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大軍的突然進入遼東,讓公孫恭可謂是驚怒而又驚慌失措,相比之下,同樣得到此消息的公孫康,可比公孫恭好多了。
清楚的明白,根本沒有足夠理由,阻擋以拯救遼東漢人,同時抵擋外敵爲名而進入遼東的魏國軍隊,同時更加明白此時已經徹底分散的遼東,更加沒有實力阻擋魏國,因此,相比公孫恭的驚怒、失措,公孫康在一開始的憤怒之外,隨後很快就想出了對策,那就是以遼東太守的名義,迎接魏軍入遼東,同時更是大肆渲染將喝朝廷一起,將高句麗趕到遼東之外!
不得不說,公孫康這一手玩的十分漂亮,對內,公孫康可謂是將此前的無能、大敗說導致而來的壞名聲給洗掉了一些,對外也就是對於魏國,公孫康這樣的識時務,已然其本人的安全得到了最大的保證,畢竟公孫康這樣一個“明大理”的人,魏國朝廷竟然說殺就殺,那就也太那個啥了,只要不是一個白癡朝廷,都不會幹這樣的事情!
由此可見,公孫康和公孫恭兩兄弟的差距,公孫恭雖然心狠手辣,但是他挺多有一些小聰明,在大局之上就比不上公孫康了,也許這也是歷史之上,公孫度最後傳位給公孫康的原因。
至於公孫康爲什麼這麼識時務,也是完全沒有辦法,要是有一絲絲的可能,公孫康也不可能放任魏軍入遼東,畢竟魏軍入主遼東之後,誰主誰次只要不是傻瓜都明白!
只可惜,曾經盛極一時的遼東,在公孫度病重之後,已然分崩離析,公孫康和公孫恭兩兄弟,更沒有因爲大敵當前而重新和好的想法,這也導致整個遼東原本十分的實力,經過這一連串的變故之後。
只剩下了三四分,而這三四分不但要抵擋高句麗,還要抵擋大舉入遼東的魏國,這樣事情的成功率是多少。公孫康還是明白的。
一邊是根本沒有辦法抵擋,強行抵擋的下場就只有死路一條,一邊是還有一絲絲渺小的可能,可以保住公孫一家在遼東的地位,何去何從。公孫康心中不管如何的苦澀和不甘願,最終都要屈服於現實。
迎接魏軍入遼東,公孫康提出之後,可謂是遭到了在場大部分遼東大臣們的反對,不但如此,他們更是高呼着要求面見公孫度,讓公孫度來決斷,其中叫的最歡的就是公孫恭!
壓根就沒有大局觀的公孫恭,想到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要是放任魏軍入遼東。那麼遼東這一畝三分地還有他公孫恭的地位嗎,因此,反對魏軍入遼東其中的主力就是公孫恭!
但是不管是公孫康還是公孫恭,更甚至是那些遼東大臣們,他們似乎都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遼東這塊地,不是他們反對,魏軍就不會進入的!
就在遼東中央還在爭吵不休的時候,魏軍的一萬玄甲騎兵,已經突入遼東
。魏軍大旗正式在遼東大地之上飄揚!
這一下子,遼東方面可謂是沒有聲音了,他們也似乎想起來了,似乎在已然下定決心要武力干涉的魏國面前。他們的反對與否,似乎並沒有什麼用處!
生活就像**,不能反抗那就只能享受了,這句話很充分了說明了出去公孫恭一系的其他遼東大臣們的心態!
當然,這其中除去魏軍已然造成了既成事實之外,更主要的。還是高句麗不斷的突入遼東的原因!
中央的混亂,導致前方戰線之上的行動也變得十分的遲緩,也正是因爲此,高句麗的戰鬥力雖然比不上遼東軍,但是憑藉更加快速的速度,也是打着遼東軍彼於奔命,直到體力被徹底耗盡!
繼樂浪郡陷落之後,遼東的玄菟郡也隨之陷落,兩郡的陷落,不但大大打擊了遼東軍的士氣,更是讓高句麗的軍隊一掃昔日的心理陰影,同時因爲連續奪取兩郡,高句麗可謂是徹底變成了一羣驕兵,路途之上,逃亡的漢人百姓們,都不時可以聽到高句麗的軍隊大喊高句麗天軍萬歲!
兩郡的陷落,導致大批的漢人百姓內遷,以躲避高句麗人的屠殺,而百姓內遷的消息,顯然是瞞不住高句麗人,很快的,高句麗斥候就將這個消息報告給了高句麗的領軍將軍,這位將軍很自傲地笑道:“漢人畏懼我們高句麗天兵的兵鋒!”
這位將軍隨即擅自率領一千騎兵貿然西進,他想去炫耀一番武功,同時還想搶幾個漂亮的女人,再發上一筆小財。
而與此同時,魏國的玄甲騎兵,也向着玄菟郡而來!
很快的,高句麗的士卒就在玄菟郡邊境處正好撞上了一百名巡邏的玄甲騎兵,以爲有便宜可撿的高句麗將軍立刻率領一千騎兵向玄甲騎兵發起進攻。
玄甲騎兵雖然兵力僅只高句麗人的十分之一,但卻毫無懼色,早就因爲沿途所見而憋了一股氣的他們在雪原上同高句麗人展開了殊死搏殺,黑色的衣甲在一片白色中份外顯眼,在高句麗人的兵叢中,他們就如同一羣被羊羣包圍的狼羣。
一場廝殺殺得天昏地暗,血色染紅了白雪,鮮血的熱度將血都融化了,拼盡全力的玄甲騎兵在最後一刻將障刀深深地刺入敵人的胸膛,黑色的身影夾雜在一個個高句麗人的屍體間,顯得那麼的扎眼。
不知道過了多久,百位玄甲騎兵僅剩下十幾人了,鮮血染紅了他們,使他們的氣勢更加鼎盛,高句麗人還有很多,然而他們畏懼了,驚恐的高句麗將軍倉惶地帶着手下逃出了戰場。
這一場不期而遇的戰鬥很小,歷時也很短,但打得相當慘烈,百位玄甲騎兵中九十一人陣亡,高句麗人丟下了超過三百具屍體。
高句麗軍官逃回軍營,不過他並沒有將事情向領軍主將報告,而是說,他遇到了一萬騎遼東漢軍,力戰之後衝出重圍
。
自大的主將並沒有懷疑這番話的真實性,當場褒獎了軍官一番,隨後在全軍宣揚了軍官的輝煌戰績,千騎與漢軍萬騎爭鋒而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