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蒼天無情

易天城皺着眉頭說道:“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只要我們不放棄,這件事總會有轉機的”,王疾風贊同的點點頭說道:“有道理,我聽天城哥哥的”。易天城轉頭對着白名揚說道:“名揚,這件事能不能先不要向家裡說起;尤其是你姐姐”。白名揚嘆息道:“天城哥,紙能包住火嗎”?聽到白名揚的話,易天城自然明白;這是不可能的。回到家,白名揚自然把這件事情告訴父母。

白世基夫婦,他們也是長吁短嘆。白夫人抹了一把淚說道:“我這個女兒怎麼這麼命苦呢!真是造化弄人吶”!看到白夫人落淚,她身邊的小女孩也哭了起來“。小女孩名叫白鳳麗,白名揚的三妹;今年十歲了”。小女孩哭泣,自然不是爲自己姐姐命運坎坷。而是看自己母親哭了,自己也情不自禁哭了起來“。白夫人趕忙擦乾眼淚,拉着白鳳麗的手說道:”鳳麗不哭!孃的乖女兒“。說着另一隻手給她擦眼淚。白世基煩躁的說道:”你們都不要吵了,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什麼不用說了,從明天開始;我們就要給鳳霞說親事“。白名揚皺着眉頭說道:”父親,姐心裡只有天城哥;這你也知道的。這件事一旦讓她知道,我擔心她受不了“。白世基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說道:”接受不了也要接受,她還有選擇嗎?你去通知她一聲,讓她提早斷了這個念想“。白名揚默不作聲的走了出去,而又心中愁緒萬千;他很瞭解自己這個姐姐忠貞而又倔強。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對她的打擊是很大的“。

不知不覺的,她便來到白鳳霞的房間 。咚!咚!敲門聲響起,此時白鳳霞正在練習刺繡。由於她很少出門,她的女工幾乎是無人能比。一邊刺繡,她一邊想着什麼;嘴角上掛着一絲羞澀的微笑。敲門聲打斷了她的思緒,上下穿繡花針刺到中指上出的;鑽心的疼痛她不禁叫出了聲。聽到屋內傳來的聲音,白名揚心中一緊。他正想奪門而入,吱!一聲門開;一清麗女子立於門前。她手中拿着未完成的大作“鴛鴦戲水”,眼中滿是嗔怪的意思。這可讓名揚丈二和尚莫不着頭腦了,他也不記的自己什麼時候得罪了自己的姐姐。貌似自己充當信使,不知替他們傳遞多少柔情蜜意;這沒有功勞也有苦老吧!

白鳳霞伸出右手,做出請的姿勢;然後轉身走了進去。在房間坐定,白鳳霞打出手勢;意思你來這裡有什麼事?白鳳霞的詢問,讓名揚陷入沉思;並且眉頭都擰成了一團。看到名揚的表情,鳳霞心中一沉;她有一中非常不好的預感。白鳳霞一把拉住名揚的胳膊,眼中着急之意不言而喻。白名揚知是瞞不過去,何況他來的目的就是;就是把這件事告訴給姐姐。白名揚嘆息了一聲,將事情從頭到尾說了一遍;至始至終白鳳霞都沒有吭聲。她呆呆的坐着一動不動,無喜無悲彷彿一座玉女雕像。

白名揚心中很清楚,這件事對姐姐打擊有多大;所以他知道姐姐需要需要時間來平復心中的創傷。他起初預測,姐姐聽到這件事一定會大哭一場;來發泄自己心中的悲痛。他左等右等,自己姐姐就是沒有反應;甚至連一滴眼淚都沒掉。這讓名揚大惑不解,所謂是出反常必有妖。又等了一段時間,白鳳霞還是沒有反應;他再也坐不住了。名揚起身輕聲叫道:“姐!你沒事吧”!問了一聲沒反應 ,一連問了三聲;她仍然沒有任何反應。

此時的白名揚,已經汗流浹背了;心想姐姐會不會出什麼事了?他正要轉身出門,呼喚父母過來。忽然一隻手拉住了他,然後搖搖頭。白名揚轉過身去,與鳳霞對視了一眼;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下了。既然還能動,說明他沒事。名揚狠狠的瞪了她一眼責怪說道:“姐,你說句話行嗎?差一點連我的苦膽都嚇出來”。話未說完,他又想起自己的姐姐不能說話;隨即轉口道:”我的意思是,你給我打個手勢;說你沒事讓我放心“。

說着名揚輕輕的拍着自己的胸脯,撫慰自己受驚的心。白鳳霞轉過身,向自己的牀邊走去。名揚自然不能在此多呆了,因爲鳳霞的意思很明白;自己要去休息你出去吧!白名揚嘆息一聲起身離去。當門關上那一刻,她手中尚未繡完的鴛鴦戲水;猶如一隻翩翩飛舞的蝴蝶落到地上。鳳霞一個趔蹌,倒在了牀上。淚水猶如山洪爆發一般,眼中呈現淡淡的死氣。如今的她萬念俱灰,彷彿天塌地陷了一般。

命運不公啊!她本是一絕色女子,琴棋書畫女工無不精通。她十二歲那年,一場病魔無情的降臨在自己的身上;從此剝奪了她說話的權力。她曾經多麼的悲傷難過,六年過去了;自己心中有了心儀之人。那個人與自己青梅竹馬情意篤定,他並不嫌棄自己的是一個有缺陷的人;一如既往的愛慕着自己。那時的她是多麼幸福,以前的傷痛隨風飄散;化爲塵土。

如今的她不明白,不明白老天爲什麼那麼狠心;連自己這僅有的幸福也要奪取。白名揚走出很遠,他越想也覺得不對勁;剛纔他分明從姐姐的眼中看到一絲絕望之色。名揚暗自嘆息一聲,喃喃自語道:“我這個姐姐可別做出什麼傻事,我還是告訴父親;讓他別操之過急的好”。說罷他點點頭,徑直向大廳走去。勵武堂人人愁眉不展,堂主王正宜更不好過;就因爲自己錯點鴛鴦譜。家裡的母老虎,也就是易天城母親的妹妹;整天埋怨他。以至於整日窩着火,心裡極爲憋屈。師傅不高興,徒弟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易天城還好點,就連王疾風;也因雞毛蒜皮子的事被劈頭蓋臉罵了好幾回。王正宜看那那不順眼,碰到就想教訓一頓;以致於衆弟子見到他都遠遠躲開。生怕觸到黴頭,爲自己帶來無妄之災。

第11章 相親第62章 暗殺第84章 敢死隊第35章 龍潭虎穴第116章 武漢會戰(四)第138章 淮嶺大戰(五)第31章 挑戰第146章 國葬第76章 天上掉餡餅第27章 血流成河第87章 黑馬第126章 一個大膽的想法第83章 打不打惠州第15章 白家的動作第18章 萬念俱灰第93章 小詩音第146章 國葬第39章 智戰伊倫第30章 踢場子第46章 百家爭鳴(一)第99章 洛陽血戰第117章 武漢會戰(五)第173章 引狼入室第124章 弄巧成拙第183章 皖南(三)第46章 百家爭鳴(一)第144章 淮嶺大戰(十一)第219章 天狼王反第195章 爭風吃醋第80章 陷阱第165章 熟人見面第111章 英格.克朗德第94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10章 窩裡鬥第108章 白嶺大捷(一)第158章 粟裕第184章 皖南(四)第172章 悲劇第185章 淮安名士第167章 焰火盛宴第10章 窩裡鬥第16章 我女兒命真苦第165章 熟人見面第88章 管中窺豹第49章 老頑固第129章 付雲山第212章 遭殃軍第108章 白嶺大捷(一)第46章 百家爭鳴(一)第129章 付雲山第146章 國葬第151章 狼胥峰第150章 七山十二峰第3章 鐵棒磨成針第12章 命懸一線第6章 比賽結束第184章 皖南(四)第38章 你的意思是第21章 大刀會的人到了第78章 沒有一點進展第169章 全殲川原師團(二)第182章 皖南(二)第13章 親情的呼喚第161章 論兵第46章 百家爭鳴(一)第189章 宣判第156章 上清城第120章 爭分奪秒第190章 搞砸(一)第216章 磋商第207章 軍人的尊嚴第77章 大功山第9章 屋漏卻逢連夜雨第33章 以退爲進第204章 重慶談判(三)第187章 大鬧軍政部第56章 兵來將擋第10章 窩裡鬥第145章 淮嶺大戰(十二)第90章 憲兵團第143章 淮嶺大戰(十)第56章 兵來將擋第162章 鐵壁合圍第198章 洛陽保衛戰(二)第1章 勵武堂第158章 粟裕第155章 拿下十二峰第71章 一個乞丐第189章 宣判第8章 蒼天無情第133章 湘鄂長官部第195章 爭風吃醋第93章 小詩音第141章 淮嶺大戰(八)第45章 新來的國語老師第146章 國葬第13章 親情的呼喚第176章 徐胖子的剋星第144章 淮嶺大戰(十一)第110章 白嶺大捷(三)
第11章 相親第62章 暗殺第84章 敢死隊第35章 龍潭虎穴第116章 武漢會戰(四)第138章 淮嶺大戰(五)第31章 挑戰第146章 國葬第76章 天上掉餡餅第27章 血流成河第87章 黑馬第126章 一個大膽的想法第83章 打不打惠州第15章 白家的動作第18章 萬念俱灰第93章 小詩音第146章 國葬第39章 智戰伊倫第30章 踢場子第46章 百家爭鳴(一)第99章 洛陽血戰第117章 武漢會戰(五)第173章 引狼入室第124章 弄巧成拙第183章 皖南(三)第46章 百家爭鳴(一)第144章 淮嶺大戰(十一)第219章 天狼王反第195章 爭風吃醋第80章 陷阱第165章 熟人見面第111章 英格.克朗德第94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10章 窩裡鬥第108章 白嶺大捷(一)第158章 粟裕第184章 皖南(四)第172章 悲劇第185章 淮安名士第167章 焰火盛宴第10章 窩裡鬥第16章 我女兒命真苦第165章 熟人見面第88章 管中窺豹第49章 老頑固第129章 付雲山第212章 遭殃軍第108章 白嶺大捷(一)第46章 百家爭鳴(一)第129章 付雲山第146章 國葬第151章 狼胥峰第150章 七山十二峰第3章 鐵棒磨成針第12章 命懸一線第6章 比賽結束第184章 皖南(四)第38章 你的意思是第21章 大刀會的人到了第78章 沒有一點進展第169章 全殲川原師團(二)第182章 皖南(二)第13章 親情的呼喚第161章 論兵第46章 百家爭鳴(一)第189章 宣判第156章 上清城第120章 爭分奪秒第190章 搞砸(一)第216章 磋商第207章 軍人的尊嚴第77章 大功山第9章 屋漏卻逢連夜雨第33章 以退爲進第204章 重慶談判(三)第187章 大鬧軍政部第56章 兵來將擋第10章 窩裡鬥第145章 淮嶺大戰(十二)第90章 憲兵團第143章 淮嶺大戰(十)第56章 兵來將擋第162章 鐵壁合圍第198章 洛陽保衛戰(二)第1章 勵武堂第158章 粟裕第155章 拿下十二峰第71章 一個乞丐第189章 宣判第8章 蒼天無情第133章 湘鄂長官部第195章 爭風吃醋第93章 小詩音第141章 淮嶺大戰(八)第45章 新來的國語老師第146章 國葬第13章 親情的呼喚第176章 徐胖子的剋星第144章 淮嶺大戰(十一)第110章 白嶺大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