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

中國在二零五三年中期進行的戰略調整,改變了整個大戰的進程。

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大陸戰場成爲了絕對的主戰場。雖然在此期間,海洋戰場上也打得如火如荼,還爆發了幾次影響重大的海戰與登陸戰役,但是直到俄羅斯戰敗,海洋都只是次要戰場。

對牧浩洋來說,最大的變化就是,他可以不再考慮作戰上的問題了。

讓周渝生擔任海軍參謀長,就是牧浩洋“甩挑子”的做法,即讓周渝生去負責海軍作戰的事情。

牧浩洋這麼做,也主要是爲了解決一些必須解決、而且比作戰還要重要的問題。

到二零五三年六月,第二階段戰爭動員已經全面鋪開。與第一階段戰爭動員相比,第二階段戰爭動員的重點在經濟結構調整上。雖然這主要是政府的工作,但是國家機器已經全部圍繞着軍隊進行,所以需要由軍方來明確經濟轉型的重點,至少得由軍方制訂軍事物資的生產規劃。

事實上,這正是戰爭部長的主要職責。

所幸的是,這並非牧浩洋一個人的工作,不然就算把他累死,也搞不出什麼名堂。

按照黃瀚林的要求,經濟轉型主要由戰爭部提出目標,然後與其他部門商議,根據具體的經濟運行情況,制訂能夠實現的戰爭生產計劃,再交給其他部門執行,由國務院總管生產工作。

也就是說,牧浩洋只需要提出要求,然後根據實際情況變更生產要求。

結果就是,在六月份,牧浩洋幾乎天天與其他部門的領導人開會,共同商討具有實際價值的戰爭生產計劃。

通過這份工作,牧浩洋對國家的戰爭潛力有了足夠深入、全面的瞭解。

戰爭爆發前,中國的人口總量是八億七千六百萬,統計誤差在百分之一以內,即實際人口在八億八千五百萬到八億六千七百萬之間,可用勞動力爲二億七千萬,戰時動員後能達到三億八千萬。

客觀的講,這個比例並不高。

要知道,美國在人口只有七億左右的情況下,戰時動員後的可用勞動力達到了四億二千萬,比中國還多了四千萬。

當然,這也有客觀原因,即中國在全球自然災害之後,才迎來生育高峰。

大戰爆發的時候,中國已經渡過了人口老齡化時期,人口結構偏輕,十五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所佔比例高達百分之二十七。主要就是,在全球自然災害之後,中國像其他國家一樣出現了人口暴減現象,隨後國家大力鼓勵生育,在二零三八年之後迎來了生育高峰期,人口才恢復正增長。

相對而言,美國的人口增長速度一直比較平緩。

人口結構,直接決定了國家的總體戰略。

說白了,沒有人,什麼也做不了。

如果僅看本國人口、特別是可用勞動力,中國的戰爭潛力不如美國。只是,這是一個變化的數據。如果以十八歲爲可用勞動力的下限,那麼到二零五五年,中國的可用勞動力就能達到三億九千五百萬,而美國將減少到四億零五百萬。到二零五六年,中國將突破四億,美國則將減少到四億以內。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爭,而是兩個國家集團的戰爭。

東方同盟集團的人口總量高達二十四億,佔全球人口總量的百分之四十,而西方同盟集團的人口總量只有十六億,佔全球人口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七。在可用勞動力上,東方同盟集團爲十一億三千萬,西方同盟集團不到八億。雖然東方同盟集團的社會平均生產效率不如西方同盟集團,但是在算上勞動力差距之後,東方同盟集團在扣除了必要勞動量之後,富餘勞動量仍然超過了西方同盟集團。

也就是說,中國在勞動力上的欠缺,可以通過同盟集團補充。

事實上,在把生產效率算上之後,中國的社會勞動總量超過了美國。原因很簡單:依靠更高效的能源系統,中國的社會勞動效率比美國高出了百分之十以上,因此社會勞動總量稍微超過美國。

當然,再把集團因素考慮進去,中國的優勢就很明顯了。

根據國務院在二零五三年初做的統計,在不影響民衆基本生活保障的情況下,中國能讓百分之六十的社會勞動量從事軍事生產,並且在二零五五年底,即在戰後興建的大批聚變核電站投產之後,把這個比例提高到百分之六十五。如果實施戰時管制措施,限制民衆的日常消費量,則能在二零五五年年底之前把百分之七十五的社會勞動量用於軍事生產,在二零五六年把這個比例提高到百分之八十。

顯然,美國肯定達不到這個水準。

按照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美國在維持民衆基本生活水準不變的情況下,最多隻能把社會勞動力的百分之五十用於軍事生產,而在進行戰爭管制的情況下,美國的社會勞動力軍事化率不會超過百分之六十五。

除了生產效率,盟國起到的作用也很重要。

在東方同盟集團中,中國是絕對的核心,而且中國也是集團中唯一的發達工業國,其他成員國要麼不是發達國家,要麼不是真正的工業國。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在東方同盟集團中有極爲明確的社會分工,各個國家都有對應的角色,比如印度是主要的輕工業產品生產國與輸出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與斯里蘭卡承擔着勞務輸出重任,東南亞國家則是主要的原料出產國,朝鮮主要承擔服務性產業。也就是說,只要以中國爲核心的產業結構體系沒有遭到破壞,中國就能把大量耗費人力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從而集中有限的勞動力發展軍事工業。

相反,在西方同盟集團中,美國雖然是核心,卻不是絕對的核心。原因很簡單,在該集團中,除了美國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都是發達國家,而加拿大、澳大利亞與墨西哥都已完成工業化進程。也就是說,集團中承擔低級勞動任務的國家相對較少,爲了使社會穩定,美國必須承擔部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從而拉低了社會勞動效率,無法集中力量發展軍事工業。

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產生的結果就是,中國的戰爭潛力遠超過美國。

以國務院做的預測,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國的軍事產業不但將超過美國,還將超過整個西方同盟集團。最遲到二零五四年中期,中國的軍事工業總產值就將超過加上俄羅斯的西方同盟集團。

強大的軍事生產力,已經爲中國打下了勝利的基礎。

事實上,這也意味着,在不影響工業生產的前提下,中國能夠徵召更多的軍人。

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國軍隊的總兵力就將突破五百五十萬,而且將以每個月五十萬的速度增加。預計到二零五四年,中國軍隊的總兵力將達到一千二百萬。當然,這還是非常保守的估計。

由此,產生了一個新問題,即美國要在軍事規模上保持戰略均勢,就必然徵召更多的產業工人服役,從而使工業生產力降低。

當然,前提條件是,得有足夠的戰場來容納雙方的海量軍事力量。

事實上,這正好說明了戚凱威所推行的大陸戰略的重要性,即只有廣袤的大陸戰場能夠容納足夠多的軍隊。

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只有在大陸戰場上儘快取得重大突破,比如越過烏拉爾山,才能迫使美國出兵俄羅斯,也才能使美國不得不徵召更多的軍人,從根本上打擊美國,削弱美國的戰爭潛力。

問題是,擴大戰爭規模,絕對不是說幹就能幹的事。

首先,中國得有足夠的兵力支撐起更大規模的地面戰爭,除了徵召更多的軍人,並且對這些軍人進行系統的培訓之外,還必須生產出足夠多的先進武器裝備,讓這些軍人能夠在戰場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做爲戰爭部長,牧浩洋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六月份的會議,主要就集中在軍事工業生產上,而且核心議題就是如何在原定計劃上把陸軍主戰裝備的產量提高百分之五十,以便在年底之前武裝十個集團軍,讓陸軍能在二零五四年中期打贏大陸戰爭。

雖然還有一年,但是時間已經相當緊迫了。

首要任務,自然是擴大地面戰平臺的生產規模,即建立更多的生產線,讓更多的廠家參加生產。

知識產權的事情早已搞定,軍方以微乎其微的價格買下了地面戰平臺的生產專利。

關鍵就是,缺乏實力足夠強大的生產廠。

在與國務院相關部門商討之後,牧浩洋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即面向有車輛生產資質的民營企業招標,並且提供技術支持與資金保障,讓這些民營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配套生產線,培訓出技術工人。

更重要的是,軍方以提前下達訂單的方式,鼓勵民營企業參加軍事生產。

在得到黃瀚林首肯後,國務院在七月初向十四家民營汽車製造廠招標,最終有六家廠商拿到了軍方的提前訂單。

這六家廠商都將在十月底之前投產,在年底使產量達到設計水準。

如此一來,在二零五四年的上半年,地面戰平臺的產量將增加一倍以上,確保在半年之內武裝二十個集團軍。

當然,陸軍裝備有了保障,牧浩洋不會忘了海軍。

———————————————————————————————

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11章 取經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25章 走投無路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7章 關聯性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50章 民間力量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77章 誘餌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68章 歷史時刻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47章 前哨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37章 再接再厲第4章 科技競賽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53章 繼續打第19章 第二戰線第33章 科技戰略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88章 各讓一步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24章 伏擊戰第69章 休假第40章 自作主張第77章 針鋒相對第25章 光明磊落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15章 受害者第15章 全面展開第91章 迎難而上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20章 餘波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27章 瘋狂計劃第37章 刺刀見紅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59章 猶豫不決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75章 積極迎戰第6章 定論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55章 積極外交第38章 勞動力第16章 急轉直下第20章 剋制第8章 高歌猛進第80章 另尋出路第88章 最後關頭第4章 怎麼打第18章 雙輸第52章 全速追擊第61章 垂死掙扎第96章 高調第55章 積極外交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74章 迴歸第47章 證據第193章 主旋律第79章 另闢蹊徑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4章 無聲對抗第41章 標杆第88章 最後關頭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31章 風捲殘雲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233章 蠶食第94章 技術軍官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53章 繼續打第29章 本質第16章 巢臼第256章 取勝的基礎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153章 關鍵日第24章 反擊第97章 針鋒相對第19章 核戰爭第42章 找準目標第62章 戰略意第60章 集體智慧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43章 門檻第4章 科技競賽
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11章 取經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25章 走投無路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7章 關聯性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50章 民間力量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77章 誘餌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68章 歷史時刻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47章 前哨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37章 再接再厲第4章 科技競賽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53章 繼續打第19章 第二戰線第33章 科技戰略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88章 各讓一步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24章 伏擊戰第69章 休假第40章 自作主張第77章 針鋒相對第25章 光明磊落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15章 受害者第15章 全面展開第91章 迎難而上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20章 餘波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27章 瘋狂計劃第37章 刺刀見紅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59章 猶豫不決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75章 積極迎戰第6章 定論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55章 積極外交第38章 勞動力第16章 急轉直下第20章 剋制第8章 高歌猛進第80章 另尋出路第88章 最後關頭第4章 怎麼打第18章 雙輸第52章 全速追擊第61章 垂死掙扎第96章 高調第55章 積極外交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74章 迴歸第47章 證據第193章 主旋律第79章 另闢蹊徑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4章 無聲對抗第41章 標杆第88章 最後關頭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31章 風捲殘雲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233章 蠶食第94章 技術軍官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53章 繼續打第29章 本質第16章 巢臼第256章 取勝的基礎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153章 關鍵日第24章 反擊第97章 針鋒相對第19章 核戰爭第42章 找準目標第62章 戰略意第60章 集體智慧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43章 門檻第4章 科技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