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在各處的防禦,魯陽重鎮依然是大將文聘鎮守,葉縣和堵陽守軍,也一併歸文聘調遣,等於是張濟將北線全都交給了文聘,守軍六千。
西線,南鄉和析縣,張濟將防守的重任交給了徐榮。
南陽郡的西線,最有可能進攻的,是西涼的馬騰,以及漢中的張魯。
徐榮跟隨董卓,成名較早,威震西涼不說,就算是漢中張魯也知道徐榮的大名。
所以,徐榮鎮守西線,足以能讓馬騰和張魯忌憚幾分,不敢輕易進犯。
西線的守軍,一共是四千,南鄉和析縣各兩千。
南線呢,還是淯陽和安衆兩城,張濟將霍峻抽了回來,以大將魏延鎮守兩地。
魏延的大名,荊州軍中,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幾乎所有的荊州軍都認爲,只要有魏延在,荊州軍根本攻不破淯陽,而魏延則是能夠隨時南下,攻打新野城。
東線,其實就是淮南之地了,這是張濟新拓展的疆土。
淮南之地,算是一個大區域了。
而且,淮南之地,北面是曹操和呂布,南面是孫策,非重兵不足以鎮守。
鎮守此地的主將,更是責任重大,必須是有勇有謀之輩。
張濟經過一番思考之下,決定派大將黃忠率軍五千坐鎮壽春城,陳牧率軍一千五鎮守義成,祖郎率軍一千五鎮守定遠,霍峻率軍兩千鎮守合肥。
其餘一些邊界地帶的重鎮,張濟也派有駐軍,一千,八百不等。
整個淮南地區,張濟一共是駐軍一萬五千多人。
因爲吞併了淮南之地,得人口五十多萬,加上原本張濟治下的五十多萬,共計人口已經是一百一十萬了。
根據當時的律令,十人養一兵,所以,張濟治下有人口一百一十萬,就可以招募十一萬大軍。
此戰之後,張濟的大軍只有三萬,距離十一萬還差八萬。
張濟還有屯田兵六萬,這些士兵是練兵和屯田兼顧,直接就可以轉爲正式士兵。
於是,張濟就責令各地,根據人口數目進行募兵,主要是爲屯田所用。
其實,之前張濟的治下並不大,屯田兵六萬着實太多。
只不過,張濟的短板是糧草,養不起太多的兵,不然就會使得百姓生活受到影響。
但現在不一樣了,屯田的效果已經出來了,張濟的糧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
所以,這一次張濟直接募兵八萬,全部爲屯田兵。
屯田的範圍,自然也從南陽拓展到了淮南之地。
黃忠的任務,很重。
淮南之地,剛剛經歷戰火,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
第一,安撫百姓,幫助一些人重建家園。
第二,屯田,就是讓屯田兵開闢新田。
一邊練兵,一邊屯田,所得糧食不但夠這些士兵吃用,還有結餘,能夠上交張濟的府庫。
第三呢,就是掃平淮南其餘勢力了。
淮南之地,除了黃忠這股最大的掌控勢力之外,還有兩股勢力,分別是廬江太守劉勳,以及在灊山落草爲寇的陳蘭等人。
這個時候,劉勳跟陳蘭等人正打得不可開交呢。
劉勳有大軍一萬,但他留守六安一大半,親率三千兵馬前往濳山,欲剿滅陳蘭等人。
陳蘭呢,雖然只有一千兵馬,但濳山地利好啊,易守難攻,雙方就僵持不下了。
從陳蘭棄官到濳山落草之後,劉勳就率軍征伐了。
現在張濟那邊的戰爭結束了,劉勳和陳蘭還在打着呢。
黃忠採用法正的計策,突然來了一個急行軍,晝伏夜行,如神兵天降般地出現在了六安城外。
劉勳不在城中,六安城裡只有三千守軍,其餘四千人馬分守各處,根本來不及救援。
黃忠的威名,足以能震懾六安的任何一個守軍,羣龍無首之下,守城副將選擇了投降,黃忠兵不血刃地佔領了六安城。
緊接着,黃忠派人到招降了其餘各地,廬江北部的城池全部落入到黃忠手中。
劉勳登時就難受了,他的三千兵馬還在濳山之下,跟陳蘭對峙呢。
廬江淪落,劉勳的後路被斷了,不說無路可退,就說這三千兵馬的糧草,就是大問題了。
後路被斷,濳山又久攻不下,劉勳立即就陷入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無奈之下,劉勳只得舉兵南下,投靠了孫策。
巧的是,劉勳剛剛過江,投靠孫策不久,孫策就出事了。
劉勳舉兵投靠,使得孫策大喜,認爲這是江東轉運的好時機,不禁心情大好。
臥牀一個多月,孫策都快急出病來了,便不顧衆人的反對,帶人打獵去了。
結果,打獵的時候,突然遇到一隻猛虎,孫策的戰馬受到驚嚇,將孫策從馬上摔了下來,臉磕破了,口吐鮮血,昏迷不醒。
新傷加舊傷,更重要的是毀容了,讓孫策無法接受,沒過多久,孫策就病重不治,撒手人寰了。
孫策的去世,對江東震動很大,使得江東的時局再次波瀾不安。
於是,劉勳就成了江東文武痛恨的對象。
本來,這事跟劉勳是毛線關係也沒有的,是孫策的急性子所致。
可大家都認爲,是劉勳給江東帶來了厄運,剋死了孫策。
於是,沒過幾天,黃蓋就藉着一次小摩擦的機會,一劍將劉勳給殺死了。
無故殺死降將,這是軍之大忌,除非能像歷史上的曹操那樣,擊敗了巨無霸袁紹,有了稱雄天下的資本,才默許許褚殺死許攸。
但眼下江東無主,黃蓋殺死劉勳的事,就那麼不了了之了。
孫策臨終前,傳位給他九歲的兒子孫紹,讓周瑜和張昭暫時主政和軍。
但孫權不知用了什麼手段,竟然說動其母出面,改立孫權爲江東之主。
江東,立即分成了三個陣營,一幫是孫策的嫡系,例如太史慈等人,一幫是顧全大局的,例如周瑜、張昭等人,一幫是孫堅的老部下,屬於中立派,如程普等人。
雖然雙方的摩擦並未上升到兵戎相見,但江東已經不再是鐵板一塊了。
濳山,陳蘭在劉勳南下投奔孫策之後,一番深思熟慮之下,也決定投降了張濟。
至此,淮南之地,盡數歸張濟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