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奸似忠說陳祗
沈伯俊
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東北人。董和之子。董和在劉璋手下曾任益州郡太守,執法嚴謹,爲政清廉,深得民衆擁戴。劉備奪取益州後,任命他爲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同負責處理左將軍大司馬府事務。他勤於國事,爲人坦誠,事有不妥,能與諸葛亮反覆磋商,深得諸葛亮稱讚。董允繼承家風,年輕時即與費禕齊名。初爲太子舍人;後主即位,遷黃門侍郎,頗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北伐,留他與郭攸之、費禕總攝宮中之事。不久,費禕調任丞相參軍,董允遷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由於郭攸之性格溫順,而董允忠直敢言,諫諍後主過失的責任實際上都落在他的肩上。他剛直不阿,處事總是防患於未然,對後主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敢於勸阻。例如,後主多次企圖增加後宮嬪妃;董允卻認爲古代后妃人數不能超過十二個,現在人數已經夠了,不宜增加。後主無可奈何,對他頗有幾分敬畏。對於後主寵愛的宦官黃皓,董允經常管束督責,因而黃皓更是怕他,不敢爲非作歹,其身份不過是小小的黃門丞。延熙七年244,董允以侍中守尚書令,爲大將軍費禕副貳,與蔣琬、費禕併爲蜀漢重臣。在這十幾年間,蜀漢宮廷風氣較正,後主基本上能守君道。因此,蜀漢民衆無不追思董允。華陽國志劉後主志讚許道:“董允立朝,正色處中,上則匡主,下帥羣司。於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禕及允爲四相,一號四英。”
許靖222,字文休,是漢末三國時期名氣很大的人物。他年輕時就與從弟許劭以善於品評人物著稱,每個月都要更換對當時知名人物的評價排序,號稱“汝南月旦評”。大家熟悉的那句對曹操的千古定評“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出自許劭之口。許靖名氣不如許劭,而且由於感情不合,曾被許劭排斥;但憑着正直的品格和過人的才幹,在漢靈帝在位時就擔任了尚書郎,主管官員的選拔。靈帝死,少帝即位,董卓進京,控制朝政。許靖協助吏部尚書周毖,仍盡力舉薦任用優秀人才:進用荀爽、韓融、陳紀等名士爲公卿郡守,任命韓馥爲冀州牧,劉岱爲兗州刺史,孔伷爲豫州刺史,張邈爲陳留太守。韓馥等人上任後,都起兵討伐董卓;爲此,董卓殺害了周毖。許靖逃離洛陽,在天下大亂中輾轉流徙於豫州、吳郡、會稽,後又遠赴交趾治所在今越南河內東北。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收恤親裡,經紀振贍,出於仁厚”;“每有患急,常先人後己”,因而贏得了普遍的讚譽。後來,益州牧劉璋派人邀請他,許靖便來到蜀中,先後任巴郡太守、廣漢太守、蜀郡太守。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奪取益州,以許靖爲左將軍長史此時劉備的主要官銜是“左將軍領荊、益二州牧”。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以許靖爲太傅,名義上位居文臣之首。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又以許靖爲司徒,在文臣中僅次於丞相諸葛亮。此時,許靖已經年逾七十,雖然不掌實權,但因幾十年的盛名,加之愛惜人才,樂於獎掖後進,威望很高,連諸葛亮都很尊重他。
在談論蜀漢的亡國之禍時,人們常常批評後主劉禪的昏庸無能,痛斥宦官黃皓的奸佞亂國,這當然是對的。然而,絕大多數讀者,包括絕大多數學者,卻忽略了一個助長劉禪的昏庸,促使蜀漢後期朝政腐敗的關鍵性人物陳祗。
陳祗258,字奉宗,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人,蜀漢重臣許靖之兄的外孫。他自幼失去雙親,因而在許靖家長大,並一直跟在許靖身邊。
藉助許靖在蜀漢的崇高地位和聲望,陳祗弱冠二十歲左右便已知名,逐步升遷爲選曹郎負責選拔官員的尚書郎。他相貌堂堂,多才多藝,頗有心計和手段,受到當時執掌朝政的大將軍費禕的賞識。延熙九年246冬,頭號執政大臣、大司馬蔣琬和輔助蔣琬、費禕,負責處理日常政務的侍中、尚書令董允逝世,費禕便把陳祗破格提拔爲侍中,代替董允主管宮中事務,從而掌握了相當大的權力。
然而,陳祗繼任侍中後,既沒有繼承許靖寬仁大度、公忠體國的品格,也沒有學習董允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的風骨,卻一反董允成規,與黃皓內外勾結,一味迎合後主的享樂慾望,使其開始走上昏庸之路;黃皓也晉升爲黃門令,開始干預政事。對費禕、姜維等執政大臣,陳祗則玩弄兩面手法,極力敷衍,繼續騙取他們的信任。延熙十四年251,尚書令呂乂卒,他又以侍中守尚書令,加鎮軍將軍,掌握了更大的權力。由於費禕北駐漢壽今四川省廣元市昭化鎮,兩年後被刺於該地,姜維則長期在外領兵打仗,兩人都很少過問朝政,因此,朝中大權,實際上被陳祗所控制。於是,陳祗更加肆無忌憚地串通黃皓,進一步引誘後主沉溺於聲色犬馬。在二人的包圍和迎合下,後主貪圖享樂的性格弱點日益膨脹,覺得二人對自己處處順從體貼,把自己服侍得很舒服,很順心。相比之下,那位動不動就諫阻自己的董允,自然讓他想起來就不舒服;久而久之,竟至“追怨允日深”。在陳祗掌權的十二年間246-258,善惡混淆,是非顛倒,後主越來越昏庸,朝政也越來越腐敗。由此可見,他實在是一個看似辦事能幹,實則奸佞誤國的小人
可嘆的是,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卻被糊塗的後主視爲“忠臣”。景耀元年258,陳祗卒,後主竟然深感痛惜,爲之流涕,甚至下詔追諡他爲“忠侯”後主還賜其子陳粲關內侯爵位,提拔其次子陳裕爲黃門侍郎。如此寵愛厚待,在蜀漢後期極爲罕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古人云:“大奸似忠。”陳祗正是這樣一個大奸似忠的角色。
陳祗死後,黃皓由黃門令晉升爲中常侍、奉車都尉,全面操縱朝政,結黨營私,賣官鬻爵,短短几年就使蜀漢政治敗壞到難以收拾,以至“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終於,當曹魏幾路大軍殺來,姜維等人不得不窮於應付;而當鄧艾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敗而死,後主便倉皇出降,蜀漢就此覆滅。
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疆域最小,國力最弱,長期與魏對峙,民力已消耗殆盡;其次是因後期朝政腐敗,加速了國勢的衰落。對此,劉禪本人當然要負主要責任;陳祗、黃皓促使劉禪昏庸,朝政腐敗,罪不可赦;而姜維、董厥、樊建、諸葛瞻等後期執政大臣缺乏遠見卓識,軍事、政治舉措多有不當,對陳祗、黃皓專權亂國缺乏足夠的警覺和有力的抑制,也並非毫無干系。
想當初,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總結歷史經驗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可惜,劉禪逐漸淡忘了諸葛亮的諄諄囑咐。蜀漢後期的歷史,再一次印證了這一歷史經驗。
可以說,蜀漢後期的腐敗,始於陳祗的當權。這樣一個出身名門、相貌威嚴、頗有能力的人物,應該說原本具有起碼的是非感,爲何卻偏要昧着良心當小人,以致禍國殃民他是怎樣巧言令色,騙取費禕這樣精明強幹的賢臣的好感和信任他又是怎樣迷惑後主,竟然成爲後主最寵信、最離不開的大臣這些都很值得研究。
然而,由於三國演義沒有具體描寫蜀漢後期政治的演變,陳祗在小說中根本沒有出場,而絕大多數讀者又並未通讀甚至根本沒有讀過史書三國志,因此,這個對蜀漢危害極大的奸臣,竟長期逃脫了多數人的口誅筆伐。有感於此,筆者特撰此文,予以揭露和鞭撻。
p:這是從一個歷史網站摘抄下來的,看着的時候,晴了都覺得一腦門子的冷汗,描繪這樣一位奸臣,還得讓他立志,格老子的,難度可是不小啊。還好咱只是穿越,所以諸位歷史學家等人請勿完全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