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既然下達了決定,那麼大帳之中的衆將也不再多說什麼,而是紛紛應了一聲!
散帳後,心有所思的曹操不知不覺來到長江邊的一座山崗上,望着遠處滔滔東去的長江,一絲感慨不禁浮上心頭。
從穿越到這個時代,時間也過去了十年了,十年的時間,曹操雖然在華佗的調理之下,整個人看上去,似乎只是一個三十歲的人,但是他實際的年齡卻已經是四十多歲了!
將近十年,天下大亂的華夏,終於在他的手中即將一統,北方的威脅,也在他的手中得到解決,漢人的榮耀照耀着整個北方和塞外之地,而他的征程,卻遠遠不止於此!
就在曹操滿心感慨,壯志凌雲的時候,襄陽城內卻因爲曹魏將近十多萬大軍的兵臨城下,徹底包圍襄陽,讓其成爲了一座孤城,而亂成了一團。
攜家帶口的百姓擁擠在四門,想要逃出即將降臨戰火的襄陽城,有些匪徒趁亂打劫,結夥衝入糧食,布匹,金銀飾品等商鋪之中,搶劫財物,甚至殺人,城中數處煙塵滾滾,那是匪徒在搶劫後放火燒店!
當皇宮之中正在和諸葛亮商議對策的劉琦,接到部下關於城內局勢的報告時,大吃一驚,連忙派遣親信部將文聘率軍進入城中穩定局勢。
隨着文聘率領大軍的進入,城中的亂局漸漸平靜下來。
隨後,劉琦又聽從諸葛亮的話,親自來到襄陽四門。聲淚俱下地向想要逃出城的百姓表達歉意,同時懇請大家回到家中。並許諾不久之後魏軍就將撤兵。
百姓的心還是很軟並且很天真的,在劉琦這個素來名聲就不錯的前太子。現任荊漢皇帝的一番努力下,聚集在四門的百姓漸漸地散了。
看到此此情景,劉琦不禁暗暗鬆了一口氣,心中卻同樣還有着愧疚,要是有可能的話,他真的不想要欺騙這些百姓,甚至打開城門人,讓百姓們離開,但是諸葛亮的那一番話。告訴他,要是他打開了城門,就等於放任魏軍入城,到那個時候他不但保護不了襄陽百姓,更有可能讓荊漢這個他父親創下的基業徹底覆滅,這是劉琦不能接受,因此他只能聽從諸葛亮之計,勸服百姓了。
百姓被勸服之後,緊接着。劉琦又巡視了一番四門防禦的情況,最後來到北城門樓上,倚着牆垛望着城外綿延十餘里的營壘,劉琦不禁感到一種沉重的壓力。有一種快要窒息的感覺。
一旁的緊跟隨劉琦的諸葛亮輕聲道:“曹操如今同曹仁合兵一處,再加上那些投降的士卒,目前魏軍的總兵力大概有二十萬左右!”
劉琦微微一皺眉頭。沒有說話,劉琦還是有些怨諸葛亮的。在他看來,要不是諸葛亮。荊州根本不必遭遇戰火,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但是劉琦的天性,註定了他即使怨諸葛亮,也不可能怨多久,那種仁厚的性格,讓他更多的還是記得諸葛亮昔日的幫助和輔佐,在這樣記憶的影響之下,再加上劉琦心中也很清楚,諸葛亮的一切都是爲了復興他劉氏天下,心中對於諸葛亮的怨也消失的很快。
劉琦沉默了片刻,微嘆息了一聲,開口問道:“如今我軍士氣如何?”
諸葛亮深深的看了劉琦一眼,雙眼之中神色複雜,最終化作一聲輕嘆了,回稟道:“回陛下,軍中,士氣很低落!”
劉琦雖然早有預料,但仍不禁心中一驚。頓了頓又問道:“文聘,黃忠兩位將軍呢?”
“兩位將軍倒是不停地嚷着要報仇!”想到文聘和黃忠兩人,諸葛亮的臉上倒是露出了一抹笑容道。
聽到這一番話,劉琦不禁想起之前兩人前來請戰的情景,不禁露出一絲安慰的微笑,只不過劉琦的這一抹微笑很快就僵硬了起來,只是因爲諸葛亮的一番話:“陛下,除去軍中士氣之外,最主要的還是要防範城中的那些世家之人,今日的襄陽之亂,很有可能就是世家的一種試探,陛下,必須要謹防世家背叛和魏軍裡應外合!”
劉琦不傻,相反的,在這個時代之中,劉琦算是僅次於劉協和劉備,劉曄三人,劉氏宗族之中最傑出的人,今日的襄陽之亂到底是爲何,他怎麼會想不到,只不過是他故意的矇騙自己罷了,畢竟這些世家的家主,從某種程度之上來講,都是看着他長大的。
劉琦那僵硬的神色都被諸葛亮看在眼中,對於這樣一個仁厚而又重感情的天子,諸葛亮是又欣慰又苦惱的,暗歎了一眼,一抹暗光閃過,劉琦做不到的,就由他這個不稱職的臣子來辦好了。
而城中的那些世家之主,大概也根本不知道,他們無意之間的一種試探,卻是招來了不太好的結局。
劉琦根本不知道諸葛亮的想法,模模糊糊的含糊了一聲後,隨即在囑咐守衛的將領一番後便離開了北城門樓,徑直回到皇宮之中。
一進皇宮,身披甲冑的黃忠便來稟報道:“陛下,有吳國那邊的消息了!”說着雙手呈上一卷傳書。
劉琦雙目一亮,說實在話的,當今情況之下,要想魏國退兵,那就只能奢望外力,也就是吳國和蜀漢了,劉琦早在魏軍大舉南下的時候,就向着兩國各發出了一封求救信。
劉琦對於蜀漢倒是不報太多的希望,而是把希望都放在了吳國的身上,此時聽到吳國傳來信件,劉琦連忙接過傳書,細看之後,臉上的喜色消失,眉頭緊緊的皺起。
“陛下,吳國孫堅在傳書中說什麼?”黃忠好奇地問道。
劉琦沉聲道:“孫堅說他的全部主力正在全力備戰,準備北上壽春同張遼和魏國二皇子曹丕率領的魏國大軍決戰,無力按約定率領大軍救援。”
黃忠一聽,怒火隨即涌上心頭,不禁開口大罵道:“孫堅難道想見死不救不成!難不成他不知道脣亡齒寒嗎?!真沒有想到吳國國主乃是如此短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