!
丞相付餘皺起眉頭,看了看身後的大臣們,又看了看上頭的太子,再看看躲在幕簾後一直沒說話的皇后。
在場的所有人都清楚,從倭國使節說出來的話可以感受到,這個接待大臣在倭國使團中鬧出了不小的問題。
再想想接待大臣是誰,倒也十分合理。
那個將分崩離析幾十年的都察院逐漸整合起來的年輕人可不是個善類,整個京城都被他鬧得天翻地覆,何況一個小小的倭國使團?
其實在場的人誰都不知道那個人怎麼化身成爲了接待大臣,雖然都知道皇后娘娘想要重點培養這個年輕人,爲他找一條平坦的升遷之路。
可想要一條合適的升遷之路不僅僅只有當接待大臣一條,還有很多別的更簡單的方法,至少不會讓那個惹禍精去招惹倭國使團。
這個時候,沒人在說話了,接待大臣是皇后任命的,這個時候是要皇后娘娘開口才行。
也不知道皇后娘娘會是個什麼態度,要是把皇后娘娘惹火了,非不給換人,也不知道會鬧出什麼矛盾。
好在衆人擔心的情況沒有發生,過了一會兒,幕簾後的皇后起身,隔着幕簾走了幾步,緩緩開口:“既然要換人,那諸位大臣可有別的人選?”
大臣們相互交換眼神,似乎對這樣一個人選都還拿不準主意……
都知道接待大臣可不好當,倭國人不好接觸,在夏商出任前,之前的接待大臣差點兒沒了命。
這麼燙手的職位可不能隨便推薦,稍不注意就會被人嫉恨的。
但在這時候,倭國使節又開口:“此前是這位董尚書親自護送公主從太子府返回使團,我們統領對董大人十分信任,希望董大人能親自擔任接待大臣的職位。而且董大人的職位夠高,在使團之中,親自主持婚禮事宜,我們也會更放心。”
這話又一次讓人沒有想到,以尚書之職擔任接待大臣的位子有些大材小用,但也沒有明文規定接待大臣需要多少品級的官員,從規矩來看也沒什麼毛病。
而且此次是倭國使團親自開口,對方已經表達出了自己的意願,先前接待大臣換了兩次,按照對方的意思辦倒是會減少一些麻煩。
皇后想了想,在上方問道:“董大人,您的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