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反其道而行之

孫燦聽的入神,他從來沒有想過,失敗亦英雄。如今想來也對,項羽的勝利讓他自己變得驕縱自大,而劉邦的失敗卻讓自己更加謹慎。

劉華微微一笑,他在前世可是一位出色的老師,做一個學生的心理工作已經不是一次二次了,或多或少懂得一些心理學。說到安慰人,當今之世,絕無人可以和他相比。他繼續說道:“也許你沒有聽過,但在亞父的故鄉,曾有一句話,‘失敗乃成功之母’,若非嚐到失敗的苦澀,豈會有勝利的喜悅?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迷失在失敗之中,走不出來。記住,人要放眼將來,而不是活在過去。有一句詩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即便形勢在過險惡,只要有信心,一定會引來最終的勝利。

只要燦兒能學會高祖那百折不撓之精神,將來成就絕不會亞於高祖。”

孫燦聽了劉華的話,猶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低聲念道:“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唸完後,眼中再次閃現出自信的光彩,說道:“亞父,孩兒明白了。賈詡確實厲害,但孩兒不信對付不了他。”

劉華讚許的點頭道:“賈詡此人深不可測,其才智並不亞於文若、奉孝,此刻他們佔據地利,以宛城之固,死守不出,強攻決非善法。我軍雖連敗三陣,但實力損耗不大,對方也不能拿我軍如何?爲今之法,只有按兵不動,圖謀他策,再做打算。”

孫燦問道:“亞父,燦出兵之時,你就曾對燦百般提醒,要小心賈詡。如今果真爲其所敗,此人到底如何?爲何每每都想在我們的前頭?”

劉華答道:“天下智者,能力各不相同。文若大氣磅礴,善於掌控大局,奉孝思緒詭異,善於出奇制勝,公瑾則才思敏捷,一步數計,善於隨機應變。而賈詡卻陰沉毒辣善於揣摩人心,利用人性之弱點,克敵。他的計策向來針對每一人的死穴。因此,毒辣非常。彼知曉燦兒,好勝膽豪,不會輕易將南陽讓出,因此,才處心積慮發現了伏兵。從而設計了一場伏擊。”

孫燦點頭沉思突然,道:“我剛剛想到一法,也許有機會將對方引出來。”

劉華道:“什麼方法?”

“詐傷。亞父,傳令下去。三日後強行攻城。攻城時,由亞父總控全軍。同時再將中軍帥帳隔離,除諸位將軍及樊氏一族、許門護衛外,任何人不得入內,違令者斬。”孫燦沉聲說道。

他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針對賈詡的性格,反其道而行。孫燦出征,每戰必前,坐鎮中軍,指揮全局,憑藉出色的指揮能力。戰必勝,攻必取。

突然,時常坐鎮中軍指揮的孫燦消失了。尋常人不會顧及難免多多,但是善於揣摩人心的賈詡,反而一定會產生懷疑。

不需要任何細節的做作,只需要一點想法,賈詡一定會猜出來。

三日後,孫燦軍造好攻城雲梯,領軍攻到宛城之下,擺出一副準備攻城的姿態。

當時,就有飛馬來報張繡,說孫燦軍已經開始集結部隊,馬上就要攻城了。

“……啪嗒……”

一聲清脆的聲響傳來,賈詡聽了探馬的話,驚訝的連手中書簡都掉在地上,都不知道,心道:“何時,孫燦如此糊塗了?”甚至,他還懷疑自己聽錯了,叫探馬再報一次。.

探馬再一次說道:“孫燦軍已佈陣城下,即將攻城。”

正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張繡,也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斷搖頭,說:“這怎麼可能?怎麼可能?這個孫燦簡直瘋了,什麼也不顧了嗎?剛剛大敗不久,又來攻擊。”

張繡背了雙手,走來走去,心中已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驚慌感。明明自己連續三次擊敗對方。可是對方好像打不死的怪物一樣,一轉身,就恢復了所有的戰鬥力。還不僅僅如此,他的軍隊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恢復過來,並以更強的鬥志投入戰鬥。

使得自己每次費力打敗了對方,但到最後失敗的卻好像是自己。

而賈詡也至今才發覺自己無法估計孫燦軍的實際作戰能力。他雖然自己認爲對孫燦本人非常瞭解,知他善用兵,計謀多。但是,像現在這樣屢敗屢戰的氣勢,卻是令他大吃一驚。

他站在城頭,見城下將士各個精神抖擻,士氣與鬥志,卻是絲毫沒有因爲失敗而受到傷害。

猛然間,他見遠處軍旗上寫的竟不是孫字,已經換成了劉。驚訝道:“這是怎麼一會事,統軍者,莫非不是孫燦?不可能啊!孫燦每戰必臨前線指揮,難不成出了什麼意外?”

張繡道:“不可能吧,也許這個姓劉的人比孫燦還要略勝一籌?”

賈詡搖頭道:“統領全軍者,必要全軍信服。須知兵不尊將,乃兵家之大忌。只有做到‘令必尊、命必從’,纔有可能‘戰必勝、攻必取’。在孫燦軍中能號令全軍的惟有兩人,一個是孫燦,一個孫燦的亞父劉華。

而劉華是‘濟世之才’知謀略,曉兵法,亦可統兵,但統兵之才能,絕對要不及孫燦。以孫燦之性格,沒有理由畏戰不前。難道那場大火真的讓他出了什麼意外?”他想遍了孫燦所以習性,除了受傷,他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令孫燦不親自指揮戰鬥。

張繡疑惑問道:“應該不會,如果真的有事,爲何無任何消息。若身受重傷,爲何還要自罰軍棍。”

賈詡捏須,輕聲答道:“孫燦爲人即是如此,他在寬於待人的同時,對己身卻相當的嚴苛。因此,也得到萬千將士的愛戴,忍傷而受罰,並不出奇。還有兵法講究虛實之分。對即錯,錯即是對。爲了穩住軍心,對方很可能密而不發。爲了不讓我軍起疑,便強攻宛城以示警戒。”

張繡喜道:“居然如此,今夜繡就代兩萬鐵騎,前去截營。”

“不可!”賈詡制止道:“以上全屬猜想,怎能貿然行動。”

張繡不以爲然道:“文和先生哪有出錯的時候?”

賈詡淡淡的說道:“縱使是當年的謀聖張子房也有出錯之時,何況是賈詡。真英雄則能伸能屈,能攻能守。一戰之敗,不減英雄之色。雖屢敗屢戰,而不爲所屈,最終得民心,得天下者,方爲英雄也!所以,英雄之纔不單是武功,還要有謀略,懂大勢,而不計較一時之纖小。

孫燦雖敗,但以他那性格不可能會被失敗所擊倒。面對他,半點也不能馬虎。”此刻,賈詡也一時間無法確定真僞。

張繡道:“那該如何是好?”

賈詡詭異笑道:“將軍可修書一封,給荊州劉表。請他出兵斷孫燦後路。若孫燦無恙,損失皆由劉表承當,若身體有恙,我們可協力破之。”

正商議間,孫燦軍已經發起了攻勢,張繡親自在牆頭指揮,攻城失利,孫燦軍折損耗了一些士兵,暫時退了下去。

孫燦軍帥帳。

“好一個賈詡,自己無法確定判斷,竟然引誘盟友來戰,果真是老謀深算。”當孫燦得到賈詡利用劉表的消息來探虛實的時候,臉上又是一片怪異,心想:“和這賈文和打交道,他什麼時候把我賣了,說不定我還在傻傻的替他數錢。”

當下,也不再猶豫,此刻孫燦軍急需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立刻就遣郭嘉、高順、張遼、趙雲南下出戰劉表援兵。

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六月八日。

劉表遣驍勇善戰之從子劉磐領兵三萬協助宛城張繡抵禦孫燦,意圖出新野奪安樂、魯山而城以斷孫燦軍後路。

六月十八日。

高順、張遼、趙雲等人用郭嘉之謀,於育水之畔,伏擊劉磐大軍,大獲全勝,回軍途中還意外擒得了一名可疑人物。

回到軍中,經過商議,孫燦、劉華、郭嘉等人決定突審可疑人物。

可疑人物作賊心虛,沒經過幾個回合,就招供了。

原來,這個可疑人物正是呂布派去於劉表結盟的使者,此刻他正拿着和劉表商議好的結盟書函,趕回徐州。

不巧途中遇見了孫燦軍的回軍之師,心虛之下,便露出了破綻,被抓了起來。

得到這個消息的孫燦等人,心裡又是一陣不安。

如今,已經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擺在孫燦面前的道路只有兩條。

第一、回軍淮南,如此一來,會失去一切戰機。

第二、立刻攻取宛城,打開這南下的通道。

可是,事情並非想象中的如此簡單,要想攻取宛城必先過賈詡這關。如果賈詡願意出戰,孫燦有絕對的把握打勝他。可惜,這老狐狸根本就不會離開宛城半步,藉助宛城之堅,將孫燦等人死死的困在城外,望城而嘆。

諸位文臣武將,毫無辦法。

★ttκan ★CO

夜涼如水,郭嘉靜靜的走在軍營中,腦中思緒萬千,腦中全是賈詡。所謂將遇良才,棋逢對手,是人生一大快事。

而謀士也是一樣,兩個才智相當的頂級謀士也同樣能產生相同的感覺。

可是,對手難求。好不容易出現一個才智差相彷彿的對手,郭嘉本想和他一較高下,可是對手卻是一隻狐狸,一隻從來不給他謀算機會的狐狸。

一到平時他就會將自己藏的很嚴,縮在宛城中,讓他束手無策,只有在出擊的時候纔會冒險出來,不過即便如此,他也依然將自己藏的很深,讓郭嘉沒有和他交鋒的機會。

“究竟怎麼樣才能打破僵局,怎麼樣才能讓這老狐狸出城?”郭嘉想也許久都無法想到可以讓宛城出兵的方法。

“要破賈詡惟有反其道而行,主公先前的反其道而行之,雖未取得效果,但也讓賈詡露出了破綻。讓他無法揣摩主公的心思,從而令劉表當了替死鬼。由此可見,主公的方法是正確的,只是沒有取得效果罷了。”郭嘉囔囔自語。

有過了許久,郭嘉嘆了口氣,道:“再不行也只有退兵了,只有如此,才能抵禦呂布,分化劉表與張繡。”

突然,靈光一閃“退兵”,“反其道而行”

“有了……對……就是這樣。”郭嘉雙眼閃過陣陣色彩,快步向孫燦帳中走去。

這個時候,他哪裡還管得了那麼多,即便孫燦在睡覺,他也照樣將他叫醒。

孫燦帥帳。

孫燦披着一件錦袍在依稀的燈光下翻着兵書,突然聽到外頭傳來郭嘉求見的消息,孫燦知道郭嘉這個時候來尋他,一定有很重要的事情商議,立刻就將他請了進來。

關心的說道:“奉孝,入夜還不歇息,小心舊病復發啊!”

郭嘉感激的笑了笑:“不礙事的,在壽春的時候,子靜先生教會了嘉一套強身健體的拳法,如今嘉的身體較之以前,又好上了許多。已經許久沒有出現無力,咳嗽等現象了。”頓了一頓,他直接進入了話題,說道:“主公,這些天嘉一直再考慮破敵之事,認爲只要對方在宛城中一天,我軍就無法打開這扇入荊的門戶。”

孫燦點了點頭,這個道理他明白,才智超羣的賈詡有了宛城這類堅城掩護,別說是他,即便張良附身,韓信將世,在兵力相差不多的情況下,要想奪取宛城,恐怕也是不可能。唯一之法,只有將對方誘出,但是引誘賈詡上當,這難度並不比六月飛霜,容易多少。

不過,他沒有說話,只是在等,等郭嘉說出他的計劃。這個時候,如果孫燦還猜不出郭嘉有妙計的話,那麼他還有什麼資格,讓這位鬼才心服。

如果,他的下一句就是“主公,嘉有一法,或許可以令賈詡上當。”

P:天豪新書《紈絝霸王闖春秋》已經上傳,書友們支持一下,投下票啊!!!!

第二十一章 事了抽身第九章 狐狸王允第六章 神匠鄭渾第五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九十七章 田豐直柬(訂閱過的幾位書友不用訂閱了,內容一樣)第八十六章 名將張郃第三章 大將之風第三十章 陸遜之謀第六十三章 仇第十八章 撒下漁網第七十二章 抗袁三個步驟第十六章 兒時夥伴第十二章 視敵以弱第二十章 萬人之敵第五十七章 大戰前期第十三章 終得廣陵第十四章 伏兵六路破張繡第十四章 揮軍南下第一百一十章 出擊第七章 萬事因果第三十五章 大戰之後第七章 百姓重於一切第十章 孫燦救美第三十七章 郭嘉出場第十四章 伏兵六路破張繡第五十七章 大戰前期第三十六章 權謀之術(完)第四十三章 江淮水軍(一)第九十六章 退第七十二章 抗袁三個步驟第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八十四章 空手套白狼(上)第二十七章 何進之愚第三十二章 綁架徐庶第十一章 皇子伴讀第三章 大將之風第十七章 計策敗露第三十七章 郭嘉出場第十九章 攜美而行序章 第二章 遇賊第六章 孫子羽三打宛城第三十三章 矛盾第十六章 豐收之喜第二十三章 老將嚴顏第二十六章 忠貞見疑(上)第三十五章 反誘敵計作品相關 新書《秦末魏武帝》上傳!!!第七十八章 一觸即發第七章 徐州陳登第七十八章 一觸即發第十八章 戰前決策第二十二章 陌上誰家年少?第七十六章 喬瑩第十一章 少女懷春第四十一章 釁發蕭牆(完)第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七章 太監張讓第十一章 皇子伴讀第十八章 忠義文遠之呂布來襲第十七章 擇才而用第三十七章 軟硬兼施第二十三章 足風流第三十一章 秣陵斷水第二十二章 扶風法正第三十六章 甘寧計破黃祖第十一章 龐統第三十一章 受教(完)第四十一章 釁發蕭牆(完)第十五章 明攻牛渚,暗渡廢石第二十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二章 出征第十一章 郭嘉巧出連環策第十九章 致命之傷第二十四章 郭奉孝智說張魯第一百一十一章 對陣第六章 思念如潮第十六章 不能有情第二十七章 忠貞見疑(中)第十五章 明攻牛渚,暗渡廢石第十九章 一身是膽第七章 廣平沮授第八章 一次賭博第十三章 終得廣陵第一百零六章 萬事具備第三十五章 反誘敵計第五章 街頭遇刺第十七章 九原呂布第十五章 連克二十六縣第二十七章 不得不戰第五十三章 暗做手腳第七章 百姓重於一切第十九章 致命之傷第一百零五章 定計第十五章 絕色佳人第九章 陣戰交鋒第八十七章 誰誘誰?作品相關 關於貂禪的說明第八章 歃血爲誓第七章 覓活路於死境之中
第二十一章 事了抽身第九章 狐狸王允第六章 神匠鄭渾第五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九十七章 田豐直柬(訂閱過的幾位書友不用訂閱了,內容一樣)第八十六章 名將張郃第三章 大將之風第三十章 陸遜之謀第六十三章 仇第十八章 撒下漁網第七十二章 抗袁三個步驟第十六章 兒時夥伴第十二章 視敵以弱第二十章 萬人之敵第五十七章 大戰前期第十三章 終得廣陵第十四章 伏兵六路破張繡第十四章 揮軍南下第一百一十章 出擊第七章 萬事因果第三十五章 大戰之後第七章 百姓重於一切第十章 孫燦救美第三十七章 郭嘉出場第十四章 伏兵六路破張繡第五十七章 大戰前期第三十六章 權謀之術(完)第四十三章 江淮水軍(一)第九十六章 退第七十二章 抗袁三個步驟第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八十四章 空手套白狼(上)第二十七章 何進之愚第三十二章 綁架徐庶第十一章 皇子伴讀第三章 大將之風第十七章 計策敗露第三十七章 郭嘉出場第十九章 攜美而行序章 第二章 遇賊第六章 孫子羽三打宛城第三十三章 矛盾第十六章 豐收之喜第二十三章 老將嚴顏第二十六章 忠貞見疑(上)第三十五章 反誘敵計作品相關 新書《秦末魏武帝》上傳!!!第七十八章 一觸即發第七章 徐州陳登第七十八章 一觸即發第十八章 戰前決策第二十二章 陌上誰家年少?第七十六章 喬瑩第十一章 少女懷春第四十一章 釁發蕭牆(完)第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七章 太監張讓第十一章 皇子伴讀第十八章 忠義文遠之呂布來襲第十七章 擇才而用第三十七章 軟硬兼施第二十三章 足風流第三十一章 秣陵斷水第二十二章 扶風法正第三十六章 甘寧計破黃祖第十一章 龐統第三十一章 受教(完)第四十一章 釁發蕭牆(完)第十五章 明攻牛渚,暗渡廢石第二十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二章 出征第十一章 郭嘉巧出連環策第十九章 致命之傷第二十四章 郭奉孝智說張魯第一百一十一章 對陣第六章 思念如潮第十六章 不能有情第二十七章 忠貞見疑(中)第十五章 明攻牛渚,暗渡廢石第十九章 一身是膽第七章 廣平沮授第八章 一次賭博第十三章 終得廣陵第一百零六章 萬事具備第三十五章 反誘敵計第五章 街頭遇刺第十七章 九原呂布第十五章 連克二十六縣第二十七章 不得不戰第五十三章 暗做手腳第七章 百姓重於一切第十九章 致命之傷第一百零五章 定計第十五章 絕色佳人第九章 陣戰交鋒第八十七章 誰誘誰?作品相關 關於貂禪的說明第八章 歃血爲誓第七章 覓活路於死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