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黃金大掠奪

【今天第一更,晚上還有一更】

光華二十七年,對於中華帝國來說,又是一個經濟繁榮的年份。在全世界經濟普遍乏力,恢復遙遙無期的情況下,中華帝國經濟的高速繁榮令其他國家一片羨慕嫉妒恨。

中華帝國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本土沒有受到戰爭波及,這是中華帝國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而世界大戰期間,中華帝國向協約國和同盟國大做軍火生意,發了不少戰爭財。中華帝國的資本家在戰時獲得了鉅額利潤,爲更新固定資本和擴大生產儲存了充足的資金,工業管理的改進和技術革命的刺激,令中華帝國在戰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

而中華帝國通過對美戰爭,奪取了美國大量的海外領地,夏威夷的蔗糖業、阿拉斯加的金礦業、菲律賓的橡膠業、古巴的可可、菸草等世界支柱性暴利行業悉數落入中華帝國手裡,加上從美國攫取的200億龍幣戰爭賠款,是中華帝國戰後經濟高速膨脹的直接動力。

同時,西班牙大流感給歐美各國造成的巨大破壞,給歐美原本就脆弱的經濟以重創,可謂雪上加霜。

這樣,中華帝國和歐美各國的經濟此長彼消之下,中華帝國變成超級經濟強國也就不足爲奇了。

戰後的中華帝國的工業生產發展神速。從1918年到1927年的九年間,中華帝國的鋼產量從4490萬噸增長到5640萬噸,提高了26%。這期間伴隨着全球鋼鐵需求在戰後的大規模低迷。大量戰爭期間發展起來的鋼鐵公司陸續關門和倒閉,而中華帝國卻經歷了上萬家鋼鐵公司陸續合併、重組、破產等衝擊,成功的度過了難關。由自由鋼鐵公司演變成只有20多家的壟斷鋼鐵集團,保證了中華帝國的鋼鐵工業在全球的龍頭地位。

各國在戰後的鋼鐵產量急劇減小,美國的鋼鐵從1916年的3200萬噸降至1926年的500萬噸,德國從戰前的1852萬噸降至840萬噸,英國則是從戰前的744萬噸降至520萬噸,法國到1926年總產量更是不足300萬噸,超過500萬噸的缺口需要從中華帝國進口。土耳其、希臘、奧地利、匈牙利等國的鋼鐵行家基本上被戰火夷爲平地,90%的鋼鐵需要從中華帝國進口。而蘇聯在戰後的鋼鐵生產基本上報廢,戰前還有16萬噸的產能。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因爲缺乏資金、設備和原料,甚至連生產生鐵都困難。不過,自從中蘇貿易口岸開啓,蘇聯勒緊褲腰帶花費巨資從中華帝國進口了整套的鋼鐵生產設備和技術,到了1926年底,蘇聯的鋼鐵生產異軍突起。達到了586萬噸。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令全世界各國對這個社會主義國家感到恐懼。

中華帝國在大戰期間就進行的電力工業革命。到了戰後得到快速發展。發電量從戰後的光華十七年的713億度增長到光華二十七年的1167億度,提高了65%。新興工業有汽車業,電力、電機與電器業。無線電氣工業,航空工業,電影業。汽車生產從1900年的8000輛增加到1927年的4.2億輛,汽車的使用推動了公路橋樑的建設和旅遊業的發展,並促進了石油、輪胎製造、公路修建及鋼鐵業的巨大增長。加油站遍佈全國各地。唐紹儀內閣執政時期,股票價格直線上升,北洋證券工業指數從戰前的192點升至1927年元月的288點,工人就業率98%,收音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小汽車成爲大規模生產的消費品。小城鎮迅速成爲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戰時住宅建築規模大爲縮小,爲戰後住宅建築開拓了廣闊的市場,幾十層的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華人的生活水平使歐美人吃驚,人們稱這一時期爲“光華盛世”。1927年,全世界使用的汽車91%是中華帝國生產或者中華帝國公司授權海外基地組裝生產的。收音機在中華帝國已經是普及於尋常百姓家的設備了,併成爲中華帝國新婚家庭必備之物。汽車工業、電器工業、石油化工、生物醫藥和建築業成爲20年代中華帝國經濟繁榮的主要支柱。國民總收入從1919年的650.9億龍幣增至1927年828.1億龍幣。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至1927年的681美元。中華帝國向海外的資本輸出額從1918年的70億龍幣增至1927年的272億龍幣(二者都不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各國欠中華帝國的債務),中華帝國的商品輸出從1919年的69.71億龍幣增至1927年的151.57億龍幣。從1919年到1927年,中華帝國的整個工業體系生產率提高40%,農業提高26%。北_京、天_津、上_海成爲全球前三大金融中心,倫敦則降至第四位,紐約在中華帝國的控制下成爲第五,柏林屈居第六位。

但是,在經濟繁榮的同時,也隱藏着不少的危機。

首先,是農業長期不景氣。農產品價格下降,很多農民陷入沉重的債務,有的失去農田,背井離鄉。許多農場主也破產了,農民的收入偏低,購買力大大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戰後歐美各國的農業生產已相繼恢復到戰前水平,中華帝國的農產品輸出大爲減少,以農產品爲原料的輕工業生產增長不快,結果造成供過於求的現象。

其次,一部分工業部門如紡織、煤礦、造船、製革等部門長期處於蕭條狀態,開工不足,不少工人失業。再者。由於企業集中程度高,兼併之風盛行,中小企業受排擠。財富分配變得懸殊起來。據中華帝國商務委員會1926年關於國家財富及收入的報告中說:“國內占人口1%的最大資本家佔有財富達59%;占人口12%的小資本家佔有財富達33%;而占人口87%的包括產業工人、小農及小店主等廣大人口只有8%的財富”。到1927年,15家大公司集團控制了全中華帝國電力的80%,20個集團控制了98.5%的跨省輸送電路等。1927年約30%的中華帝國家庭總收入在全國總收入的比重不足14%。

當然,就中華帝國的國民人均收入而言,依然是全世界最高的。貧富差距只是相對於本國國民自身而言,如果跟歐美國家的同等階層的人相比的話,中華帝國國民依然是最富裕的。

第四,這一時期的中華帝國國民盛行分期付款的賒購制度,1924年。中華帝國財政廳已經停止對汽車等奢侈品的補貼法案,但國民已經離不開汽車了,到了1927年,60%的汽車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銷售的,而且國民的品位不斷提升,普通的代步車已經不喜歡了。專挑昂貴的轎車。其他如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到私人豪華住宅和別墅也大量採取賒購的方式。

第五,這一時期投機活動猖獗。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大量發行,大企業主、金融寡頭大搞投機倒把,普通的中華帝國國民也被捲入大買股票尋求發財的熱潮中去。

還有。國際經濟中的潛在因素也加深了國內經濟問題的嚴重程度。到1925年,歐洲等地區國家共欠中華帝國133億龍幣的債款。歐洲的貧困和中華帝國的高額關稅,使中華帝國的海外市場日益縮小。

當然,中華帝國的地方官員也是這些問題的始作俑者。對於中華帝國官員們來說,他們本身不缺錢。因爲帝國政府奉行高薪養廉政策,官員的收入足夠他和他的家庭生活所需了,加上廉政公署和人民檢察院的強力監督,徇私枉法、貪污腐敗的問題極低,幾年也沒有一件。但是,帝國官員們都想往上爬,他們沒有生活負擔,但有政治壓力,每年帝國中央選拔提升官員都靠政績來衡量,因此各省州地方市縣官員爲了他們的政績,往往盲目號召當地人民做事,盲目進行投資建設,例如房地產開發、銀行信貸、工業股票投資等,不需要商人們出面,政府官員爲了提高政績就會主動號召,這些都埋下了很多問題和隱患。

每個國家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中華帝國繁榮的背後,這些隱藏着的問題都說明中華帝國的經濟發展雖然走在世界各國前列,但經濟危機的不祥徵兆已經開始出現。

所有問題其實最終都會反映到金融問題上面來,中華帝國內閣已經就此召開的多次會議,商討對策。

戰後的中華帝國是世界上擁有黃金最多的國家,國家黃金儲備2.5萬噸,民間黃金儲備約0.9萬噸,佔據全球黃金總量的95%。這筆鉅額黃金儲備,保證了中華帝國金本位制經濟體系的穩定和繁榮,龍幣憑此成爲國際通用貨幣,可以跟黃金直接兌換的硬通貨。但是在全球黃金年產量上面,卻不是最多的。

中華帝國本土大陸區的黃金年產量不過90噸左右,光華二十七六年的數據統計表明,中華帝國長城以南地區的黃金年開採量極低,總產量不足5噸。不過,隨着中華帝國對北疆地區的持續大開發,西伯利亞地區的金礦成爲中華帝國本土主要金礦生產基地。主要金礦集中在西伯利亞的馬加丹州科隆馬河地區,年產黃金22噸,阿穆爾州騰達外興安嶺金礦區,年產黃金13噸,西伯利亞中部的阿爾丹河和亞綸那河地區,年產黃金25噸,西伯利亞西部的葉塞尼河中上游金礦區,年產黃金15噸。另外,西疆、南疆每年分別貢獻5噸和3噸黃金左右。

而中華帝國的海外領地當中,阿拉斯加、古巴、波多黎各等地每年還可以貢獻10噸左右的黃金。

不過,中華帝國的黃金礦業公司在共榮圈內的各個聯邦成員國境內卻控制了大量的金礦區,每年向中華帝國貢獻120多噸黃金。重要的金礦區包括在在澳洲的伯丁頓金礦區年產量20噸黃金。卡爾古利金礦區年產量25噸;在巴布亞境內的格拉斯伯格金礦區每年向中華帝國貢獻56噸黃金。

整體上,中華帝國每年可以獲得220噸黃金左右,但這隻能勉強維持中華帝國的經濟繁榮。原因是中華帝國在戰後成爲全球唯一的經濟強國。經濟增長強勁,到了光華二十七年時,中華帝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00億龍幣大關,以20%的速度高速增長,按照流通貨幣應是GDP增長速度的1.5倍和貨物流通量的2倍的乘加和值來計算,中華帝國央行應該在光華二十八年額外發行200億至300億的龍幣用作世面流通所需,這樣纔可以保證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問題,最大限度的維持經濟增長速度。

然而,中華帝國以金本位制作爲基礎。龍幣和黃金實行嚴格的等值掛鉤法律,發行龍幣必須以國庫黃金儲備量作爲衡量標準。但中華帝國在光華二十七年的黃金開採量只有218噸,用於國庫儲備的黃金只有180噸(其他被民間購買),從海外貿易結算後迴流國庫的黃金也不過300噸,按照中華帝國的龍幣發行法律標準的話,只能增發70億龍幣。黃金的短缺已經開始制約中華帝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了。

當然,中華帝國央行也不像二十年前那樣老實了。當時受到英國和美國的央行監管,龍幣發行量和黃金儲備量嚴格掛鉤。如今的中華帝國作爲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龍幣的堅挺已經得到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因此中華帝國央行在戰後的九年間裡,並未嚴格執行龍幣發行法案,而是按照現有黃金儲備總量的20%額外增發了300多億龍幣。

這三百億龍幣在九年間流入貨幣市場,並沒有對中華帝國經濟造成損害,反而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原因是中華帝國通過中美戰爭攫取了兩百億龍幣的鉅額賠款,這筆賠款美國無力承擔,中華帝國於是將美國國庫的黃金和白銀儲備搬空,對美國各大工業基地的生產設備進行拆遷,對美國的礦產資源進行掠奪,運回國內。這樣一來,中華帝國實際上的工業增加值憑空擴大了,因此額外增發的龍幣填補了這項空缺,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

黃金的產量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嚴重不足的,1927年的全球新增生產總值爲300億龍幣,但是全球黃金產出卻只有600噸左右,已經遠遠無法用來衡量新增生產總值了。偏偏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美國等國都在試圖恢復金本位制,對黃金的爭奪導致各國根本無法評估現實狀況,對黃金本位制依舊充滿信心使得其新貨幣發行量遠遠低於經濟增長速度。中華帝國擁有龐大的黃金儲備都無法滿足經濟增長對貨幣供應的需求,何況英法美德這些經濟被戰爭重創導致黃金極度缺乏的國家了,金本位制爲基礎的世界貨幣體系已經嚴重製約各國經濟了。

儘管金本位制已經嚴重製約各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對於中華帝國來說,龍幣的堅挺,幣值穩定,使得全世界各國都對其充滿信心,因此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用龍幣套現黃金的事情發生,也就是說中華帝國不用擔心黃金擠兌危機的發生。

但這畢竟是隱患,因爲黃金的產能已經跟不上經濟增長的速度了,必需要採取有效措施來應對。

內閣最終制定了幾個方案,但拋棄金本位制的議案遭到否決。內閣決定大規模增加黃金產能和儲備,以此來滿足經濟發展所必須的流通貨幣量。

在國內,帝國各大金礦開採和探測公司相繼接到政府獎勵措施,鼓勵他們加大黃金開採。同樣作爲硬通貨,白銀也可以對黃金提供輔助,因此內閣同樣下發文件到各省州和市縣,要求對白銀的儲備工作也提上日程。

此時的中華帝國,白銀儲備量高達20萬噸,但絕大多數都在民間老百姓手裡。爲此。內閣指示財政部和帝國銀行,開始大量發行銀質的龍幣在市面上流通,因爲市面上的大多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等商品的價格都在幾個龍幣以內。使用硬幣足以購買。這樣一來,大規模發行銀質硬幣,便可以抵消一部分黃金儲備不足的問題。

當然,這不是治本的方法。內閣的重點放在了海外黃金市場上,對海外歐美各國的黃金礦藏虎視眈眈,這就導致中華帝國的金融策略開始向全球各地的黃金產區轉移,影響中華帝國的國策也向這些地區傾斜,控制這些地區的黃金開採於是成爲中華帝國爲了穩定經濟的主要手段。

在中華帝國的政策傾斜下,在中華帝國的武力保護下。中華帝國的各大黃金礦業公司陸續將魔抓伸向了世界各地,一場全球黃金大掠奪計劃展開。

從光華二十年開始,到光華二十七年間,中華帝國一百多家礦業集團公司陸續進軍亞洲其他地區、歐洲、美洲和非洲。在美洲,中華帝國控制了阿根廷聖胡安附近的貝拉德羅金礦,該金礦每年可開採957000盎司的黃金。秘魯聖地亞哥的北拉古納斯金礦(年產黃金77萬盎司)和卡哈馬卡的亞納科查金礦(年產黃金129.3萬盎司)也被中華帝國控股。黃金大部分送回中華帝國。另外,秘魯作爲全球最大的產銀國。中華帝國在當地控股十幾家銀礦公司,每年數萬噸白銀運回中華帝國,緩解中華帝國龐大的經濟增長速度帶來的硬通貨缺乏的巨大壓力。

同樣。中華帝國對美國也沒有放鬆。由於美國作爲世界第三大黃金生產國,中華帝國利用在美國的駐軍和特權,對美國最大的黃金生產地區內華達的斯圖亞特金礦(年產黃金1088000盎司)和科爾特斯金礦(年產黃金1421000盎司)強行佔領,迫使美國內華達州跟中華帝國簽署轉讓協議,這樣中華帝國除了控制美國的幾個重要的金融和工業城市外。也控制了美國80%的黃金生產地區,對遏制美國經濟的復甦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太平洋地區,中華帝國加大了對澳洲和巴布亞地區的黃金礦藏勘探力度和對現有黃金礦藏進行改造,大規模提升產能。

當然,中華帝國從來都沒有忘記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南非。正因爲南非年產黃金佔據了全球50%的黃金生產份額,中華帝國纔會不遺餘力的主導聯合國軍入侵南非。即打擊英國經濟,又可以將大批黃金開採出來滿足中華帝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所需,可謂一箭雙鵰。

隨着聯合國軍攻入南非首府比勒陀利亞,聯合國軍主導下的南非只剩下了南非民國,但聯合國軍並未將權力移交給南非民國,而是成立了聯合國軍佔領委員會,由國聯控制南非。實際上,就是中華帝國主導,法國、意大利和英國輔助,德國因爲暗中幫助南非,一直被安理會其他四國排擠,拿不到真正話語權。

蔡鍔指揮聯合國軍進攻比勒陀利亞時,故意下令讓英軍、法軍、德軍和意大利等國軍隊佯攻東西北三個方向,而中華帝國軍則猛攻南面,並且第一個攻入比勒陀利亞。

蔡鍔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搶先佔領南非共和國的國庫,達到獨吞國庫黃金等財富的目的。

4月2日,聯合國軍攻入比勒陀利亞,滅掉了南非共和國政府。按照蔡鍔的計劃,中華帝國軍先頭部隊第一個佔領了南非共和國的金庫,裡面200多噸黃金,2000千多噸白銀,8000多克拉的鑽石,還有六千多萬蘭特(400萬龍幣)現金等南非共和國的財富悉數被中華帝國奪取。爲了掩蓋強盜罪行,中華帝國軍在其他聯合國軍進城前轉移的所有財產,並炸燬了國庫,連同南非共和國財政部的資產檔案庫也一併燒燬,對外宣稱南非共和軍已經將資產轉移,反正所有證據已毀掉,就算其他國家猜到中華帝國方面做了手腳也沒有辦法。

戰前的南非每年開採黃金高達200噸,到了1926年時,因英國急需黃金,加緊了對南非金礦的掠奪,從而使得南非的黃金年產量在1926年達到了600噸。不過,南非共和國的黃金大多數都被英國掠奪走了,今年的黃金雖然到手了450多噸,但是其中250多噸已經交給了德國換取德國的軍火。因此,中華帝國只得到了200多噸黃金,但這也是一筆鉅額的橫財,對於中華帝國明年增發龍幣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除了掠奪財物外,中華帝國軍第一個進入比勒陀利亞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控制了南非共和軍空軍司令部和裝備後勤倉庫,從那裡得到了德國援助給南非空軍的亨克爾戰鬥機、梅塞斯密特轟炸機、德國一號坦克等先進武器裝備,同時也得到了這些先進武器裝備的設計圖紙和使用說明,使得中華帝國能夠掌握德國軍方最先進的武器系統,對德軍的實力進一步做出正確的評估。

直到第二天早上,聯合國軍其他部隊才陸續進城,南非共和軍此時已經悉數投降,不過有少量部隊繼續在農村進行遊擊戰。

聯合國軍南非佔領委員會成立後,中華帝國立即主導聯合國軍佔領了南非境內的所有金礦、鑽石礦、鉑類金屬礦等重點地方,然後召開聯軍委員會商討瓜分方案。

經過漫長的討價還價,各國達成一致,英國得到了卡爾通威爾等六家金礦,年產量110萬盎司,法國得到了瓦爾河中上游的克斯道伯金礦區,年產量70萬盎司左右,德國得到了位於南非自由州省的奧克尼金礦三處,年產量60萬盎司左右,意大利得到了瓦爾河下游的哼司道明金礦區,年產量在40萬盎司左右。其他三十多個中小型金礦分別按照在聯軍內部的貢獻率分給其他國聯成員國。

而中華帝國則只要求了約翰內斯堡附近的埃蘭茲蘭金礦和赫魯特弗萊金礦,這兩處金礦一共才年產90萬盎司的黃金。

第710章 噴氣時代下的海軍航空兵第468章 紐約之戰第一天第581章 龍捲 風級導彈巡洋艦問世第573章 希特勒的無奈第450章 黑色閃電戰(下)第372章 對日策略第693章 希特勒的救命稻草第664章 決戰大西洋之終極戰列艦的咆哮第236章 風雨京畿(二)第439章 重建夏威夷王國第662章 決戰大西洋之終極戰列艦的怒吼第714章 太空爭霸第546章 轟動世界的光華大帝號新聞發佈會第657章 決戰大西洋之剮刑戰術第250章 戰術天時第678章 颱風行動之解放巴黎第556章 英德海軍潛艇競賽第683684章 開闢第三戰場和意大利的投降第117章 遠東金融風暴(1)第468章 紐約之戰第一天第280282章 自行車閃電戰第629章 復仇(4)第42章 拜門子第468章 紐約之戰第一天第60章 武器採購大競標第679章 颱風行動之下諾曼底登陸第591章 龍幣量化寬鬆 拿別國的錢來花第699章 核談判(中)第383章 中華帝國的“免檢”待遇第448章 中墨聯軍(下)第124章 科技掠奪第139章 第二生命 情報系統第599章 戰前策略第261章 政變第627章 復仇(1)第537章 蘇聯的崛起和美墨戰爭進入相持第668章 決戰大西洋之壓秒攻擊第316章 南海大海戰(一)第622章 h7空中堡壘發威第35章 大婚第98章 練兵大臣不容易第649章 決戰大西洋之飢餓戰役第287章 海參崴要塞攻防戰(二)第72章 促襟見肘的經費第162章 海陸協同 三江口之戰(5000)第629章 復仇(4)第3章 如此粗暴第208章 九日戰爭(上)第112章 一艘船十個墓(2)第587章 終極戰列艦對決之芬蘭灣海戰第651章 決戰大西洋之黑洞頻率第712章 外高加索戰爭第614章 抉擇第37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第261章 政變第687章 斬首美利堅之鷹第690章 斬首美利堅之鷹(2)第9章 升任參將第605章 納瓦爾大空戰第566章 中華帝國的釣魚藝術第351章 航母計劃第392章 日本要遷都第85章 大洋彼岸的搶錢計劃(1)第380章 烈日之戰第77章 陪練的暫編第二師第552章 倫敦大轟炸第174章 黃海大戰第16章 過嗣之別第61章 自責折第163章 滿載而歸(7300)第644章 鋼鐵的碰撞(中)第436章 大決戰第691章 斬首美利堅之鷹(3)第540章 中美角力第206章 爲高升號復仇(上)第607608章 巴倫支海的較量第480章 西班牙大流感第631章 墨西哥大潰退(上)第174章 黃海大戰第426章 整風行動 內修政治第523524章 希特勒執政和法西斯陣營的擴張第424章 中華神盾防空重巡洋艦第429430章 會佔領紐約嗎第710章 噴氣時代下的海軍航空兵第377章 蘇伊士運河衝突第576章 美德結盟第681章 一波三折的蘇德戰場第573章 希特勒的無奈第476章 繞開條約限制第39章 機會來臨第535章 西班牙內戰結束第155章 吃一塹長一智第703章 華約VS北約第545章 核子時代降臨,中華帝國的級終極核動力戰列艦第46章 兩處心思(三)第572章 丟了西瓜揀芝麻第493章 中蘇博弈第27章 邊打邊談第70章 我的新軍我的兵(6)第380章 烈日之戰
第710章 噴氣時代下的海軍航空兵第468章 紐約之戰第一天第581章 龍捲 風級導彈巡洋艦問世第573章 希特勒的無奈第450章 黑色閃電戰(下)第372章 對日策略第693章 希特勒的救命稻草第664章 決戰大西洋之終極戰列艦的咆哮第236章 風雨京畿(二)第439章 重建夏威夷王國第662章 決戰大西洋之終極戰列艦的怒吼第714章 太空爭霸第546章 轟動世界的光華大帝號新聞發佈會第657章 決戰大西洋之剮刑戰術第250章 戰術天時第678章 颱風行動之解放巴黎第556章 英德海軍潛艇競賽第683684章 開闢第三戰場和意大利的投降第117章 遠東金融風暴(1)第468章 紐約之戰第一天第280282章 自行車閃電戰第629章 復仇(4)第42章 拜門子第468章 紐約之戰第一天第60章 武器採購大競標第679章 颱風行動之下諾曼底登陸第591章 龍幣量化寬鬆 拿別國的錢來花第699章 核談判(中)第383章 中華帝國的“免檢”待遇第448章 中墨聯軍(下)第124章 科技掠奪第139章 第二生命 情報系統第599章 戰前策略第261章 政變第627章 復仇(1)第537章 蘇聯的崛起和美墨戰爭進入相持第668章 決戰大西洋之壓秒攻擊第316章 南海大海戰(一)第622章 h7空中堡壘發威第35章 大婚第98章 練兵大臣不容易第649章 決戰大西洋之飢餓戰役第287章 海參崴要塞攻防戰(二)第72章 促襟見肘的經費第162章 海陸協同 三江口之戰(5000)第629章 復仇(4)第3章 如此粗暴第208章 九日戰爭(上)第112章 一艘船十個墓(2)第587章 終極戰列艦對決之芬蘭灣海戰第651章 決戰大西洋之黑洞頻率第712章 外高加索戰爭第614章 抉擇第37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第261章 政變第687章 斬首美利堅之鷹第690章 斬首美利堅之鷹(2)第9章 升任參將第605章 納瓦爾大空戰第566章 中華帝國的釣魚藝術第351章 航母計劃第392章 日本要遷都第85章 大洋彼岸的搶錢計劃(1)第380章 烈日之戰第77章 陪練的暫編第二師第552章 倫敦大轟炸第174章 黃海大戰第16章 過嗣之別第61章 自責折第163章 滿載而歸(7300)第644章 鋼鐵的碰撞(中)第436章 大決戰第691章 斬首美利堅之鷹(3)第540章 中美角力第206章 爲高升號復仇(上)第607608章 巴倫支海的較量第480章 西班牙大流感第631章 墨西哥大潰退(上)第174章 黃海大戰第426章 整風行動 內修政治第523524章 希特勒執政和法西斯陣營的擴張第424章 中華神盾防空重巡洋艦第429430章 會佔領紐約嗎第710章 噴氣時代下的海軍航空兵第377章 蘇伊士運河衝突第576章 美德結盟第681章 一波三折的蘇德戰場第573章 希特勒的無奈第476章 繞開條約限制第39章 機會來臨第535章 西班牙內戰結束第155章 吃一塹長一智第703章 華約VS北約第545章 核子時代降臨,中華帝國的級終極核動力戰列艦第46章 兩處心思(三)第572章 丟了西瓜揀芝麻第493章 中蘇博弈第27章 邊打邊談第70章 我的新軍我的兵(6)第380章 烈日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