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窮人和富人對道路的需求是相同的,道路的擁堵損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在面臨道路擁堵的時候,都是滿心的煩躁,甚至,富人的煩躁會更嚴重一些,因爲富人有車,在擁堵比較嚴重的時候,車輛將寸步難行,但窮人走路卻還能夠在車輛之間穿行,受到的影響較小,憤怒值自然也比較小了。

而對於住房就不同了,很多貴族和商人都囤了好多房子,還有專門以出租房子生活的人,一旦房子的緊張狀況獲得緩解,那麼,他們的利益就要受到很大的損失了,在面臨自己的利益被損害的時候,他們能夠做的就是拼盡全力的反抗,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各種措施來避免房屋緊張問題的緩解,從而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爲此獲得更多的利益。

商人都是無利不起早的傢伙,可無利不起早的又何止商人,任何人在特定的情況下都會如此的,擁有幾百套房子的大商人不希望房子降價,而只是擁有一兩套房子的普通老京城人,同樣不太希望京城的房子問題被解決,因爲只要房價降了,他們所擁有的房子的價格就大幅度的貶值了,損失可想而知。

在後世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一大羣人,整天抱怨房子太貴了,實在是買不起啊!可當房子真的要降價的時候,馬上就會有一大羣人跑去打砸賣房子的售樓部,房子不降價會有一大羣人整天罵房子貴,不讓人活了,可當房子真的要降價的時候,馬上又會有一羣人出來打砸售樓部,不允許開發商降價賣房子,要不就必須賠償自己所受到的損失,否則,那是肯定會不依不饒的,可若是開發商漲價賣房呢?這些已經買房的人,會不會去補交這部分錢財呢?當然是不會的了,降價了開發商必須要補償,而漲價了則皆大歡喜,這樣的滑稽場景在後世的很多城市頻繁的上演着,這些自私自利的傢伙實在是太讓人討厭了,簡直一點道德都沒有,可這些都是非常普通的老百姓啊!他們爲什麼會變得如此的沒有契約精神,如此的無賴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變成這樣的,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

李安覺得老百姓之所以變得如此沒有契約精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房子是大額資產,很多人終其一生所掙到的錢也不過勉強夠個首付,大家都太窮了,所以,對房子看的很重,而房子一旦降價,那就是所屬資產的巨大貶值,那可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不但會讓老百姓心痛和肉痛,還會讓老百姓陷入瘋狂,從而控制不住自己的理智,做出打砸售樓部的暴力行爲。

雖然這種暴力行爲是無理取鬧,可法不責衆,處理起來頗爲困難,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房產就是自己的命根子,房產價格的變動會牽動他們的敏感神經,一旦他們剛買過就降價,這會讓他們非常難以接受的,會讓他們脆弱的神經一下子就崩潰掉。

如此,作爲統治階層就很是爲難了,不想辦法讓房子價格下降,會有一大羣買不起的人到處罵娘,可房子的價格真的開始大規模下降的時候,馬上又會有一羣人出來鬧事,甚至到處去搞暴力活動,兩部分人的利益訴求不相同,做事情自然也就不會相同了,這讓幹領導的非常爲難,都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了,也就只能稍微採取溫和一些的手段,讓房子的價格漲的慢一些,同時照顧兩部分人的情緒,避免房價出現太大的起伏。

大唐的首都長安城,目前所面臨的難題也是一樣的,不控制房子和房租的價格,底層的老百姓會活的非常吃力,而若是動作太大,會讓囤房的人損失慘重,甚至會引起一些不可控的動亂,狗急了還跳牆呢?人一旦急了指不定會做出什麼事情來。

朝廷對於此種情況,只能採取比較文化的措施,不敢邁出太大的步子,而李安這一次所提出的辦法,只是稍微把步子邁的大一些罷了,但也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能是緩解壓力,起到遏制京城房價進一步上漲的作用,要想全面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繼續想更好的辦法,不動囤房貴族和商人的蛋糕怕是行不通了,可也要一步步來,不能操之過急,但在下手之前,至少要放出一些風聲,要讓囤房的商人和貴人心驚膽戰,從而不敢繼續囤房,甚至,把自己所囤的房產早些拋出去,貴族和商人之中有強大後臺的人或許還不會慌張,可某些後臺比較弱的商人和小貴族可能就會繃不住的,他們非常擔心這些房子會砸手裡,心裡一緊張就會低價拋售出去,這對於緩解京城的房子緊張,自然有很大的好處了。

李安就要時不時的製造一點恐怖的氣氛,唱衰京城的房價,要讓京城的所有人都明白,繼續囤房子的風險是很大的,要麼停止繼續囤房,要麼賣掉多餘的房子,這樣才能避免一旦變天之後有可能遭遇的巨大損失。

雖然這個只能嚇住一部分人,但只要能嚇住一部分也是好的,這樣就能夠緩解住房的緊張狀況了,然後再多建造一些房租,住房的壓力一點點的就緩解掉了。

研發中心的研究任務永遠都不會停止,所有人都非常的忙碌,而外界對研發中心同樣也是抱着很大的期望的,都盼着研發中心能夠發明出更多更好更實用的機器,甚至都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了。

剛纔小吏傳達的幾種機器,就是種糧大戶最緊迫需要的機器,剝玉米粒,剝大豆,給水稻去皮,紅薯切片,這些可都是需要人工的,而且,對人工的需求量還很大,可京城的人工成本上升的蠻厲害的,就算是種糧大戶,在付工資的時候也會有一種非常肉痛的感覺,並非常希望能夠使用機器來代替人工,這樣種地的成本就能夠進一步降低了。

如此一來勢必會造成很多工匠的失業,會讓很多原本幹這些活兒的工匠失去養活自己飯碗,對就業似乎是不利的,可這是大勢所趨,而沒有工作的淘汰者可以進入工匠領域,這樣研發中心和各個工坊的擴大規模就有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了,對整個帝國的發展自然是大有好處的。

剝玉米粒,水稻去皮,這些工作有多繁瑣,有多累人,相信凡是幹過這些活兒的人,都是深有體會的,最要命的是效率不高,幾百人一起剝玉米粒,一天也剝不了多少,而很多種糧大戶一次收穫的玉米那都是海量的,這需要龐大的人力來幫助他們剝玉米,人工的支出絕對是一筆很大的數額,想想都讓這些地主肉痛。

爲了節約這些錢財,有不少種植玉米的大戶,直接選擇不剝了,收穫玉米棒子之後,直接放在陽光下曬乾,然後直接賣出去或者放在糧倉裡儲存起來。

不過,像這種帶着玉米棒芯的完整玉米棒,與已經完全剝成粒子的玉米,價格相差很多,而價格相差很多的原因,一是因爲這些玉米棒子裡有佔重量的玉米棒芯,而棒芯是沒有太大價值的,另外,就是需要購買的人自己去剝粒,而直接賣玉米粒就有了剝粒的成本在裡面,價格自然要高許多。

一般情況下,大酒樓和貴族家庭都喜歡直接購買剝好的玉米粒,而窮人的家庭則更喜歡買沒剝的玉米棒子,然後回家自己慢慢剝,因爲對於窮人來說,花同樣的錢,買玉米棒子所能得到的玉米粒更多一些,只是需要自己親自去剝玉米罷了,而窮人的時間是不值錢的,他們也非常願意去剝玉米粒。

大酒樓和貴族家庭的情況就不同了,大酒樓不會在乎這點小錢,而且,大酒樓的員工都忙的很,實在沒有閒工夫去剝玉米粒,這樣反而會增加人力成本,另外,玉米棒子的存儲也更加的佔地方,酒樓的空間都是有限的,用玉米棒子佔用空間,顯然是非常不划算的。

貴族和有錢人的家庭也是一樣,他們並不會在乎多花一點錢,而家中的廚房要存儲很多食材,自然不能用玉米棒子去過多的佔用空間,還是直接買玉米粒更靠譜一些。

現在,不論是直接賣玉米棒子,還是剝成玉米粒賣出去,最終的收益是差不多的,可一旦有機器能夠替代人工,那麼,剝玉米粒的人力成本就要極大的降低了,賣玉米粒就會更加的划算,到時候市面上估計全都是剝好的玉米粒,再也不會有玉米棒子了。

後世除了還沒有硬化的鮮嫩玉米棒之外,市面上賣的玉米都是剝好的玉米粒,就沒有賣硬化玉米棒子的,這就是採用機器去粒造成的。

給水稻去皮之後,水稻就是大米了,稻穀和大米的區別,就是大米外面的那一層皮,剝了皮之後就是大米,沒剝皮就是稻穀。

對於稻穀剝皮成大米,自古以來都是採用錘擊和碾壓這兩種辦法,也是兩種效率非常低的笨辦法。

錘擊這種辦法非常簡單,就是在一個碗形的容器中放入稻穀,然後用一根粗木棒一下一下的往稻穀上砸,多砸一段時間之後,稻穀上的稻糠就會與大米脫離,輕輕用嘴巴一吹,稻糠就會飛走,而留在容器中的就是白髮發的大米了。

這種辦法的效果究竟如何,據說還是挺不錯的,是古代人們獲得稻穀的最普遍方法,也是應用最爲廣泛的一種原始水稻去殼技術。

當然,直接用手臂的力量揮舞木棒錘擊稻穀是非常辛苦的,於是就有人發明了一種可以使用腿部力量進行水稻脫殼的技術。

這種技術也非常簡單,容器和稻穀不變,但木棒變成了一個蹺蹺板的結構,人站在稍微遠一些的位置,用腳踩蹺蹺板的另一頭,然後鬆開再踩,一直持續的踩下去,這樣就能夠實現對水稻的脫殼,這種使用腿部力量的方法,自然比使用臂力要高明一些了,誰都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大腿更加的有力量,更加的充滿耐力,幹活的效率也更高一些。

還有一種碾壓的去殼辦法,就是使用石磨盤來給水稻去殼,當然不是那種很常見的石磨了,否則就不是去殼了,普通的石磨能直接把水稻磨成粉末。

這種專業的水稻去殼石磨是豎着放的,中間插入一根木棍,而木棍的中間有一個大孔,大孔插入垂直放置的另一根木棍裡,如此一來,這個石磨就能夠以垂直木棍爲圓心,以木棍的一段長度爲半徑,做圓周運動了,而石磨盤所做圓周運動的下面有早已挖好的凹槽,這些凹槽裡便會放入稻穀,然後使用人力或者畜力推動石磨去做圓周運動,如此,便可以實現對水稻的脫殼處理,這種方法比之前的兩隻方法都要好,也更加的省力,尤其是利用畜力之後,效率可以提高很多倍。

當然,還有更絕的,那就是把這樣的水稻去殼小作坊放在有水流落差的地方,利用水的動力去推動石磨工作,這比畜力更加的節省,畢竟,就算是牲畜也有疲累的時候,而水流是大自然的動力,是永遠都不會停歇的,效率自然也是最高的。

這已經是古代的人們所能想到的最棒的水稻去殼辦法了,京城的好多大戶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水力水稻去殼作坊,可即便是這種利用水力給水稻去殼的辦法,與後世的機器脫殼仍然具有巨大的差距,效率相差不是一星半點,那簡直就是妥妥的碾壓,隨着水稻的增產,種糧大戶手裡有太多的水稻需要脫殼,而就算這些水力水稻脫殼作坊全天候運轉,也解決不了需求,仍舊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來給水稻脫殼,而使用人力是需要錢的,在水稻很多的情況下,那也不是一比小數目。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第一千六百一十八章第一千一百章 燈會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第六百九十八章 士兵的尊嚴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羨慕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第五百六十三章 圍獵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御審第一千六百零四章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第八十五章 與李林甫對視第一千一百章 燈會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第五百五十九章 解酒第四百四十三章 交通秩序第一千四百零七章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第一百零九章 山頂水壩第一百零三章 全殲吐蕃刺客第五百二十章 兵臨城下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第二百八十二章 戶部侍郎第五百三十一章 小河抓魚第三百一十四章 教皇帝使用望遠鏡第九百四十九章 補償第八百零八章 攻城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第二百七十五章 皇帝生氣了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商會第三百八十一章 扮豬吃虎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第四百零一章 電燈泡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第二百六十五章 搖椅銷量高第一百零一章 馬嵬驛第九百四十二章 潛望鏡第六百三十二章 奇石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第五百六十五章 神箭第八百一十章 頭盔第七八六十九章 無法仿製第六百六十七章 打架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硅膠第五十六章 靈州進奏院(求收藏)第八百四十八章 未解之謎第二百零四章 面見阿奼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第七百三十一章 城牆第三百五十七章 混凝土大橋第八百六十七章 直布羅陀第一千三百零六章第三百六十章 橋部第十三章 遠行薊城第一百九十七章 爨地大亂第八十四章 入宮見太子第一千四百一十章第二百九十六章 視察黑藥工坊第四十章 止孩夜啼第四百六十九章 案發現場第七百零三章 鬥獸場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第六百零二章 香蕉幹第一千零二十章 快掛了第五百三十三章 擒狼計劃第七百五十六章 進攻計劃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第九十五章 相國有請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第二百零九章 唐軍輕取南寧州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第七百二十七章 粉塵很多第一千五百零九章第九百六十三章 競標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唐報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收穫很大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第三百五十四章 步炮聯合大演習第八百三十三章 宴請第八百三十二章 冷熱交替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第一千六百一十八章第一千一百章 燈會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第六百九十八章 士兵的尊嚴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羨慕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第五百六十三章 圍獵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御審第一千六百零四章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第八十五章 與李林甫對視第一千一百章 燈會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第五百五十九章 解酒第四百四十三章 交通秩序第一千四百零七章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第一百零九章 山頂水壩第一百零三章 全殲吐蕃刺客第五百二十章 兵臨城下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第二百八十二章 戶部侍郎第五百三十一章 小河抓魚第三百一十四章 教皇帝使用望遠鏡第九百四十九章 補償第八百零八章 攻城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第二百七十五章 皇帝生氣了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商會第三百八十一章 扮豬吃虎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第四百零一章 電燈泡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第二百六十五章 搖椅銷量高第一百零一章 馬嵬驛第九百四十二章 潛望鏡第六百三十二章 奇石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第五百六十五章 神箭第八百一十章 頭盔第七八六十九章 無法仿製第六百六十七章 打架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硅膠第五十六章 靈州進奏院(求收藏)第八百四十八章 未解之謎第二百零四章 面見阿奼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第七百三十一章 城牆第三百五十七章 混凝土大橋第八百六十七章 直布羅陀第一千三百零六章第三百六十章 橋部第十三章 遠行薊城第一百九十七章 爨地大亂第八十四章 入宮見太子第一千四百一十章第二百九十六章 視察黑藥工坊第四十章 止孩夜啼第四百六十九章 案發現場第七百零三章 鬥獸場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第六百零二章 香蕉幹第一千零二十章 快掛了第五百三十三章 擒狼計劃第七百五十六章 進攻計劃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第九十五章 相國有請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第二百零九章 唐軍輕取南寧州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第七百二十七章 粉塵很多第一千五百零九章第九百六十三章 競標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唐報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收穫很大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第三百五十四章 步炮聯合大演習第八百三十三章 宴請第八百三十二章 冷熱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