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袁軍士氣大漲,在各個將領的率領下衝出藏兵坑。
驟變的形勢,似是源源不斷冒出的袁軍,令公孫軍爲之一亂,便是公孫瓚一時也失了分寸。
爲何袁軍會出現在此處?
然而,公孫軍陷入到一時的混亂之中。
在藏兵坑中養精蓄銳良久的袁軍卻宛如是猛虎出籠,爭相朝着因陷馬坑而停滯不前的騎兵衝去。
血腥的廝殺,再一次爆發。
失去了速度的騎兵,與靶子無異。
面對着步卒,這些精銳騎兵並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瞬間就落入到了下風。
即便一些反應快的騎兵匆匆下馬步戰,又如何抵擋得了列陣的袁軍。
而在步卒先一步衝出與公孫軍戰成一團,大量的弓兵也出了藏兵坑,在袁紹的指揮下列陣。
“放箭!放箭!!!”
隨着袁紹的一聲聲大喝,可謂是萬箭齊發!
無數箭雨紛紛朝着陷於河牀淤泥中進退兩難的幽州騎兵傾瀉而去,濺起無數血花。
幷州狼騎與西涼鐵騎往往還會配有小盾便於衝陣廝殺,可幽州騎兵向來以速度與騎射見長,不管是白馬義從還是幽州騎兵都沒有盾牌。
這也導致陷於河牀中的幽州騎兵,幾乎是成了一個個活靶子,避可無避。
縱使有血性十足的幽燕男兒自發地主動還擊,可騎兵所攜的短弓除非有馬速的加持,否則射程如何比得過弓兵所用的長弓。
更重要的是,袁紹爲了佈置弓兵不知與謀士團研究討論了多久,位置堪稱是巧妙之極。
恰好是在騎兵手中短弓射程所無法觸及,弓兵手中長弓卻又是能射得到的位置。
一陣陣慘叫哀嚎聲不斷在陷於河牀的幽州騎兵中響起,聽得公孫瓚目眥盡裂,怒不可遏。
中計了!
中了袁紹的奸計!!!
儘管公孫瓚不明白袁紹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但眼前的局勢無疑是對公孫瓚極度不利。
那勉強可強渡的清河,讓大量幽州騎兵陷在其中,進退皆兩難。
不過,戎馬半生的公孫瓚還是迅速的冷靜了下來,目光銳利地判斷着局勢,決斷眼下是該進,亦或退。
退,則是損失慘重,怕是要被袁紹強行留下半數騎兵不可;
進,生死難料。
此刻,一念之差所決斷的不僅僅是公孫瓚自己的野心,還有六萬兒郎的性命。
尤其是在袁紹身後的藏兵坑中,似乎一直都有着源源不斷的兵力冒出來。
這無疑是給與着公孫瓚極大的壓力,因爲根本就無法準確判斷到底有多少伏兵。
下一刻,公孫瓚與袁紹無意中對視到了一起,相隔頗遠,但公孫瓚彷彿是感受到了袁紹那得意的眼神。
退?!?!
公孫瓚心中極度的不甘,也清楚自己這一退,也就代表着將整個冀州拱手讓出。
且公孫瓚就算回到了幽州也是威望大失,沒有個三五年根本不可能緩過氣來,更別談重整旗鼓繼續南下與袁紹爭鋒了。
但爲了儘可能地保全麾下兒郎,不至於讓這些本該馳騁如風的兒郎如此憋屈地死於袁軍箭下……
公孫瓚死死地咬着牙,心中漸漸有了傾斜的抉擇。
而就在公孫瓚揮手,咬着牙準備讓全軍後撤之時,一直注視着袁紹以及後方不斷涌出袁軍的眼睛猛地一亮。
涌出袁軍的數量,一直在明顯減少。
且袁軍看似氣勢如虹,士氣高漲,佔盡了優勢。
可公孫瓚掃了一眼,發現袁軍數量實則也不過是五萬之數。
在兵力上,袁軍完全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更重要的是,這可是平原地形,只要騎兵能稍稍緩過氣來,莫說是六萬騎兵,就算是一兩萬騎兵都足以慢慢將這些步卒給風箏至死。
尋常平原地形中,來去如風的幽州騎兵根本就不懼弓兵箭雨。
“差點讓袁狗給唬住了!”
公孫瓚憤怒地開口道了一句。“不退!某今日定要生擒活捉袁本初,讓其嚐嚐耍這等小聰明的苦果!”
“白馬何在?!”
公孫瓚高呼一聲。
而在如今清河南岸中爆發的亂戰中,藉由界橋通行的白馬義從已有超過五千之數迅速通過,紛紛高聲迴應着公孫瓚。
“願隨主公征戰!”
與陷於河牀大亂的幽州騎兵不同。
作爲當世有數的強兵,白馬義從即便在遭遇如此埋伏的情況下,依然保持着相當高昂的士氣。
“義之所至!”公孫瓚呼。
“生死相隨!!”
“蒼天可鑑!”公孫瓚再呼。
“白馬爲證!!!”
五千白馬義從齊應答,士氣之高昂似乎完全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甚至就連原本陷在河牀內一時混亂的幽州騎兵士氣都爲之一震。
白馬義從,不僅是當世有數強兵,更是已經成爲無數幽州騎兵心中支柱所在。
白馬尚在,何謂之敗?
而公孫瓚手中馬槊朝着袁紹的方向一指,目光銳利如刀。
即便袁軍的埋伏早有準備,但倉促之間袁軍的軍陣不免也顯得比平常要鬆散不知道多少。
袁紹與白馬義從所在的位置,更是稱不上遠。
而袁軍已無大纛,士氣盡維繫於袁紹一人身上。
這也便是袁紹爲何要穿着如此顯眼矚目的黃金甲冑的原因所在,爲的便是教袁軍能清楚看到他袁紹尚屹立在戰場之中。
因此,只要擊退或擊殺袁紹,袁軍士氣也將會在頃刻間大潰。
這在公孫瓚看來,無疑頃刻間可以反敗爲勝的機會所在。
或許世人皆認爲幽州騎兵不善衝陣,但那又與我白馬義從何干?
經由趙雲的驗證,公孫瓚早就意識到白馬義從也絕非是沒有衝陣能力的,甚至白馬義從的衝陣能力絕對不遜色於西涼鐵騎。
當年,趙雲能夠率領白馬義從三進三出烏桓大軍,我公孫瓚今日又何嘗不可馬蹄袁軍?
‘袁軍陣型已亂,破之,有很難?!’
念及趙雲那個後輩率領白馬義從打出的誇張戰績,讓公孫瓚此刻也不禁膽氣橫生,高呼道。
“白馬,隨我破陣斬將!”
下一刻,公孫瓚一馬當先在前,朝着袁紹的方向疾馳而去。
在其身後,五千白馬義從自發組成鋒矢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