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寵遇刺,這對劉備來說算是好事麼?
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是,因爲秦瑱之前給劉備分析過,劉寵遇刺,必然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袁術會動,曹操一樣會動,沒有劉寵這個陳王之後,陳國作爲兵家必爭之地,瞬間就會成爲曹袁和他們的戰場。
可現在,秦瑱卻言之是好事。
如此前後矛盾,自然引起老劉的不解道:
“軍師此言何意也?先前軍師有言,陳王有若我軍屏障。”
“如今陳王遇刺,屏障頓失,何以言好?”
見得劉備不解,秦瑱便對劉備道:
“在下所言好事,非是陳王遇刺,而是鄭師前來!”
“須知鄭氏乃當世大儒,自盧師、蔡師、荀師等人去後,天下羣儒便以鄭師爲尊。”
“如今鄭師牽扯此案,正是我軍拉攏鄭師之時。”
“若能將鄭師拉入我軍麾下,便不爲官,只是坐堂授課,亦可坐收天下士子來投。”
“若得鄭師,我軍日後便再不缺才,豈不言好?”
就和袁紹、曹操一般,秦瑱聽到鄭玄消息的第一反應,是把鄭玄拉過來助威!
因爲相對來說,奪不奪陳國,只是戰略要地多一塊少一塊的問題,而鄭玄卻是關乎大勢之人。
別的不說,鄭玄光是弟子恐怕就有上萬人之多!
其中常年追隨者四百餘人,優秀之人更有數十個之多。
劉備要是能把鄭玄拉過來,光是鄭玄的弟子,就能把中下層官吏的位置給填滿。
這對於缺少人才的他們來說,可太重要了!
而且更關鍵的是,在聽了孔明建議之後,他準備籌建一所新學書院。
縱觀天下大儒,唯有鄭玄精通古今經學,於百家之學無所不通,崇尚古時經義,遠非腐儒可比。
如果能拉來這種大儒入駐新學書院,那以後推行百家之學,自然便可順理成章了!
只可惜之前憑劉備的名望和勢力壓根請不來這一位大佬。
故而他並沒有把目光放在鄭玄之上。
只不過他沒想到,隨着蝴蝶效應的演變,會把鄭玄和劉寵遇刺案牽扯在一起。
這對他們來說,就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劉備聽着秦瑱之言,自然便反應過來了這個事情的關鍵不是劉寵,而是鄭玄,當下便是眼睛一亮。
他以往在北海之時,就時常拜會鄭玄,也算半個弟子,自然知道能把鄭玄請來意味着什麼!
可想到此處,他又是一陣搖頭道:
“軍師言雖有理,然則鄭師此番往許,乃尊天子之詔拜爲九卿。”
“便我等有意,也難將鄭師留下!”
他自然想把鄭玄留下來,可人家鄭大師這次是入朝爲官的。
官至九卿,論職位和他老劉差不多。
他就算是想留,恐怕也留不住鄭玄!
可秦瑱見狀,卻是微微一笑道:
“吾觀鄭師已然年邁,雖奉詔而來,卻未必有意爲官!”
“來此之意,乃尊天子,待拜天子之後,多半辭病而歸,此則我軍之機也!”
“再者,便留不下鄭師,其弟子衆多,似我軍孫公佑、劉威碩皆鄭師之徒。”
“於情於理,該當往見,及至拜過鄭師,再言麾下無吏治民,若能招些人才,也是好事!”
他之所以敢勸劉備留下鄭玄,就是因爲知道歷史上鄭玄前往朝廷,其實是爲了維護漢庭的威嚴。
在抵達許昌之後,他就辭官而歸。
現在雖然歷史發生變化,但個人觀念卻未必變化。
鄭玄這次抵達許昌,多半還會辭官,這就是拉攏鄭玄的機會。
先去拉攏一次,等鄭玄回來便再拉攏一次。
若能說動鄭玄,那就皆大歡喜,若說不動鄭玄,就算拉幾個弟子入夥也是好的。
這可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怎麼可能放機會就此溜走!
在他一番言語之下,劉備一時暗自點了點頭,心道這個買賣做得,隨之又問道:
“鄭師之事固然爲重,然則如今劉寵遇刺,袁術必進,當先除袁術爲要!”
“不知軍師以爲,我軍現在該如何動作?”
在他看來,眼下鄭玄固然重要,陳國的局勢卻也重要。
雖然劉曄封鎖了消息,但陳國距離許昌更近,指不定老曹已經收到消息了。
因而他們必須儘快想出全局的策略!
秦瑱一聽這話,便即笑道:
“眼下之局對我軍亦是頗爲有利!”
“因子揚已經在陳國控住了局勢,吾觀他信中所言,此次雖是陳王遇刺,然則國相駱俊、世子劉銜卻還尚存!”
“有世子在,只要我軍能趁機擊敗袁術便可穩住大局!”
“而袁術此番刺殺劉寵,多半是已然窮途末路,狗急跳牆。”
“我軍之前已經讓關將軍分兵,陳到北上。”
“此時固始有文稷率兵七千,鄲縣有叔至萬餘兵馬,尚有元直駐守相縣。”
“論兵力上,我軍已佔據優勢,只需自壽春出兵數千,同時聯絡陳縣防備,便可關門打狗!”
“故依在下之見,我軍不妨以關將軍自新蔡向北虛妄一槍,吸引曹操注意。”
“同時調令元直防備程昱,讓陳叔至進攻思善,吾料子揚必然會返軍陳縣攔住袁術進路。”
“我等只管自壽春出兵,經水路而進奇襲宋國。”
“如此行事,則袁術四面皆敵,不日必敗。”
“待敗袁術之後,主公可借除賊之名,入駐陳國,若陳王得生,便以駐兵之名助其穩住大勢。”
“若陳王不幸已薨,便上表朝廷,立世子劉銜爲陳王。”
“劉銜闇弱,不似其父,有主公在,必然萬事以我軍爲主,亦可爲我軍之屏障!”
實際上因爲劉曄的存在,陳國的形勢已經徹底改變。
須知在原本歷程中,袁術可是一次性就把劉寵連帶駱俊一道刺殺,使得整個陳國失去了指揮中樞。
由此導致陳國面對袁術的進攻毫無抵抗之力。
直到老曹出兵,方纔擊敗袁術。
而現在劉寵雖然出事,可駱俊還在,陳王世子也還在。
他們只要擊敗袁術,再將劉銜推到臺前,順利繼承劉寵之位,那老曹即便有心,也沒法動兵!
劉備聽得這一番計劃,方纔展顏一笑,欣然從之。
言罷便即下令書寫公文,傳向各處,爲了穩住鄭玄心態,秦瑱又讓劉備傳令劉琰先往陳國境內拜訪。
隨着一道道命令傳出,當天夜間,劉備便親自領軍八千,並秦瑱、孫幹、張飛等人朝着汝陰方向行去。
當然,爲了讓諸葛亮熟悉軍事,這一次秦瑱也將其待在身邊,充作刀筆小吏。
如此一道道命令下達之後,淮北各地在此動作了起來。
而另一邊,卻說袁術自派出刺客之後,爲了籌備出兵軍糧,便即又向城內大族借糧支應。
奈何其麾下這幾個城池本就不是什麼大城,並無太多豪富之家。
之前能借出幾萬斛糧食,已然將這些大族家底抽空。
眼下之前借款還沒換呢,這些豪族哪裡還肯再借新糧。
一連幾個縣的大族都借光了,總計不過籌出五六千石軍糧。
五六千石糧食,算起來也就夠三萬大軍十天之用。
眼見軍糧支撐不住,這可把袁術一個愁啊,又讓衆人前來商議計策。
這一次他倒不再準備籌集太多軍糧,但至少也需要一個月糧草才能進軍,一算起來起碼還有萬石空缺。
面對此局,袁術麾下大將陳紀便建議道:
“我軍糧草本夠支用,乃因舒仲應私自放糧,方纔致使如今缺糧。”
“既是隻需月餘糧草,不妨從百姓手中將糧食取回,待得取了陳國之後,再行返還即可!”
而他這話一出,便引起了閻象和楊弘的強烈反對,按照閻象之言便是:
“我軍所獲之糧雖是世家大族所借,但今予百姓,還若取之,必生民怨!”
“若是我軍出戰,百姓於後方生亂,無濟於大事!”
楊弘也是罕見的和閻象達成了一致,對袁術諫言道:
“今劉寵雖未動,然則鄭玄已至,劉寵多半已離陳縣,不妨取糧於敵,先襲寧平。”
“待取糧以後,便可爲我軍進軍之本!”
袁術聽得兩個謀士的建議,便即否了陳紀再劫掠百姓之言。
當下便調令一萬五千兵馬,以閻象、張勳駐守宋國,他親自帶着楊弘、陳紀等人殺入了陳國境內。
一路急行軍之下,不到數日,便兵臨寧平城下。
要說袁術本身也是常年征戰,只不過周圍曹操、呂布皆是強敵,故而不是對手。
此時對上陳國的郡國兵,他便先令人於寧平假傳劉寵已死的消息,待得城內生亂,大軍壓境,一封勸降書信,便成功入駐寧平城內。
這邊他剛奪取寧平,便收到了北邊傳來劉寵遇刺的消息。
聽到此信,袁術便即大喜,謂楊弘道:
“今劉寵已死,陳國當爲我軍之基也!”
楊弘聽此,只是以爲得計,便即喜道:
“陳國之重,便在陳縣,劉寵一死,陳縣必亂,可直往陳縣。”
“若能取之,擒獲駱俊,便可勸降劉寵麾下兵馬以爲我軍之用!”
袁術聽得此言,自是欣然從之,如此休整一日,第二天便朝着陳縣方向進軍。
由是,當劉備軍動手之時,袁術實則已然朝着陳縣行來。
正值此時,陳縣城內,唯有駱俊主持大事,世子劉銜一聽父親遇刺,便即方寸大亂,心想怪不得劉曄總勸他父子小心。
現在可好,劉寵一個不備,果然便被刺客得手。
一時又聽到城外傳來消息,言說袁術已經出兵朝着陳縣行來,更是心中慌亂。
若是憑他本性,面對此狀,必然不知如何處理。
然則劉曄離去之前,告誡過他,若是遇到大事,遍尋駱俊商議。
於是他便將駱俊尋到了王府之中問計道:
“國相,如今父王北上迎接鄭師,卻遭橫禍。”
“城內現在並無一大將可用,又聽袁術這廝領兵前來,這可如何是好?”
駱俊聽得此言,自是一臉悔恨道:
“悔不聽劉子揚之言,致使大王遭難,吾之過也!”
“然則世子勿急,城內尚有萬餘兵馬,雖無大將可用,卻也無須懼之。”
“吾觀如今大王方遇刺,袁術便即動兵,可見其便爲此次真兇。”
“吾有一計,或可以詐降之法,誘袁術入城而殺之!”
要說駱俊也是一個治民大才,跟從劉寵十數年,自是忠心耿耿。
之前見得劉曄前來,便覺不對,生怕劉曄是劉備派來圖謀陳國的臥底,故而一直防備。
沒想到防備來防備去,竟然害了劉寵。
現在他一醒悟過來,便有心爲劉寵報仇,引誘袁術入城殺之。
而劉銜本是個無主見的,聽聞此言還以爲是什麼妙計,便欣然從之。
當下便依照駱俊之言,寫了一封書信朝着城外發去。
信使一路來到袁術軍中,便見了袁術,表達了駱俊獻降之意。
袁術一聽駱俊願降,自是大喜,剛想回復,便見楊弘出列道:
“陛下且慢,此必駱俊詐降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