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必勝無疑

石韜正色道:“諸位,昔日三家分晉,魏國率先實行變法,魏文侯任用李悝治政、吳起練兵,魏國乃稱霸,中原諸國無不信服。而沒過幾年,魏國便衰落下去,一蹶不振,何也?”

“秦孝公以商鞅變法而秦國富強,商君擊敗公子卬,逼迫魏國遷都大梁。秦之崛起,而魏衰落。”一名脣上留着八字須,雙目炯炯有神的學子忽然開口道。

石韜微笑點頭:“州平所說不錯,不過還有別的原因。”

他口中的“州平”乃是司徒崔烈之子,崔郡,表字州平。

崔郡繼續道:“別的原因,便是因爲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秦國收復河西之時,龐涓率軍與齊軍大戰,而被孫臏擊敗。”

“好,鞭辟入裡!”石韜稱讚一聲,接着道:“方纔州平所說不錯,魏國率先變法,國富民強而坐擁武卒之銳,之所以由強變弱,很大一個原因便是地處中原,周圍列國領土無不與魏國犬牙交錯,好比羣狼環伺,縱然是魏國如猛虎,又豈能長久呢?”

“而大將軍目前情勢同樣如此。”石韜分析道:“大將軍先前居於關中,手握大軍好似強秦東向俯視天下,但是出中原便與無數諸侯接壤,自然不利。除了方纔所說的曹孟德與州牧之外,那小霸王孫策橫掃江東六郡,兵威赫赫,無時無刻不想北上爭霸中原;而遼東之公孫度同樣是梟雄心性,蠢蠢欲動,大將軍以一己之力應對天下羣雄,便如項王應對高祖、淮陰侯、樑王數路大軍,壓力之大自然可想而知。”

“諸位。”石韜嚴肅道:“此上三條,任何一條稍有不慎便處於下風,而大將軍卻是佔了三條。況且如今涼州軍猛攻鄴城月餘毫無戰果,只恐涼州軍銳氣耗盡,此又其四也。”

“是啊是啊,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烏桓人銳氣十足,而涼州兵早已在鄴城磨平了銳氣,這一戰,大將軍危矣,朝廷……唉!”崔郡不由得嘆了口氣,面色一沉。他是前朝司徒之子,心存忠義,如今劉燁身爲大將軍,乃是朝廷擎天之柱,若是戰敗,後果當真是不堪設想。

“呵呵,倒也不一定。”孟建忽然呵呵笑道。

崔郡急忙看向孟建:“公威,你有何高見,快快說來聽聽。”

“是啊,公威兄,廣元兄之見解可謂一針見血,教大夥好生欽佩,公威兄若是有什麼高見,不妨說來聽聽。”

鹿門學子聽了石韜的見解之後,大呼過癮,聽到孟建出言反駁,紛紛睜大眼睛看向孟建,聽聽他有什麼真知灼見。

“我有一言,諸位且聽。”孟建極有風度的對衆人施以一禮,朗聲道:“衆所周知,大將軍歷來便擅長以少勝多。臨淄敗徐和、長社破張曼成、波才,天水大敗十萬羌兵,一路起兵無不是以弱擊強,軍隊卻是越打越多。三萬人對十萬之衆,相比於以前只能夠算是小陣仗,大將軍焉能懼之?”

見到衆人紛紛點頭,孟建繼續道:“除此之外,大將軍派遣徐晃、馬超二將合力擊破了幽州軍,涼州軍因此士氣大振,因此儘管圍攻鄴城久而無功,只怕涼州軍依舊是士氣甚銳,可堪一戰。”

“況且,溫侯在幷州尚有兵力,可爲大將軍之臂助,若是大將軍操作得當,這一戰倒也未必不能取勝!”孟建聲音忽然提高了一個八度,顯示出了對劉燁的強烈自信心。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崔郡聞言則是面色一喜,隨後鬆了一口氣。

“嗯,公威這幾條倒也不無道理。”石韜點了點頭,又道:“不過,即便是大將軍僥倖取勝,只怕也是慘勝,到時候天下羣雄只怕都會蠢蠢欲動,大將軍又將如何應對呢?”

“唔……”孟建聞言,一時之間並未開口說話,而是面上露出了沉思的神態。思考良久之後,孟建搖了搖頭:“嗯,這一條的確是無法可解,大將軍力主決戰,的確是有些草率,或許憑藉積威一時之間能夠取勝,日後善後事宜……”

“這麼說來,大將軍這一次與烏桓人和袁紹決戰倒是錯了?”崔郡低着頭,喃喃自語道。

“倒也不能說是錯。”崔郡身旁的一名鹿門學子安慰他道:“只不過大將軍這次大戰選擇的時機不太好。”

崔郡聞言哼了一聲,不滿道:“此戰明明是那袁紹率先進攻幷州而惹起,如今反倒要怪罪大將軍,這是什麼道理?”

“唉,現在討論這些爲時晚矣。”孟建嘆了口氣:“只是希望此次大敗不至於動搖根本,否則朝廷震動不是小事。況且袁本初請烏桓人出兵相助,河北大地必然生靈塗炭,當真令人嘆息。”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一名性格仁厚的鹿門學子感慨道:“兵者,不祥之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河北百姓遭受此罪,不知道要傷亡幾何,唉。”

“若是大將軍戰敗,這些烏桓人還不知道要擄掠多少漢家百姓到關外去呢。”

即便是之前滔滔不絕,辯才雄渾的石韜也不由得嘆了口氣。

他忽然擡起頭來:“對了,孔明,士元還有元直這三個傢伙幹什麼去了?這三個小子,老師最爲看重,石某倒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哦,何人在背後嚼亮的舌根?”

一陣爽朗的笑聲忽然響起,只見得一名身穿白衣,年約十六七的翩翩少年走了過來,面上掛着溫和的笑容,年紀不大卻已經身高七尺,相貌丰神俊朗,令人一看便心生好感。

“哈哈,孔明!”石韜、孟威、崔郡等鹿門學子見到他紛紛大笑,走了過來。

“方纔我與公威兄討論大將軍與烏桓人袁紹聯軍戰事之勝負,孔明有何高見?”石韜走過來道。

這翩翩少年不是別人,正是從徐州避禍而來的諸葛亮,年未及弱冠卻給自己起了表字。

“此戰,大將軍必勝無疑!”

第645章 決一死戰第521章 公孫瓚敗亡第120章 波才督軍第134章 鑄成京觀第252章 蹇碩之死第853章 前後夾擊第446章 疲敵之計第765章 前後夾擊第507章 雙雄對峙第963章 公孫敗走第756章 周郎還師第111章 賊勢如潮第209章 白馬小將第476章 小縣大才第266章 飛熊軍第6章 拳術立威第371章 賈詡獻計第637章 兩軍對壘第362章 直搗美稷第307章 相互算計第452章 英雄惜英雄第902章 說關羽,關羽到第225章 擒殺王國第80章 路遇褚飛燕第523章 大勢變動第575章 水師發威第120章 波才督軍第698章 勢如破竹第18章 縋城而出第527章 一意孤行第859章 問罪荊州第516章 水戰序幕第35章 主動出擊第441章 蔡文姬第18章 縋城而出第864章 擒殺黃射第542章 河北首戰第295章 誘敵深入第211章 酒泉郡的援軍第988章 曹軍隱忍第239章 童言無忌第856章 封鎖州府第290章 如芒在背第857章 劉琦遁逃第322章 首戰告捷第347章 大破匈奴第242章 上軍校尉第260章 故布疑兵第566章 君臣商議第423章 劉關張趙第272章 首戰破敵第981章 袁氏兄弟第467章 誓師出征第52章 老營精兵第540章 北渡黃河第880章 荊南戰火第952章 旗鼓相當第39章 圍而不攻第701章 不得而出第202章 韓遂奪權第625章 立下賭約第970章 遭遇刺殺第819章 塵埃落定第143章 西北狼煙第560章 固若金湯第188章 奇兵突出第639章 萬箭齊發第796章 退守劍閣第375章 袁紹密謀第731章 再度攻城第499章 劉勳密謀第455章 天下大勢第788章 難以下口第281章 帝往長安第605章 面見蹋頓第308章 幷州之變第232章 懸羊擊鼓第82章 人爲螳螂,我爲黃雀第776章 行將崩潰第690章 水火無情第133章 自相殘殺第826章 孟獲的野心第1021章 難以維繫第446章 疲敵之計第680章 聲蓋四野第425章 僵持一時第98章 歃血爲盟第861章 浩浩蕩蕩第726章 看破意圖第207章 兵敗身死第505章 三雄對峙第808章 壯士斷腕第32章 五子良將第183章 韓遂妙計第949章 退往江夏第159章 斥候戰第611章 同去!第911章 淮南諸軍第762章 賀齊退兵第1020章 曹操親至
第645章 決一死戰第521章 公孫瓚敗亡第120章 波才督軍第134章 鑄成京觀第252章 蹇碩之死第853章 前後夾擊第446章 疲敵之計第765章 前後夾擊第507章 雙雄對峙第963章 公孫敗走第756章 周郎還師第111章 賊勢如潮第209章 白馬小將第476章 小縣大才第266章 飛熊軍第6章 拳術立威第371章 賈詡獻計第637章 兩軍對壘第362章 直搗美稷第307章 相互算計第452章 英雄惜英雄第902章 說關羽,關羽到第225章 擒殺王國第80章 路遇褚飛燕第523章 大勢變動第575章 水師發威第120章 波才督軍第698章 勢如破竹第18章 縋城而出第527章 一意孤行第859章 問罪荊州第516章 水戰序幕第35章 主動出擊第441章 蔡文姬第18章 縋城而出第864章 擒殺黃射第542章 河北首戰第295章 誘敵深入第211章 酒泉郡的援軍第988章 曹軍隱忍第239章 童言無忌第856章 封鎖州府第290章 如芒在背第857章 劉琦遁逃第322章 首戰告捷第347章 大破匈奴第242章 上軍校尉第260章 故布疑兵第566章 君臣商議第423章 劉關張趙第272章 首戰破敵第981章 袁氏兄弟第467章 誓師出征第52章 老營精兵第540章 北渡黃河第880章 荊南戰火第952章 旗鼓相當第39章 圍而不攻第701章 不得而出第202章 韓遂奪權第625章 立下賭約第970章 遭遇刺殺第819章 塵埃落定第143章 西北狼煙第560章 固若金湯第188章 奇兵突出第639章 萬箭齊發第796章 退守劍閣第375章 袁紹密謀第731章 再度攻城第499章 劉勳密謀第455章 天下大勢第788章 難以下口第281章 帝往長安第605章 面見蹋頓第308章 幷州之變第232章 懸羊擊鼓第82章 人爲螳螂,我爲黃雀第776章 行將崩潰第690章 水火無情第133章 自相殘殺第826章 孟獲的野心第1021章 難以維繫第446章 疲敵之計第680章 聲蓋四野第425章 僵持一時第98章 歃血爲盟第861章 浩浩蕩蕩第726章 看破意圖第207章 兵敗身死第505章 三雄對峙第808章 壯士斷腕第32章 五子良將第183章 韓遂妙計第949章 退往江夏第159章 斥候戰第611章 同去!第911章 淮南諸軍第762章 賀齊退兵第1020章 曹操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