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Rabilot大大的打賞和月票,大羅羅和小蘿莉一塊兒給Rabilot 大大鞠躬道謝中
“臣苗沛霖(李文安、李瀚章)參見皇上萬歲。
苗沛霖等三人都向朱濟世施了一禮,而後恭恭敬敬站立在一旁。朱皇帝朝三人點頭之後,又對左宗棠、羅澤南道:“朕請鐵路專家估算過了,自買賣城到額爾濟斯河的鐵路大約有5000里長,雖然距離不短,但是沿途除了北海沿岸的地形比較陡峭,不利於施工,其餘地道都沒有高山大川。所以朕打算用10年時間,花費1億銀元把這段鐵路修起來。這條鐵路,也是日後我大明統治東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汗國的生命線!”
這條計劃中的鐵路和歷史上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在不少地方是重合的,實際上俄國人在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時候,也充分考慮到了便於施工的問題。除了避無可避的貝加爾環湖鐵路,他們也儘可能選擇平坦和容易通行的地段開工。所以對大明來說,控制東西伯利亞南部的平坦土地就顯得尤爲重要了。因爲沿着歷史上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路徑修建自買賣城到額爾濟斯河的鐵路,只有貝加爾湖西岸山地這一個難關。如果要走蒙古高原東行,翻越阿爾泰山的話,這個工程就是放在100年後,也是非常有難度的,眼下的技術根本不可能進行施工。一個小小的八達嶺鐵路工程,現在還在艱難施工,何況是翻越阿爾泰山?
至於走歷史上的隴海——蘭新鐵路,同樣面臨着鐵路線通過祁連山和天山的難題。歷史上花了整整10年才修通蘭新鐵路,這可是100年後的技術水平啊。
所以再三考察之後,大明鐵路公司的外國專家們都建議朱皇帝修建一條途徑東西伯利亞南部,連接北京和額爾濟斯河的鐵路,作爲支撐大明在中亞地區和俄羅斯對抗的戰略鐵路。計劃中的大鐵路總長度超過了7000華里,比之莫斯科通往額爾濟斯河的距離還長了近2000華里。
不過由於目前大明的鋼鐵產業要領先俄國一籌,大明的勞動力也交俄國豐富。大明政府的財力也超過沙俄政府,所以還是有可能搶在俄國人之前,將鐵路線鋪到哈薩克草原上的。
“皇上的意思是……”左宗棠謹慎地試探,“等這條大鐵路修通以後,我大明還要再和俄羅斯打一場大的?”
“這就要看俄國是怎麼想的啦。”朱濟世冷冷一笑,“如果讓他們先把鐵路修好了,一定會先下手的!哪怕我們放棄對東西伯利亞的要求。他們也會向額爾濟斯河東安和天山地區發動進攻,搞不好還會攻入新疆。”
“可是一條7000裡的鐵路……”
“還會在鐵路沿途修建集體農莊、集體牧場、城市、工廠、礦山和兵營。”
朱濟世道:“隨着這條鐵路的修建。整個蒙古和東西伯利亞都會發展起來,那裡的居民會在10年內達到上百萬甚至是幾百萬。足以支撐百萬大軍的後勤,如果大明能夠向哈薩克草原投入上百萬軍隊,說不定我們和俄羅斯之間,會有長期和平的。
如果我們放棄東西伯利亞,那我們就沒有辦法在10年內把鐵路修到額爾濟斯河了。到時候,反而不會有真正的和平。朕很瞭解俄羅斯人,他們沒有把和平恩賜給鄰國的傳統。同俄羅斯當鄰居,就要時刻準備打仗!”
“皇上。”左宗棠緊皺着眉毛提醒道,“東西伯利亞乃苦寒之地,哈薩克草原也非富饒之土,而且距離中土遙遠,轉運不便,如要修建鐵路,移民百萬。這費用……”
“費用不成問題。”朱濟世打斷他,“朕已經做了一個五年投資10億元的計劃,資金主要將由皇室財團、興業財團、西伯利亞公司、新疆公司、蒙古公司自籌。第二個五年計劃應當可以投資20億元。如此十年投資30億,應該足夠了吧?”
現在的大明帝國好像有了兩個政府,一個是左宗棠領導的內閣府;一個是鄭洪、劉鵬、恩格斯等人領導的產業促進會和一系列的財團、公司。前者負責國家的日常管理和開支,現在每年有一億元以上的財入。支出計劃可以做到一億兩三千萬,幾乎是滿清時代朝廷開支的三倍。後者則掌握着國家的經濟命脈,負責推動國家的工業化,手中掌握的資金更是高達數億元之巨(不包括匯豐銀行)。
“倒是夠了,不過要在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汗國長期維持數十萬大軍,軍費上的花銷還是大了些。”羅澤南小心地提醒道。
“不需要長期維持那麼多軍隊。”朱濟世擺擺手道,“朕打算在10年之內。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濱海、下黑龍江、北興安、庫頁島、東西伯利亞公司、漠北四省一地、漠南三省、蘭芳大公國和交州省實現四年義務教育制和義務兵役制。到時候就不需要長期維持過於龐大的陸軍了。”
羅澤南怔了一下,他是宣傳和教育部尚書,當然知道朱皇帝說的這些“新土地”上的教育是非常落後的,成年人識字率連5%都不一定能達到,公學私塾就算有一點,也是水平極低的,根本沒有辦法和漢地十八省相比。
“軍師,朕知道這些地盤上面的教育水平不行。”朱濟世不待羅澤南開口,就自己解釋起來,“但是這些新地盤地廣人稀,資源豐富,人均收入比漢地高出好幾倍,足以承擔義務教育的經費。”
沒錯,朱皇帝想要實行的義務教育當然不是免費的。免費教育連他所來自的後世都做不到,何況今日的大明?而在眼下人多地少,貧富差距又極大的大明內地,想要讓窮人家出錢讓孩子上學是不現實的。不過在東北、蘭芳這樣的新領地上,因爲人少地廣、資源豐富,老百姓的收入比內地高了十倍有餘!當然,這樣的高收入主要相對內地老百姓的低收入而言的。
歷史上下南洋的“莠民”也比窩在廣東、福建種地的老百姓富裕多了,前者每月可以賺到七八塊銀元,後者一年也未必有三五塊銀元的收入!
而在眼下的大明帝國,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依然是蘭芳,已經超過了120銀元——所以這幾年,東南沿海的居民下南洋的熱情依舊高漲,只不過他們自行前往的目的地都集中在西北婆羅洲、沙撈越王國(白國王布魯克對華人非常友好,因爲華人可以爲他的國家帶去稅收)、暹羅王國、海峽殖民地等開發較早的地區。而剛剛被大明(蘭芳大公國)控制的婆羅洲東部、中部和南部地區,由於治安很差(還在和土人打架),基礎設施不完備等原因,吸引不到多少移民自行前往,因而纔會用集體農莊的模式,由政府、橡膠公司共同出資出力,組織移民前往。
此外,東北諸省雖然不及南洋富庶,但是人均15到20畝耕地,稅賦輕微,沒有士紳地主的剝削,森林和礦產資源豐富等有別於內地的條件,也讓東北諸省的人均收入遠遠高於內地,達到了50到60元。而且東北這裡的貧富差距很小,人均收入是建立在“平均”的基礎之上。因而已經有能力負擔義務教育的開支了。
而且還有一個原因也是朱皇帝覺得讓義務教育從“新領地”起步,就是“新領地”上是沒有多少儒家士大夫的,所以在“新領地”可以開展完全新式的義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