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中華帝國的電力革命

【今天有點事情耽擱了,欠一章明天雙倍補上】

失立山一戰後,日本九州外圍的據點業已拔出。中華帝國控制了對馬島和福江羣島,對日本本土的登陸作戰也即將展開。

中華帝國總參謀部和國會都對於這次福江羣島戰役並不是太滿意,因此責令負責此次行動的第一特混艦隊司令官楊用霖返回北京向國會做出解釋。

11月30日,楊用霖向總參謀部提交了題爲《失立山的教訓》的報告,陳述了一系列經驗:對於堅固設防的島嶼,光憑几小時的海空火力準備是遠遠不夠的。應先奪取附近小島,配置地面火炮,進行炮火支援。對於有暗礁障礙的島嶼,必須準備足夠數量的登陸船或吃水較淺的登陸艇。在登陸部隊搶灘上陸的時候,海軍必須實施抵近射擊,以進行有效的火力掩護。爲保障作戰指揮的順利實施,必須要建造專用的登陸指揮艦等。

此後,中華帝國軍方在琉球羣島的宮古島,完全按照通山的情況,修建了完備的防禦工事,然後組織軍艦進行射擊,終於發現要摧毀這樣堅固的工事,只有慢速精確射擊,併發射大口徑延時引信炮彈才能奏效。

由於中華帝國軍在失立山之戰中的巨大傷亡,通過這場戰鬥,中華帝國軍隊獲取了大量經驗,對於以後的登陸戰,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正如楊用霖在國會解釋時所說,即使不在失立山取得上述經驗,也不免要用同樣的甚至更大的代價,在其他地方去獲取。因此,失立山戰鬥被中華帝國海軍戰史學家李繼文少將形象地譽爲“勝利的搖籃”。

中華帝國軍計劃在福江羣島登陸的第三個環島是宇久島,該島位於福江羣島東南約40公里。

中華帝國軍計劃先以“電魚”號等潛艇搭載海軍陸戰隊一個分隊,對該島實施偵察,等佔領小值賀島和對馬島之後,再組織兵力進行登陸。

11月18日,“電魚”號潛艇到達失立山島海域,報告該地區天氣、海浪以及近日中華帝國軍火力準備的效果和日軍的動態。

11月20日午夜,到達宇久島以南西海海域,“電魚”號潛艇放下橡皮艇,運送68名陸戰隊員和10名工兵,攜帶輕武器和15天的補給品上島偵察。

11月21日,陸戰隊員發現日軍兵力薄弱,立即召喚驅獵艦隊的炮火支援,併發起攻擊。日軍拼死抵抗,但兵力太少,不過25人,三個小時的戰鬥後,全部被殲。

11月26日,中華帝國陸戰2師206團第3營被送上宇久島,開始擔負守備任務。

第二天,工程兵部隊上島,隨即修建碼頭和機場,以便儘快爲下一步進攻日本九州建立航空兵前進基地。

北京,帝國大廈的上空龍旗飄揚。

還沒有打敗日本,國會議員們卻已經開始商討向該向日本索取多少賠款和割地了,甚至不少部門已經開始就如分配未來的戰利品而相互噴口水了,甚至公然在會議上打架。

對於國會議員們的這種行徑和心態,帝國皇帝王辰浩雖然感到不滿,但是想到這是民主化進程中的必經之路,任何民主國家在達到高度文明的程度之前,都需要經歷這麼一個過程。

好在令王辰浩高興的是,任何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會經歷一段貪污腐敗時期,這個時間可能需要經過十幾年才能糾正過來(例如美國),也可能是幾十年(例如法國),也可能沒糾正過來就滅亡了(例如民國)。而中華帝國從一開始就在王辰浩的嚴格控制下建立起了完善的監督制度,以至於中華帝國道目前爲止,政府機關的風氣雖然還沒有完全從封建社會過渡過來(主要是很多大臣官員都生於前朝,有些思想根深蒂固了),但是在腐敗問題上,帝國廉政公署、人民檢察院等監督機關的存在,使得中華帝國政府成爲全球所有國家政府機關中最爲廉潔的,得到國內外社會的一致好評和讚譽。

因此,儘管帝國皇帝王辰浩對一些帝國官員們的作風和思想存在很多的不滿,但是想到他們至少還是清廉的,因此像類似在國會上公然打架,私底下相互扯後腿等行爲,王辰浩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不知道。

用王辰浩的話說,中華帝國的民主進程不可能十年八年就能夠完成的,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才行。至少要等到光華元年以後出生,一直在帝國民主、文明的環境中長大的帝國國民,等到他們從政後,這個情況才能夠徹底改善。

對於中華帝國的民主改革進程,王辰浩明白那是需要時間的,短時間強求不來的。不過,對於帝國的經濟建設模式,以及未來國民經濟發展方向,這點王辰浩還是可以用他的皇權來強制進行的。

當前時期,中華帝國的經濟模式已經轉入戰爭模式,但對付一個小小的日本,中華帝國還不需要消耗太多的經濟資源,因此國民經濟雖然轉入戰時生產模式,但只有1%用於對日戰爭的消耗,30%的物資用於國家戰略儲備,69%的物資依然對歐洲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出口,賺取歐洲各國的黃金,這依然是首要和最重要的任務。

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快一年了,歐洲各個交戰國的戰爭消耗是巨大的,成指數倍上升。

早前中華帝國在王辰浩的英明領導下,從一開始就大規模收購全世界的糧食等戰略物資,以至於歐洲各國在戰爭爆發後不久就發現,他們所需要的戰略物資奇缺,不得不從中華帝國花高價錢進口。

對於中華帝國國家級的囤積居奇和投機倒把行爲,各國政府可以說都是嫉妒萬分,嫉妒羨慕中華帝國富有遠見性的戰略。

歐洲大戰爆發後,各國青壯都已經被徵召入伍,以至於其國內的農田荒廢,糧食這個戰爭最重要的一項物資成爲急需,只能忍受被中華帝國的糧食商人們的痛宰。

光華十三年,中華帝國的糧食繼續豐收,突破1.5億噸。糧食增長大幅度提高,除了得益於中國隨着疆土的擴大帶來的耕地面積增加,也得益於農業機械化的實現,提高耕種規模和效率,同時帝國化工領域的高速發展,更能增產的廉價化肥廣泛使用等。

不過,最重要卻不是這些方面。能夠改善糧食產量,最關鍵的是糧食的種子問題。

王辰浩責令帝國北洋科技生物實驗室、帝國科學院、各大農業大學等100多家單位,聯合開發用於增加用於增產的糧食種子。

優良糧種問題早在1902年的時候,王辰浩就責令相關部門進行研究了。不過,王辰浩雖然高中時學過生物學雜交水稻,但是早就忘光了,此時想起了後世的高產量的雜交水稻,卻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只好迷迷糊糊的給農業學家們做些提示,不過王辰浩顯然低估了這個時代的科學家們的瘋狂程度。

由於王辰浩每次給農業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提出構想,最終都會實現,使得這些科學家們對於王辰浩所說的雜交水稻品種起了濃厚的興趣,同時帝國政府官員給這些科學家們極大的壓力,那就是但凡帝國皇帝陛下要求的事情,不管付出多大代價都必須完成。

在這方面,帝國政府官員們甚至不惜冒着被監察廳起訴的風險,也想盡辦法用各種名目挪用款項,全力支持農業科學家們研究,只要能夠完成王辰浩交代的任務就行。

但凡人做什麼事情,就怕沒興趣,沒壓力。只要有了興趣,有了壓力,再難的事情也會變得簡單起來。

此時的中華帝國,在王辰浩的大力倡導下,帝國政府不斷的從國外收刮科學家以及科學家的科研成果。由於這個時期,各國對於科學家們的管理不是很重視,允許科學家們滿世界的跑。因此,這一切都給了帝國政府滿世界挖人的創造了條件。

自王辰浩當草頭王那天起,便開始收刮全世界的科學家,或高薪聘請,或威逼利誘,或抓人綁票,總之世界上但凡有些小名望,但是又不被列強們注意和重視的科學家們,基本上都被收刮到了中國。

中國軍民九成以上的科技成就,基本上都要靠着這些從全球各地弄來的數萬科學家們的幫助才得以實現的。同時,十多年來,帝國政府自己培養了大批的科技人才,跟着這些外國科學家們學習,已經打造出了完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科技隊伍。當然,當中除了特斯拉等超級牛人無法被取代之外,其他的科學家即使離開中國,對中國的影響也不大了。

正是王辰浩花費巨資,在中國教育普遍落後的情況下,苦心培養出的一大批本土華人科學家,奠定了中國當前的科技領先地位。用王辰浩的話說,洋鬼子始終信不過,還得是自己人才行!

本土華人科學家對於王辰浩的話那是奉若神明,只要王辰浩想到的東西,他們便會廢寢忘食的全力攻關研發。

幾百位動植物科學家,將全世界所有的現有水稻品種統統拿來試驗,進行雜交培養。

對於科學工作者來說,他們不缺的是技術,最缺少的是理論和思想。這個時期,國際植物學普遍信奉水稻的無性雜交理論。而王辰浩卻告訴科學家們,未來的雜交水稻是有性雜交。

這些科學家們因爲相信王辰浩的遠見思想,因此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按照王辰浩的想法,當年袁隆平在國家窮的一塌糊塗時,都能利用現有的簡陋設備和技術,靠着一人之力,鼓搗出來了雜交水稻。如今,帝國政府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設備技術遠勝於袁隆平時期。唯一的欠缺是,實驗室的幾百號科學家未必能有袁隆平當初的運氣,碰到那個鶴立雞羣的雜交水稻。

幸運女神總是在王辰浩最想她的時候降臨。幾百名科學家將全世界所有的水稻品種全部進行了雜交試驗,高達10000個品種,進行了幾十萬次試驗,對於後世的袁隆平一個科學家來說固然是個無法完成的龐大工程,但是在帝國數百個科學家、專家面前,卻是很容易的事情。

最後,畢業於北洋大學農業科學院,現任帝國農業大學講師的李友燦率先找到了雜交水稻的真正原理,並培育出了第一代雜交水稻。

有了第一代雜交水稻的本體後,以後的事情就好辦多了。數百科學家齊心協力朝着這個方向繼續研究試驗下去,終於在1910年2月,北洋生物研究室最終完成了雜交水稻的研製工作,併成功的種植出了畝產四百公斤的水稻。再次印證了王辰浩的偉大構想,所有科學家們都對王辰浩報以最高的崇敬之情,有甚者直接稱王辰浩爲天神轉世。

從光華十一年開始,雜交水稻開始在直隸農業生產基地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按照帝國農業部估計,一旦雜交水稻大規模種植成功,中華帝國將會從現有的糧食年產1.1億噸,增加到4億噸。平均每人一噸糧食,將超過一流強國美國和英國的人均糧食水平,成爲世界第一糧食生產大國和人均第一糧食大國。

不過想要達到4億噸的糧食規模,還需要時間。由於帝國政府剛剛開始進行雜交水稻種植和推廣,基數還太少。想要真正的普及全國,還需要兩年時間。

北洋生物實驗室不光研究水稻,像高產的玉米、大豆等農產品也同樣進行大規模的開發,不斷的更新品種,不斷的提高產量。

正是這種大環境下,中華帝國的糧食產量在1913年達到了1.5億噸,而隨着雜交水稻的進一步推廣,明年後年和未來一段時間內,中華帝國不但自己有着豐富的糧食儲備,更是可以大規模對外出口。

尤其在世界大戰爆發之際,糧食作爲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往往決定着戰爭的天平。中華帝國可以靠着出口糧食來賺錢,靠控制糧食來左右各個交戰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都是一大助力。賺錢方面,糧食豐富的中華帝國的商人們將糧食變成酒精和美酒,這些都是歐洲交戰國限制供應的奢侈品,中華帝國憑藉着國際紅十字會救援隊這個渠道,大規模走私這種商品,利潤更是比直接賣糧食高了幾十倍,大量的黃金、白銀被輸送至中華帝國(國家之間的貿易只能以黃金、白銀來結算,不收紙幣)。

中國農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工業繼續穩步快速增長。

到了1913年底,中華帝國的鐵路網和公路網基本上完善。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的完成,標誌着中華帝國各省都完成了通鐵路、公路的目標。這樣一來,各省的資源都可以通過鐵路來運輸。不但完善了中國軍事交通運輸網,而且帶動沿線經濟發展,因爲商業和工業都要考慮交通的方便與否,都喜歡在交通方便的地區發展。同時,全國各族人民都可以通過鐵路進行交易交流,促進民族團結。而且最重要的是鞏固了中國的國防,以前從北京出兵,抵達邊疆如西藏、新疆、北疆等地需要半年之久,如今僅僅只要五六天功夫,強化了中華帝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

陸上交通形成了一張大網的同時,空中交通也蓬勃興起。各省都建立了飛機場,平時作爲民用,加快經濟發展。戰時則轉爲軍用,使得帝國軍隊可以短時間內投放兵力。

正如美國高速發展的那樣,當中國完成了鐵路交通網之後,中國的巨大經濟潛能便被激發了出來。商業只能是在人口衆多的地區纔會繁華,而中國的龐大人口,便給了商業發展的巨大空間。

國無商不富,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就要看其商業的繁華程度大小了。尤其是中國人的習慣,就喜歡人多湊熱鬧,這樣的習慣簡直就是最佳的商業氛圍。

隨着鐵路的貫通和機場的修建,鐵路和空中運輸成爲了中國商業蓬勃發展的大動脈,進而刺激鐵路沿線地區的商貿發展。

國內貿易的擴大和發展,進而刺激輕重工業的一齊發展。

隨着特斯拉在直隸建成世界最大的高壓輸電網之後,來自黃河小浪底水電站的電力可以超長距離傳輸,覆蓋直隸和北方各省,傳統的煤炭蒸汽動力已經逐漸開始被水電代替。

早在19世紀,伴隨着電磁學理論的進展,工程技術專家敏銳地意識到電力技術對人類生活的意義,紛紛投身於電力開發、傳輸和利用方面的研究。

1834年,第一臺實用電動機誕生,電動機進入了實用化階段。與此同時,發電機也處在研製階段。早期人們使用的多數都是直流電,尤其是愛迪生的影響下,人們對於交流電不敢使用。

同時,那時候一臺發電機基本上只能供一家或幾家照明用,後來,發電機的功率越來越大,供電範圍越來越廣,企業家們便建起了發電站,於是產生了遠距離輸電的技術問題。

在1882年時,法國的一位電氣技師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遠距離直流輸電實驗線路。1890~1891年,從法國勞芬到德國法蘭克福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條三相交流輸電線路。隨着交流技術的不斷髮展完善,交流輸電爲電力工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而特斯拉在電力研究方面無疑是權威級人物,從第二次中俄戰爭時期開始,特斯拉就請求王辰浩給他開闢一處試驗高壓傳送的場地。王辰浩知道特斯拉在交流電的能力,也想着儘快的讓中國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走到列強們的前頭去。因此,王辰浩批准立項電力革命。

電氣化革命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因此王辰浩給特斯拉十年時間,在此期間,他的要求工業部和財政部將全力配合。

特斯拉這個人從來不喜歡蠻幹,要做的事情,其實在他的腦袋裡已經運行過了。因此,王辰浩一直懷疑這傢伙是不是未來的外星人,只不過腦袋被門夾了,以至於失去了記憶。當然,有了51區的存在,王辰浩這個想法也不無道理。

特斯拉先是黃河上建立一座超大型水電站,然後在電站附近建立一座超大型高壓傳送變電站。等這一切試驗好了之後,已經過去了五年。

接下來的時間,特斯拉還有很多別的工作要做,耽誤了一段時間。

從1910年開始,特斯拉重啓對大型電動機研究工作。在兩年後,他研製成功可以用於工業生產的大型交流電動機。

大型交流電動機的研製成功,使得京津唐工業基地內的所有鍋爐煤炭蒸汽機宣告壽終正寢,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而大型電動機相對於蒸汽機來說,不但體積小,管理方便,而且使用的是清潔廉價的電能,不用在爲運輸煤炭和空氣污染擔憂。

同時,很多工業不再依賴於煤炭,工廠的地址也不用建造在煤炭豐富的地區,極大的降低了成本。

自電動機全線投入京津唐工業基地使用以來,一年的時間,京津唐工業基地的能源消耗費用降低了80%,產值反倒增加了30%,可謂是大大的豐收。

爲此,帝國皇帝王辰浩特頒發一等寶鼎勳章授予特斯拉,並賜予特斯拉一等侯爵爵位,以表彰特斯拉的卓越貢獻。

1913年10月,中華帝國國會在得到了京津唐工業基地的工作彙報之後,在帝國皇帝王辰浩的半強制“推銷”下,批准一項10億龍幣的項目撥款,用於在全國推廣電氣化設備生產和使用。(政府需要倒貼和補助生產商和工廠,否則商人不會輕易放棄燃煤蒸汽機而使用電動機的)

電力不但比煤炭廉價,而且比煤炭的效率高得多。中國的煤炭數量龐大,但卻是個煤炭分佈嚴重不均勻的國家。每年因爲光爲了運輸煤炭便使得很多的工廠成本居高不下,嚴重阻礙了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

而電力在中國的大規模推廣,使得中國工業不再依賴於煤炭一種能源,解放了生產力,加速了中國工業的發展壯大的步伐。

另外,電能將在未來10年代替煤炭,因此帝國將在未來十年內,在全國各地興建水電站3000座,火電站5000座,遍佈全國各省。鼓勵電氣化工廠的建立,生產各種電器。

由此,在歐洲人火拼之時,中華帝國的掀起全球第二次工業技術革命,電力革命在中國悄然展開了。

第46章 兩處心思(三)第424章 中華神盾防空重巡洋艦第423章 帝王槍族第453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二)第38章 幼憔入幕第560章第708章 歐洲聯合艦隊第680章 颱風行動之撕裂的大西洋壁壘第487章 納粹崛起之希特勒發跡(2)第248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第583章 德國閃擊蘇聯第424章 中華神盾防空重巡洋艦第699章 核談判(中)第45章 兩處心思(二)第634章 伊莎貝拉大撤退(上)第86章 大洋彼岸的搶錢計劃(2)第38章 幼憔入幕第262章 危機四伏第614章 抉擇第351章 航母計劃第133章 僱傭艦隊(下)第696章 憤怒的小鳥(上)第220章 掌控命脈第280282章 自行車閃電戰第490章 海灣戰爭——中華帝國的武力炫耀第137章 遇刺第585章 蘇德火拼,中華帝國發財第80章 練兵不忘辦洋務(2)第237章 八國聯軍第387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爆發第245章 六大工業基地第54章 宗室第一才女第84章 大禮第98章 練兵大臣不容易第3章 如此粗暴第445章 攻佔阿拉斯加(二)第493章 中蘇博弈第551章 偷天換日 空襲維莫爾克第226章 血火加勒比(中)第634章 伊莎貝拉大撤退(上)第145章 璦琿爭奪戰(1)第586章 列寧格勒火拼第57章 籌備新軍(三)第552章 倫敦大轟炸第672章 決戰大西洋之怒海爭鋒(2)第683684章 開闢第三戰場和意大利的投降第53章 我來當總教官怎麼樣?第709章 蘇德結合的產物——米格問世第302章 世界第二海軍強國第637章 地獄火登場第584章 里加灣海戰第706章 軍備競賽第573章 希特勒的無奈第504章 神壇上的中華帝國空軍第110章 小喬第451章 檢查省PK監察省第392章 日本要遷都第164章 沙河會戰第239章 風雨京畿(五)第362章 中華帝國的全球戰略佈局第129章 大國博弈(1)第414章 英德海軍大決戰第149章 再做一次壞事第349章 中華帝國反潛力量的建立第466章 攻佔諾福克第579章 死神gh-41攻擊直升機第704章 歐洲共同體第731章 核大戰(8)第251章 讓諾貝爾獎靠邊站第129章 大國博弈(1)第633章 墨西哥大潰退(下)第726章 核大戰(4)第238章 風雨京畿(四)第619章 黑雲壓域——聖胡安遭襲第635章 伊莎貝拉大撤退(中)第183章 其心可誅第55章 籌備新軍(一)第128章 衝突(下)第439章 重建夏威夷王國第204章 圍點打援第305 新的危機第378章 一戰爆發第158章 左手摟美人右手抱金磚(下)第589章 再拼日德蘭第677章 颱風行動之暗度陳倉第614章 抉擇第131章 僱傭艦隊(上)第370章 從北冰洋到南極洲的地軸計劃第478章 爲了帝國而犧牲色相第314章 琵琶精號第470章 最大贏家第54章 宗室第一才女第294章 攪屎棍 來自黑山的鬧劇第362章 中華帝國的全球戰略佈局第655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制措施第565章 中華帝國的鐵飯碗第379章 獨佔一戰利潤第126章 遠東局變第311章 中華帝國大西洋艦隊第255章 生化啓蒙
第46章 兩處心思(三)第424章 中華神盾防空重巡洋艦第423章 帝王槍族第453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二)第38章 幼憔入幕第560章第708章 歐洲聯合艦隊第680章 颱風行動之撕裂的大西洋壁壘第487章 納粹崛起之希特勒發跡(2)第248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第583章 德國閃擊蘇聯第424章 中華神盾防空重巡洋艦第699章 核談判(中)第45章 兩處心思(二)第634章 伊莎貝拉大撤退(上)第86章 大洋彼岸的搶錢計劃(2)第38章 幼憔入幕第262章 危機四伏第614章 抉擇第351章 航母計劃第133章 僱傭艦隊(下)第696章 憤怒的小鳥(上)第220章 掌控命脈第280282章 自行車閃電戰第490章 海灣戰爭——中華帝國的武力炫耀第137章 遇刺第585章 蘇德火拼,中華帝國發財第80章 練兵不忘辦洋務(2)第237章 八國聯軍第387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爆發第245章 六大工業基地第54章 宗室第一才女第84章 大禮第98章 練兵大臣不容易第3章 如此粗暴第445章 攻佔阿拉斯加(二)第493章 中蘇博弈第551章 偷天換日 空襲維莫爾克第226章 血火加勒比(中)第634章 伊莎貝拉大撤退(上)第145章 璦琿爭奪戰(1)第586章 列寧格勒火拼第57章 籌備新軍(三)第552章 倫敦大轟炸第672章 決戰大西洋之怒海爭鋒(2)第683684章 開闢第三戰場和意大利的投降第53章 我來當總教官怎麼樣?第709章 蘇德結合的產物——米格問世第302章 世界第二海軍強國第637章 地獄火登場第584章 里加灣海戰第706章 軍備競賽第573章 希特勒的無奈第504章 神壇上的中華帝國空軍第110章 小喬第451章 檢查省PK監察省第392章 日本要遷都第164章 沙河會戰第239章 風雨京畿(五)第362章 中華帝國的全球戰略佈局第129章 大國博弈(1)第414章 英德海軍大決戰第149章 再做一次壞事第349章 中華帝國反潛力量的建立第466章 攻佔諾福克第579章 死神gh-41攻擊直升機第704章 歐洲共同體第731章 核大戰(8)第251章 讓諾貝爾獎靠邊站第129章 大國博弈(1)第633章 墨西哥大潰退(下)第726章 核大戰(4)第238章 風雨京畿(四)第619章 黑雲壓域——聖胡安遭襲第635章 伊莎貝拉大撤退(中)第183章 其心可誅第55章 籌備新軍(一)第128章 衝突(下)第439章 重建夏威夷王國第204章 圍點打援第305 新的危機第378章 一戰爆發第158章 左手摟美人右手抱金磚(下)第589章 再拼日德蘭第677章 颱風行動之暗度陳倉第614章 抉擇第131章 僱傭艦隊(上)第370章 從北冰洋到南極洲的地軸計劃第478章 爲了帝國而犧牲色相第314章 琵琶精號第470章 最大贏家第54章 宗室第一才女第294章 攪屎棍 來自黑山的鬧劇第362章 中華帝國的全球戰略佈局第655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制措施第565章 中華帝國的鐵飯碗第379章 獨佔一戰利潤第126章 遠東局變第311章 中華帝國大西洋艦隊第255章 生化啓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