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一處可以圍獵的地方,西涼兵全部放開了,開弓搭箭,而魏延李暮絲毫不遜。
“你們逮活的呀!”董杭大叫,鹿在他那年代裡,估計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現在見到活物了,還真新奇。
“公子有令,逮活的!”
所有人放下弓箭,只有馬兒在這叢林中合圍小鹿,董杭就站在這裡,費話,就他騎馬的技術,估計沒逮到鹿,他就先暈了。
還有他射箭,愣是沒拉開弓,這就比較尷尬了,所以他決定,以後要負重練習,趁着自己才十六。
他現在看見的,這是西涼軍的彪悍,空頭逮鹿,而且以戰馬的速度,只要掠過,必定成功。
僅僅是一個時辰,活捉三十七頭鹿,射殺五十六頭,還有十幾只野兔……
大豐收啊!而且這些野味可都沒有被現在社會氣息污染過的。
就在這裡原地駐紮,西涼兵清洗着鹿肉,而董杭的意思其實是看看這裡的地勢。
魏延李暮各自帶着人朝兩個方向偵查,董杭則是由西涼軍保護。
“昨天那些人送我的禮物,你們回去都分了吧,你們這每天保護我也夠辛苦的!”董杭拿着一隻兔吃着。
“少公子說哪裡話,我們保護你那是應該的!”西涼兵豪邁,呵呵大笑。
“是啊,少公子,我們可都聽說過你的事蹟,弟兄們都是佩服不已啊!”
……
“所以,你們更該得,以後,會得到的更多!”董杭吃的真香。
吃過午飯後,由西涼兵分批把獵物運回去,沿途有災民,董杭讓西涼兵回去的時候,見到災民,就給他們分點。
而他則在這裡美美的睡了一覺,等着魏延和李暮回來,李暮是先回來的。
董杭現在覺得,李暮真有大將之才,不僅探查清楚了,還畫了地勢圖,那山就是一座孤山!
是孤山那就好辦了,又等了一會,魏延也回來了,直到天色黃昏之時,他們纔開始收隊。
長安城中,王允府,王允和吳緒正在想着對策。
嗯,他們其實已經意識到了他們自己作死了,這本來吧,天策將軍屬長安太守府,結果他們覺得,即然董杭幾人要玩,索性這虛名就掛大一點,非要在天策將軍中間填個大字,還弄出了一個天策府。
雖然隸屬長安太守管轄,但是天策大將軍和長安太守是一個官位級別啊,而這隸屬,就看誰更強一些。
“這是明着是虛名,暗中要奪權啊!老師,他們只要架空了我,天策府就會取代長安太守府!”
現在這些漢臣就指望着三千兵力給他們安全感呢。
“董卓這一招夠高的,明着給我們虛名,實際上,實權還是在他手裡,天下人都無話可說!”
“老師,那現在怎麼辦?你說過,我們要忍辱負重,不爭現在而爭未來,我們就等董卓死了以後,迅速集結兵力,以衆敵寡,佔領皇宮,到時候也可以以天子之名招撫西涼軍。”
“不錯,這三千軍是我們將來唯一翻盤的機會,這也是我好不容易從董卓手裡啃出來的。”王允的眼皮跳了幾下。
“那現在該怎麼辦?”
王允沉思片刻,然後說道:“首先是不能有外來的兵力進入長安城,這樣,一切照舊,我們的計劃不會有任何的問題。而這一點,董卓爲了脩名,已經同意了。
所以現在你要做的,就是盯緊董杭,聖旨上明確的寫道,所有太守府的兵力調動必須經過太守府,所以他敢募兵,你就可以彈劾他,這樣一來,我們正好可以試試,董卓是要踐踏大漢的律法,還是要撤了他兒子的大將軍之位。
他要敢包庇,他好不容易修起來的名,必會毀於一旦,那樣,他就成了賊,我們就佔據了主動!可以號召天下義士前來殺賊。”
“可是,我若彈劾董杭,董卓必會記恨於我!”
“放心,到時候百官所指,他不敢殺你!”
吳緒的眼皮跳了幾下,不敢殺嗎,董卓以前在朝堂上殺人的時候,他是心慈手軟之人嗎?百官敢言嗎?
再說了,你讓我去死不要緊,這都是爲了大漢的江山,問題是,你讓我在前面彈劾,你卻躲在幕後,這算是怎麼回事。
這明顯是把我當棋子啊……
“你要記住,盯緊了,他敢募兵,馬上率百官彈劾,董卓是忠是奸,立時明辨!”
吳緒答應了幾句,他現在是對王允徹底失望了,你怎麼不率百官彈劾,你還是副相呢!
走出王允府,他百感交集啊,董卓不敢殺自己嗎?若董卓想脩名,殺自己沒那麼費勁,到時候只怕你也是保不了我的。
在生死麪前,他不是不敢盡忠而死,而是這卻不是忠了,而是被人給推出擋箭來了!
當這師徒產生了裂痕以後,吳緒越想越覺得王允僅憑三千軍就想佔了皇宮?
是,皇宮駐軍只有一千,但是西涼兵那都是刀頭舔血,別說他們手裡的三千了,哪怕是五千一萬,他們打過仗嗎,而他們攻佔皇宮的時間僅有半刻鐘,半刻鐘如果攻不下來,就會被長安駐軍和皇城駐軍夾擊。
哪怕是勉強攻下來了,佔據皇宮真的能佔據主動嗎,依稀兩涼兵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他們是真敢硬闖!
“老師真是在白日做夢!”
吳緒忿忿不平,他已經決定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太守,不好了,天策府府士何平找了你一下午,說讓我們全軍出動去找大將軍,我懷疑,董杭以打獵爲名,行募兵之實!”
“那行呀,那你去盯着唄,老師可說了,他敢募兵,你就領着百官彈劾他,你是太守府監士,你有這權利的,而我,爲了將來的大計,要抓緊時間練兵!董杭就由你盯着了!”
這太守府監士也是王允的門生啊,你不去盯着誰去盯着。
“放心,我一定會牢牢的盯住他,他要敢募兵,我就敢彈劾,那董卓以祭天明志所換來的忠,那就是在演戲。”
“老師有你這弟子,真是大漢之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