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府的大門四敞大開,身着綾羅綢緞的客人絡繹不絕。
有四個男人在門檻外的臺階上迎客。
從左到右,他們分別是李家姑爺陳佳洛,李家四郎李玉郎,三郎李玉明,五郎李玉善。
李玉郎是嫡出且是主,故而站的位置比其他三人提前一些。
陽光下,他一身深紅色長衫,臉若銀盤,面若敷脂,果真溫潤如玉,當得起玉郎兩字,把身後的兄弟都顯沒了。
董文宇下了車,迎上四人的目光,拱拱手:“恭喜恭喜,嫂子壽辰,我這當兄弟的,給嫂子獻禮了。”
跟隨的下人們忙挑着禮物一字排開。
李玉郎等人等的就是董文宇,不然誰的大駕能讓他們兄弟四人都在這呢?
李玉郎先一步上前道:“董叔一路風塵,辛苦了,快裡面請,小侄已爲叔叔備好了酒菜,就等叔叔品嚐。”
董文宇一邊進一邊跟其他三人打招呼。
又問李玉郎;“國公何時到?”
李玉郎回頭看了一眼街道,搖頭道:“二哥的馬前卒還沒送信來,誰知道呢,今日這麼大的日子,怎麼還沒到。”
董文宇道:“國公行事一向出其不意,所以才讓那些蠻族聞風喪膽,不急,很快就會到了。”
陳佳洛道:“二舅兄就算迴轉,也不見得能陪舍人您喝好,陪酒,還得瞧我們兄弟的不是,您屋裡請,咱們裡面去慢慢等。”
李玉郎笑的十分開懷的樣子:“對,姐夫說的沒錯,二哥哪有我們兄弟等風情。”
董文宇也哈哈笑:“是是是,國公無量。”
一行人到了四房外院,李玉郎把董文宇安置好後把李玉善叫出來:“董家還有郎君和小郎君過來,應該是跟着太君去後院了,你去接待一下,阿續那小子脾氣古怪,不見得指望得上,別怠慢了人家。”
李玉善十九歲,跟董養浩、李慶緒和董玉郎纔是同齡人。
聽了哥哥的吩咐,性格十分內斂的李玉善頷首稱是,姿態像個下人。
李玉郎想了想,也沒糾正他,這個弟弟,在父親活着的時候十分受寵,父親差點把家產都留給了弟弟,現在弟弟被母親排擠,養成了畏畏縮縮的性格,也是罪有應得,還多虧了二哥撐腰,不然他和母親說不定要喝西北風呢。
這樣想着,嘴角的笑意立即就隱了去,二哥是因爲有權有勢才能成爲自己和母親的依靠。
這人啊,必須得有權有勢才行。
他揮着手:“去吧。”
李玉山從四房的院子裡出來,在通往花園的小道上見到一個小廝,他攔住小廝問道;“知道董家郎君和小郎君去哪了嗎?”
小廝擡頭一看,是家裡的受氣包五郎君,不耐煩的指指東側:“可能在竹林吧,小的也不知道。”
說完不等李玉善開口,人一溜煙跑了。
李玉善看着竹林方向,又墊腳望向自己的院落方向,最後選擇了南邊。
………………
寧馨院此時也是熱鬧非凡。
劉老太太帶着家人,親自把董太君迎到廳裡,並讓董太君坐自己的位置。
董太君哪裡肯:“嫂子您是壽星,哪輪得到我來坐的份,您快上座,不然這些小輩都得站着了。”
劉老太太今天穿着大紅底的金銀線繡大五福鳳尾披紗大袖明衣,頭梳高牆髻,簪的一圈小芍藥花,左右點翠的單鳳頭步搖……往正位上一座,身後的十二折淺褐色素紗屏風襯托下,真是珠光寶氣,華貴非凡。
周圍人的人都說着吉祥話,劉老太太笑的合不攏嘴。
劉老太太拉過董太君的手道:“您坐的近些,這些猴盡貧嘴,讓您見笑了。”
四周的人都是劉老太太的媳婦孫女,韓太君雖認不出那個是哪個了,但也知道人家是謙虛話,忙誇獎劉老太太兒孫滿堂,好福氣。
並道:“我們家那個就不成器了,不過老嫂子您別介意,他誠心要給你拜壽,在外面等着呢。”
劉老太太之前已經聽說好董玉郎在穿堂外。
還是董玉郎小的時候劉老太太見過一次,這都過去七八年了。
兩家之前通了氣了,董家沒有適齡的小娘子,只有小郎君,要訂一門親,就帶最小的孫子來。
劉老太太屬意董玉郎和李夢瑤,聽說要見未來是孫女婿,忙給劉氏使眼色。
劉氏和李夢瑤坐在圈外,看到了老太太的暗示,劉氏側頭看向女兒,女兒也在看她,四目相對,二人都知道要提起精神。
董玉郎是大世家的郎君,本來沒什麼可挑剔的,但也想知道長什麼樣不是?
餘氏是在李三郎那裡聽到的消息,跟李蘅遠和李夢瑤相比較,李嬌娥都十六了,可是劉老太太不喜歡庶出的兒子,連帶着孫女的親事也不管。
餘氏跟身邊的李嬌娥使眼色,劉老太太不管,那如果是董玉郎自己要定李嬌娥,可就講不起了。
李嬌娥也知道這董家是頂好的人家,見母親看自己,悄悄把外披的明衣拉了拉,露出半邊酥胸。
尹氏帶着李明珠向後,甄氏起來跟紅妝阿香去迎人。
不一會的功夫,小婢子帶了一位衣着貴氣的少年走進來。
少年中等身材,皮膚細膩白皙,彎彎的眼睛,笑起來有兩個酒窩,臉型有點像韓太君,一臉富貴相。
時人崇豐腴之色,劉老太太一見董玉郎便開心的不了的,正是她喜歡的白白淨淨胖小子。
李夢瑤擡頭一看心中有無限的失望,這個董玉郎跟四叔那個中年人都比不了,可惜了好名字。
也是,她在見過蕭掩之後,再看誰都提不起精神,可蕭掩的出身,到底是太低了。
李嬌娥又悄悄把明衣拉上去,這個董玉郎不是她喜歡的樣子。
董玉郎給劉老太太說了祝壽詞和獻上精心準備的禮物。
劉老太太笑的合不攏嘴,看董玉郎更滿意。
叫着媳婦孫女們:“還不給董太君見禮,就你們這些規矩,沒一個學的像樣的,還要董太君多多指教呢。”
兩邊人按輩分起來行禮。
董太君對劉老太太的安排很滿意,大家都看了董玉郎,該到她們看李家孫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