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等人想到文樂的身手,又有黑亮跟隨出行,沒有安全方面的顧慮,他是立即調派人手,前去爲這些國寶中的國寶們,擔任警衛和服務工作。這讓文樂出行的人數,又增多了許多。幸好,文樂愛乘坐專列出行,加掛幾節車廂,也就解決了問題。
文樂他們走後,沒有跟他外出的老婆們,在家裡聚集了幾天,也各奔東西去忙碌了。子薇繼續擔綱家裡的一把手,她坐鎮燕京的家中,從容指揮和調度後宮成員,保持隨時與文樂的聯繫,嚴格管理這些調皮的姐妹,督促她們練功,創造財富二不誤。
黃水娟和宣曉瑜倆人名下的礦業公司和農業公司,現在已經是世界著名企業。由於她們倆原來都是姜家的媳婦,也都有各自的兒女。按照文樂的要求,她們還是在送走姜家二個老人之後,才告訴了姜家其他兄弟姐妹和兒女們,她們與文樂的關係。畢竟,她們各自的丈夫去世,也有了好幾年,姜家人和她們的子女,對此都表示了理解和支持。黃水娟原來的二個情人小章和小胡,都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他們也有各自的家庭。退休之後,在家裡頤養天年,對黃水娟有了好的歸宿,表示了由衷的祝福。
黃水娟和宣曉瑜倆人,沒有家庭瑣碎事的束縛,更是將礦產和農場管理的有聲有色,加上有代文曉竹去外蒙管理鋼鐵廠的幸子配合,倆人更是如虎添翼,將事業越做越大。按照文樂原定的計劃,內蒙的礦產業,目前已經在漸漸縮小規模,保留礦產。全力開採西伯利亞的礦產和澳大利亞的礦產,阿拉加斯的礦產是歸國家去開採,內華達的礦產歸家裡所有,不過是請部隊幫助開採,她們收購礦石,按時與國家結算錢款。
文曉竹本來還想把巴西的礦,交給她們倆管理。誰知,彼得巴託等人,也實在是能夠折騰,在澳大利亞又弄下了一大片土地,都是富礦之地,又是以承包的名義,交給了黃水娟和宣曉瑜倆人管理。見倆人實在是忙不過來,文曉竹只好做罷。好在七十多歲的井上,自己也不願意退休,他自從被文曉竹改造過後,不僅人變得年輕了許多,而且身心也變年輕了。加上文曉竹經常給他些茶葉和酒,他保養的也實在不錯,既然他自己不想退休,文曉竹也就將巴西的礦產,繼續讓他打理了。
黃水娟和宣曉瑜得到一片富礦地,立即從越南、菲律賓、緬甸、孟加拉國等地,招錄了一大批新礦工,將他們分散地插入老礦工之間。這樣,從開採技術和安全管理方面,由老礦工帶着,也省去了許多的事。畢竟,許多的老礦工,都是以前部隊退伍的戰士,他們還帶有其他的政治任務,利用澳大利亞地廣人稀的特點,在這裡多發展些人口。他們中有的是帶着家眷一起來這裡,有的是單身一人,到這裡娶妻生子,基本上都加入了澳大利亞國籍。
而澳大利亞政斧見中國籍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採用了限入政策,迫使着黃水娟和宣曉瑜只好從越南、菲律賓、緬甸、孟加拉國,招來了許多男女礦工,當然女人是做礦上的後勤和服務等工作。不過,把這些人插入在中國老兵中,很快就會被調教成半個中國人。黃水娟和宣曉瑜給礦工們的待遇又好,從醫療衛生到孩子的教育,全實行中國式的教育。甚至,讓許多澳大利亞的人,都十分羨慕這些待遇,想進入礦上工作。
由於,礦上的老師,大都是國內派來搞義務教學的老師,這裡的學生可以回到中國參加高考,進入大學後,跟國內的居民一樣,可以,在國內找工作、安居落戶,也可以回澳大利亞中國企業工作,或是自行創業。增加了他們擇業的機會,吸引了許多當地人的眼球。當然,加入彼得巴託組織的人,其子女通過彼得巴託的介紹,也能享受中國人的待遇。這就使得許多的本地人,紛紛加入這些組織,長久以往中國文化自然會成爲這裡的主流了。
文樂當年制訂的同化計劃,採用這種方式,已經逐步同化掉了朝鮮、蒙古、越南、菲律賓,現在中南半島,也被同化的差不多了。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阿拉加斯、內華達等地,也將會在逐步同化之中。畢竟,這是從根子上,潛移默化的進行改造和培養,本地人會從習慣上和教育方式上,先接納這些思想。隨後便會一步步的緊跟這種時沿和先進,最後徹底地成爲中國的忠實追隨國度,若干年後,成爲中國的一部分,也是正常的事。
黃水娟和宣曉瑜倆人想不到這些事,她們只知道堅決執行文樂的佈置,接受子薇的指揮調度,做好每一項工作。春節過後,她們到澳大利亞來檢查工作,到了礦區第三中學時,聽到校長告訴她們一件事,說是學校的老師萬旭,從國內帶來一個少婦,找到校長多次,要替這個少婦安排一份臨時工作。問他們是什麼關係,他說是大專班的同學。可是,校長看倆人就跟夫妻一樣,怕這孩子不學好,連忙告訴了黃水娟和宣曉瑜。
聽到萬旭帶了一個女人來住,宣曉瑜心裡不由緊張了起來。黃水娟明白她的心思,拍了拍她的肩膀,表示了安慰後,倆人沒讓校長等人跟着去,徑直去了萬旭的住處。
說起這個萬旭,跟宣曉瑜之間,還真有一些難以明說的關係。宣曉瑜和黃水娟不同,黃水娟是80年頂職進廠的工人,同年底就懷上了孕,次年開春就嫁到姜家,姜鐵鑄是姜家長子,當時廠裡分不到房子,就跟公公、婆婆一大家擠在一塊住。宣曉瑜是84年技校畢業進了鋼廠,86年跟姜家老二對上了象,88年生下了姜萍萍。倆人一直沒舉辦婚禮,到了90年纔在莎莎的關心下,住進了扣板廠的房子,補辦了一個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