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出口轉內銷

bookmark

要讓荊襄變湖廣,靠一貫的小農演變,是不太可能加速的。只會是當一個地方開發之後,商品經濟得到發展,人口和工商業雙重增加,纔會進一步轉移農業開發。

這個秩序一般來說都是先開發中原,然後開發中原外圍,接着是吳越舊地,然後是巴楚之所,最後纔是交州。倘使技術手段越來越厲害,那麼就會開發高緯度地區的土地,比如黑土帶,比如溫帶草原甚至沙漠。

中原文明早熟,並且還能保證文明序列上的主體民族是唯一一個一脈相承的重要原因,正是這塊土地對農業社會來說,簡直是無可挑剔。這就使得中原被稱作上國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這土地上的人口,長期佔據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甚至一半以上。

所以張德這條工科狗哪怕把肉身扔到唐朝來,他會發現:啊,唐朝人原來跟老子也長一個德性啊。

但換做他域之國,他們的祖先或是在這個時期滅亡,或是找不到祖先……

不管是作爲工科狗還是作爲中國之民,張德天然要跟農業打個交道,並且不遺餘力地打交道。

雖說間接地讓李皇帝這個貪婪的傢伙沾了光。

“張公,這些六詔陵稻產量太低,一畝地一石多一些,別說楚人,就是獠人也不想種。”

賈飛賈君鵬的同父異母弟弟賈潛是堅決擁護“忠義社”社長的,並且願意鞍前馬後地幹活。不說別的,去年宰相王珪提的新增州縣農政博士議案,通過之後,賈潛就因張德照拂,薛大鼎離任之際,點了價錢爲滄州農政博士。

這個議案爲什麼會是宰相提出來的呢?因爲這個議案涉及到農業稅和農業活動。皇帝財大氣粗,朝廷更是氣粗財大,那麼肯定會針對衣冠巨室軟刀子硬刀子快刀子鈍刀子一起割肉。

什麼是肉?就是土地,就是人,就是人在土地上的產出。

王珪的議案,具體說來就是把州縣的農事活動權力和責任確立,除州縣主官外,其餘佐官將不會再涉及到具體的農業生產活動。

講白了,朝廷雖然沒有設立農業部,但在每個州縣,都設立了農業局。

從九品下的帽子,對賈氏族人來說,已經很可以了。原本的想法,也不過時流外一二三等。

雖然點了賈潛做這個農政博士,但又因爲滄州不是試點單位,所以賈潛儘管已經上手了具體農業規劃實務,卻還沒有正式上任。

張德這次南下,正好缺人手,賈潛這纔到了漢陽來。之前桑田規劃,水稻田溝渠挖掘規劃,梯田修建等工作,就是賈潛從旁輔佐。

“這個陵稻,倒也不是看中它的產量。”

對於賈氏,張德倒也不會吝嗇自己的知識,而是解釋道,“陵稻原本中原亦有種植,但中原田地肥厚,不需這等稻米,這才逐漸向南向西轉移。”

手頭正好有一些沒有去殼的稻穀,搓了一把,露出了裡面微黃的米粒,“五鳧之狀,堅而不骼,其種:陵稻、黑鵝、馬伕。這是管子記載的。”

管仲牛逼的地方不是說他把齊國如何如何,而是任何一個人都知道,管仲當時去哪個國家,哪個國家都能如何如何……

春秋那個時代,就對土壤進行分類,對山地平原各物種產出進行記錄,並且還能進一步優化農作物的種植,這就是爲什麼管仲是政治家,而裴寂只能是政客的原因。

“獠人也不愛種,總之是難以推行。眼下新修梯田,多是生地,這等有類雜糧之物,只怕是愈發不願種。”

“陵稻的優勢在哪裡,想過沒有?”

張德看着年輕的賈潛,他和他哥哥賈飛一樣,在農事方面,很願意投入思考。

沉思了一會兒,賈潛就有些明瞭,連連點頭道:“張公的意思是,陵稻雖然畝產很低,遠不如江稻諸種,但有一點,它不需特意澆水灌溉?”

“貞觀一二三年時大旱,若是換成陵稻,總歸還是有些收成,一畝地一石總歸還是有的,也不至於捱餓。”

沒錯,陵稻其實就是旱稻,而且中原這塊土地上,七千多年前就開始放棄它,到始皇帝統一中國,基本上核心地區已經看不到這種地產稻米。

陵稻適合山地丘陵等難以灌溉的地區,而這些地區,都是蠻夷生活的地方。比如賈潛剛纔口中的“六詔”,正是黔中劍南以西地區,和吐蕃及大小婆羅門國接壤。

張德決定“出口轉內銷”陵稻的念頭,不是今天才有,早在大河工坊開建之前,他就琢磨在“塞上江南”搞一把。

只是當時手頭的資源不夠,甚至可以說捉襟見肘,加上要防止長孫無忌告密及李世民強迫張叔叔讓他這個江南土狗尚公主,所以只能夾着尾巴做人。

但眼下,工科狗開了好些個分基地,除開將來的“高產稻”要引入,這種“低產稻”同樣要規劃。

說到底,不管是荊襄還是哪裡,終究是人少地多。和一千多年後不一樣,這年頭不需要劃什麼耕地紅線,也不需要什麼開放二胎,而是你特麼給老子可勁生,給老子可勁開發生地!

此刻的荊襄,還不是什麼“湖廣熟天下足”,被開發的地方其實有限,這跟雲夢澤有關,也跟獠人有關。

而張德現在要做的,就是農業和工商業並行,把獠人從山寨中趕出來或者集中起來,或是漢化,或是被漢化,或是在作坊漢化,或是在礦場漢化,或是在墳地漢化……

人口有效管理,哪怕僅僅是一部分的有效管理,那麼,這個時候,只要能保證食物供給,可以說人口增長是沒有上限的。這就要看張德是喊口號還是拿出真金白銀來勾引,對衣冠巨室喊口號,對販夫走卒泥腿子獠人拿出雞鴨鵝豬羊牛,結果如何,可以想象。

具體到陵稻,也就是旱稻上,張德並不打算讓普通農戶去種植這種低產作物,也不會逼迫本地獠人去學“六詔”那些苦逼。

陵稻種植,張德是打算“忠義社”自己消化。實際上,也只有“忠義社”能夠自己消化。

首先,種植意願上,只有張德願意幹;其次,大規模的丘陵山地需要的勞力不是一州一縣官方可以承受的;最後,低產作物只能靠廣種來衝量,這需要一定的組織……

巧的是,張德手上直接或者間接掌握了數萬倭奴、高麗奴、百濟奴、新羅奴。這些奴工中,戰俘不多,多是“被戰俘”,很多都是這幾個地方的普通底層。主要用途是在全國最大工地上獻祭,而獻祭之後剩下來的,一時半會兒又不能繼續獻祭,只能持續的給他們的人生每分鐘扣掉一秒鐘。

那麼,這時候把多餘的,甚至可以說無用的大量山區丘陵生地種上旱稻,這些隨時準備獻祭的奴工,不正好派上了用場嗎?

尤其是旱稻不需要太多照料,低產出歸低產出,可勝在穩定,旱澇都是一兩百斤左右打轉轉,可以說和大豆芋頭一樣,是可以作爲一道人生保險來運作的。

如果貞觀一二三年的中原能夠聽從賈思勰的建議,以家庭爲單位一年種個一畝幾分芋頭,又怎麼可能餓肚子?

於是,在聽張德一番解釋後,賈潛想也不想,便道:“六詔陵稻,倒是可以多地試種,張公不若再調遣一批人來,各往河套、黔中、劍南、河東。”

第九十六章 放馬屁第五十一章 有人好奇第三十九章 需求第二十四章 公道第三十四章 要負責第三十六章 有活力社會團體第六十七章 風乍起第五十七章 奇詭不正經第四十九章 沔州景象第十四章 狗何必爲難狗第十一章 看透第四十六章 杜斷第七十章 京城風華第三十二章 蠢貨第五章 輕裝上陣第一章 放手第十六章 南國雪第十八章 進獻第五十九章 溫家堡的人(求票)第四十六章 嚐鮮第六十章 朝會一本道(票呢?)第八十二章 學業霸業第六十五章 水平第十八章 投資第九十二章 大郎回京(一更)第八章 瓜分無份第七十三章 治世以大德第五十七章 長安來的信(第二更)第五十六章 背鍋俠(遲到的一更)第七十八章 復出第七十四章 借來一用第九十六章 平穩第二十八章 爲了豬肉第五十六章 背鍋俠(遲到的一更)第十五章 幫襯第七十一章 你們對算術一無所知第六十六章 北上第九章 櫻桃第六章 兩事徐王第九十一章 罷了第三十九章 談感情第八十六章 刺蛇和飛龍第二章 文教盛事第十五章 念蒼生第四十五章 身懷絕技第二十六章 有利第二十六章 變化第二十九章 見一面第七十二章 刁民偷鐵第八十八章 明察(求票)第七十六章 小衝突第九章 套路第二十五章 藏得深第四十二章 準備還價第九十七章 造紙第六十五章 不爭一時第三十七章 太子來了(二更求票)第八十三章 小本經營第六十五章 農事院第一章 京中急件第九十五章 品行不端第二十三章 一年第六十四章 個人優勢第一章 定策第八十章 外勞辦第四十二章 平海伯第六十六章 進步第十章 肥雞第九十一章 共同認知第九章 安全出宮第四章 製圖狗第五十六章 老規矩(第一更)第五十四章 猶如關東之門戶第九十五章 吃肉第四十一章 存續發展第二十五章 減緩擴張第二十七章 惡鬼第四十九章 揮毫潑墨第九十六章 放馬屁第七十二章 套路上的默契第二十三章 都是扯虎皮第八十三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一章 瞧着眼熟第五十四章 信心第四十七章 聯繫第七十八章 遠西風雲第十八章 天賦第二十一章 俯臥撐第九十八章 講究第五十四章 不能接受第五十三章 久違的出場(二更)第五十章 都不甘心第三十三章 如狼似虎第二十九章 福壽第二十五章 放下屠刀不成佛第十七章 謎一樣第九十三章 自摸第七十九章 正道第九十章 功勞靠撿第六十三章 躺着中槍杜正倫
第九十六章 放馬屁第五十一章 有人好奇第三十九章 需求第二十四章 公道第三十四章 要負責第三十六章 有活力社會團體第六十七章 風乍起第五十七章 奇詭不正經第四十九章 沔州景象第十四章 狗何必爲難狗第十一章 看透第四十六章 杜斷第七十章 京城風華第三十二章 蠢貨第五章 輕裝上陣第一章 放手第十六章 南國雪第十八章 進獻第五十九章 溫家堡的人(求票)第四十六章 嚐鮮第六十章 朝會一本道(票呢?)第八十二章 學業霸業第六十五章 水平第十八章 投資第九十二章 大郎回京(一更)第八章 瓜分無份第七十三章 治世以大德第五十七章 長安來的信(第二更)第五十六章 背鍋俠(遲到的一更)第七十八章 復出第七十四章 借來一用第九十六章 平穩第二十八章 爲了豬肉第五十六章 背鍋俠(遲到的一更)第十五章 幫襯第七十一章 你們對算術一無所知第六十六章 北上第九章 櫻桃第六章 兩事徐王第九十一章 罷了第三十九章 談感情第八十六章 刺蛇和飛龍第二章 文教盛事第十五章 念蒼生第四十五章 身懷絕技第二十六章 有利第二十六章 變化第二十九章 見一面第七十二章 刁民偷鐵第八十八章 明察(求票)第七十六章 小衝突第九章 套路第二十五章 藏得深第四十二章 準備還價第九十七章 造紙第六十五章 不爭一時第三十七章 太子來了(二更求票)第八十三章 小本經營第六十五章 農事院第一章 京中急件第九十五章 品行不端第二十三章 一年第六十四章 個人優勢第一章 定策第八十章 外勞辦第四十二章 平海伯第六十六章 進步第十章 肥雞第九十一章 共同認知第九章 安全出宮第四章 製圖狗第五十六章 老規矩(第一更)第五十四章 猶如關東之門戶第九十五章 吃肉第四十一章 存續發展第二十五章 減緩擴張第二十七章 惡鬼第四十九章 揮毫潑墨第九十六章 放馬屁第七十二章 套路上的默契第二十三章 都是扯虎皮第八十三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一章 瞧着眼熟第五十四章 信心第四十七章 聯繫第七十八章 遠西風雲第十八章 天賦第二十一章 俯臥撐第九十八章 講究第五十四章 不能接受第五十三章 久違的出場(二更)第五十章 都不甘心第三十三章 如狼似虎第二十九章 福壽第二十五章 放下屠刀不成佛第十七章 謎一樣第九十三章 自摸第七十九章 正道第九十章 功勞靠撿第六十三章 躺着中槍杜正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