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公孫野心,禍亂天下之舉
涿郡。
劉和的書信抵達。
得知劉和懷揣天子劉協的密詔出了長安城,劉虞禁不住老淚縱橫。
“天可憐見,老臣終於等到了陛下的聖旨了!”
身爲宗室大臣、牧守幽州的大司馬,劉虞對殘破的漢室無時無刻都感到心痛。
國賊作亂,國已不國。
長安有董卓挾持天子,關東有韓馥等野心之輩妄想擁立新的天子。
因此,袁紹和盧植先後組織討董,劉虞都未參與!
劉虞深知,一旦他這個大司馬也參與了討董,就等於不承認長安天子的正統。
這跟同意韓馥等人的擁護,登基稱帝又有什麼區別?
故而,不論韓馥如何勸,劉虞始終在幽州保持了中立。
劉虞召來了趙該、鮮于幹、鮮于輔、鮮于銀、齊周、尾敦、魏攸、程續、公孫紀、閻柔、閻志等州牧府文武從事。
“賊臣叛亂,朝廷播蕩。”
“四海俄然,莫有固志。”
“老夫身爲宗室大臣,當秉承信念,不可如衆人一般頹喪!”
“天子受難,老夫想派一使臣前去朝廷,以示老夫忠於朝廷的禮節,可有能不負使命的人前往?”
別駕趙該舉薦道:“有右北平郡無終縣人田疇田子泰,事死如生、守以直節,可擔大任!”
鮮于輔亦道:“田子泰雖然年輕,但郡中人都稱讚田子泰的膽略才學,使君若能厚禮相請,田子泰定然能不負所托。”
劉虞見衆人都在稱讚田疇,當即遣從事魏攸備齊厚禮去請田疇。
待魏攸離去,劉虞又道:“天子有密詔討賊,老夫有意遣幽州騎兵南下,於南陽跟後將軍合兵討董。”
“誰願統兵南下?”
一聽要討董,鮮于幹當即請命道:“使君,末將願領幽州精騎南下,定然不負使君所託!”
從事程續有心化解劉虞跟公孫瓚之間的矛盾,出言道:“使君,鮮于將軍的騎兵不可輕動,不如傳令右北平,讓公孫太守率麾下騎兵南下。”
“如此一來,公孫太守可以西征董卓建立功名,使君也不用擔心公孫太守破壞對烏桓的懷柔之策了。”
從事鮮于輔亦道:“使君,程從事言之有理。公孫太守時常縱兵劫掠,各郡皆有怨言,若能將其調離幽州討賊立功,使君或可表奏公孫瓚往別處出仕。”
劉虞眉頭緊蹙。
對於公孫瓚,劉虞頗爲不喜。
治理邊事,若是一味的殺伐,只會讓雙方的仇恨變得更深。
對於公孫瓚這樣的邊將而言,的確是殺敵建功,名垂千秋了。
但對於幽州的百姓而言,卻不是一件好事!
百姓要的是安居樂業,而不是時刻處於殺伐仇恨之中朝不保夕。
因此,劉虞來到幽州之後,一直都致力於用懷柔政策來化解漢人跟烏桓雙方的矛盾,在漁陽郡採礦,上谷郡互市,在諸郡勸課農桑,儘可能的避免雙方的矛盾衝突。
而附近的烏桓部落同樣因爲連年的戰亂日子過得十分的悽苦,也不想再打仗,紛紛響應了劉虞的懷柔之策。
在劉虞的治理下,幽州漸漸恢復了生機。
然而,對於一直都仇恨烏桓人、希望殺烏桓人立功的公孫瓚而言,劉虞的懷柔之策等於是在葬送了公孫瓚的前程。
以至於,公孫瓚屢屢破壞劉虞跟烏桓部落的約定、甚至於劫掠漢人百姓,以此來增加邊境衝突,製造可以出兵的理由。
但烏桓人也不傻,遣使者跟劉虞一覈對,雙方都知道是公孫瓚在搞鬼。
這也是劉虞對公孫瓚頗爲惱怒的原因之一。
公孫瓚要的是建功立名,劉虞要的是百姓安康!
若不是公孫瓚擁兵自重,劉虞早將公孫瓚給法辦了,又豈會讓公孫瓚在右北平囂狂?
思索片刻,劉虞同意了從事程續的提議,讓其前往右北平向公孫瓚傳軍令。
若能將公孫瓚調離幽州,對劉虞而言也是個好事!
程續奉命來到右北平,將劉虞的軍令傳達:“公孫太守,大司馬有意遣兵南下跟袁術會盟討董,但苦於麾下無大將可用。”
“大司馬素知公孫太守驍勇善戰,麾下白馬義從亦是當世精銳,特遣我來告知公孫太守,希望公孫太守可以率兵南下。”
看着眼前的調令,公孫瓚眉頭緊蹙:“大司馬要跟袁術會盟?袁術此人,素來狼子野心,名義上是遣信邀請大司馬會盟,實際上是扣押了劉和想讓大司馬以他爲尊。”
“若本將南下,豈不是受袁術制約?”
“還請從事回稟大司馬,此刻應該遣人南下魯陽,將劉和和聖旨一併迎回幽州。”
“有了聖旨,大司馬振臂一呼,即可再組討董聯盟,揚名天下!”
“若能如此,白馬義從願爲先鋒!”
公孫瓚可不傻。
這南下去了魯陽,糧草都得受到袁術制約,想不以袁術爲尊都不行了。
千里迢迢的跑去魯陽受袁術節制,即便討董成功了這功勞也是袁術的!
這種沒好處替人作嫁衣的事,公孫瓚是不情願的。
但若是劉虞在幽州舉旗,即便跟劉虞有私怨公孫瓚也會主動請命當先鋒!
公孫瓚的想法其實是跟孫堅差不多的。
只要能當先鋒滅了董卓,那這天下人都將記得誅董的是誰,名望功勞都有了!
程續頓時愣住:“公孫太守,大司馬一心爲公,不會去跟袁術爭搶盟主的。”
公孫瓚冷笑:“所以說,這就是本將看不慣大司馬的地方。他要堅持公道大義,憑什麼要求本將也跟他一樣?”
“本將可以討董,但必須以大司馬爲尊,以幽州的名義去討董,而不是跟在袁術身後論資排輩,得了功勞還得求袁術恩賜。”
“你一個文從事,如何懂得這殺敵立功的事?”
程續見勸不住公孫瓚,只能無奈的返回涿郡。
劉虞大怒:“討伐董卓,乃國之大義,公孫瓚豈能以私廢公?老夫麾下自有精騎,何須公孫瓚豎子南下?”
“傳令鮮于幹,令其率三千幽州騎兵南下!”
劉虞的部將公孫紀跟公孫瓚私交匪淺,暗中遣人將消息送往右北平。
公孫瓚見劉虞不聽勸,執意要遣騎兵南下會盟,心中也是頗爲惱怒:“劉虞老匹夫,本將有心助你成就大功,你卻對本將的善言棄之如敝履。”
“迂腐之人,如何能成大事!”
公孫瓚心中那個氣啊。
本來還想着,這劉虞有了聖旨可以討董了,他也不用窩在這右北平了。
結果劉虞竟然會輕信袁術!
袁術是什麼樣的人,公孫瓚一眼就看穿了,偏偏劉虞看不明白。
“袁術此人,睚眥必報,倘若得知本將勸阻劉虞老匹夫,定然記恨於我。”
“本將已經得罪了劉虞,若是再得罪袁術,今後難以立足。”
“倒不如.”
公孫瓚心中一發狠,立即召來了堂弟公孫越。
“阿越,伱立即持本將書信,率一千騎兵南下魯陽見後將軍。”
“告訴後將軍:本將對其一向欽慕,特遣一千騎兵來助陣,倘若後將軍想要幽州的騎兵,可助他除掉鮮于幹!”
“事成之後,你暫時留在後將軍身邊待命。”
公孫越心頭一凜:“兄長,若大司馬得知此事,恐怕會舉兵問責。”
公孫瓚冷笑:“問責?劉虞老匹夫最精銳的騎兵都沒了,拿什麼向本將問責?不用疑慮,速去魯陽。”
待公孫越離開,公孫瓚又召來從弟公孫範:“阿範,你持本將書信去趟信都。告訴袁太守,本將會以討伐董卓的名義前往魏郡!”
公孫範擔憂道:“兄長,袁紹狼子野心不可盡信。上回袁紹想奪冀州,因爲青州劉刺史前往鄴城勸和,最終才讓袁紹被迫和韓馥達成分治冀州的盟約。”
“袁紹一心想要冀州,又豈會讓兄長涉足魏郡?”
“倘若袁紹忽然發難,兄長如何能應對?”
公孫瓚冷哼:“袁紹敢發難,那本將就盡奪冀州九郡。本將有步騎兩萬,騎兵過萬,還有三千令烏桓人都聞風喪膽的白馬義從,袁紹有什麼資格向本將發難?”
這兩萬步騎,是公孫瓚的底氣!
兵馬在手,不懼劉虞、同樣不懼袁紹。
公孫範見公孫瓚輕視袁紹,心中更是擔憂:“可兄長要奪韓馥的一半冀州,青州劉刺史處如何應對?”
公孫瓚不禁皺眉。
對於昔日同窗劉備,公孫瓚心情頗爲複雜。
昔日將五百騎兵借給劉備的時候,劉備還只是個試守平原相,如今卻已經是青州刺史了。
看着昔日的小弟,如今比自己還位高權重,公孫瓚心中的滋味頗爲複雜。
公孫範不提劉備還好,一提劉備,公孫瓚南下奪韓馥冀州的心思更堅定了。
“上回玄德勸和韓馥袁紹,是不想袁紹得了冀州後,反悔不再運糧。”
“但本將若是取代了韓馥,就可以相約玄德一起攻殺袁紹,到時候玄德在青州,本將在冀州。他想要多少糧食,本將就能給他多少糧食。”
“青冀二州還能結成攻守同盟,誰又能擋?”
“待尋機滅了劉虞那老匹夫,本將執掌幽冀,天下羣雄誰不以本將爲尊?”
“他日滅了董卓,本將亦可當一回大將軍!”
公孫瓚目光兇狠,野心畢露。
公孫範見勸不了公孫瓚,只能無奈退下,自去往信都給袁紹傳信。
袁紹自鄴城奪位失敗後,一直謹慎小心。
一邊跟劉岱聯姻干擾青州的視線,一邊暗中給公孫瓚約定分治冀州。
得到公孫瓚的來信,袁紹頓時開心了。
“眼下正值春耕,劉備就算想出兵勸和都不可能了!”
“袁術遣人扣押了劉和,想讓劉虞南下會盟,這反倒給了公孫太守南下的機會。”
“我這弟弟啊,還真懂他哥哥的難處啊!”
袁紹心情十分舒坦。
雖然一直跟公孫瓚有約定,但什麼時候南下袁紹和公孫瓚都在靜待時機。
畢竟劉虞手中也是有精銳騎兵的。
唯有挑選一個劉備和劉虞都來不及出兵的時機,才能讓謀劃萬無一失!
而現在,袁術扣押劉和,直接給袁紹創造了這樣的機會。
劉虞騎兵南下魯陽,青州又面臨最重要的春耕。
這兩支兵馬都已經沒有機會介入了。
剩下的就只有袁紹跟公孫瓚之間的博弈了。
“本初,劉虞的騎兵雖然南下了,但劉備始終是個變數。”
“必須設法將劉備的兵力引往別處。”
這一次,許攸搶在了逢紀之前獻策。
許攸深知,這是袁紹能爭奪冀州最合適的時機,不能再有紕漏了。
若再讓逢紀謀劃,許攸出於利益考慮不得不再次附和且完善逢紀的謀劃。
這對許攸而言,是很難接受的。
既然不想附和逢紀,那就搶在逢紀之前!
“許子遠這混蛋!”逢紀見許攸搶了先,不由暗恨。
袁紹果然被許攸的話吸引,詢問道:“子遠準備如何謀劃?”
許攸捋了捋短髯,冷笑道:“劉備爲了減輕盧植的討董壓力,遣人跟陶謙和袁術結盟。”
“這很明顯,是衝着本初來的。”
“劉備擔心本初表奏的豫州刺史周喁會忽然進兵豫州,讓正在洛陽的孫堅不得不返回豫州,故而纔會跟袁術結盟。”
“可惜啊,劉備這次是在作繭自縛。”
“那鄭平自詡才冠當世,妄想以一人之力引導天下大勢,實在是可笑!”
“天下如棋,一子落而滿盤輸。”
“本初可先令周喁出兵豫州,再令劉岱出兵濟北國和泰山郡,如此一來,劉備的青州兵就會陷入兗豫戰事,再難介入冀州事了。”
袁紹大喜:“青州本就受春耕之累,又要出兵救濟北、泰山和豫州,哪裡還顧得上冀州?”
“劉備有鄭平出謀,我有子遠定計,這冀州唾手可得啊!”
許攸得意一笑,一雙冷傲的雙眸斜瞥了一眼逢紀,眼角多了諷刺之意。
逢紀那個氣啊!
許攸這嘲諷的意味太明顯了。
逢紀出列諫道:“明公,許子遠的定計雖然能得到冀州,但也可能讓袁術討董成功。”
“倘若孫堅不能回豫州,即便明公得到了冀州,也會受袁術節制!”
“此事還得從長計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