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黃金哪去了?

快樂輕鬆的時光總是易逝,而劉和的作息時間表上排得更多的內容還是各種會見、視察和批閱公文,不論他在鄴城還是薊城。

這天夜間,北方錢行統計司司長徐嶽、制幣司司長夏侯蘭和清算司司長李儒三人聯袂而來,就錢行籌辦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向劉和請教。

徐嶽首先向劉和詳細彙報了對北方四州現存的黃金、白銀和黃銅的數量統計結果。“將軍,目前可以動用的黃金總量爲八千三百四十二斤,可以動用的白銀總量爲四萬六千四百三十九斤,可以動用的銅總量爲一百二十萬九千七百二十八斤。”

徐嶽此時彙報所用的計量單位,已經採取了劉和規定的十進制,並非原來那種一斤十六兩,一石六十斤的換算方法,所以徐嶽彙報中涉及到的一斤重量大概在五百克左右,跟後世的重量基本一致。按照徐嶽統計出來的數字,劉和目前可以調用的黃金重量大概在四噸半左右,白銀大概在二十三噸半,黃銅大概在六百零五噸左右。

這個數字,咋看之下貌似不少,但如果除以一千萬這個巨大的分母,那麼立即就會顯出原形。如果跟史書中記載的漢代大概有五百噸的黃金儲備總量相比,那就更加是少的可憐。劉和如今控制着黃河以北的幽州、冀州、遼州、寧州和大半個幷州,手中能夠調用的黃金居然才只有區區的四噸半,連五百噸黃金總量的零頭都不到呢。

那麼,大漢朝原本豐富的黃金儲備都到哪兒去了呢?劉和兩世爲人,帶着後世的一些疑問,如今想要尋找到真正的答案。

劉和記得,從各種文獻記錄中可以看出秦漢兩朝時黃金爲流通的主要貨幣,官方賞賜、饋贈動輒就是以千斤和萬斤來計算,當時中國的黃金之多。令後世都覺得驚奇。但在東漢年間,這麼多的黃金卻突然不見了,真令人百思而不得解。

後世學者顧炎武的《日知錄》、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對這個奇怪的現象均有專門論述。

趙翼歸納寫道:古時不以白金爲幣,專用黃金,而黃金甚多。尉繚說秦王,賂諸侯豪臣,不過三十萬金,而諸侯可盡。漢高祖以四萬斤與陳平,使爲楚反間,不問其出入。婁敬說帝都關中。田肯說帝當以親子弟封齊,即各賜五百斤。叔孫通定朝儀,亦賜五百斤。呂后崩,遺詔賜諸侯王各千斤。陳平交歡周勃,用五百斤。文帝即位,以大臣誅諸呂功,賜周勃五千斤,陳平、灌嬰各二千斤,劉章、劉揭各千斤。吳王濞反。募能斬漢大將者賜五千斤,列將三千斤,禆將二千斤,二千石一千斤。樑孝王薨。有四十萬斤。武帝賜平陽公主千斤,賜卜式四百斤。衛青擊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軍受賜二十餘萬斤。昌邑王賜故臣君卿千斤。宣帝既立。賜霍光七千斤,廣陵王五千斤,諸王十五人各百斤。賜孔霸二百斤,賜黃霸百斤。元帝賜段會宗、甘延壽、陳湯各百斤。成帝賜王根五百斤。王莽聘史氏女爲後,用三萬斤,賜孝單于千斤,順單于五百斤。莽末年,省中黃金,萬金者爲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鉤盾、尚方,處處各有數匱。可見古時黃金之多也。

趙翼所列舉的這些黃金數量,雖然據《廿二史記校證》的校證者王樹民先生說,有一些小的筆誤,但基本上都可以在《史記》、《漢書》的“本紀”和“列傳”中找到出處,足以證明當時中國的黃金數量之大。

但是,到了東漢年間,巨量黃金突然消失,不僅退出流通領域,使商品交換倒退爲以物易物,而且以黃金作爲賞賜也相當少見。據學者考證,終東漢一代,僅漢靈帝光和元年就一次賜朱儁黃金五十斤。那麼,西漢時的巨量黃金到哪裡去了呢?爲什麼會突然消失呢?

對此,後世的學者們進行了種種猜測和考證,然後得出了數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大量的黃金被用於了佛事,因此導致黃金銳減。趙翼在《廿二史記》卷三《漢多黃金》載:“後世黃金日少,金價亦日貴。蓋由中土產金之地已發掘淨盡,而自佛教入中國後,塑像塗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窮鄉僻壤,無不有佛寺,即無不用金塗。以天下之計,無慮幾千萬萬,此最爲耗金之蠹。加以風俗侈靡,泥金寫經,貼金作榜,積少成多,日消月耗。故老言,黃金作器,雖變壞而金自在,一至泥金、塗金,則不復還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

如果說東漢的黃金被用於佛寺塑像塗金,有一些道理,但卻經不起推敲。從後世一些證據來看,佛事耗費的黃金的確驚人,看看西藏布達拉宮和青海塔爾寺,便可以知道所謂的“重塑金身”是多麼的浪費。但問題是,佛事的興盛並不是在東漢而是在南北朝,東漢末期時佛教纔開始在大漢境內傳播,如果不是因爲黃巾起義導致道教在本土失去地位,加之各種災害、瘟疫和戰亂的橫行,使得普通民衆心理上需要宗教的慰藉,佛教在漢朝能否傳播都未可知。所以說,縱觀東漢一朝,根本就不存在大興寺廟、塑像塗金的問題,即使有一些寺廟使用黃金,像大神棍笮融在下邳建造的浮屠寺,黃金的用量也十分有限,所以說佛事耗金不能成爲西漢巨量黃金突然消失的主要原因。

第二種說法是東漢對外貿易逆差所致。後世有學者認爲東漢黃金數量減少,是由於黃金大量賞賜外人,以及向大宛購買良馬、明珠和玻璃等商貨,導致貿易逆差很大,所以巨量的黃金流向了國外。

這種貿易逆差導致黃金外流的說法也缺乏根據。因爲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輸出國,中國所產的絲綢和其他商品通過絲綢之路輸向西方,換回來的除了一些馬匹、明珠和玻璃之外,還應該有大量的黃金。大漢朝廷和王公貴族們雖然爲了滿足自己的奢侈需要,有時也用黃金向西域、南海各國購買奇珍異寶,但這種行爲並不常見,動用的黃金數量不會很大,而且當時大漢的軍事實力如此強盛。對外號稱的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所以很多奇珍異寶的得來並非通過貿易手段,而是赤果果的軍事威脅,逼使外國稱臣納貢而得。

第三種說法是因爲戰亂頻仍的原因,大量的黃金被人們埋藏到了地下。有學者認爲西漢巨量黃金到了東漢時突然退出流通領域而消失,唯一的答案就是一部分黃金作爲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另一部分黃金則以金幣形態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而埋葬在了地下。

戰國至西漢,商人以賤買貴賣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黃金,而封建統治者運用國家機器。攫取佔有了大部分黃金。人們紛紛貯存黃金,大批的黃金被這批人佔有並窖藏。史書上記載:樑孝王死時,“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漢末王莽時,“省中黃金萬斤者爲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鉤盾、藏府、中尚方,處處各有數匱”。東漢時窖藏黃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築塢於眉,高厚七尺,號曰“萬歲塢”。塢中藏有黃金二三十萬斤,銀**十萬斤”。而且,從後來出土的錢幣中看,中國歷史上窖藏金銀珍物之數量確實大的驚人。爲什麼這些王公貴族們貯存的巨量黃金沒有被用掉呢?主要是掌握大量黃金的商人貯藏着黃金以備用。而西漢末年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窖藏了大量黃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從而使窖藏的黃金如同後世納粹德國的巨量黃金一樣。無從考察。

中國人確實有窖藏金銀珍寶的習慣,所以說一部分黃金因此消失於地下是有道理的,但若是把絕大多數黃金都說成是隨葬和遺忘於地下則難以說得通。因爲無論是私人還是國家黃金貯藏。少量除外,貯存巨量黃金的金庫總是應該留有線索的,絕不會在一場戰亂過後,所有的黃金擁有者都死去或忘記自己的財富所在。至於說因爲陪葬而消耗了大量黃金也說不通。

因爲事實上,許多厚葬的墓自埋葬之日起就成了盜墓專業戶的目標,總會被掘墓賊發掘出來又流通於世的。另外還需注意的是,埋葬於地下的並不限於黃金,還有銀、銅等種種珍寶,爲何單單是黃金奇蹟般地沒有了呢?而黃金因爲其優良的存儲特性,是最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不會出現鏽蝕、風化、氧化等問題。

漢末三國時代,曹操爲了解決軍費問題,縱容部下成立了專門的掘墓大軍,而且美其名曰發丘中郎將。按照老曹的辦事風格,估計洛陽和長安周邊的王侯公卿的墓葬都被他挖了一個遍,那麼被埋葬在底下的數百噸黃金至少也能出土一半以上,爲何卻不曾有魏國儲備大量黃金的任何記載呢?

第四種說法是當時各種文獻中所提到的黃金,其實應該是黃銅,而不是真正的金子。因爲從歷史上看,從秦漢兩朝有限的黃金開採量和對外貿易數量,西漢王朝不可能冒出五百多噸的黃金來。人們慣以“金”來稱呼錢財,這就很有可能把當時流通的銅稱作“黃金”,而後人不察,竟以爲是真正的“黃金”。

這種說法看似證據充足,但實際上一樣不靠譜。因爲,如果說漢代的黃金,就指的是黃銅的話,那麼要記住,我國開始生產黃銅,是在漢代。而在漢代之前,黃金的實物和文獻記載,就大量的出現。如果說黃金是指青銅,估計我們的祖先不會這麼愚蠢,再說了,從戰國文獻上的記載可知,當時的“金”和“黃金”已經分得十分清楚。漢代設有“銅官”,銅香爐上也刻有“銅”字,說明已有專門的文字指代銅,而“黃金”不可能是指銅,否則?“金”、和“銅”都可以指銅,而“金”又可以同時指黃金和銅,這樣混亂的語言怎麼可能出現在文字已經十分的大漢朝呢?

當時漢朝與蔥嶺以西的世界交通已經十分廣泛,《西域傳》中記述的見聞就有羅馬等國“以金銀爲錢”,而漢代禮制中所謂的金縷玉衣與考古事實完全吻合,就是採用了黃金絲線來縫製嵌合玉片,而不是用黃銅絲。這些證據說明當時的語言體系中所認識的“黃金”與後世對黃金的認識是相同的。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如果說漢代曾有過很多的黃金,那麼這些黃金究竟到哪裡去了?如果說漢代沒有這麼多的黃金,那麼史書和不斷出土的黃金又是怎麼回事?

劉和問徐嶽:“以如今這些黃金、白銀和黃銅的數量,能否支持錢行的前期使用?”

徐嶽和夏侯蘭同時搖頭,臉上掛着無奈之色。徐嶽回答說:“按照我們估算出來的北方數州對錢幣的需求總量,這些黃金、白銀和黃銅的總量恐怕還達不到兩成。如果此時將這些金屬製造成優質錢幣投放於市場,允許民衆在錢莊之間進行自由兌換,只怕不出兩月,這些錢幣都會被民衆藏進家中,市面上將無錢可用。鬧起錢荒!”

貴金屬作爲貨幣,因爲其本身就具有真實的價值,所以按照中國老百姓喜歡存錢的習慣,一旦將糧食、布匹等商品售出之後,就會千方百計地換成黃金、白銀,甚至是銅錢,然後在地下某處挖個坑,深埋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你們今日來找我。便是想讓我幫着想辦法?”劉和問道。

三人一起點頭。

“我又不會點石成金之術,憑空的也變不出來真金白銀啊。”劉和有些無可奈何。

清算司司長李儒開口說道:“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就是這種辦法有些遭人詬病。”

“現在管不了那麼多,只要能讓錢行順利開張。就算被人戳脊梁骨,那也總比無可奈何要好!”劉和示意李儒說實話。

“以屬下看來,想要解決錢行準備金不足的問題,可從三個方面着手。第一。逼着豪族大戶將他們私藏的黃金白銀和銅全部拿出來,今後也不許他們私自收藏黃金白銀,這樣就會減少市場上很大一部分的吞金大戶。第二。公子可以想辦法出售一些所有人都爭相購買的貨物,比如當初前漢之時從西域傳過來的明珠和玻璃製品,然後規定必須以黃金或白銀來換購,這樣可以從民衆手中收集上來大量的真金白銀。第三,洛陽和長安周邊秦漢大墓有許多,特別是芒碭山一帶可以用墓連墓、墓重墓來形容,若是給李正方下令,命其組織軍隊進行挖掘,定能從中挖出上百萬斤的真金白銀出來!”

“我靠!真是比毒士還毒!”劉和在心裡狠狠地衝着李儒翻白眼,臉上卻掛着笑容說道:“文憂先生一下子獻上了三策,每一條聽起來都是可以操作的,你們幾人認爲如何?”劉和將球踢給了徐嶽、夏侯蘭和程秉。

程秉首先搖頭說道:“屬下覺得李司長的第一條辦法不妥。姑且不論逼着豪族大戶將他們視若生命的真金白銀交出來是否可行,單就是不允許豪族大戶私藏黃金這一條,已經違背了公子成立錢行的初衷。如果我們擔心鑄造出來的優質錢幣被民衆私藏,那麼我們何必還要造這些錢幣呢?按照公子的說法,貨幣之所以具有價值,那是與民衆有實際的需求直接掛鉤的。”

徐嶽點頭,同意程秉的說法,然後說道:“我倒是覺得李司長的第二條方法可行,只是不一定要用西域商品來從民衆手中收攏黃金,幽州目前有不少的特產商貨一直是供不應求,如果能夠控制其中幾樣,只能用黃金白銀來進行購買,對於加速黃金和白銀的迴流會起到很大作用。”

шшш▪тTk án▪c○

夏侯蘭剛剛從司令署的內務司卸任,身上還帶着明顯的軍人作風和氣息,他面色平靜地說道:“啓稟大將軍,末將願意組建一支秘密部隊,專門挖掘全國各州的墓葬,取出其中的黃金、白銀,爲天下蒼生造福!”

劉和對於夏侯蘭這種毫不顧惜個人名譽,只爲解決難題的態度很滿意,但他從夏侯蘭的請命中忽然想到了一個人,而正是此人開啓了軍隊盜墓的先例。

這個不懼天下流言的牛人,並非曹操,而是董卓!後世的很多小說和野史中都說老曹爲了解決軍費緊張的難題,默許手下將領率軍挖掘墳墓,而且設置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兩個官職,也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和副主任,但實際上這都是因爲陳琳替袁紹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而引起的,老曹並沒有那麼做。

實際上,像曹操這麼睿智的人,怎麼可能設置如此違反倫理道德傳統的官職呢?當時曹操攻打徐州時,在進軍的道路上大肆殺戮,掘人墳墓,以泄憤怒。這一世,因爲劉和的關係,老曹更加註意名聲、愛惜羽毛,就算老爹曹嵩被殺,他在攻打徐州的時候,也就是把沿路的百姓擄掠到了兗州,卻不敢做出挖人家墳冢的事情。畢竟劉虞父子的祖墳尚在徐州郯城,曹操如果縱兵掘墳,日後劉和就能拿這件事情跟他算賬,那他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這個時代,真正不懼怕天下人言,敢於縱兵行兇甚至是大肆挖掘墳墓的人,也就是董卓這麼一個奇葩。當時董卓先是在洛陽把周圍的帝王陵墓挖掘了一遍,接着遷都長安之後又把西漢那些皇帝和大臣的陵墓光顧了一遍,這纔將郿塢用金銀財寶給填滿。

然而,董卓一生在郿塢聚集的大量財富,貌似最後便宜了劉和和朝廷?劉和當時可是讓趙雲將郿塢中的財富搬走了六成!而這也是爲何劉和後來在幽州時不缺錢貨的原因。

劉和想通了其中的關竅,沉吟良久,然後對幾人說道:“防止豪族大戶大量吸納和收藏金銀的事情必須要做,不然我們投向市面再多貨幣,都無法滿足他們的欲壑。至於逼迫豪族大戶交出手中已經藏匿的黃金,我已經想到了一些辦法,待會細說。派軍隊大規模挖掘墳冢的事情不能做,但可以給各州郡下令,大肆緝拿各地盜墓竊賊團伙,追繳賊贓。一旦查獲,凡是舉報有功之人,皆重賞,所獲賊贓的四成歸地方府庫,六成充入制幣司!另外,從普通民衆手中收購黃金、白銀之事,暫時不宜施行,以免引起民怨,影響內部穩定。”

第353章 子龍會意第104章 唯死戰耳!第463章 種馬前奏第500章 幷州爺們,雄起!第339章 迴歸第452章 交換第179章 鳥朝上,萬萬年第352章 血色雙旗第413章 送禮的藝術第83章 子龍威猛四零一章 野心就像草第271章 後花園第301章 虎皮當大旗第142章 警告第474章 心懷天下第71章 各種黑第310章 妙計奇襲第524章 大將軍的手段第404章 誰是贏家(中)第67章 都什麼態度第267章 鎮北軍和度遼軍第139章 罵個狗血淋頭!第148章 呼喚郭嘉第264章 算學神器第452章 交換第453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245章 固若金湯第176章 王允的條件第473章 又見人吃人第234章 初冬夜談(上)第130章 神射第318章 三人成虎第60章 信都會盟第109章 青州亂,軍閥興第518章 大利天下第311章 經典戰例第97章 危急關頭第37章 公子要殺人第145章 流民與土地第426章 白撿三千兵馬第497章 耳目一新(上)第60章 信都會盟第489章 英雄與劊子手第271章 後花園第511章 大雪兆豐年第389章 猛漢典韋第345章 合圍第310章 妙計奇襲第183章 巧取潼關第155章 驃騎忽至第349章 隱真示假第311章 經典戰例第105章 艱難脫險第46章 驚現趙帥鍋!第302章 添油加火第312章 徐州急變第361章 上門要人第50章 本公子記住你了第374章 臨時組團第345章 合圍第239章 奠基典禮第370章 離間第254章 送禮第513章 袁氏沒落第506章 上門送死第381章 禍從天降第310章 妙計奇襲第87章 子龍督糧第443章 滿盤皆輸(下)第337章 五千壯士,逆風而去第458章 暗中交換第46章 驚現趙帥鍋!第216章 兵臨白波第284章 放風箏第279章 二舅哥來了第120章 幸福來的太突然第402章 中庸劉表第388章 有些事只可意會第185章 飛熊軍被坑第488章 巨大吸引第445章 振勇營第118章 自作自受第292章 連鎖反應(下)第532章 皇叔來了第274章 變生聖水河第208章 亂世孤島第207章 人才大豐收第499章 三個女孩一臺戲第356章 鮮卑夜循逃第2章 夜幕殺機第491章 神醫與醫聖第98章 重任第159章 高手對決第281章 千里鏡第320章 封城第361章 上門要人第101章 三進三出(上)第314章 戰雲密佈第429章 網開一面第20章 土鱉的志氣
第353章 子龍會意第104章 唯死戰耳!第463章 種馬前奏第500章 幷州爺們,雄起!第339章 迴歸第452章 交換第179章 鳥朝上,萬萬年第352章 血色雙旗第413章 送禮的藝術第83章 子龍威猛四零一章 野心就像草第271章 後花園第301章 虎皮當大旗第142章 警告第474章 心懷天下第71章 各種黑第310章 妙計奇襲第524章 大將軍的手段第404章 誰是贏家(中)第67章 都什麼態度第267章 鎮北軍和度遼軍第139章 罵個狗血淋頭!第148章 呼喚郭嘉第264章 算學神器第452章 交換第453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245章 固若金湯第176章 王允的條件第473章 又見人吃人第234章 初冬夜談(上)第130章 神射第318章 三人成虎第60章 信都會盟第109章 青州亂,軍閥興第518章 大利天下第311章 經典戰例第97章 危急關頭第37章 公子要殺人第145章 流民與土地第426章 白撿三千兵馬第497章 耳目一新(上)第60章 信都會盟第489章 英雄與劊子手第271章 後花園第511章 大雪兆豐年第389章 猛漢典韋第345章 合圍第310章 妙計奇襲第183章 巧取潼關第155章 驃騎忽至第349章 隱真示假第311章 經典戰例第105章 艱難脫險第46章 驚現趙帥鍋!第302章 添油加火第312章 徐州急變第361章 上門要人第50章 本公子記住你了第374章 臨時組團第345章 合圍第239章 奠基典禮第370章 離間第254章 送禮第513章 袁氏沒落第506章 上門送死第381章 禍從天降第310章 妙計奇襲第87章 子龍督糧第443章 滿盤皆輸(下)第337章 五千壯士,逆風而去第458章 暗中交換第46章 驚現趙帥鍋!第216章 兵臨白波第284章 放風箏第279章 二舅哥來了第120章 幸福來的太突然第402章 中庸劉表第388章 有些事只可意會第185章 飛熊軍被坑第488章 巨大吸引第445章 振勇營第118章 自作自受第292章 連鎖反應(下)第532章 皇叔來了第274章 變生聖水河第208章 亂世孤島第207章 人才大豐收第499章 三個女孩一臺戲第356章 鮮卑夜循逃第2章 夜幕殺機第491章 神醫與醫聖第98章 重任第159章 高手對決第281章 千里鏡第320章 封城第361章 上門要人第101章 三進三出(上)第314章 戰雲密佈第429章 網開一面第20章 土鱉的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