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半個月之後,李安一行人進入了驃國境內,因爲提前打好招呼了,所以,一行人並沒有被驃國的邊關爲難,另外,李安並沒有表明真實的身份,只是掛着四品官員的名號,所以,也沒有受到特備的招待,只是地方官做做樣子罷了。

李安是過來探路的,自然不願意招惹太多麻煩,在進入驃國之後,地形還是以山巒爲主,不過,要不了多久,李安一行人就會抵達平原地帶的,驃國的北部是山區,而南部確實相對地形比較平緩的平原,驃國有大片的平原,這些平原是驃國強盛的基礎。

當然了,驃國的強盛只是相對於周邊的小勢力而言的,若是與大唐帝國相比,那就差的老遠了,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

對於大唐官員的到來,驃國自然不敢怠慢,當然,他們更關心的事情,是大唐官員到底幹什麼來了,爲啥帶這麼多的護衛人馬,一千多人的兵馬不是太多,但對於普通的四品官員來說,這確實有點多。

這些驃國的接待官員,時不時的出言打探,想要弄清楚大唐官員到底幹啥來了,到底有什麼企圖,南詔被滅就在眼前,他們也是剛剛得到消息,所以,他們心裡緊張的要命,儘管大唐把閣羅鳳的罪名羅列了出來,可誰知道這些罪名是不是編造的,他們又不認識閣羅鳳,更不認識閣羅鳳的筆跡,這些書信是不是大唐自己寫的,他們肯定搞不清,萬一大唐的下一個目標是他們驃國,那他們幾百年的基業就全完了。

一天不搞清楚大唐官員此行的目的,他們就一天不能睡個安穩覺,只有把大唐官員抵達這裡的目的搞清楚,他們才能睡的踏實。

驃國是一個比較鬆散的政權,除了中央朝廷之外,還有很多富庶的小勢力,這些勢力都承認自己是驃國人,不過,他們擁有很多自主的權利,看上去更像是附屬國,只不過,他們沒有國王的名號而已,尤其是北部山區,幾乎每一個山谷都是一個袖珍的附屬國,因爲大山的阻擋,他們無法歸附大唐,而附近只有驃國的勢力最大,所以,他們便倒向驃國,不過,他們的內心顯然並不是特別認可驃國,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他們是不會爲了驃國而損害自己利益的,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他們更看重的是自己小集團的利益,而不是整個驃國的利益,只要他們的小利益能夠保證,哪怕驃國滅國了,他們也不會有什麼感覺。

對於附屬的這些小勢力的想法,驃國高層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不過,他們也沒有什麼好辦法改變這一切,畢竟,這些小勢力的數量太多了,而且,大多分佈在王國的邊遠山區地帶,派兵攻打都很難,幾百年來,驃國也曾無數次出兵討伐不聽話的小勢力,不過,基本上佔不到什麼便宜,與損失相比,獲得的收益實在是太少了,久而久之,驃國對於周邊的小勢力,也就沒有多大興趣了,只要他們不反叛就行,承認自己是驃國的一部分就可以了,每年上供也都是象徵性的,並不會索要太多的財物,以免遭到拒絕,讓雙方都下不來臺。

李安一行人進入驃國境內之後,不但引起了驃國王室的注意,同時也引起了北部各個小勢力的注視,他們都盯着李安一行人,想要搞清楚李安一行人的目的。

其實,李安在南詔的行動並沒有多隱秘,只不過,李安走的是一條人及罕見的山路,接觸到的人並不多,知道是探查道路的就更少了,而這些知情人好多都是山區的村民,他們可沒有什麼辦法,把這些消息送到驃國,這導致驃國搞不清李安進入的目的,只能拼命的打探,以儘快弄清楚情況。

驃國是南部的一個王國,在大唐南部算得上是一個大國了,擁有兵馬三萬多,而附屬的小勢力,兵馬往往只有幾千人,小一點的僅有幾百人,就這還是全民皆兵的狀態,好多小勢力的常備兵僅有幾十人,要不是所處的地形極爲險惡,估計早就被滅了。

對於驃國來說,李安的一千多人威脅不算很大,而對於驃國北部的小勢力而言,這麼多的兵馬,足以把他們滅國了,要知道好多小勢力的人口才幾千人,全部壯丁加起來也不過千人左右。

也就是說,李安帶領着可以滅掉一個小勢力的兵馬,進入了小勢力的地盤,如此,這些沿途的小勢力豈能不緊張。

有些小勢力是老實種田打獵的,但也有些小勢力具有部分山賊的性質,他們平時種田打獵,有機會的話,他們也會做一些打家劫舍的勾當,反正只要沒人發現出不了事兒。

對於驃國的情況,李安不是十分了解,但在進入驃國之前,提前一個月派了人了,所以,剛到驃國就把驃國的大部分情況搞清楚了。

“看來,驃國北部的情況不容樂觀啊!這裡的小勢力都是聽調不聽宣,本來以爲搞定驃國朝廷就行了,現在看來,還要額外搞定北部這些地頭蛇才行。”

李安開口說道。

“李侍郎說了的,不過,我們還是先把地形探查清楚,確定了日後修路的路線之後,再去與這些小勢力打交道不遲。”

陳龍說道。

大唐將來若是要修路,肯定要從這些北部小勢力的地盤上通過,有些可能要佔用村落,也有的要佔用農田,這些都會損害這些小勢力的利益,但同時,路通了之後,也會給他們帶來不小的利益,所以,只要把這個情況跟這些小勢力說清楚,李安相信這些小勢力是能夠理解的,畢竟,從長遠來看,他們是可以獲得不少利益的,當然,必須要跟他們解釋清楚才行,要不然會引起誤會的。

在溝通的時候,就怕遇到外行的蠻橫分子,那樣會比較的麻煩,若是修築一般的道路,隨便改個方向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兒,但鐵路必須要保證平直,是不能有太大彎曲的,這一點與普通的道路是有很大不同的,而在保證鐵路平直的情況下,就難免要通過一些農田和村落,這必然會導致很多小勢力的不滿,有些小勢力的地盤本身就沒有多大的面積,很有可能鐵路一修,他們一半的田產都沒了,這是他們難以承受的,若是在大唐內部,這種事情很好辦,朝廷出錢讓他們遷移到另一處田產多的地方就行了,並沒有多大的問題,但驃國的情況有些特殊,這些小勢力與驃國朝廷關係不緊密,驃國朝廷怕是不願意爲這些小勢力安排新的住處,如此,在修路的時候,就會遇到阻力了。

這些問題都是李安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不過,這些都是後話,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地形地貌給搞清楚,只有先把地形地貌給搞清楚了,然後才能去做其它的事情。

李安與麾下人馬分頭行動,先是大量購買驃國的地圖,然後,拿着這些地圖去實地考察,看看地形與地圖標註的是否一致,因爲一般情況下,地圖與地形都是會有一些偏差的,儘管這個偏差不是很大,但對於修路來說,影響還是不小的。

因爲受到大唐的文化影響,驃國北部的好多百姓,都有大唐的姓氏,有的百姓先祖就是大唐人,也有一些是爲了趕時髦,總之,要是不瞭解情況下的人進入了驃國北部,會誤以爲這裡是大唐,而不是驃國,這種情況在大唐周邊的很多小國之中非常的普遍,這也是因爲大唐足夠的繁華,周邊諸國的百姓都頗爲仰慕大唐的文化,這才造成了這一種情況,就好比後世的很多人都喜歡給自己起一個外國人的名字,覺得這樣很時髦,其實一點都不時髦,給人的感覺是怪怪的。

李安此時的營地在一處山谷,這個山谷的面積比較大,是驃國的一個小勢力的地盤,這個小勢力的人口僅有三千,所有壯勞力不夠一千人,他們在山谷的中間弄了一個石頭城,周圍散落一些村寨,其中,石頭城的人口足有一千五,佔了這個小勢力的一半人口,其餘的都分佈在周邊的村寨之中,每個村寨不過一二百人,住在村寨的自然都是種地的農戶,而住在城內的百姓,有商人也有手工業者,畢竟,落後的手工業對人力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沒有龐大的人口,手工業是很難發展的。

這個小勢力的首領姓周,整個石頭城有三分之一都是周家人,外圍的村落也有四分之一是周家的村落,周家在這裡占主導地位。

據說周家先祖在漢朝的時候是中原人,爲了躲避戰亂進入蜀中,魏晉時期又進入南詔一帶發展,隋朝的時候才進入驃國境內,他們家族可謂是一路向南,每一次南遷的理由都是躲避戰亂,當然,就算到了驃國,也避不開戰亂,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紛爭,這是天道,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周家歷代先祖都只知道一味地躲避,結果讓自己的族人生活在了一片貧瘠的土地上,驃國這裡的山區那叫一個窮,十歲以下的孩童,基本上沒有衣服穿,當然了,女孩子稍微好些,六歲就有衣服了。

也多虧這裡是氣候比較暖和的地帶,若是氣候寒冷的地帶,這還不把人活活凍死。

不過,周家人卻並不這麼想,他們覺得祖先的決策是英明的,若是祖先不避難,說不定早就死在戰亂之中了,也就沒有他們這些後人了,雖然驃國北部山區很窮困,但至少他們還能活着,這便足夠了,只要人還活着,未來就有無限的可能,他們並不覺得貧窮有什麼不好的。

李安的人馬進駐周家的地盤,這自然引起了周家的緊張,周家的勢力僅有三千人,本家不足一千,所能召集的壯年不過一千而已,而李安的精銳兵馬就超過了千人,這怎能不讓他們緊張不已。

面對大唐兵馬這麼精銳的力量,他們自然不敢得罪,非常客氣的爲李安一行人提供各種所需,並打探李安要幹什麼。

因爲修路的事情早晚是要讓驃國這裡的百姓得知的,所以,李安也就沒有隱瞞,似乎也沒有隱瞞的必要,直接告訴周家人就是了,順便也讓周家人把這個消息告訴整個驃國,不論驃國的大小勢力是否同意,大唐要在驃國建設鐵路都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不容他們反對,否則,那就是滅國的下場,當然,光靠威懾肯定不夠,還需要給他們講道理,讓他們明白鐵路修好之後,他們也能借此獲得巨大的利益,只有讓他們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才能心甘情願的服從大唐的要求。

“什麼,修築一條鐵路,從我們周家的地盤上通過。”

周家家主聽到這個消息,顯得頗爲震驚,他算是比較有見識的人,聽說過大唐有鐵路這麼個東西,也知道修築鐵路需要佔用很多土地,而周家控制的山谷,面積並不算很大,修路肯定要走山谷中間走,說不定還需要通過石頭城,如此一來,他們的石頭城豈不是要拆掉,而石頭城是他們的根基,若是需要拆掉石頭城,這是他們萬萬不能接受的。

“家主,這可怎麼辦呢?大唐的士兵這麼多,他們已經開始勘查地形了,還繪圖呢?咱們的基業怕是保不住了。”

一名族老緊張的說道,李安一行人帶來這麼多兵馬,這根本不是他們所能抵擋的,他們也不打算動用武力,這根本沒有勝算,可若是大唐一心從他們這裡修路,大量佔用他們的土地,甚至拆帶石頭城,他們的心裡又接受不了,這真的太難爲他們了。

“趕緊搞清楚他們修路要通過哪裡,另外,多請大唐將士吃飯,多套近乎,咱們硬的來不來,只能來軟的。”

周家家主開口說道。

第一百七十八章 東谷山洞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抓活的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第五百四十六章 雙贏第一千二百零七章第九百三十五章 萬里傳音計劃第一千二百三十章第九百七十二章 供花不足第二百五十七章 皇族身份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孫石匠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第一千五百零七章第六百一十九章 殲敵大半第四百六十五章 跳舞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馬賊作亂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第三百二十七章 新式頭盔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第八百一十五章 主動出擊第七百零八章 積水很深第三百八十七章 楊釗出名了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第九百零二章 一盆花第一百七十三章 南霽雲第七百一十四章 再放兩條狗第八百九十九章 和談第五百九十四章 上等人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第一千五百零二章第二百零一章 練兵並追剿流寇第九百八十章 矛盾太深第五百八十四章 野人第九百零八章 海洋文明第七百三十八章 分而治之第一千二百零九章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第一百一十三章 篝火宴會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第八百八十二章 班加西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第一千三百零九章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第六百六十四章 進港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第二百八十三章 推行兩稅法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第九百九十一章 斑翅山鶉第二百七十九章 逛燈會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第四百六十五章 跳舞第一千零八章 哭訴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第七百四十九章 有人來訪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給御膳房發報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第三百一十三章 鋼化玻璃第五百九十四章 上等人第三百七十二章 火車纔是戰略武器第七百四十章 讒言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第一千一百零二章第六百三十五章 編寫教材第四百七十七章 報紙發行第四百七十九章 五文一份七十五章 痛打劉駱谷第六十九章 大唐的茶水第一千五百章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第四百四十八章 去西部視察第一千二百零九章第六百九十七章 卸甲幹活第九百五十二章 進宮送禮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第二百四十二章 豆芽第五百零七章 早有退路第六百一十五章 咖喱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第三百四十章 蒸汽船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第七十八章 適度放權第一千二百二十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載重一噸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第九十章 李安獻策
第一百七十八章 東谷山洞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抓活的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第五百四十六章 雙贏第一千二百零七章第九百三十五章 萬里傳音計劃第一千二百三十章第九百七十二章 供花不足第二百五十七章 皇族身份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孫石匠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第一千五百零七章第六百一十九章 殲敵大半第四百六十五章 跳舞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馬賊作亂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第三百二十七章 新式頭盔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第八百一十五章 主動出擊第七百零八章 積水很深第三百八十七章 楊釗出名了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第九百零二章 一盆花第一百七十三章 南霽雲第七百一十四章 再放兩條狗第八百九十九章 和談第五百九十四章 上等人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第一千五百零二章第二百零一章 練兵並追剿流寇第九百八十章 矛盾太深第五百八十四章 野人第九百零八章 海洋文明第七百三十八章 分而治之第一千二百零九章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第一百一十三章 篝火宴會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第八百八十二章 班加西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第一千三百零九章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第六百六十四章 進港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第二百八十三章 推行兩稅法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第九百九十一章 斑翅山鶉第二百七十九章 逛燈會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第四百六十五章 跳舞第一千零八章 哭訴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第七百四十九章 有人來訪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給御膳房發報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第三百一十三章 鋼化玻璃第五百九十四章 上等人第三百七十二章 火車纔是戰略武器第七百四十章 讒言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第一千一百零二章第六百三十五章 編寫教材第四百七十七章 報紙發行第四百七十九章 五文一份七十五章 痛打劉駱谷第六十九章 大唐的茶水第一千五百章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第四百四十八章 去西部視察第一千二百零九章第六百九十七章 卸甲幹活第九百五十二章 進宮送禮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第二百四十二章 豆芽第五百零七章 早有退路第六百一十五章 咖喱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第三百四十章 蒸汽船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第七十八章 適度放權第一千二百二十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載重一噸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第九十章 李安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