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我們都是些皮糙肉厚的粗人,行軍打仗是我們份內的事,您是真龍降世、金枝玉葉,本不必跟着我們一起遠征,出來冒險的。”
這時劉東、楊西風、南懷忠也來到清遠酒樓,趙昺讓三人也都坐下,親自給他們倒上酒。然後接着剛纔的話題說道:“亡國之君不如犬啊,朕不想做那亡國之君,只能跟着大家一起奮力一搏,興許能拼出一條希望之路。”
趙昺說完見四人都乾坐着,於是指指他們面前的酒說道:“朕尚年幼,不能喝酒,你們自顧喝吧,咱們邊喝邊吃邊聊。”
四人這纔拿起酒杯喝了起來,這四人都是性情中人,而且經過這段時間的一起奔波,大家都知道趙昺爲人隨和、不拘小節,且四人也都比較熟悉了。是以也並不拘束,開始大喝起來。酒過三巡,南懷忠忽然說道:“皇上,明日我們就到臨安了,屆時是直接強攻,還是有何計策?”
趙昺看着四人,微笑着問道:“你們四位將軍有何計策?”
“皇上,末將已經安排人去臨安打探消息,明天早上應該就有消息送來。”嶽定北喝酒容易上臉,此時挺着個關公似的大紅臉對趙昺說道。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嶽愛卿此事做的好。至於臨安,朕心裡已經有了一個不成熟的想法,不過還需要等到臨安確切的情報方能實施。”
“皇上,末將也有個計策。”劉東說道。
“那不如我們將各自的想法的關鍵點寫在手上,看大家的想法是否一致。”嶽定北提議道。
“此法有趣!”趙昺說完讓人拿來筆,提筆在手心寫了個字,然後把筆交給嶽定北,嶽定北寫完交給劉東,輪到南懷忠與楊西風,他們倆推脫已經喝的不太清醒,所以沒接筆。
“我數一、二、三,大家同時亮出手中的字。”趙昺說完開始報數,數到三時,三人同時張開手掌,只見三人手心處都不約而同地寫了個九字,三人同時哈哈大笑起來。
楊西風疑惑的問道:“你們都寫了個九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趙昺望向嶽定北,點了點頭。
嶽定北笑着說道:“我們在路上讓皇上借用過元朝九皇子的名頭,此次去臨安,我們依然可以再用用九皇子的頭銜。”
“只不過要看明天臨安的情報,若臨安的守將是蒙古高官,那麼他認識九皇子的可能性就比較大,那此計就沒辦法再用。”劉東接着嶽定北說道。
“此計能用最好,若此計不能用,那麼我們就喬裝成商人分批進城,然後在伺機而動。”趙昺補充說道。
“皇上,您是真龍降世,拿下小小一座臨安城那還不是小菜一碟。”南懷忠見三人一人一句說得高興,也插了一句馬屁進來。
“就你小子會說話!那好,酒喝的差不多了,時間也不早了,大家回去讓將士們抓緊時間休息,等明日一早消息一到,我們就按計劃出發。”趙昺對四人說道。
四人一齊起身,拱手與趙昺告辭。趙昺來到三樓嶽定北安排人給收拾好的房間,只覺得眼睛都睜不開了,晚牀上一趟,隨即便有呼嚕聲傳出。
一夜無夢,第二日天剛亮,趙昺就被嶽定北叫醒。簡單洗漱後,趙昺來到樓下。
嶽定北見趙昺下來,忙迎上前來,興奮的說道:“皇上,據探子回報,元朝皇帝忽必烈得知崖山大敗後,大爲震驚,將他們西南守將阿里海牙以及東南守將阿術,都一起派去了崖山。而現在臨安城內僅有守軍一萬人,且都是金國降兵,而守將也是原金國大將完顏銘。”
“消息可確切?”趙昺不放心的問道。
“末將派出了兩路斥候,其中一路是聯絡的不願投降元朝的將士得到的消息。兩路斥候消息一致,應該沒有偏差。”
“那太好了!”趙昺激動着拍手說道。
“皇上,末將讓斥候在臨安城內找了個工匠做了一份道具,今天應該能用得上。”嶽定北說完將一個黃色的卷軸遞給趙昺。
趙昺接過來打開一看,上面是用蒙古語寫的一份聖旨,微笑着說道:“嶽愛卿做事仔細,考慮周詳,朕能有你這樣的將軍,何愁不能復國?”
“那末將安排將士們準備出發。”嶽定北淡淡說道。
“嗯,你安排好後把劉東、楊西風、南懷忠叫來,大家商量一下等會進城的細節。並且要交代將士們,進城後一切要聽從指揮,沒有命令不得私自行事。”
“末將遵命!”
一刻鐘後,趙昺帶着三千將士一路向北,繞了個大圈,直到入夜纔來到臨安城。
趙昺站在城下望向臨安城,只見那高大的城牆彷彿一塊高聳入雲的巨石橫亙在面前,一眼望不到邊,而寬闊的京杭運河像一條巨蛇盤繞在北面和東面的城牆之外,心裡不禁感慨:宋高宗南逃臨安,在此建立如此宏大的堅城,卻只想着臨安靠海逃跑方便,真是可悲可嘆啊!
“皇上,臨安共有城門十三座,另有水門五座,皇宮在南城,北城主要是街市及各官署。我們繞道北面而來,現在我們的面前是艮山門,以前在大宋繁盛時期,城門徹夜不關,可是現在入夜就要宵禁,我們要抓緊入城了,否則城門馬上就要關了。”嶽定北在趙昺身邊小聲說道。
“嗯,你帶路吧,朕離開時還太小,現在都不記得了。”趙昺說完跟着嶽定北騎馬入城。
剛到城門口,就有四個守衛攔在路上,其中一個元軍守衛對着趙昺一行大聲說道:“站住,你們是哪支部隊的?可有通關文蝶?”
嶽定北忽然一揚馬鞭,朝守衛狠狠的抽了過去,邊抽邊罵道:“瞎了你們的狗眼,九皇子殿下駕到,還不給我跪下迎接。”
四個侍衛莫名其妙的捱了一頓抽,本想抽刀發作,可聽嶽定北說是蒙古九皇子駕到,嚇得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連大喊:“九皇子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