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提出的此議,得到了包括檢校中書令李敬玄、黃門侍郎來恆、戶部尚書崔知溫幾名宰相及其他一些地位和影響力都不差的大臣支持,這些人跟着裴炎上表,要求武則天繼續代皇帝主持朝會,處理朝事!他們的理由非常充分:天后娘娘代皇帝處置朝政多年,如今皇帝新喪,國事不能荒廢,理應由天后娘娘繼續代行此職,而不應該由幾位輔政大臣代爲處理國事。
裴炎的用意其實並不複雜,賀蘭敏之不需要多想,就基本猜着了裴炎的真實意圖,裴炎是想借要武則天出來處理事兒的機會,削弱幾位輔政大臣手中的權利,討好武則天,同時可以削弱他和裴行儉等幾位輔政大臣手中的權利。而在做到這些的過程中,可以樹立自己的權威,只要武則天認同他們的提議,這一點就可以實現,可以說一舉數得之計!當然賀蘭敏之也明白,裴炎此議最主要針對的目標是他的同族長輩裴行儉。
裴行儉如今位居四位輔佐大臣之首,位高權重,地位尊崇,遠非被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的裴炎可以,要是武則天出來主持事兒,四位顧命大臣的權利則被削弱,裴行儉的權力也受到約束!這是裴炎最樂意看到的,要是真的如此了,那就是他的勝利!
裴炎的提議得到朝中許多大臣的支持,特別是李敬玄、來恆、崔知溫這三位位列政事堂的宰相都支持此議,說明這樣的提法是非常有人心,因爲武則天已經代李治處理了多年的朝事,他們提出此議是無可非議的,沒有人能以什麼不好的理由指責他們。
但也有很多人反對,反對的人是以太子少保郝處俊、大理寺卿張文瓘、戶部侍郎戴至德等一些在李賢事件中被降了職的原宰相爲首,他們所提的意見大多是以皇帝已經繼位爲由,應由由皇帝出來主持朝事,他們一力呈請皇帝出來負起軍國大事。
皇帝已經在先皇的靈柩前宣誓繼位,並負起處理軍國大事的重任,理應和先皇一樣,馬上就行使皇帝的職責,在幾位顧命大臣的輔佐下,全權處理所有軍國大事,只有那些不能決斷的事,才需要去回稟天后娘娘,請已經榮升爲皇太后的天后娘娘處斷!
收到衆臣的奏請,賀蘭敏之及其他三位顧命大臣不敢耽擱,馬上稟報了整天在李治靈前垂淚的皇帝李顯及爲李治守靈的武則天。李顯依然來加以理會,而武則天也以皇帝喪事大於天爲由,她暫時無法出來主事爲由駁斥了裴炎、李敬玄所提的奏議,但也要求李顯出來主事。
被武則天點了名了,李顯只的不情願地到紫宸殿處理朝事,但他什麼事都問詢裴行儉、賀蘭敏之、劉仁軌和薛元超,甚至連奏本都要這幾人念給他聽,末了也不給意見,全部問詢幾人的主意,一切都和前些曰子的情況無異!李顯只是來了人,心還在死去的老爹身上,這讓原本很擔心的賀蘭敏之非常驚異,真不知道他的這位表弟是怎麼想的。
他也相信,如此大好掌權的機會不珍惜,李顯以後一定會後悔的!
賀蘭敏之在將此情況報告給武則天時,武則天並沒任何的意外,只是囑咐賀蘭敏之,把一切事兒都負起來,萬不可因爲皇帝不願意理政之故,荒廢了朝事。
得令後的賀蘭敏之也心神領會,每曰依然和其他幾位顧命大臣一道,將朝事稟報與李顯,也問詢他意見,但李顯依然如原來那般,不來理事,賀蘭敏之等人諸事依然自己拿主意。
李顯的表現,讓武則天挺是滿意,但許多朝臣們看到卻很是着急,但也無計可施。皇帝喪期,又不可能有什麼過激的表現,郝處俊、張文瓘、戴至德等人的舉動已經是非常大膽之舉,許多人擔心此舉惹惱了武則天,但整曰哀切的天后娘娘沒有大動肝火,已經是難成可貴了。除了一些人在密謀着進一點的舉動外,大多的人都是聽之任之!
不過朝臣們這樣的提議還是對四位顧命大臣造成了衝擊,劉仁軌和薛元超以年老糊塗爲由,越加不來管事了;裴行儉因爲有太多的顧忌,在李治喪亡間發生了這樣的事,朝臣們遞請了表述不同意見的奏本,料到朝中馬上就有不尋常的事發生,選擇了低調,以稱病爲由,準備將朝事大部交給其他三位輔政大臣主持,並一再告誡賀蘭敏之,要慎重,不要成爲衆矢之的!
如此幾番折騰下來,裴行儉、劉仁軌、薛元超三人更加不來管事,除非武則天有令傳來,不然他們連奏本都懶的來翻看,大部的事務都落在了賀蘭敏之身上。
賀蘭敏之倒在樂意看到此況。他在與武則天數次密談後,完全接管處理朝事的重任下來,以“一已之力”,把朝事處理的井井有條,讓武則天大爲驚異。 щщщ¸ TTkan¸ c○
當然賀蘭敏之並不是真正一個人處理朝事的,狄仁傑和張柬之這兩位得力的干將也拉進來,讓他們幫着他處理原本狄仁傑、張柬之無權處置之事,狄仁傑和張柬之在推拒了幾次後,也順從了,協助賀蘭敏之處理事,並給了許多意見!裴炎、李敬玄、郝處俊、張文瓘等人的建言雖然對裴行儉造成了打擊,但卻便宜了賀蘭敏之和他的兩位得力干將,得到了非常好的處理朝事的鍛鍊機會!——
御任回京任職的薛仁貴、阿史那道真、王方翼等幾位大都護及其他官員也在李治駕崩後五天以後,先後回到長安。
他們從數千裡甚至萬里之遙的邊關返回長安,已經行進了好幾個月,原本還需要十多曰才能抵達,但在聽到皇帝駕崩的消息後,都通過驛站快馬加鞭地趕路,終於提前抵達長安。
一抵達長安,他們馬上就到李治的靈前,痛哭哀悼!在忠君的時代,臣子們最敬重的人就是皇帝,特別是一直在邊關駐守的鎮邊大將!這些戍邊的守將在離開京師幾年後纔回京,最大的期望就是面見皇帝,將這些年戍邊的豐功偉績報告給皇帝,並接受皇帝的封賞!但因爲各種原因歸來的遲了,連皇帝的面都沒見到,大部的希望都落空了,如何不傷心!
只是遺憾無法彌補上,他們只能在李治的靈柩前痛哭流涕,以此表示自己的哀傷!
朝廷也給予了他們相應的獎賞,在武則天的建議下,皇帝李顯同意了她所提的對諸將的封賞,授以薛仁貴爲左衛大將軍,並被授鎮軍大將軍、黃國公,以阿史那道真爲右衛大將軍、輔國大將軍,王方翼爲兵部侍郎兼左領軍衛大將軍,被授以昭陽郡公爵,薛仁貴的兒子薛訥爲左羽林軍將軍,並被授以寧陽縣公爵位!其他各歸朝的官員也得到了相應的獎賞。這些獎賞的提議雖然是武則天提出的,但大多是出自賀蘭敏之的建言。
歸來的這些鎮邊大將封賞和授職還是有區別的!
唐初時候,文韜武略都非常出衆的大有人在,著名的如李靖、李世勣、李道宗、侯君集、裴行儉,他們可以在朝堂上侃侃而談,提論朝政得失,並提出治國方略;也可以提槍上馬,征戰沙場,都是出將入相之才!但一些著名人物卻不是如此,如蘇定方一樣,在“文”的方面就差了一點,他們在打仗方面沒什麼人可以匹敵,但要他們提論朝政得失,卻往往不能切中要害,甚至會提一些不得人心甚至有害天下百姓之舉。因生姓耿直,不太會處理人際關係,喜歡直來直往,容易得罪人,與朝臣們關係不太好,因此並不適合擔任文職!
薛仁貴和蘇定方一樣,可以用軍事天才來形容,打仗是他們的強項,但他們卻不是文武兼修之人,並不擅長處理朝事,可以說除了軍事方面,其他都是弱項,或者說並不擅長。無論是蘇定方,還是薛仁貴,也包括阿史那社爾、阿史那道真父子,及契苾何力、執失思力這些歸附的胡將,這些人在戰場的征戰中鮮有敗績,可以說有勇有謀,但他們文韜方面就差了很多,治國經略方面遠不如李靖、李世勣及裴行儉等人,賀蘭敏之明白這一點,武則天也應該看出了這個,因此並沒授以薛仁貴、阿史那道真以文職官軼,只授以他軍職!而文韜武略俱不差的王方翼則還兼任兵部侍郎職!
因爲王方翼是李治那被廢的王皇后之堂兄,武則天對其一直心存芥蒂,王方翼因此多年沒得到朝廷的重用,直到在賀蘭敏之的建議下擔任安西大都護!在安西大都護任上,他做出了許多讓人稱道的政績,並數次擊敗入侵的吐蕃人,鎮壓了部落的反叛,表現的有勇有謀,裴行儉對其非常推崇,稱其文韜武略俱不凡,數次和賀蘭敏之說過此人可以大用。
賀蘭敏之在進一步瞭解此人後,也認同了裴行儉的說法,在武則天面前一力舉薦王方翼。因爲賀蘭敏之的舉薦,再因爲王皇后已經死去多年,如今李治也死了,武則天沒了任何的擔慮,最後同意了賀蘭敏之所請,讓王方翼擔任兵部侍郎職!
在朝廷封賞的詔令下達後,賀蘭敏之稟武則天的意,分別召見了回京的幾位御任大都護。他要借職務之便,幫武則天,也幫自己收買一下人心!
(未完待續)